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一梨两枣”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

Amber955


翻看史书,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王朝历史上的许多开国功臣,大多数都逃不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厄运。明朝也是一样,当朱元璋坐上皇帝宝座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为自己的后代扫清障碍,他便将自己手中的钢刀利刃,指向了那一群开国功臣。

马皇后不断的提醒着朱元璋,要控制好暴怒的性格,收敛乱杀无辜的行为,总体来说马皇后对整个王朝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马皇后对刘伯温还是比较体恤的,在朱元璋对大臣越来越苛刻时,马皇后派遣丫鬟送给刘伯温一篮水果,篮子里是一梨两枣,刘伯温看了之后,就像朱元璋递上了辞职信,告老还乡。


暖阳clearlove


一梨两枣,从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那就是“早早离开”,马皇后这是在劝刘伯温早点走,以免杀身之祸临头。


刘伯温是一代奇士,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能不知道马皇后的警告吗?所以他二话不说,赶紧向朱元璋上表辞职,告老还乡。

刘伯温以为自己退归乡野,就可以保一世的平安,谁曾想洪武八年,刘伯温身体小恙,朱元璋派出丞相胡惟庸前去探望,胡惟庸回京之后不久,刘伯温就一命呜呼了。

可叹一代神算,能算乾坤百世,却算不出自己得了个这样的结局。


说到底,刘伯温还是没有彻底理解透马皇后“一梨两枣”的最终意思,他只是看到了表面文章,就是让他早早离开,却没有想到马皇后有更深的意思,是叫他远离尘世,归隐山林,再也不要问世间事情了。那么这前前后后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刘伯温的归隐是在洪武四年,从洪武四年到洪武八年,刘伯温人虽退隐,心却依然在朝堂,时不时还会参加一些重要时间节点的朝会。

例如洪武八年元旦早朝,他就在大殿上做了一首诗,表面上看,这首诗是给朱元璋歌功颂德,朱元璋一开始也确实没有听出来。


但是当后来听到“从臣才俊俱扬马,白骨无能媿老身”这两句时,朱元璋有些回过味来了。感觉不对呀,这是在说我慢待功臣呀,但是朱元璋当时并没有发作,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但是在这之后不久,刘伯温就死了,你能说这里面一点因果关系都没有吗?马皇后的意思是什么?是叫刘伯温彻底和皇家斩断一切联系,不要再参与朱元璋的任何活动。

但是刘伯温不听,隔三差五还去见朱元璋,这就给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笔。

马皇后是好人呀,从嫁给朱元璋的第一天起,就对这位夫君感到了失望。她是皇帝的妻子,她能从皇帝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皇帝未来要做什么。


但是她虽然贵为皇后,却无力去阻止这一切,只能尽其所能向一些大臣提出警告。刘伯温是大明功臣,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正因为刘伯温的功劳太大,功高而盖主,马皇后已经看出了朱元璋有杀他之心。所以她才会在某一天突然造访刘伯温,匆匆留下一梨两枣后离去。

刘伯温岂能不知,但是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他始终无法彻底离开朝堂,也许在那一刻,他对朱元璋还抱有一丝幻想,认为自己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生死与共,朱元璋应该还不至于会对自己下毒手。

他没有想到朱元璋会有这么狠,杀起人来会如此不留情面,可以说,刘伯温算错了朱元璋的心思。


自古君王的心思你不要猜,因为你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到的。可惜了马皇后的一番好意,要知道,马皇后这样做也是冒了极大风险的。以她这种方法,一旦被朱元璋知道,只怕也会跟那些功臣一样的下场。


小小嬴政


劝你"枣枣梨开",方得善终!

马皇后,她是朱元璋的,原配老婆,朱元璋还没有当上皇帝之前,她们两个就在一起了,两个人也是一起经历了难,后来朱元璋当上了皇上,肯定对马皇后待遇很好,因为马皇后也没有嫌弃过朱元璋。所以一般马皇后要求他做的事情,只要不超出他自己的底线,他都会答应的。

这一点,在朝中的所有大臣当中,没有一个人比得上马皇后的地位高,之所以朱元璋,非常的宠爱马皇后,是因为之前,朱元璋被抓到牢里的时候,马皇后冒着生命危险,去给他送饭,那个时候送饭,他把很烫的一个饼,藏在自己的衣服里面,当时肉都烫熟了,可以说马皇后是一个非常值得让朱元璋爱的女人。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才是夫妻之间最幸福的。所以朱元璋以后当上了皇帝,从来没有亏待过马皇后,大家也都知道,朱元璋这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他很讨厌,这种喜欢贪污的大臣,就算你之前在和他一块打江山的时候,立过很大的功劳,只要是有一点贪污的情况出现,朱元璋也是直接格杀勿论,一个都不留。

也因为这件事情,最后朱元璋落了一个,滥杀功臣的罪名,马皇后也不喜欢朱元璋去杀那些功臣,于是他就跟大臣刘伯温送了一句,一梨两枣这句话,并且告诉刘伯温,让他抓紧回家,刘伯温这个人很聪明,他明白马皇后话中的意思,这个梨呢,就是等于离开,枣是相当于早走,也就是说让刘伯温,抓紧离开,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然后刘伯温就向朱元璋说要回家乡,不当这个大臣了。尽管朱元璋当时非常尽力的去挽留他,但是刘伯温的去意已决,没有办法,还是把他放走了,到最后刘伯温还是因为卷入了一场案子。最终还是被杀死了。


说古明今


刘伯温,这位历史上著名的谋士。开国之后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一时间闹得是人心惶惶,刘伯温也害怕某天皇帝就要了自己的小命。担心总归是担心,可若刘伯温不顾朱的猜忌冒然离开,皇帝便一定会怀疑他的,但若是不离开,皇帝一定会对他下手,所以,走或是不走一时之间成了两难的问题。就在刘惶惶不可终日时,他接到了马皇后的礼物,一梨两枣,当他看到这个东西时,他很快就明了,当即激流勇退告老还乡。为何马皇后送来这个东西后,刘就会离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熟知皇帝的品性

作为皇帝的枕边人,马皇后可谓是熟知皇帝的性格,所以,她可以从皇帝的一言一行之中推算出皇帝的所思所想,从而判断皇帝下一步要做什么,会怎么做,从而防患于未然。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马皇后是不会突然造访,更不会无缘无故的给刘送礼,因此,刘从马皇后的礼物中推算出自己大难将至,必须远走高飞。

马皇后的个人魅力

作为一国的皇后,马皇后没有那些后宫妇人的目光狭隘,相反她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女子,在皇帝征战期间,她一直帮助皇帝打理好后方,不仅如此,她还时刻劝谏皇帝要收敛自己的性格,不要暴躁,多疑,所以,在朝臣的心中马皇后有着极高的地位,是一代贤后。

尤其是在开国之后,马皇后的表现更是让朝臣赞叹有加,除此之外,马皇后还极其爱惜人才,所以,她劝刘快些跑必定是不忍看刘惨死于刀刃之下。

两枣一梨本身的意思

梨顾名思义是通离开,而枣通早,两个枣加一个梨的字面意思是早早离开,这样的解释也不是没有依据的。

在古时,虽然物资匮乏,但位高权重的人基本上都能享受到丰富的资源,不论是米面,还是说蔬菜瓜果,虽然皇宫也有赏赐,但一般来说都是很贵重的水果,而且量都比较大,不至于说是一个或者两个,一个是为了不失皇家风度,一个是为了彰显对于臣子的重视,所以,一般不会用梨或者枣来赏赐人,所以,更别提只拿一个梨和两个枣这样小家子气的东西了。刘是跟着皇帝南征北战数十年的老人,所以,他熟悉皇帝的脾性,而且他还是个足智多谋的人,联想起身边这么多的前车之鉴,以及皇帝的所作所为,一定会造作防范。

所以,当皇后送给他这些东西时,她一定是知道了些什么,要不然也不会有如此的举动,离开就是保护自己。

机械工程师雷红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当大明的皇旗在紫禁城猎猎招展的时候,底下有一大班的文武功臣等着获得自己期盼的各种赏赐。

可是,朱元璋真的是个吝啬而又残忍的君王。

在朱元璋心中,天下都是他老朱家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分享哪怕一点好处。

朱元璋就是个小家子气的地主,这一点他表现的很明显。

所以,开国之后,他先是大行封赏,于是君臣一片其乐融融,只不过,大臣们是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而朱元璋则是发自内心的冷笑。

权力收回工作很快紧锣密鼓的开始布置。

胡惟庸、李善长,哪一个不是元老肱骨,却都被朱元璋除掉,除掉就除掉吧,哪一个不是牵连了几万人一起去死。

朱元璋杀人不是一个个杀,而是一片片,一族族的屠。

也怪他手下这帮老伙计,帮他把江山收拾的那么干净,以至于这些人作茧自缚后,大明江山都没动摇。

尽管蒙古人还心存那额一丝蠢动,但是一个蓝玉就彻底解决了元朝遗留问题。

蓝玉攻成之后,朱元璋确信再没有威胁了,于是把蓝玉也杀了。

说回刘伯温,对朱元璋的虚伪嘴脸,刘伯温看的清清楚楚,于是他请求辞职告老。

刘伯温想学张良,奈何朱元璋不是刘邦。

朱元璋不准刘伯温辞官,朱元璋就是决定要杀掉刘伯温,只是还没制造出理由而已。

看到这里,是不是不寒而栗,多么霸道的朱元璋,多么无情的朱元璋。

关键时刻,还得是马皇后出马相助。

某天,刘伯温在花园散步,下人来报,说马皇后差人送来果盒,给大人尝鲜。

皇后的赏赐必须郑重对待,刘伯温行过礼,便打开了果盒,却见里面只有两颗干瘪的红枣和一枚梨。

刘伯温何其聪明的人,马上明白这是“早早离”的寓意。

于是,刘伯温再次上书请辞,这次不管朱元璋同不同意,刘伯温打包好行李就跑了。

加上马皇后的劝阻,朱元璋暂时放过了刘伯温。

只是,被朱元璋惦记上了,就别想好过了,最终,朱元璋还是借胡惟庸的手杀掉了刘伯温。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马皇后之于朱元璋,可谓是一个十足贤内助。当年朱元璋还是一个兵卒子的时候,马皇后就甘愿嫁给了他。朱元璋也不是忘本的人,做了皇帝之后对她也是呵护有加。

马皇后不仅是朱元璋的贤内助,而且在对外上面,马皇后经常给朱元璋提出来各种建议。当年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马皇后明里暗里的就给朱元璋点过。

虽然朱元璋知道马皇后的意思,但是他也要不懂装懂,毕竟要给儿子朱标扫平后路,其实这一点马皇后也很理解。而且能不杀的人,他也会尽量的顺从马皇后。

朱元璋宴请群臣——刘伯温三道菜看杀机

这一天朱元璋突然要宴请群臣,接到消息的大臣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现在不是过年过节,也没有什么特殊日子,为何要搞得这么大张旗鼓?

但是既然皇帝叫吃饭,所有人肯定不能不去。于是在当天上午的时候,大臣们便已经陆陆续续的开始落座。几个比较熟悉的大臣还互相恭维:“近来身体可好?”

没有过一会儿,朱元璋终于过来了。所有大臣纷纷起身恭贺。朱元璋本来就是个草莽皇帝,对于这些繁文缛节不是特别看重。再加上大家本来就是生死的兄弟,于是招呼所有人随便一点赶紧落座。

朱元璋目光环顾一周,看到大家来的差不多都齐了,就开始招呼人上菜。本来所有人以为能吃一顿好的,虽然平时在家里面也是大鱼大肉。但是再好的饭,估计都没有皇宫里面的好。


然而饭菜上来之后,竟然只是一份炒青菜、炒韭菜、炒萝卜、小葱拌豆腐四样。大臣们脸上露出难为之色,皇帝这是什么意思?连几个带肉的饭都拿不出来了吗?

更何况在场的人很多都是武将,平时习惯了吃肉。突然都是青菜,而且分量这么少。不过人家朱元璋都没说什么,在座的文臣武将也不能吭声,该怎么吃就怎么吃。

朱元璋出来解释了:吃萝卜容易放屁,放的屁多了对身体好。这一盘韭菜你们看它青又青,长治久安保民生。再说这个小葱拌豆腐,这是在夸大家廉洁。

虽然给出的解释很生硬,但是又能怎么办?原来还算是比较轻松的氛围,一下子有点压抑了起来。只有几个老臣,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朱元璋一看氛围不对,又拍了拍手。

这时候又有几个人上了菜,分别是:红烧兔子,红烧狗肉,外加一碗燕窝。看来之前的菜都是开胃菜,这些菜才是主菜。压抑的氛围也活跃了起来,大家是该吃吃该喝喝,走的时候都摇摇晃晃。


两颗枣一个梨——救了刘伯温一命

但是在整场饭局当中,刘伯温似乎是闷闷不乐,一直都没有吃上多少饭。不管是前面的开胃菜,还是后面的大菜。等到散场的时候,刘伯温迎面碰上徐达。

徐达问他为何脸色不好看?刘伯温说:“老兄弟,这场饭局有点不简单,你自己一定要注意啊。”徐达:“有什么不对的吗?”刘伯温:“我给你留下一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随后两人便分开,刘伯温快步的往宫外走去。但是还没有走到宫门口,就突然被马皇后叫住。只见马皇后手里面提着一个篮子,上面盖了一块布。

刘伯温问她:“这是什么东西?”马皇后告诉他:“你先别管,回到家再看。想必以你的聪明才智,肯定能猜到我的意思。”刘伯温用手掂了掂篮子,虽然有重量感,但是主要是篮子的重量。

随后他谢过马皇后,两人便分开走了。回到家之后,刘伯温就打开了篮子,发现里面只有两颗枣和一个梨,怪不得主要是篮子的重量。

刘伯温看着篮子里面的梨和水果,又联想到今天吃饭的事情。叹息道:“千百年来,莫过如此,多谢马皇后的好意。”就在第2天上早朝的时候,刘伯温奏请告老还乡。

虽然朱元璋多次阻拦,但是刘伯温表示去意已决,最后终于批准可以回到老家青田。原来那顿饭吃完之后,刘伯温就已经看出了其中的意思。但是他并没有搞清楚,里面的良弓和走狗谁是,因此才犹豫不决。

但是马皇后的两个枣一个梨,则是让他坚定了决心。原来是让他枣枣梨去,看来走狗和良弓说的都是自己。刘邦草莽称帝,屠戮了一批功臣,看来朱元璋也有此意啊。


史之策


能言简意赅的,就不长篇大论了。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之妻,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后。朱元璋后期性情多疑暴戾,许多开国功臣都被诛杀,而马皇后是心地仁慈之人,她多次设法挽救功臣。马皇后给刘伯温送“两枣一梨”正是她挽救功臣的行动之一。

刘伯温辞归是为了保命

马皇后送一筐梨两筐枣给刘伯温自然不是平常的赏赐,马皇后此举是有其他用意的。

明朝开国后刘伯温仅被封为伯爵,这是朱元璋有意为之,加上后来发生的一些事,马皇后看出了朱元璋想杀刘伯温的心思。

马皇后了解刘伯温的为人,知道他不是该杀之人,于是设法挽救刘伯温,马皇后派人给刘府送上两筐枣和一筐梨,以此提醒刘伯温。

刘伯温是聪明绝顶之人,他自然明白马皇后此举不是简单的赏赐,而是有深意的。

刘伯温看到这三筐水果一下子就明白了马皇后的用意,他知道马皇后这是提醒自己“早早离”的意思。

历史上像这类以物寄意的例子不在少数,清朝纪晓岚曾经以茶叶和盐提醒儿女亲家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朝廷要查盐。不同的是,纪晓岚此举属于通风报信,而马皇后此举是属于救人。

刘伯温从马皇后的提醒中明白自己的处境很危险,为了避开危机,刘伯温便主动告老还乡,朱元璋顺势批准了刘伯温的请求,将其赐归。


历史守望者


刘伯温(1311~1375)是朱元璋的军师,民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美誉。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世军师刘伯温”之说,由此可见,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关系,犹如当年刘备之于诸葛亮的关系。

确实如此,当朱元璋和汉王陈友谅争天下关键的时刻,朱元璋听说刘伯温是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能人,于是“三顾茅庐”聘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刘伯温感其诚意欣然接受了,这一年刘伯温49岁。

刘伯温走马上任后,积极为老朱建言献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讲真堪比当年诸葛亮的《出师表》,老朱看后龙颜大喜,连连夸刘伯温是真乃孔明再世也!


▲朱元璋画像

刘伯温在鄱阳湖之战中,“锦囊妙计”火烧陈友谅的战船,上演了一出明朝版的火烧赤壁。陈友谅在混乱之中被冷箭射死,朱元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这一年朱元璋40岁,刘伯温57岁。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岁禄240石。古代爵位的顺序是:公、侯、伯、子、男。

说实话,刘伯温被封的爵位并不高,老朱的淮西24将都封了侯,朱元璋为何如此对待刘伯温呢?

原来朱元璋是过了河拆桥,念完经后打和尚,故意打压刘伯温。究其原因刘伯温不是朱元璋淮西系的人,朱元璋对他怀疑、嫉妒,总是提防害怕他夺了自己的江山,这就是才高被嫉真实的写照。


▲刘伯温画像

当时马皇后从种种迹象中看出了端倪,看透丈夫将来要对刘伯温下手,马皇后为人宽厚,仁慈。平时极力保护大臣们不被伤害。

马皇后想提醒刘伯温,又不便明说,只能暗示老刘赶快离开南京。于是她就往篮子里装了“一梨两枣一桃”来到了刘伯温的住处。

马皇后见到了刘伯温,对他说:“听说军师身体近来不好,特送来新鲜水果”,说完马皇后放下篮子,没停留就转身走了。

刘伯温很纳闷,皇后平时是个热情大方人,这次怎么仅仅送“一梨俩枣一桃”呢?

刘伯温果然是聪明人,他很快想出了这是皇后暗示他赶紧逃走的意思。皇后暗示自己“早早逃离”(枣枣桃梨)。

刘伯温感激的望着皇后消失的背影,泪水逐渐模糊了视线。


▲马皇后画像

第二天,刘伯温上书朱元璋请求回老家养老,朱元璋巴不得他早点离开,爽快答应了刘伯温。

古语云:“君疑臣,臣不反必死”,尽管刘伯温远离了政治中心,但是朱元璋最终没放过他。

公元1375年,刘伯温喝了胡惟庸送来的中药汤,值得一提的是,这中药汤是朱元璋让胡惟庸送来的。没过两天刘伯温去世,享年64岁,人们怀疑是朱元璋下的毒。

虽然马皇后想极力保护刘伯温,但心狠手辣的朱元璋通过下毒暗害了刘伯温。


秉烛读春秋


看过《刘伯温传记》等资料,虽然没见“一梨三枣”记载,我还是宁愿相信这则传闻。

明代一朝,总体上讲,前不及宋后不如清。主要是皇帝太差劲,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带了个坏头,杀了许多不该死的人,至少说明朱元璋气量小,后世多有非议。倒是称赞马皇后居多,评价甚好,血腥屠戮淫威之下,还留存慈悲心之人,而且还是除皇帝外唯一一个有话事权的人,这对于皇上身边的一干近臣实在是大幸。

因此,我选择相信“一梨二枣”之传说,这是个关于人性美好一面的传说,无论对600多年前古人还是现今,都是令人欣慰的。休道这是替古人担忧,现今古装热播后追剧人知多少?还不是观众为剧中人牵肠挂肚?

善良,在任何时代都是宝贵的,最重要的是它能给你带来基本的安全感;任何环境,善良比聪明重要,它至少可以减少人事之“坑”,使你心无旁骛前行。

马皇后,睿智善良,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无疑她也很聪慧的。虽然没什么文化,却并不妨碍她巧妙告警。“一梨两枣”的象征暗示,对刘基来说,尽管他最终没能破局—“礼物成畿”,他还是很感念马皇后的。

所以,做个一个善良的凡人,不难,做一个既聪明又身居要津的善良人,难得。

2019.8.12


掌上三言两语


马皇后最经典的一句话便是:

“天下安否,国母焉可不问!”

她送给刘伯温的“一梨两枣”含有很大的玄机。



马皇后是谁?她是朱元璋的原配结发的妻子。马秀英、马大脚、明朝开国皇后,都是她一人。她生于1332年八月初八,她的生日和朱元璋的名字“朱重八”非常巧合,他们之间的爱恋更是旷世千古。

马秀英12岁时被她爹的生死之交郭子兴收养,21岁时在他义父的包办下嫁给了红巾军领袖小朱,这是自古以来包办的最完美最和谐的婚姻。马秀英陪着小朱度过15年的戎马生涯,感情深厚,曾5次救小朱死里逃生,在生活中一次次让小朱感激涕零。



她做了许多事,令朱元璋感激敬重

郭子兴为人心胸狭窄,爱听信谗言,对朱元璋经常疑忌,有一天郭子兴的两个少爷因为妒忌朱元璋的才能,在自己父亲面前告状,说朱元璋要谋反。郭子兴一听立刻把朱元璋禁闭了,他的那两个黑心小少爷想弄死朱元璋,就对下人安排,不许给朱元璋饭吃,饿死他。马秀英知道了,心疼焦急,她瞅准机会,趁人不注意偷了一个刚出炉的热饼,立刻藏在怀里。连忙给小朱送去。一路上那滚烫的饼子烫的马秀英眼泪要掉下来了,她都没有拿出来。她怕拿出来被人发现,告诉那两个小黑心,小朱更遭殃;她宁愿烫死也不舍得扔掉,怕她的小朱饿死。就这样咬牙坚持,等见到小朱,把饼子拿出来时,胸部皮肉被烧焦。《明史》:

“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

身上的疼痛怎比她内心的煎熬与牵挂!小朱的灵魂在颤抖,痛哭流涕发誓:待我君临天下,许你一世荣华!

朱元璋在前方领兵打仗,马秀英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一次,朱元璋的死敌陈友谅兵临城下,人心慌乱,大局将不稳。马皇后镇定非常:“尽发宫中金帛犒士”。战士们士气高昂,斗志饱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所蕴藏的战斗力,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战时,受重伤被狂追,马大脚背起朱元璋脚下生风拼命地跑啊跑,朱元璋保住了小命。老朱的儿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一直放在怀中。每当老朱追着打他时,朱标就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老朱每捡起图像,就会扔掉手中的鞋子、棍棒,痛哭一场。

基于朱元璋对她深厚感情,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让老朱对其百依百顺。

发自内心的善良,如一场春雨于无声处滋润万物,各种手法救大臣,她活成了传奇!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秀英为皇后。


朱元璋当了皇帝,无人敢监督和约束他,他变得骄横霸道,一颗心也变的冰冷坚硬。多亏马皇后婉转地劝说,救了不少大臣的性命:

老朱的文官,郭景祥担任和州知州时,因得罪小人被告密,说郭景祥的儿子手持长枪要杀父亲郭景祥,朱元璋大怒,当场表示要处死这个逆子。马皇后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传言也许不可靠,杀了他的儿子恐怕就断了郭景祥的后代了。”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话派人调查,果然是谣言。如果不是马后的劝说,郭家就家破人亡了。


学士宋濂,因为长孙宋慎牵连到胡惟庸案而获死罪。马皇后竭力劝说,老朱不听。马皇后在侍奉朱元璋吃饭时,全部是青菜,不见肉星。朱元璋问原因。马皇后回答说:“我在为宋先生作福事。”朱元璋放下筷子,起身离开。第二天免了宋濂的死罪。

同样她也去救刘伯温,只是方式不同

刘伯温,叫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朱元璋对他敬称“老先生”,他精于谋略,擅长兵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民间广泛流传着:“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传说。


他聪慧过人,童年“神童”,读书过目不忘,背诵如流,12岁中秀才;青年“学霸”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是热爱非常,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23岁一举考中进士。26岁在元朝当官位居正八品,刚正不阿,打压豪强恶霸,惩治下层贪官污吏,深受百姓爱戴。因得罪仇人太多辞官隐居。

1360年朱元璋把他的这位“老先生”请到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曾多次招入内室密谋大计,刘伯温的致胜奇招层出不穷。他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在种种活动中他就是朱元璋的大智囊,贡献巨大堪称一等。


然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后,封刘伯温为伯爵。位居第三等。一等是国公;二等是侯爵,这些位子都是朱元璋的子孙、亲人和他“淮西老乡团”的。一等开国元勋竟受这待遇,刘伯温心里哇凉。

老朱对丞相之位有担忧,他认为丞相制度不利于自己以后的统治。从此功高震主者的日子不好过。刘伯温,老朱对他猜忌日深,有一次,老朱又密室召见刘伯温。想借伯温的口,废除宰相制度,顺便试探下刘伯温。官场套路深!



朱元璋问:现有一丞相之位,老先生看谁当最 合适?

刘伯温答: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可选。

朱元璋问: 胡惟庸如何?

伯温答: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胡惟庸 就像一匹烈马,将来他一定会摆 脱缰绳!)

朱元璋说:这位子只有你坐最合适。

刘伯温答:“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 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 主悉心求之。”

刘伯温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我当然知道自己可以当宰相,但我嫉恶如仇,天下有才人多的是,皇上慢慢挑选吧。这句话说的让老朱非常非常不爽,“嫉恶如仇”“恶”指朱元璋说的,“又不耐繁剧”(想废丞相制度直接废了吧)演那么多繁文缛节的戏干嘛!

君臣“深厚的友谊”结束在这次谈话上。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伯温,炒了他的鱿鱼,劝其回家养老,但是养老也养不安生。他被胡惟庸随便一个罪名给告了,除去了养老金。脑回路与一般人不同的他竟又回到了京城,也许是送上门让老朱方便监视吧。



马皇后出手相救,无奈回天无力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刘伯温生病了。他收到了一个水果篮,里面有两个枣,一个梨子,这是那个善良的马皇后派人送来的。对于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来说,不难猜出其中玄机——早早逃离!然他知道在劫难逃!

随后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方。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不久死去,马皇后痛心不已。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选了胡惟庸做左丞相,不久一场巨大的血雨腥风……

朱元璋勤政、爱民,对百姓爱民如子,可其对待手下的官员只能用“毒辣”来形容了。

1382年(洪武十五年)51岁的马皇后病重,却坚持不服药,朱元璋急令太医医治。马皇后对他说:“死生,是命运的安排,医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各位医生吧?”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死了,享年51岁。她用自己的死,免除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杀戮,保全了太医上下家族的性命。

朱元璋失声痛哭久久不止,从此,再也没有册立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