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种儿子?

L丶佳能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题主这样问,可能是认为明宣宗是个各方面素质都不错的人。

看起来确实是这样。当皇太孙的时候偶尔会和爷爷一起打仗,当皇帝的时候也管理的不错。

但是后代是言传身教出来的,明宣宗能力不错,但是人品你很难评价。单是把人(他叔叔汉王朱高煦)盖进缸里烤熟这一点,就证明明宣宗的心理不太健康。

明宣宗朱瞻基和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可以说是在高压统治下苦熬了二十二年。祖父明成祖喜怒无常,性格暴躁且多疑,任何不好的举动都会被明成祖视为夺权的信号;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虎视眈眈想当太子,不时给这对父子俩穿点小鞋。再加上朱高炽是个比较软弱的人,身体还不好,所以可以说父子俩的未来和很大一部分重担都挑在朱瞻基身上,朱瞻基心理素质再好,也不能那么大度的对待政敌,久而久之朱瞻基的心理就变得越来越不健康,越来越富有帝王心性。

所以打根上起,朱瞻基就不是性格好的人,能教给他儿子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左不过是帝王制衡之术,而且这种心术教育还由于朱瞻基早逝而半途而废(朱瞻基去世的时候朱祁镇才十岁左右),之后张太后和内阁大学士“三杨”等人尽力维持国家,又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朱祁镇的教育,把朱祁镇的教育这个重大问题交给了宦官王振!

朱祁镇,也是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那时候朱瞻基已经年近三十。所以朱祁镇马上就被封为太子,连带着生母孙贵妃也升格成皇后。原来的胡皇后被废,只保留待遇。朱瞻基这一辈子就只有两个儿子,另一个儿子朱祁钰丝毫不受孙皇后的待见。所以朱瞻基对这个老来得的儿子(在那个年代不算年轻)基本上是惯着的,没怎么考虑教育问题。并且谁也没有想到,朱瞻基会死的这么早(在朱瞻基之前明朝还没有死在四十岁之前的皇帝,朱瞻基是第一个,死时三十八岁左右)。

另外,朱瞻基在位的宣德年间,尽管史称仁宣之治,但社会隐藏者大量的不安定因素,包括官员贪腐,民生不稳,外敌不安分等等。朱瞻基做出了很多对明朝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决策,包括放弃长城以北的卫所和安南布政使司、放弃下西洋、部分整顿贪腐(甚至还包括扫黄),这些重大决策在宣德元年至十年被一一做出,基本上占据了朱瞻基大部分时间。并且,朱瞻基还喜好玩乐,包括琴棋书画,投壶,甚至还动用资金铸了一批香炉(即文玩界称之为宣德炉的香炉),这些玩乐又占据了很多时间,朱瞻基教育他后代的时间就更少了。有一个类似的情况: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时励精图治,且只有一个孩子(即明武宗朱厚照)存世,因此朱厚照也没有获得严格的管教和政治经验的锻炼,导致正德年间明朝政局动荡。

综上,朱祁镇基本就没有得到过什么良好的教育,不仅因为朱瞻基无法给予正面的教育,也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给予教育。所以朱祁镇算是惯孩子家长孙皇后和宦官王振教出来的——事实证明他们两人的教育极其失败。朱祁镇不仅缺乏政治素养,还没有道德底线。


野史共享


老朱家的皇帝似乎从明宣宗开始,就一片早死。明宣宗活了38岁,明英宗朱祁镇也只活了37岁,明宪宗活了40岁,明孝宗活了35岁 ,明武宗更可怜,只活了30岁。到明武宗时绝嗣,明孝宗的侄儿明世宗继位,总算是打破了这个活不过四十岁的记录,明世宗活了60岁,然后他儿子明穆宗战战兢兢地做上皇帝,也只活了35岁,就到了明神宗活了57岁,紧接着是一月天子明光宗也只活了38岁,后来的木匠皇帝享年22岁,殉国天子崇祯33岁煤山自缢,虽不算是早夭,但也没能活过40岁。

皇帝死的早,就无可避免地出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下任皇帝缺教育。历史上大多有所成就的皇帝,其青少年时期,大多都经历了常人难以经历的人生,要么是在老子的压力下,战战兢兢,或者就是经过残酷的夺嫡斗争最后脱颖而出,这些残酷的经历,都使得这样“出身”的皇帝,拥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同时也培养了一个领导者基本的素养。

别的朝代不说,就说明朝,明仁宗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老子太强势,还有个老二威胁着,从建文削藩到靖难之役,之后又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监国,在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政治旋涡中最终笑到最后,这其实都是人生经历锻炼出来的。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明孝宗,他老爹明宪宗的情况其实跟他也差不多,童年经历不太美好,爹被俘虏了,叔叔当了皇帝对他虎视眈眈,可这个少年遇到了一个大龄野心妹子的关怀,导致在少年时代形成了严重的恋母情结,也是因为这个叫万贞儿的女人,使得成化朝群魔乱舞,也使得明孝宗差点就夭折。当也正是后宫这种残酷的环境中,明孝宗最终成长为了一个好皇帝。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于朱祁镇而言,他的青少年时期并没有这些经历,可以说他的人生很顺畅,出生就是国之储君,没有谁能动摇他的位置,然而他老爹死得早,他9岁即位,在前面八年的时间里,他实际上只是帝国名义上的至尊,一切军国大事都是他奶奶张太皇太后主导。

或许是因为太皇太后跟他母亲都忙着国家大事,所以朱祁镇的童年最亲近的人只有身边的太监,读过书自阉进宫的王振,成为了他最亲密信任的伙伴。这样的成长经历,使得朱祁镇对王振的感情是十分负责的,而大抵也正是因为这样相对宽松,凡事都有人打理的环境,使得朱祁镇没有机会经历残酷的政治斗争,所以他的性格相对柔弱。所谓“柔弱”,指的是他比较容易相信人,很少做决断,毕竟在八年的时间里,他也没什么决断的机会。

等到他拿主意的时候,已然是来不及了。在太皇太后,三杨相继死去之后,王振已然成了气候,加上老好人朱祁镇的信任,使得王振几乎大权独揽,而作为太后的孙氏这个时候根本插不进来,毕竟皇帝已经亲政,她没有任何身份任何理由参与国事。

很大程度上而言,朱祁镇是一个没主意的人,纵观他短暂的一生,正统岁月里,总是有人给拿主意,从太皇太后到王振,无论是忠的,还是奸的,他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即便是后来夺门之变,事实上也是被外臣和内官一起半“胁迫”着复辟的。当然他其实内心也很想复辟,报复自己的弟弟,毕竟南宫囚禁的岁月实在太难了。

杀于谦,这是他人生最大的败笔,但想想其实也是他性格使然,本来没有多少政治经验的他,又长达9年的时光里是个阶下囚,难免脑袋不灵光,被人轻易忽悠。但朱祁镇也并非一无是处,天顺之后的执政时光里,或许是因为之前9年的残酷经历,他成长了,他懂得积极去处理国事,去任用像李贤这样的名臣,也算对得起这一次复辟了。

总而言之,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皇帝,他人生的青少年时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段时期的经历,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朱祁镇是没有长好,主要还是没有什么压力,前半生走得顺,也没有什么机会独当一面,习惯了信任别人,听别人的话,回想我们年轻时候,初高中的时候,难道不是这样听风就是雨的傻瓜咩?


江畔初见月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10年,是突然暴毙身亡的。当时朱祁镇才8岁。


在这关键时刻,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大明风华》里的张妍)不得不临朝听政,大政方针几乎都出自三杨内阁。当时有一个呼声,那就是拥立张太后的另一个嫡子越王朱瞻墉,毕竟“兄终弟及”也是一个选项。

但是最终张太后否定了这个选项。原因是毕竟作为嫡长子朱祁镇,根据《皇明祖训》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更关键是当时的大明国泰民安,也不存在导致“主幼国疑”局面的外部压力。


所以朱祁镇天然命好,他不即位,别说那帮文官不答应,就连朱瞻基活过来也不会答应。毕竟朱瞻基出生4个月,就被立为太子了。为了朱瞻基和孙若微,活生生地牺牲了一个原配皇后胡善祥。

在正统7年,张太皇太后死前。内宫的女人们其实都没有任何的掌权经验,自然包括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而朱祁镇更是如此,真正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大明的内阁。这也是“三杨内阁”有名的原因之一。

正统11年,“三杨”中的最后一个杨溥去世。也就意味着大明的内政实质性地交给了一帮新晋的文官,而主政的也开始交给了毫无执政经验的朱祁镇。


正统14年,朱祁镇23岁。他一直长于深宫,毫无历练,只信任身边的宦官。瓦剌太师也先分四路攻击大明。面对这种局势,朱祁镇听从王振的建议,御驾亲征,解救大同。

朱瞻基在位时,原本就有例行巡边。还曾经主动出击,打过经典的“宽河之战”,以3000骑兵大破兀良哈数万大军。

但是,朱祁镇和朱瞻基的差别很大。朱瞻基15岁的时候就跟着朱棣秦征漠北了,常年在军中历练。而朱祁镇几乎没有出过宫,身边不是女人就是太监。别说队打仗一窍不通,就连真正的局势也是无法分清的。


王振利用朱祁镇,想实现自己驰骋沙场的愿望,未果后盖希望实现衣锦还乡的愿望。但是朱祁镇却彻底被他忽悠得差点丢了大明和自己的小命。

崽卖爷田心不疼。不是自己挣来的,永远不知道珍惜。朱祁镇命好,因为他是朱瞻基的嫡长子,所以他是皇帝,没人反对。大明却差点斗交待给他了。


炒米视角


最近流行的电视剧《大明风华》再现了当年土木堡事变的一幕,朱祁镇率领几十万大军远征瓦刺,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了瓦剌人的俘虏。

接下来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继位成了皇帝,在于谦的带领下,顽强的明军打胜了北京保卫战。一年后朱祁镇又被瓦剌放了回来,七年后兵变成功,朱祁镇再次成了皇帝。这次他杀死了大功臣于谦,制造了像岳飞被杀一样的冤案。

大家诟病朱祁镇主要就是源自于当年明月的一句话:错打一仗,错杀一人。他的父亲朱瞻基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和他的爷爷朱高炽被人称为仁宣二帝,这基本上也是对一个好皇帝最高的称呼了。

常说虎父无犬子,为什么朱瞻基这样的好皇帝,却生出了一个这样的狗儿子呢?朱瞻基1425年当上了皇帝,14 27年朱祁镇才出生,第2年被立为太子。1435年,朱瞻基去世,同一年9岁的朱祁镇接替皇位。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朱瞻基死的太早了,他根本就来不及培养朱祁镇,就到九泉之下见他的皇爷爷去了。朱瞻基临死以前专门交代:在朱祁镇亲政以前,大事都由张太后处理。

张太后是朱瞻基的母亲,朱瞻基死后实际上也就变成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年纪大了,自然会非常宠爱自己的孙子。和现在的爷爷奶奶一样,什么事都自己来,生怕委屈了自己的孙子。

朱祁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的,天天和太监在一起鬼混。基本上什么事都不用操心,过上了自我放飞的生活。身边最宠信的太监就是王振,王振原本是一个半吊子的读书人。因为读书不成器,才引刀成一快,离开自己的老婆孩子成了太监。

这王振和洪秀全是一路货,自己读书不成器倒也罢了,反倒把自己看得非常了不起,总觉得自己是一个盖世奇才,需要一个大的平台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

二货王振带着自己的小迷弟朱祁镇,自然是也培养出了一个小混蛋。在大多数皇帝执政的时代,太监不过是皇帝意志的体现。在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王振变成了皇帝的大脑,指挥朱祁镇在做事。

也就是说朱祁镇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不利于他的个人成长,奶奶宠爱他,王振这个二吊子老师瞎培养的。在土木堡事变的这一年,他也只有23岁,正是一个年轻人胡思乱想的时候。

反过来,我们看他的父亲。朱瞻基很小的时候就在自己的爷爷朱棣的身边长大,朱棣非常喜欢自己的这个孙子,才把他放在自己身边亲自培养。朱瞻基年纪稍长,朱棣就把他带到战场上去磨练。

朱棣是一个老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朱瞻基的底子也不错。在这样的情况下,名师出高徒就是大概率事件。朱瞻基成为明朝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当然也就没有问题了。

我们拿朱瞻基和他的儿子朱祁镇放在一起比较,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家庭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两个人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出生于皇室和平民家庭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教育环境不好,同样会出现败家子儿。

在这里可以给大家讲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前些年我有一个非常大的客户,老板的儿子在澳门赌博输了几个亿。最后迫不得已,老板只好把自己的公司卖掉了,把债务偿还后还剩了一个多亿,就把这个钱存进了银行,给自己一家人养老。

这个老板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是白手起家,辛辛苦苦几十年才打造出这样的一个家底儿。结果被他儿子在一夜之间就差点败光了,实际上也就是实际上也是因为忽视了家庭教育,宠坏了自己的儿子,才导致这样的结局。

朱祁镇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不管他出自于什么样的一个家庭,只要培养他的环境不变,永远都是一个败家子。给他一个企业,他能把他搞倒闭。给他一个国家,他能搞得差一点亡国。


新知传习阁


出生于宣德二年的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长子。朱祁镇的人生堪称“传奇”,他一生两次登上皇位,甚至还沦落为敌国俘虏却被放回,明英宗这一系列的操作,也是古今罕见。不过,除了他的这段“传奇”的屈辱经历以外,朱祁镇与他的父亲明宣宗相比,他的一生基本没有什么亮点。明宣宗这位文武双全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开创了颇受后世赞誉的仁宣之治,为明朝的太平盛世奠定了稳定基础。然而,当明朝江山交到朱祁镇手中之后,他差点成了明朝的亡国之君。明宣宗如此优秀,为何会有朱祁镇这种儿子呢?

基剧照

古人常云:“子不教,父之过”,朱祁镇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位成功的帝王,与自幼缺乏父亲朱瞻基的陪伴、教导有关。朱瞻基可谓是帝王英年早逝的代表,他逝世时仅有36岁,儿子朱祁镇仅有九岁,在这九年的时间里,朱祁镇根本没有学会如何当一个称职的帝王。他一出生就被成为了受到万人敬仰皇太子,朱瞻基作为一国之君,他忙于国事政务的时间,远胜于培养和教导儿子的时间,更何况他仅陪伴了儿子九年。自幼缺少父亲教诲与约束的朱祁镇,既没有形成坚硬的性格,也没能学习到父亲老辣的手段,更没有办法继承朱瞻基的治国理念。

朱祁镇剧照

除此之外,朱祁镇从出生被定为皇太子的那一刻起,他就过着众星捧月般的生活,在成为储君帝王的道路上,没有遭遇任何磨练,是典型的“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皇帝。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中幼年登基的帝王不在少数,他们有的成为别人操控的傀儡,有的则凭借自己的实力崛起成为文韬武略的千古明君,可是,朱祁镇不属于这两类帝王之列。朱瞻基在位之时,开创了大明王朝的顶峰时代,所以在他驾崩后,整个大明王朝正是国富民强、吏治清明的好时代,让年幼登基的朱祁镇没有内忧外患的顾虑。

朱瞻基剧照

不仅如此,朱祁镇登基时,内有他的祖母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又有杨士奇、杨溥、杨荣这三位忠心耿耿的旧臣辅佐他。太皇太后贤良淑德,“三杨”又是朱瞻基的左膀右臂,这些人为朱祁镇创造了一个安逸的朝政环境,让这位高高在上的帝王根本不了解朝廷斗争的残酷,更不知道明朝所面临的紧张的战略形势。他顺风顺水地坐上皇位,凡事都有老臣和祖母为他铺路,让朱祁镇本人没有任何朝堂经验可言。毕竟凡事都有人为他拿主意,他有没有经历过朝堂政治的磨练,这为他后来不辨善恶忠奸种下了因果。

朱祁镇与祖母剧照

在朱祁镇19岁的时候,祖母张太后去世,辅佐他多年的老臣也因年事已高退出朝政。在安稳的荣华富贵之中长大的朱祁镇,正值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可是当他亲政以后,由于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他又极为听信服侍他多年的太监王振的的话,这些让朱祁镇只落得个任用奸佞宦官的臭名声。很显然,宝剑锋从磨砺出,想要成为一代明君还是要经历过诸多磨练,明宣宗有这样的条件,但是,他的儿子朱祁镇并没有这样的的人生经历,再加上朱祁镇本身的中人之姿,所以,他与父亲相比相差甚远,再正常不过。


鸢飞九天2018


明宣宗朱瞻基算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比较正常的君主,也是明朝二百七十六年中屈指可数的明君之一。然而,他的儿子朱祁镇,则与他本人大为不同。朱瞻基治下,大明王朝慢慢从永乐晚期经济凋敝,百姓苦不堪言的状态下走出,但在朱祁镇一阵猛如虎的操作之下,一切又回落了下去。如果分别用一句话来评价朱瞻基和朱祁镇,则对朱瞻基的评价应当是“他改变了明朝”,对于朱祁镇,则是“他又改了回去”。



明君的儿子是昏君,虎父犬子,类似儿子不如来老爹的现象在历史上很常见。但朱祁镇之后,明朝的君主可谓是一代不如一代,明朝也迅速衰落下去。可以说,明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便是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那么,朱瞻基为何会有朱祁镇这种儿子?

朱瞻基去世之时,朱祁镇只有八岁。八岁的小孩,一般什么都不懂,正是一块璞玉,需要雕琢。因此,雕琢之人便显得至关重要。很不幸,雕刻朱祁镇这块玉的人,是个残疾的工匠,叫作王振。太监王振的存在,弥补了小朱祁镇父爱的缺失,获得了朱祁镇的无比信任。由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所以皇帝的权力得不到制度的制约,一旦皇帝将权力暂时转让给信任之人,则这个权力转让的标的便会拥有不受制约的权力,正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王振利用了朱祁镇的信任,狐假虎威,为自己谋取私利,最终将大明王朝带向了一条不归路。

似乎“他只是个孩子”能够成为朱祁镇被洗白的借口,但实际上并不能。同样是八岁继位的爱新觉罗玄烨,在十四岁便凭借一己之力扳倒了大权臣鳌拜,并且在日后做出了一番功绩,缔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对比朱祁镇,可谓皓月比于萤火,麒麟比于驽马。

实际上,朱祁镇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明朝皇子的教育制度与明朝的宦官制度。

明朝的皇子并没有一套成体系且形成惯例的皇子教育系统,皇子何时接受教育,接受教育的内容如何,随意性极大,皇帝在皇子的教育中发挥决定作用。一旦皇帝早逝,则皇子的教育便有可能荒废。清朝不同,清朝皇帝对于子嗣的教育非常重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固定的皇子教育体系。如此,便保证了皇位继承者素质的下限。朱祁镇因为父亲早死,并没有接受足够的帝王教育,性格,能力的培养皆不合格,自然,当上皇帝之后,昏招百出。

明朝的宦官,除了是皇帝的管家之外,还掌握实际权力,比如司礼监掌握着批复上书的权力,这给了宦官专权以便利,尤其是与皇帝亲近的太监。这些太监能够利用自己本身的权力来影响皇帝,将皇帝基于信任赋予自己的权力解释为自己职位本身的权力,由此其专权便 没有了阻碍。清朝则不同,清朝宦官定位只是高级杂役,在制度上与权力完全绝缘,因此,其并没有专权的机会。正是因为如此,王振的专权变得一路畅通,无人阻碍。

因而,朱瞻基这样一位明君,却养了给废物儿子,表面上看是因为朱瞻基去世这个“偶然事件”,但实际上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明朝制度缺陷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庭州行者


朱祁镇性格残暴,昏庸无能,治国无方。好在有个好儿子收拾残局!明宪宗雄才大略,平大藤峡之乱,平荆襄,勋阳置府,安置流民。两征土默特,河套逐虏;三征女真部,成化犁庭。垂拱而治,幸斯小康,社会专型,成化中兴!



史书行者


其实这个问题问的有点不对,不能说民生中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样的儿子,虽说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的惨败,导致了自己被俘,同时明朝处于生死存亡的一线,但是这样的责任其实真的怪不到,朱祁镇自己身上主要的责任,其实更多的还是在于朱瞻基自己。

首先是朱瞻基得到了这个皇长子时,年岁已经比较大了。这就让人有点费解了,按理来说,像朱瞻基这样的皇子皇孙结婚都比较早,正常来说得到孩子的年岁也会比较早。像他的父亲朱高炽得到他时才年仅20岁,他的爷爷朱棣得到他的父亲,朱高炽时也才18岁,而他得到了自己的长子时,已经29岁了,等到他38岁英年早逝时,他的儿子朱祁镇才年仅9岁。

他如果能学习他的父亲,20岁就得到了自己的长子,那么起码还能多出9年的时间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等到他死时,他的长子也已经18岁了,也足以到达能够继承帝国的年纪,相反过往的得到自己的孩子,再加上过早的离世,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传授自己治理国家的经验和心得,让尚未成年并且毫无经验的朱祁镇过早的登上了帝国的舞台。这样一位乳臭未干的小孩,根本不懂得任何治理王朝的经验,也没有任何实操经验,最终才出现了如此之大的危局。

其实我们翻开朱祁镇之前登基继位的皇帝的履历来看,在他们当上皇帝之前,都有一段相当长的实操阶段。朱棣在发起靖难之役时,他的长子朱高炽就留守北平负责监理朝廷政务。朱棣在征伐漠北时,就经常带着朱瞻基随行,有时候也会将他放在京师,负责某些政事处理。所以说不管是朱瞻基还是朱高炽,他们父子二人都有非常丰富的领军作战的经验以及政务处理的经验。

可是到了朱祁镇这一代,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实习阶段"就登上皇位的皇帝,他既没有领军作战的临阵经验,也没有负责过具体的朝廷政务,他爸朱瞻基一死他就被推出来当皇帝了。可以说,朱祁镇的志高才疏,都是他的父亲朱瞻基造成的。对朱瞻基来说,他仅仅只当了十年的皇帝就驾鹤西去。他的离世不仅让“仁宣之治”过早的结束,同时也是开启了大明王朝走下坡路的局面,这既是对全天下百姓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小芊芊爱历史


这事儿明宣宗真得稍微背点锅,虽然他死的时候朱祁镇才9岁,重大教育问题多数不是他完成的,但宣宗这个当爹的前期教育确实有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少。无论言传还是身教宣宗都给朱祁镇做了不少错误示范,再加上老师选得不对,朱祁镇同学就华丽的成了一个昏君。

其实咱们得说朱祁镇的天赋还是不错的,实录里记载为”天质秀杰,龙颅魁硕逈异常,伦巾帽皆须式样加广大为之,乃克适用“。意思是这孩子脑袋特别大,刨除大剂量服用三鹿而罹患巨头症的可能性后,唯一的解释是丫很聪明。

我们都知道宣宗快30岁才混上这么一个儿子,自然宝贝的不得了,孩子刚满月就大赦天下一回,还很是正经的搞了一次出生时五色祥云盖顶的封建迷信活动,让这个大儿子的人望瞬间爆棚。然而我们还知道宣宗这货有点没正形,他很快开始了错误示范。

宣宗的错误示范一

其实说宣宗没正形完全不冤枉他,朱祁镇刚冒话的时候,这货就当着很多重臣的面把儿子抱怀里瞎逗,问儿子:”以后当皇帝了能让天下太平不?“

朱祁镇大嗓门喊:“能!”

宣宗很高兴:“有搞事情的敢带一票兄弟出去砍人不?”

朱祁镇继续大嗓门喊:“敢!”

然后没谱老爹巨爽,把裤腰带也解了,衣服也脱了,全披儿子身上,又把儿子抱上了御座。左右大臣也开始跟着起哄,立马上演了一幕跪地不起,三呼万岁的表忠心戏码,让宣宗和朱祁镇爽上加爽。

其实这一幕仔细想想,如果排除事先排练过的可能性后,唯一能看出来的是朱祁镇这娃有点虎X,一个虎X孩子不上大嘴巴子扇清醒早晚得惹祸。可偏偏那没谱老爹还给了奖励,最后朱祁镇果然也惹下踏天大祸,明朝差点变成南宋了。

宣宗的错误示范二

如果第一个错误示范是言传的话,那么第二个就是身教了,宣宗这家伙确实算个天才,明朝皇帝里能称得上文武双全的也就他了。从资质上说他应该比朱祁镇还好,在加上有朱棣这样的狠爷带着,成就很喜人。

丫诗写的不错,起码比后世写四万多首那哥们强;画画也挺牛,笔法圆融洒脱,当职业画家混饭吃没问题;骑射功夫也算了得,战场上秀连珠箭的事儿都干过。算的上文武双全的顶级人才。

但他有一个聪明人常有的恶习——爱好太广泛,什么都能拿来玩玩。没事斗个蛐蛐啦,玩个投壶啦、出去打个猎啦,他天资奇高,这么多爱好也没影响当个好皇帝,所以给了儿子一个错误的印象,当皇帝很容易。可惜朱祁镇既没有他老子的天资,也没有朱棣、姚广孝那样的名师,这不就等着悲剧嘛?

宣宗的错误决定

宣宗做出最错误的决定就是给朱祁镇选老师,话说当时明朝不是没有牛人,三杨也好、于谦也罢,教朱祁镇都绰绰有余。可偏偏这缺德爹找了个割鸡分子当东宫局郎,督促太子进学。

找个太监也就没什么,你倒是找个像样点的啊?当时宫里也不是没有好太监,金英、范弘这种位高权重的不行,还有李永昌呢啊!那是能和于谦一起讨论军务的兵法大家。再不行还有阮安啊,那是清廉到让无数文官羞愧的好人。最不济找刘永诚也行啊,好歹是狂虐兀良哈的猛人,不至于土木堡叫也先给包饺子吧?

然而宣宗这个没谱的给朱祁镇选的那孙子叫王振,这货文不成武不就,浑身上下就一张嘴好用,简称叫能忽悠。就这样,虎X学生加嘴炮老师组合诞生,明朝的国运也就急转直下了.....


总结起来吧,朱祁镇变成那个操性,宣宗其实是有责任的。他极端错误的言传身教又给儿子找了个傻鸟老师,于是朱祁镇同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完全扭曲,最终让这个虎X孩子在昏君的路上狂奔不回......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大明王朝杰出的几位皇帝基本上都是建国以后的那几位,朱元璋,朱棣,朱高炽勉强算一个,朱瞻基。在这几个人以后,大明朝的皇帝无论是在经验上,还是在行政手腕上,明显都低了好几个档次。

作为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土木堡之变,长年以来都受到各色人士的不断抨击,一场土木堡之变,显示出了朱祁镇的昏庸无能,明军五十万大军精锐严阵以待,尽管瓦剌太师也先分四路进攻,但能够被完全打散,不得不说朱祁镇确实是没有丝毫行军打仗的经验。

不仅仅是一场战斗打输了那么简单,与瓦剌的战斗,直接导致整个大明王朝都差点覆灭,若非于谦于危难之中改立朱祁钰为帝,大明朝或许就真的覆灭了。

土木堡之变成为了朱祁镇一生最黑的一个污点,可以说,朱祁镇因为这一场土木堡之变,直接引动了众怒,成为了大明朝的罪人。

但,土木堡之变失败真的只是朱祁镇一个人的过错吗?奸宦王振的话自不必多说,肯定是坑人的,若非王振极力请愿,朱祁镇也不至于亲率大军讨伐瓦剌,朱祁镇不亲自上阵,战争的胜负尚且不论,明朝精锐必然也不可能在一场战役中折损殆尽。

其实朱祁镇没有领兵打仗的才能也属正常,毕竟朱祁镇是生活在父亲朱瞻基,祖母张太后的荫庇之下,朱瞻基虽然英年早逝,但张氏却作为太皇太后一直在代替朱祁镇处理政务,与此同时,大明朝最能干的内阁,三杨内阁也在这一时期大显身手,三杨内阁之所以出名,更多的也是因为碰上了朱祁镇这么一个年幼的皇帝。

当然,在张太皇太后与三杨相继去世以后,朱祁镇领导下的明朝也出现了一种短暂的,青黄不接的现象,老一辈的能臣相继去世,新上任的官员尚且不能老练的处理政务,恰好朱祁镇又是一个算不上昏庸,也算不上有才的皇帝,整个大明朝廷自然就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可以说当时的明朝,名臣确实是没有几个了。

其实选择朱祁镇继承皇位,也是一种必然,朱祁镇在四个月大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于情于理,根据明朝旧制,让朱祁镇继承皇位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太多人抨击朱祁镇,原因想必也是那一场土木堡之变,的确,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开始走下坡路,曾经积累的数代精锐毁于一旦,但朱祁镇非有才之人,真的是朱祁镇的过错吗?有才华自然再好不过,但若是没有才华,个人也不能改变这个现实。

即使是后来于谦扶持下的朱祁钰,不也是一个靠于谦发家的皇帝?没有了于谦,想必他也不会比朱祁镇强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