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有我”微征文(一)

  

  

共克疫情 中版在行动 |“战疫有我”微征文(一)


  为铭记这个不平静的春天里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在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大赛的基础上,特别搭建微征文平台,面向全社会发起“战疫有我”微征文。

  微征文自启动以来,获得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作者的热情支持。他们有的是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有的是社区志愿者,有的是医护者年幼的子女,也有的是像你我一样的......


最美的“过年新衣”

作者 | 范进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朋友们哈哈笑……”

  人高马大的大张,53岁了,对于这首儿时的童谣记忆犹新。无论是为人子、为人夫,还是为人父,每到过年的时候,大张都要给自己准备一套新衣服。

  2020年春节,尽管新冠肺炎肆虐神州,大张还是忙里偷闲,给自己准备了一件笔挺的呢子大衣。

  除夕夜,大张和妻子在父亲老张家里吃了团圆饭。回到自己家,他把过年新衣翻了出来,搭在沙发靠背上。“我这模特一样的身材,明天穿上这件呢子大衣走出去,一定很帅!”大张洋洋自得一脸憧憬。

  “你就别臭美了。”妻子一边笑,一边拿过大张的呢子大衣挂起来,“别弄出褶皱来,要不穿上不好看。”

  “明天上午,还有个确诊的病人要转院治疗。”大张看看过年的东西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对妻子说,想去单位看看,再最后检查一下负压转运车,不要关键时候掉链子。

  除夕的夜晚霓虹闪烁,大街上的行人和车辆却稀稀落落。

  还没到单位,大张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办公室主任通知:有个从武汉回来的发热病人需要立刻转运。大张心里一阵庆幸:来得正是时候。

  他得意于自己的“先见之明”。

  在消毒员的配合下,大张穿上防护服、带上护目镜,驾驶救护车赶往病人所在的小区。一通忙碌回到单位,新年的钟声响了起来。

  “一早还要出车,不如就在单位睡一会儿吧。”大张打开空调,和衣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很快,鼾声在楼道间回荡。

  大年初一上午转运完病人以后,大张回到单位,又是洗、消、脱,三个字看起来简单,走完一次程序就要个把小时。等消杀处理结束,吃中饭的时间到了。大张这才想起来,早饭还没有吃。

  大张一边吃着工作餐,一边惦记着家里的新衣服,想回去穿一下,又怕随时会有新的任务。一直值班到晚上七点多,外面下起了小雨。大张回到家,总算吃上了丰盛的饭菜。

  “过年新衣服,初一不穿啥时穿?”妻子把呢子大衣递了过来。“算了,不穿了,等明天早上起来再穿吧。”大张打着饱嗝,把新衣服又放了回去,“现在穿,岂不是锦衣夜行?”

  睡到半夜,大张电话响了,又有新任务。他赶紧起床,冒着雨赶到单位,换好防护服,冲进了夜色中。任务完成的时候,已经是初二的凌晨三点,大张干脆又睡在了单位。

  “从除夕到现在出了多少趟车,记不清了。”大年初五,大张一天之内转运两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跑了八百里。

  大张一直耿耿于怀的是,笔挺的呢子大衣还没穿上。妻子安慰他,“你穿防护服的样子也挺好看。”大张呵呵笑了。

  2003年“非典”肆虐,大张在一线隔离环境中工作54天,运送了近百名“非典”疑似病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带领急救队赶赴灾区,不顾余震和山体滑坡危险,转运伤员92人……身穿防护服的他一次次被摄影记者捕捉进镜头。

  大张真名张劲松,党员,退役军人,现为盐城急救医疗中心车管科的科长。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到了最关键时刻,大张把笔挺的呢子大衣干脆挂进了大衣厨。妻子感到奇怪,“你不会留到明年再穿吧?”

  大张又是呵呵一笑,“等到疫情防控阻击战打赢的那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