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有多少人能明白它的真正意思?

很多人認為“上善若水”是這樣讀的:上善、若水。其實不然,正確的讀法是:上、善若水。“上善若水”這一詞出自於《道德經》。原文如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幼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全句的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停留在眾人討厭的低窪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正因為猶如水一樣與世無爭,所以才不會招惹怨恨。


“上善若水”一詞中的“善”,指的是做什麼事情要符合公道,品性接近於德,而非簡單的善良的意思。老子曾經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沒有情感的,視萬物如草扎的狗,任期自我發展,自我生滅。道的行事方式與善良、愛心、助人為樂這些詞是根本不沾邊的。天地不仁,聖人不仁,天地和聖人都靠不住,人唯一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就是道。依道而行,所做之事才“符合道”。


大家尊崇道義和珍視德行修養還在於他們不去幹涉萬物生長而是順其自然的緣故。所以道生萬物,德養育萬物,陪伴萬物從出生到發育、到挺拔到衰老、到休養到死立。在這個過程中,道生出萬物卻不據為己有了,成就萬物卻不操縱把持,處於高位卻不任意主宰。這也只有水做到了。

“上善若水”有多少人能明白它的真正意思?

水除了符合“道”和“德”,水之善還有其他幾個方面特徵,老子的原文是: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幼善時。”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居住之處是否良好,在於地。居住在地上,能穩得住腿腳,才是安穩;居住在空中容易動盪;居住在高峰,則有傾倒之危。一顆心,是否善良,在於是否淵博。


有些人的心,是狹隘的,因為他的心不是往四周擴散變得開闊,而是往中間收攏,越擠越小。相交之善,在於是否講誠信。有些人是不講誠信的,他們言行不一,表裡不一,讓人難以相信。中正之善,在於治。人們取水平線為準,以之為正,用來蓋房子,做傢俱,用來觀照自身。正是因為它的均平、中正的特性才讓人有準則可依。水總是會選擇恰當的時機來發動,時候不到,積蓄不滿,它就不會動作。它的行動,追隨地勢;它的盈虛,順應天時。這就是水之善。

“上善若水”有多少人能明白它的真正意思?

怎樣才能做到“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讓我們做人要像水一樣。“上”的意思指的是最好的、最高的。做人要做到“上善若水”,第一點我們要做的就是擺正自己的位置。第二點就是要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水淨化萬物,也吞吐泥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說的就是我們要做一個心胸寬廣之人。不因周圍環境而抱怨,自生自滅,而是自己奮力掙扎,不因環境使自己受困,這也是心胸寬廣。


第三點就是要與人為善。有一句話是“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就是這麼個理兒。第四點就是要講誠信。中國人認為“信是萬事之本”,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誠實守信,這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如果沒有誠信,別人不會信任他,就會失去很多東西。


第五點就是人要有適應變化的能力。水可以在大海里波濤洶湧,也可以在小溪中緩緩徐行,更可以在水杯的方寸之地中靜若處子。所以人應該像水一樣有強大的適應能力,無論處在何種境地,都能安然處之,不慌不亂。


“上善若水”有多少人能明白它的真正意思?


最後一點就是要學會把握好時機。“冬凝春水,涸溢不失節,善時也”。這句話是《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水在冬天凝固,在春天結冰,涸溢不失時節,能夠很好地把握時機。人應該向水學習,做任何事情都要審視奪度,把握好時機,順勢而為。


以上就是我對“上善若水”一詞的理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