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秀才呵护一方平安——清末武秀才崔彦璋传略

武秀才呵护一方平安——清末武秀才崔彦璋传略

武秀才呵护一方平安——清末武秀才崔彦璋传略

崔元庆 崔振坤 崔振刚 访谈撰稿

崔彦璋,男,生于1851年(清咸丰元年),卒于1927年(民国十五年),享年七十七岁(其父崔应南,生育四子,他排行老四),甘肃省通渭县崔家河人。传其人魁梧高大,浓眉大眼,力气超人,每日坚持闻鸡起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年不辍。二十八岁时、1878年(清光绪四年)考中了武秀才。对于耕读文化浓厚的这个山村来说,武秀才功名有了头衔,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武秀才呵护一方平安——清末武秀才崔彦璋传略

据老人们口口相传,崔彦璋从小爱好武艺,常与村中一帮青壮年耍拳弄棒,并慕名百十里拜师求教,十六岁时功夫技艺就惊人超群。他平时练功的用具有石饼子一对,形如车轮,中间有洞眼,可单只练臂力,也可用一粗木棍串起来,双手高举过顶,如当今举重用的杠铃相似,重约二百公斤,还有石碾子、大刀、长矛等。老人家到了晚年仍坚持天天练功,常年如一,每到秋冬打场季节时,他每天半夜起床,将场院内的石头碌碡一个一个的摆到麦场边,天亮之前再一个一个的搬回来。

每到逢年过节,山村多有丰富的聚会活动。正月里迎新春耍社火、四月八民俗节庙会唱秦腔,人群熙熙攘攘。但凡是热闹之时,易滋生事端。一个村庄良好秩序的维稳,除了多年的民约乡俗,在关键时刻总是少不了有能人为主心骨,伸张正义。在秀金山下,武秀才崔彦璋就是这样村民拥戴的人。

有一年的秦腔戏场,来了一帮外地人,号称是临县的“武界”高手,其实这是一帮游手好闲、专靠敲诈勒索混吃喝的泼皮地痞,其中一个帮头威猛高大,气势汹汹,走到崔秀才身边挑衅地说:听说这村出了武秀才?你们谁敢跟我比比武吗?谁输谁出50大洋,分文不少。崔秀才早料到这是一帮找茬的主了,淡定地回答:我们没有力气,不敢比武,也没有大洋,如果输了也只能请对方喝茶吃饭!帮头恶狠狠地说:哼!说什么屁话!有那么容易的事吗!大爷我今天既然来到这地盘上,要是你们输了,非但要出这个大洋,还要抽筋,剥你们的皮!让你们回不了家!崔秀才寻思来者不善,指着身旁一个石磨碌碡说道:好!那就先比一下搬碌碡吧,谁要是把地上这个碌碡用手搬到土台上,就算谁赢!(据说那个碌碡重约380斤,土台高约1.6米)。帮头无比藐视地扫了一眼说:哼!这算什么!但看他的脸色沉了下来。崔秀才紧逼:您是来客,先请吧! 帮头强打精神,蹲下身子伸双手抱碌碡,碌碡动了动,不能起,他使出了浑身力气,大汗淋漓,如此三番五次,这碌碡就是能动不能起。接着,崔秀才摆出马步,做了几个深呼吸,伸出双掌一鼓作气,碌碡拔地而起,随即摆上了土台。众村民们拍手称快,齐呼:好!好!那帮人看得目瞪口呆,刷的齐跪地上,异口同声说:师父!饶命!崔秀才义正辞严:今天虽有约定,是你们输了,但我不要你们的钱,也不会要你们的命!可是,我要让你们记住:一个真正习武之人,应是为维护一个地方和百姓的安危而效劳,而不是靠武力去敲诈勒索、欺行霸道!念你们初次冒犯,认错了,我们相识交个朋友便是!那帮人听得心服口服,连连点头,崔秀才还用好茶、饭招待了他们走人。从此,这帮人习武农耕走了正道,在临县再也没有出现敲诈勒索的行迹。

武秀才呵护一方平安——清末武秀才崔彦璋传略

崔秀才因为他武功好,为人刚烈正直,威震十里八乡,老人家在世时,村庄少有匪患骚扰。他孝敬父母、心地善良、平易近人,办事秉公踏实,疏财仗义,村人敬称“武爷”!

崔秀才非常重视武德的修养,除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外,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更注重四大威仪,真正做到了“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步入古稀,仍保持武秀才的风范,慈眉善目,满面红光,仙风道骨,鹤发童颜,让人一见便顿生敬仰之情。

秀才是地方士绅阶层的支柱之一, “知书识礼”即代表有了 “功名”在身,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特权,常出面为民众与官府之间沟通打交道,在民众遇有婚丧事、过年过节、祭帐等村务中有头面直呼的名份。

崔秀才农耕持家勤俭,育有七子一女,重视家庭礼仪教育,身先为范。维系前头份的旧庄后人与村人和谐相处,从不凌强欺弱。他待人谦逊,处事宽容,与人为善,心有条规:无论什么人,只要循理本分行事,都以礼相待。凡路过村中的江湖游士,商贩等,都受到他茶、饭的客气招待,每年有不少乞丐来村里乞讨,人数少时都是自家施舍钱粮,人数多了联络村上大户接济解困,长此以往,外地人都知道秀金山下是个太平村,进了这个村子,其言行都会自觉本分而又规矩,因为这里有一个“武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