清朝對古代中國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快樂的工作當中


採用血腥手段,納入了新疆,使西域維持了很大程度的向心力。


01 新疆完全納入中國版圖

乾隆五年清朝版圖

乾隆三十年清朝版圖

先看兩幅地圖,第一幅是乾隆五年(1741年)的清朝版圖,缺少一片重要的土地。

第二幅,是乾隆三十年繪製的清朝地圖,也是奠定現今中國領土的基礎。

從乾隆五年到乾隆三十年,發生了什麼?竟把西域納入版圖,讓國土面積擴展了數百萬平方公里。

這就是充滿鮮血的清滅準噶爾戰爭。

消滅準噶爾後,天山南北終於盡入大清,乾隆欽賜這片原叫西域的地方為‘新疆’,拼成了清朝最極盛的版圖。從那以後,新疆再也沒有分裂出去,即使在衰弱的清末和動盪的民國。

新疆這片接近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能夠納入中國版圖,要感謝乾隆皇帝的奮武。


02 清準戰爭,三代人的接力


清準戰爭,從康熙35年起到乾隆24年,歷經三個皇帝70多年的接力,最終勝利。

準噶爾汗國與中央政府的鬥爭追溯已久。準噶爾蒙古的前身是明朝的西蒙古部落“瓦剌”,1551年,瓦剌在首領也先的帶領下入侵明朝腹地,製造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俘虜明英宗,殲滅明朝精銳數十萬,如果不是于謙的果斷和勇武,說不定那時明朝皇帝就要遷都南京了。

清朝建立後,這部分蒙古重新崛起,在首領葛爾丹的帶領下,在天山南北建立了準噶爾汗國。葛爾丹雄才大略,東征西討,統一了西蒙古各部,然後瞄準了東方的龐然大物。

葛爾丹一代梟雄,他妄圖效仿成吉思汗,重現大元偉業。

不過,葛爾丹不幸的遇見了康熙皇帝,康熙先是加強對東蒙古(即喀爾喀蒙古)的籠絡和控制,然後兩度親征,打敗葛爾丹,康熙36年,葛爾丹鬱鬱而終。

雖然葛爾丹死了,但準噶爾蒙古並未消失,雍正9年,葛爾丹的繼承者重新統一西蒙古,再次入侵清國。在和通泊戰役中,清軍大敗,死亡近3萬人,是清王朝建立以來清軍的最大失敗。雍正十年,憑藉喀爾喀蒙古的抵抗,才勉強打敗準噶爾,雙方握手言和,劃定了邊界。之後二十年,西部平穩無戰事。

但準噶爾一直不死心,等待清朝內部出現問題,他們就會伺機而動;當然清朝也一樣,雙方都想找機會置對方於死地。

任務交到了乾隆手裡。

乾隆趕上了最好的時機,因為此時準噶爾汗國陷於內亂之中,而清朝國力最盛。

乾隆18年(1753年),清朝駐蒙古將軍城袞扎布送來600里加急,說準噶爾汗國的三個首領檯極車凌、車凌烏巴什、車凌蒙克宣佈脫離準噶爾汗國,投奔大清。

乾隆皇帝微微一笑,一切自在掌握之中。原來乾隆十年,準噶爾汗國的首領葛爾丹策凌病逝,三個兒子為了爭奪汗位大打出手,導致汗國四分五裂。乾隆洞曉這一切良久。

如果說乾隆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皇帝之一,那麼他在這一時刻做的決定絕對是最大加分項。

分析局勢後,乾隆19年,他果斷決定次年出兵,剿滅準噶爾汗國。

這一決定遭到了幾乎所有人的反對,因為清準兩國已經20年無戰事,安享太平良久,大臣們紛紛在奏摺中寫“兵者不詳之器”,言行驚人一致。而且,清軍久無戰爭,軍力衰退,也無良將,沒有信心去打仗。

但是乾隆正值壯年,進取之心正盛,為了完成爺爺和父親的囑託,他不顧朝堂反對,立刻動員國家機器。

事後看來,乾隆二十年,確實是中原王朝掃平西部、統一中國的最好時機。因為此時出戰,清準兩國國力差距巨大,沒有良將無所謂,軍隊怯懦也沒事,只要能夠動員出國家機器出兵,此戰必勝。

就在這樣的形勢下,乾隆組織五萬人馬,出兵準噶爾。


03 殘酷的種族滅絕政策


戰爭的結果顯而易見,準噶爾汗國四分五裂,清軍兵鋒一道,很多部落直接歸降,三年後,準噶爾汗國滅亡,清朝盡納其領土。

當然,由於清軍腐化、將軍無能,加上乾隆戰術失誤,戰爭還是引起不少曲折。在乾隆一開始的估計裡,只需一年就可以平定準噶爾,但最終花費了三年。

眾所周知,新疆遠離中土3000多公里,軍隊行進尚且可以接受,麻煩的是糧草運輸。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清朝產糧地已經轉移到江南,到北京可以使用運河,但要運到新疆,非陸路軍馬不可。

60年後左宗棠收復新疆時也遇到了類似問題,差點要了他老命。當時一石糧收購價為3兩銀子,但要運到新疆,光運費就要17兩銀子。左宗棠使商人開路(可以參考胡雪巖的事蹟),中央政府買單,勉力支持了下來。

乾隆的解決方法就簡單粗暴多了,一個字,“搶”

既然軍糧運過去麻煩,就不如當地支持一下咯。乾隆下旨中說,“事出倉促,時不我待,官兵行進,可以因糧與敵,待事後再行補償。”也就是說,糧草不夠,可以搶掠當地,事後補償這種話,也就騙騙小孩。這個政策引起當地民眾強烈的反彈,這也是後來清軍盡屠準噶爾的原因之一。

在初期的軍事勝利後,軍糧不繼,清朝先行撤離,先期投降的準噶爾諸部又生反叛之心,清軍只得再戰。

這時“因糧與敵”政策的後遺症顯現出來,因為劫掠太狠,原先依附清軍的平民百姓紛紛加入叛軍行列,尤其是一直支持乾隆的喀爾喀蒙古也反叛了,清軍不得不敗退。

乾隆醒悟到自己的失誤,政策迅速轉彎,先通過拉攏和贊助穩住喀爾喀蒙古,再調集大批糧食,終於第三次出兵,剿滅了準噶爾的所有軍事力量。

留給乾隆的是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上百萬的人口,如何處理這個戰敗國家,成為乾隆新的難題。

從康熙35年至今,兩國已經打了70年,準噶爾部屢敗屢戰,表現出了極其強悍的頑強精神。即使內亂,清朝也花費3年才得以平定,這支蒙古,相對於東部的喀爾喀蒙古簡直堅若磐石。如果加以時間,準噶爾汗國說不定又會死灰復燃,危機大清江山。

為了徹底消除隱患,乾隆決定滅族,“總以嚴行剿殺為要。”

這一命令,不光針對戰爭征服的部落,連之前投降歸順的民眾都在其中。準噶爾汗國的和碩特部早在戰爭開始就歸順大清,首領沙克都爾曼吉帥本部4000多戶牧民投奔了清軍。

清朝將軍雅兒哈善使用計策,屠滅了和碩特部。首領沙克都爾曼吉死的很慘,據說他喝醉之後脫光衣服呼呼大睡,清軍闖進來都沒醒,他的妻子從夢中驚醒,赤身裸體撲到丈夫身上為他擋刀,兩人均被亂刀砍死。

情況彙報給乾隆,乾隆不光沒有責怪,甚至嘉獎雅兒哈善“辦理甚屬奮往,著照軍功議敘。”

在乾隆的導演下,慘絕人寰的悲劇在天山南北拉開序幕。


04 禍兮,福兮?


乾隆22年起,大清將軍城袞扎布、兆惠領兵7000,開始剿滅準噶爾諸部。沒有敵方軍事力量的阻礙,這支軍隊如打獵般,剿滅牧民和農民數萬。在滅絕平民的行動中,男丁一律處死,女人和孩子分給官兵為奴,很多人在運回內地途中餓死病死。

為了從容滅絕準噶爾的人口,清軍頗費了一些心思。在地廣人稀之處,如果遇到蒙古人,當即就可殺掉;如果大批牧民來降,不要立刻剿殺,而是分批運往內地,再全部處死。

直到乾隆23年以後,西蒙古諸部餘眾逃到山谷叢林之中,還是沒有逃脫屠殺,準噶爾汗國四部,除了杜爾伯特部投降的早,且一直沒有反叛,其餘三部幾乎全被殺掉。

這次大屠殺的死亡總數字在估計百萬以上。多年以後,龔自珍途徑準噶爾舊部,仍能看見“(廣闊區域)無一廬一帳,皆戰爭所滅”。

這一殘酷的種族滅絕政策,給蒙古人帶來深重災難,卻讓中央政府牢牢把握住新疆這片廣大的區域。為了填補空白的土地,從乾隆中期起,各地遷移人口到新疆,包括吉爾吉斯人,哈薩克人,柯爾克蒙古人甚至東北部的高麗人,從此新疆再無一支佔優勢的少數民族力量。因此縱清一代,新疆再無強有力的反抗行為,即使同治年間左宗棠平定新疆時,也不過是沙俄支持下的多股不同反抗勢力,因為多民族之間並不融洽,比較輕易的就被中央政府各個擊破了。

如果準噶爾蒙古沒有被滅族,在清後期衰落之際,新疆肯定會再次反叛,重建準噶爾帝國,而衰落的中央王朝能不能掌控這塊土地是個大大的未知數。

而且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說,這也是中國控制西域的最完美結局。從西漢開始,西域就是中央王朝的努力目標,但即便漢、唐、明三個大一統朝代,其中央政權也很難在西域立足,建立的都護府都沒有超過百年。

直到乾隆滅絕了這片草原上最強悍的民族,才真正建立了穩定有力的統治。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對新疆的掌握也非常牢固。這近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能夠維持200多年的穩定控制,應該說很大部分歸功於乾隆時期對準噶爾蒙古的種族滅絕。

種族滅絕,是清(包括漢族)對一個民族的人類犯罪,但從現在的漢族統治角度來看,卻是萬年的功勳。

歷史有時就是這麼弔詭。


負反饋電池


你好,感謝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清朝對古代中國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1、清朝奠定現在中國的領土版圖,清朝全盛時期的領土版圖有1300萬平方公里,雖然說在晚清丟失了一些,但是外蒙古不是清朝丟失的。現在的中國領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

2、收復新疆、西藏和蒙古。在歷朝歷代裡從未有過正真意義上的佔領,把這些地區全部劃入清朝版圖,清朝做到了。

3、東北三省成了中國固有領土。東北三省是滿清的龍興之地,自古很多朝代都不能說是完全有意義的佔領,明朝的時候更加不用說了。清朝入主中原時,順便把東北三省還有外東北也帶入中國版圖,很多朋友會說東北是清朝嫁入中國的嫁妝,我也是這麼認為的,清朝在最後時刻也沒有丟棄東北三省這塊富饒肥沃的黑土地。

4、民族政策。清朝是第一個完完全全實現中華大統一的朝代,清朝把民族政策做的最好,清朝統治中國267年早把這些少數民族一起融入中華民族裡,真正實現民族大融合。滿漢一家,現在的滿族人也使用漢族文字和漢族。


5、消除自古以來北方的威脅。自古以來中國最大威脅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五胡亂中華》差點讓漢族滅族,蒙古滅南宋,金滅北宋等等許多。這時候的蒙古能夠威脅到中國的民族都被清朝納為自己國土,消滅了北方的威脅。

6、中華文化的繼承。清朝入主中原後,積極發現中華文化,使我國在世界歷史上最後一個古國文化得以保存。

7、人口增長。清朝在統治中國267年裡,把中國人口成直線式的翻倍增長。明朝時期中國人口最多1個億,到清朝晚期。等等一些列的變化,到民國中國人口還有4.4億人口的基數。

以前是我個人觀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各位朋友,謝謝!


小宏哥講歷史


清朝對中國的最大貢獻是什麼?

處長認為應該從消極和積極兩個層面來看。

消極的方面歸納概括起來有“辮子戲”、“殭屍服”和奴性精神。具體臨床表現如下:

自1644年清朝入關後,滿清統治者在平大順、滅大西、蕩南明等方面取得了一連串輝煌的軍事勝利,不到短短兩年時間裡,大順、大西、南明兵敗如山倒,清睿親王多爾袞,由此作出了“漢地無人矣”的誤判。

清廷在這種自大傲慢情緒的感染,很快作出了“剃髮易服”的決定,多爾袞甚至給江南前線總指揮多鐸下達“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儻有不從,以軍法從事”的強制命令,緊接著,清廷又下達了“十日之內須薙髮,違者殺無赦”的血腥指令。

於是,在民間就流傳開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俗語,在這種徹底踐踏民族感情和衣冠文化的殘暴行政強制命令的開路下,滿人的剃頭匠們挑著擔子配合清軍沿街大肆抓捕留有明朝衣冠的漢族士人,逮著一個強行剃頭,稍有忤逆當街斬殺。

也就是由於清廷不得民心的暴政舉措完全激化了本已歸附的漢地百姓,大量漢族士紳和明朝遺民紛紛舉起了反抗的大旗,高呼“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清廷業已征服的地區的人民再度拿起了手裡的武器,紛紛驅逐斬殺滿清任命的地方官員。

漢地多省爆發了激烈抵制“剃髮衣服”的武裝起義,清廷在投降漢奸的帶領下采取了血腥的武力鎮壓,結果釀成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和“江陰八十一日”等等系列人間慘劇。

而引發多爾袞決心強推“剃髮易服”的漢奸孫之獬也得到了應有的下場。做過明朝22年臣子的孫之獬,由於在滿清入關初期刻意奉承討好滿清統治者,於是率先帶頭主動剃髮易服,清廷見孫之獬“忠心可嘉”,將在明朝官場混得不如意的孫之獬任命為禮部侍郎。

孫之獬此人是個徹頭徹尾的奸邪小人,清朝入關初期並未強制推行剃髮易服的詔令,漢族大臣可保持明朝衣冠髮飾繼續留任清朝,而上朝時,漢族大臣與滿族大臣分列殿堂兩班,孫之獬由於此時已剃髮易服,站在滿人的行列,滿人以“非我族類”招致驅逐,站在漢臣班列,漢人又以“漢人無此衣冠”轟走。

落得裡外不是人的孫之獬憤恨不已,於是,向多爾袞進讒言曰:“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而此時的多爾袞見大順、大西和南明已被清軍打得落花流水,便趁此機會發布了“剃髮易服”的強制命令,由此也引發了後續漢地多省的強烈反抗。

但俗話說“天道有輪迴,蒼天饒過誰”,順治三年秋,憑藉著出賣民族文化感情和踏著漢族百姓累累白骨登科上位的孫之獬衣錦還鄉榮歸山東老家淄川時,謝遷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恰好攻入淄川城內,孫之獬成為了“剃髮易服”的罪魁禍首被農民起義軍五花大綁押赴街市,深受剃髮易服荼毒的漢族百姓將孫之獬光亮油滴的腦殼用鐵釘鑽出了一個個小孔,然後將獸毛一綹綹插入了小孔裡,血水順著毛髮汩汩的滴了下來,孫之獬痛苦萬狀地爆發了撕心裂肺的哭嚎,當地百姓又用針線縫上了他的嘴巴,然後又使用利刃活生生的肢解了孫之獬,孫之獬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四肢被卸掉而變成“人彘”,可以說一代漢奸孫之獬至此得到了罪有應得的下場。

清朝統治者征服華夏大地後,為了實施愚民政策,徹底敲碎漢族士人骨氣中的那份清高,滿清250年的時間裡,始終奉行高壓態勢的“文字獄”政策,但凡學者士人的文章字句中有稍微那麼點捕風捉影、暗含諷刺清廷的意味的一律予以凌遲處死。

而根據《清代文字獄檔》和《清朝文字獄》等相關史料文獻考證,終清一朝,文字獄記錄在案的高達180起,有著“康乾盛世”之稱的滿清140年的“黃金時代”,其文字獄的規模更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清朝的文字獄變態到了什麼程度呢?處長就給各位簡單舉幾個例子。明朝兵部尚書張縉彥投降滿清後,由於其文章中有句“將明之才”,順治帝閱畢後認為張縉彥詭譎曖昧難以解釋,於是以大逆不道之罪將其處斬。

刨除這種莫名其妙人頭落地的黑色幽默,最讓後世名動鄉里的那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詩人徐駿就因為這句詩詞慘遭凌遲處死。徐駿是雍正朝的翰林學士,其父乃康熙朝的刑部侍郎,照理說,這麼個官宦世家卻最終也沒能逃脫文字獄的深淵。

徐駿是怎麼樣落入文字獄的大坑的呢?根據《清稗類鈔·獄訟類八》載:“世宗嘗微服遊於市,就一書肆翻閱書籍,時微風拂拂,吹書頁上下不已。一書生見狀,即高吟曰:“清風不識字,何必來翻書?”世宗以為譏諷也,旋下詔殺之。”

什麼意思呢?一次,雍正皇帝微服私訪,恰好一陣清風將書頁上下翻動,旁邊一個書生隨口吟誦了一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呢?雍正皇帝聞言當即將此人凌遲處死,這個人是誰?也就是我們刀下亡魂徐駿同志了。

當然《清稗類鈔》是關於清代掌故遺聞的彙編,對研究清朝人文風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畢竟不是正史,究竟有無此事尚未可考,但由“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而引發的“徐駿案”卻有其事,這也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清代文字獄的肆虐成風。

也正是由於清朝統治者入關後採取“剃髮易服”和“文字獄”等殘酷的壓迫政策,漢族衣冠文明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而漢家士人骨子裡的那種寧折不彎的民族氣節,在滿清統治者鋼刀鐵蹄的摧殘下毀壞殆盡。可以說在滿清統治者276年的殘暴統治下,漢民族的精英幾乎被屠戮殆盡,留下的盡是些“萬馬齊喑”的書呆子,而當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攻入北京城的那刻,大量的老百姓紛紛給洋人充當後勤民夫時,西方列強震驚之餘困惑不已,時有識之士感慨曰:“國不知有民,而民亦不知有國”。

時光經過一百餘年的洗禮進入到現代,當以辮子戲和滿清服飾為代表的清宮古裝劇充斥熒屏時,人們似乎早已忘卻了百年前漢族文化連肉帶骨被“寸桀”肢解的文明之殤,留下的徒具空殼最終成為了埋葬了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濫觴。

積極的方面有:疆域、民族和人口

客觀來說,清朝縱有萬般令人恨得咬牙切齒的汙點,但有三個事實也是清朝不容抹殺的歷史功績,那就是廣袤的領土、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和龐大的人口基數。

自1644年滿清入關以來,滿清統治者始終沒能過上幾天安穩的日子,從入關伊始的平大順、滅大西、蕩南明,到後來康雍乾的逐沙俄、收臺灣、滅準噶爾再到此後的晚清與西方列強的打打和和,晚清雖在後來的1840年鴉片戰爭為標誌開啟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屈辱歷程,但實事求是的來說,在鴉片戰爭前夕的1820年,清王朝的疆域領土一度達到了1316萬平方公里,相比較於漢唐時期周邊番國部落的羈縻政策的名義統治,清朝對蒙古、西藏和新疆卻是實打實地行政控制,可以說現代的西藏、新疆歸入中華一統,很大的功勞毋庸置疑來源於清朝的強力控制和同化政策,而漠北蒙古問題的徹底解決也不得不佩服清朝皇帝過硬的“太極”功底。

首先是長久困擾漢族封建王朝的頭痛問題---漠北遊牧民族,對於這個問題歷代漢族王朝都沒能得到妥善的處理,始終成為懸在漢人王朝頭頂上的達摩利斯之劍,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那麼,清朝的皇帝是如何解決好這個問題的呢?可以說,清朝能有效解決蒙古問題既有天時也有地利更有人和等因素。清朝入關不久後的1660年,沙俄支持的準噶爾汗國逐漸強勢崛起,其部族首領準噶爾丹汗,妄圖恢復祖上也先擄掠大明皇帝的傳奇再度飲馬中原,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蒙古三大部落遭遇了西面準噶爾汗國凌厲的打擊和北面沙皇俄國的巨大軍事壓力,喀爾喀部大有傾巢覆卵的危機,由於當時的清朝統治者篤信佛教,且康熙皇帝與庫倫活佛的私交甚篤,於是,喀爾喀三大部在庫倫活佛的提議下紛紛歸附清朝。

清朝統治者拿下外蒙後,通過皇室聯姻、設置盟旗和宗教籠絡等方式從根源上杜絕了外蒙再度崛起的可能性,同時,乾隆皇帝在外蒙設立烏里雅蘇臺將軍和科布多將軍以駐軍的方式將外蒙徹底納入了清王朝的版圖範圍。

而對於西藏問題,清朝統治者採取了冊封制度、駐藏大臣和金瓶掣籤三個方式確保清王朝對藏區的實際控制力。西藏自古歷來都帶有濃厚宗教色彩地區,可以說宗教文化滲透到藏民的生老病死,單單以世俗化政權來進行對西藏的管轄肯定無法達成預期的效果,因此,清廷對西藏宗教領袖分別授予“達賴”和“班禪”的封號,讓二者互相牽制,同時,為了調和藏區宗教繼承人問題,清朝皇帝確立了“金瓶掣籤”制度,即在遭遇多個靈童轉世時,以抽籤的方式來解決宗教領袖的繼承問題。除了宗教層面的名義籠絡,清朝還採取直接派駐駐藏大臣與清廷冊封的宗教領袖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西藏在清政府多把“軟刀子”的操作下最終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一員。

對於清王朝而言,要說最大的歷史功績,我認為還是收復新疆。新疆古稱西域,位於古絲綢之了的交通要道上,漢朝在此置有西域都護府,唐朝亦設有安西都護府,在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隨著大唐帝國的勢力急劇衰落後,西域於公元790年落入吐蕃之手後幾經易主,直到1757年,大清王朝挫敗準噶爾叛亂,乾隆皇帝以“故土新歸”之意再度將新疆攬入懷中,中原王朝徹底實現對新疆的控制,而到此時,新疆猶如遊子離開母親的懷抱已長達900餘年,可以說,沒有清王朝對西域的經營,新疆至今都難以有效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因此,總體而言,蒙古、新疆、西藏問題的完美解決奠定了日後中華民族版圖的基礎,而清王朝在其中的汗馬功勞可謂絕不亞於前朝歷代的偉大歷史功業。

疆域的極大擴展也構成了民族種群的繁盛,終清一朝,中華民族初步形成了以滿、漢、蒙、回、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溥儀也在《清帝遜位詔書》中曰:“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可見滿清承認了多民族共治的基本原則。

而“中華民族”一詞也發端於1902年梁啟超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梁啟超通過該文系統的闡述的“中華民族”包羅萬象的豐富含義,並首度將各個民族統一在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旗幟之下,從此各個民族有了齊心向前的強大號召,中華民族就是一股強有力的紐帶將各個民族統置於內,這種無論是實體民族的形成還是具有非凡意義口號的提出,清帝國無疑是核心締造人。

也正是由於伴隨著疆域的擴張和民族成分的繁盛,國家在康雍乾祖孫三代勵精圖治的治理下,經濟得到了極大繁榮和發展,社會逐漸呈現海晏河清的景象,因此,自康熙朝以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成為清朝統治者治下的惠民政策,而到了雍正年間,變態工作狂雍正皇帝秉承了康熙皇帝的理念後,頒佈了“攤丁入畝”的法令,自此,中國封建社會徹底終結了“人頭稅”這個千百年以來的稅收政策。

“攤丁入畝”政策的出臺,可以說是千百年來封建王朝稅費制度的偉大變革,其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多數生活於中產階層以下的貧苦老百姓再也不用為生多生育人口而不得不多交納一份稅費而憂心,只要你沒有土地你就不需要交納稅費,相應的,配套“攤丁入畝”等惠民政策的頒佈,明朝末年紅薯的大量引進和種植也解決了糧食不足這一嚴重困擾封建社會貧苦大眾的生存問題。

由於紅薯這種農作物的種植並不需要嚴苛的氣候、土壤和水源等條件限制,且紅薯的種植簡單、產量高、易於解決溫飽等先天優勢,故此,清朝年間人口由明朝末年的1.5億迅猛增長到了4億人,而清朝也成為歷朝歷代人口最多的朝代。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也就是由於上述種種原因,造就了在其276年的統治時間裡,疆域、民族和人口增量得到了飛速的提升,這也是後世為何津津樂道康乾盛世的緣由所在。

因此,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證思想來看,大清王朝在這276年的統治期限裡,既有極為黑暗的猛料讓後世嗤之以鼻,也有奠定子孫萬代疆域、民族和人口值得圈點稱道之處。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代文字獄檔》、《清稗類鈔》、《清帝遜位詔書》等


歷史偵查處


我是愛吃炸醬麵的獨愛炸醬麵,我來回答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朝代,延續了296年,實事求是的說對中國歷史造成了深遠影響。貢獻有之,毒害更甚。

首先,清朝以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天下,為了能夠坐穩江山,有資料顯示在入關前後1640年到順治十七年(1661年),中國人口從1.5億減少到為1600萬;整個清朝期間愛新覺羅家族通過修繕《四庫全書》和大興文字獄的機會大肆破壞,刪改歷朝歷代的歷史,妄圖為他們自己洗白;最惡毒的是對天下百姓灌輸奴性思想,閉關鎖國,是的中華民族近代深陷水深火熱之中。

其次我們來看看清朝的貢獻,第一方面就是人口的大幅增加,是的,你們沒看錯,人口大幅增加,清朝將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業推上頂峰,康乾年間有著著名的“紅薯盛世”迎來了中國人口的大爆發,資料顯示清朝末年整個清朝有人口4億;另一方面就是領土的大幅增加,沒錯,你們有沒有看錯,雖然清朝晚期大量的割地賠款,整個清朝時期將清朝以前名義上歸付中央政權的各地方勢力全力掌控,達成實質的行政控制。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用了70多年徹底剿滅準格爾,將整個新疆納入版圖,通過聯姻的方式一點點收服西藏,疆域最大的時候高達1300萬平方公里。


獨愛炸醬麵


我個人認為大清的貢獻還是有目共睹的,第一版圖,我們現在能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和那麼大的海洋國海(至於多少沒有準確數字),清朝的功勞都是不可磨滅的,而且在康熙年間,大清還在開疆擴土,不讓國土流失一寸,為此還進行過幾次戰爭,對於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則採取招安的形式,納入大清版圖,一直維持了二百多年直到大清滅亡,雖然後續丟了不少,但也為我們現在的版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就是文化,按理說,一個少數民族統治了中國一般都會傾向於使用本族語言和文字,這樣可以使統治更加有效,但大清皇帝就沒有這麼幹,從入關開始,他們就學習漢族文化四書五經,重用漢官,使用漢字,讓漢族文化不但沒有磨滅反而更加昌盛,尊重聖人,以中原聖人教育皇子,貴族等八旗子弟,真正達到了滿漢一家親,這給後來大清滅亡後,漢族文化能夠屹立不倒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三就是我們現代人,你看我們現在寫的小說,拍的電影,電視劇等,都多以清朝的故事來寫來拍,給我們的經濟文化方面帶來了很大的好處,而且包括香港,當時因為被英國佔領了,所以他們沒有辦法來大陸,也沒有辦法去拍關於鼓吹中國,對中國有益的電影,但又不能去拍英國人的,怎麼辦,這個時候關於清朝的電影電視劇就多了,比如鹿鼎記,殭屍系列電影,黃飛鴻系列等,一些讓我們難以忘懷的八十年代的電影,這些都表明,香港人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認同,雖然被殖民了百年,但由於這期間的中國文化一直都在不斷的傳播,以至於在那時的港人身上印下了抹不掉的中國烙印,所以給我們收回香港,增加感情打下了堅實基礎,


不要懷疑我的未來


清朝對中國最大的貢獻有四:

第一是殺人。

清軍殺中國人業績之最當屬屠川。清軍在消滅了張獻忠之後,又在張獻忠的根據地四川瘋狂屠殺了13年,偌大的四川只剩下萬餘殘疾人,只得搞了個湖廣填川。

揚州十日殺人80萬。

還有嘉定三屠、江陰81日、畿南之屠、潼關之屠、崑山之屠、嘉興之屠、常熟之屠、金華之屠、涇縣之屠、贛州之屠、同安之屠、平海之屠、南昌之屠、邵武之屠、湘潭之屠、同安之屠、南雄之屠、信豐之屠、蒲城之屠、曹州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廣州大屠殺、潮州之屠、永昌之屠、明宗室之屠等等……

清軍究竟殺了多少中國人?有資料顯示:順治十七年(1661年),中國人口為1600萬,而1640年,中國人口為1.5億。

清朝之第二大貢獻就是燒書。

清政府守著《永樂大典》這部寶藏卻任其官員偷盜,偏要修什麼《四庫全書》,原來是欲趁修書之際對中國文化進行大清剿。長達十多年的搜書焚書,所焚之書無計其數。

清朝第三大貢獻就是文字獄。

康雍乾祖孫三代搞文字獄,連地下屍骨都不肯放過,大明王朝時期那威武不屈的中國人硬是被愛新覺羅氏修理成了唯唯諾諾的奴才,這才有了1840之後列強的入侵,一萬多列強軍人在中國腹地如入無人之境。

清朝第四大貢獻就是給北極熊沙俄貢獻了幾百萬平方公里的疆土,使中國喪失了北冰洋出海口和日本海出海口。


素食翁


我認為對中國最大的貢獻就是疆域的開拓。

毋庸置疑,就像大多數普通人眼裡所認為的那樣,清王朝後期是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最腐朽的朝代。


清王朝後期,由於根深蒂固的落後體制,外加孤高自傲閉關鎖國,更沒有搭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大潮的順風車,錯失發展良機,清朝國力每況愈下。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強恃強凌弱,掠奪資源的醜態也暴露了出來,孱弱腐朽的清王朝慘遭列強蠶食,割地賠款,民生凋敝,一切都在所難免。

反觀隔壁的日本國,也曾被老牌列強殖民,但日本人抓住了西方工業革命的先機,日本開始不斷改革,在明治維新後,日本工業化水平不斷提升,整體國力一躍成為亞洲豪強。曾經對中國俯首稱臣,唯唯諾諾,被希特勒嘲諷為“只配在海邊吃烤魚的劣等民族”的日本人也騎到了中國人頭上。落後就要捱打!日本人趁清庭國力衰弱,落井下石,也參與了對清王朝的瓜分,中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徹底擺脫被日本殖民和侵略的姿態。從統治者到服從著,從強者到弱雞,這種戲劇性的身份轉變,無不讓每一箇中國人悲憤。畢竟,清朝錯失發展成為世界強國的良機,嚴重拖了中國人後腿。


明清兩朝疆域圖對比

但是換一個角度,我們應該心存僥倖,或者說要“感激”大清王朝,它對中國最大的貢獻就是疆域的開拓。不管清庭後期再怎麼造作,清朝在其全盛時期也算是中國封建王朝的一個巔峰,被稱為清王朝自有其理。其貢獻在於為廣義的中國打下了廣闊的疆域。相較於明朝,清朝在前後分別將新疆、蒙古、臺灣等地納入版圖。雖然在之後的近代因為列強侵略,割地賠款等各種原因丟失了很多土地,但現在的中國疆土依舊廣闊。有了清朝的先人之舉,中國各個區域的民族才有了磨合的時間,並最終融會貫通,成就現在的中華民族。在關於土地爭端時,有前朝為依託,自然說起來有理有據。
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圖

你以為國家領導人那句“自古以來”是隨便說的嗎?中國為什麼不說菲律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而可以堂堂正正、理直氣壯的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中國一點都不能少!沒有清朝的開疆擴土,中國現在近代的戰事中也不會“收復”那麼多土地,哪裡會看到國家現在多民族融合的繁榮景象。

為什麼要強調土地,因為土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石。日本國土狹小,資源匱乏,為了掠奪生存空間,不惜侵略中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人因為沒有自己的土地,上千萬的猶太人在世界各地漂泊了幾個世紀,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在中東建國後才安定下來,從此,猶太人再也不用寄人籬下,以土地為發展根基,愈加的強大。土地是國家存在與發展的首要條件,土地的價值不言而喻。

土地代表著豐盈的自然資源。礦石、湖泊、森林,河流等自然資源都是國家發展壯大的必需品,自然資源匱乏的國家很難發展成為強國。

土地代表著充裕的人口紅利。俗話說,人多好辦事。土地越多,所能負荷的人口越多,理論上,人口越多,生產力越強,國家越強大。現在的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難以想象的成就,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口紅利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土地代表著無限的戰略縱深。土地越大,空間越大。在外敵入侵時,這種優勢就顯得愈加突出。在德國不宣而戰,突襲蘇聯之際,蘇聯以空間換時間。用開闊的疆域換取了寶貴的喘息時間,通過更新裝備,召集兵力,蘇聯最終度過了最為艱難的節點,成功反殺德國。同理,在抗日戰爭時,蔣介石運用了同樣的思想,以空間換時間。1937年,日軍大舉南下,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在中原作戰時,為了牽制日軍南下,不惜炸開花園口河堤,致使黃河決堤,數百萬人民生靈塗炭。雖然手法險惡,但一定程度上,確實達到了目的。


因此,看待清朝問題,特別是清後期的發展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要全面考慮。清朝對後世既有罪惡與阻礙,也有貢獻。在清朝是是非非的問題上應該參照史實有一定的包容性,只有不斷吸取教訓,奮發圖強,才會有所進步,這無論對個人還是對國家同樣受用。


那一年那些人和事


清朝(1636一1912)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國祚276年。清朝是東北少數民族入主北京建立的王朝,清朝給後人留下兩筆財富,一個是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一個是一千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國土。

清初期,玉米,馬鈴薯,甘薯等農作物在全國得到推廣,糧食產量提高,人口爆漲,到乾隆未期人口達到三億多,清末人口達四億五千萬人,中國從那時起人口居世界首位,這種優勢一直保持到現在。

清朝給後人留下最大一筆財富是遼闊的土地,清朝時第一次把東北地區,蒙古草原,新疆,西藏和中原本土整合到一起,實門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各民族的認同。清朝疆域得到國際社會確認,我們繼承的是清朝留下的保貴遺產。



關東俠客


清朝對古代最大的貢獻應該是國土和人口數量了。清朝疆域最大時期達到1300萬平方公里,周邊很多小國家成為清朝的附屬國家;人口數量在清朝末年到達了4億左右的人口,充實到清朝拓展的各個區域。(清朝前期地圖,紅色為獨立或者割讓的領土)

一、清朝對中國東北和北方地區的控制。

東北是滿族龍興之地,一直不允許漢族人遷入,但隨著對東北的開發,到清朝末期是已經有大量的漢人遷徙到東北的各個地區,這是對東北地區切切實實的佔有,成為中國固有的領土。

在北方另一個少數民族蒙古族也佔有大面積的國土,清政府通過政治聯姻和軍事手段,使得清朝對蒙古族所控制的區域成為中國的疆域。

前代王朝有時雖然佔領該區域,但人口和實際控制並不全面,時間也是比較短。

二、新疆納入版圖。

清朝對新疆及其周邊的實際控制是通過長期的戰爭取得的。康熙時期準格爾部叛亂,直到乾隆年間才徹底清除;清朝末期,各國對新疆地區覬覦,左宗棠率軍平叛,鞏固了新疆的版圖,原來的新疆版圖比現在大不少的。(新疆準格爾汗國圖)

三、雲貴川和西藏地區的控制。

明朝時期雖然對雲貴川等地也有控制權,但是林立的土司削弱了王朝對該地區的控制。清朝開始的改土歸流政策,基本都落到實處,各個土司都成了流官,世襲制度基本廢除,這也標誌清朝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加強了。

西藏地區在清朝一般由各個“活佛”管理,著名的有“達賴”和“班禪”活佛,他們都接受了清朝中央政府的冊封,並派遣駐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務。

清朝的附屬國家。

清朝最鼎盛時期是乾隆時期,中國有19個附屬國家,我們列舉六個大家熟悉的國家:

1.朝鮮。現在的韓國和朝鮮,1895年開始被日本佔據。

2.琉球。現在的沖繩周邊群島,琉球自明朝開始是中國的屬國,1879年被日本佔據吞併。琉球王國的使者曾經在清朝總理衙門哀求救助,但清朝無力幫助琉球。(琉球王國,現在的沖繩縣)

3.越南。順治年間成為屬國,1885年被法國佔據,成為殖民地。

4.南掌(老撾)。1893年成為法國殖民地。

5.暹羅(泰國)。1855年和清朝斷絕父子關係的王朝。

6.緬甸。1886年在英國的唆使下,脫離清朝。

中國在清朝達到封建社會人口的巔峰。

清朝將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業推上頂峰,也迎來了中國人口的大爆發。到清朝末年,人口粗略估計達到了4億。


穿越再現彼岸


是不是偉大的朝代我說了不算,歷史說了算。翻開歷史,中國一直就在北方遊牧部落的危機下度過的。從早期的匈奴到契丹,還有金,蒙古,幾乎每個朝代都存在北方的威脅。事實上中國很多朝代的滅亡,直接原因就是北方遊牧民族造成的。比如宋朝和明朝,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蒙古,明朝雖說不是直接亡於滿清,但是也沒什麼區別。

但是中國的歷史車輪到了清朝忽然大變了,沒了北方威脅。因為滿清直接把那些存在威脅的地區收歸到自己版圖裡面來了。別看我們歷史說上總是把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劃在當時中原政權版圖裡。但是懂歷史的人就會知道,那種所謂的從屬關係多麼脆弱。

但是清朝做到了,真正的是大一統的朝代。也正是因為清朝的開疆擴土,才奠定了今天的中國版圖。雖然滿清也丟了很多土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比大多數漢人朝代國土大多。我不是清粉,這是我的拙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