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細細品下水的品質,值得大家學習


上善若水-細細品下水的品質,值得大家學習


老子的《道德經》中特別推崇“水”的精神,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水,那麼水到底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

上善若水-細細品下水的品質,值得大家學習


一、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

在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也就是說水之所以善,是因為其有利萬物生長但並不爭功,它處於眾人都不願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

為什麼處在眾人都不願去的地方還是接近大道呢?自然的水是乾淨純潔的,但是水具有淨化功能,可以洗滌時間的汙穢,但是為了淨化它物卻把自身弄得全是汙濁,最後還要流到最低的地方。所以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最後還落到人人都不願去、最受輕視的地方,這種“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質。

二、以弱勝強“柔弱”的品質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寫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意為:天下最柔弱的莫過於水,用它去攻擊最堅強的,沒有不勝的。

你看起來水很柔弱,那是你沒見識洪水滔天的兇猛,那是無可抵擋的。屋簷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看似沒有任何力量,可結果是,日復一日,滴水穿石。所以,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東西,但它卻可以摧毀世界上最堅強的東西。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水以弱勝強的“柔弱”的精神。

懂道的人總是甘願居於自甘柔弱,因為越是“柔弱”,越含蓄內斂,越富有韌性;而“剛強”的東西,往往暴露而不能持久,鋒芒畢露不一定總是好的。內在的堅韌才是人應該追求的,而不是表面的剛強。老子所主張的“柔之勝剛,弱之勝強”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對於人之生存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三、無私奉獻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只是自私自利之人的辯護,老子《道德經》之道教誨我們要無私奉獻,無私就是減少私心慾望,奉獻就是要付出而不求回報。無私奉獻才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正因為它符合了萬物本原“道”的特性,所以你看那些有著無私奉獻精神的人,做起事來總是煥發蓬勃朝氣和無窮的正能量?一個人有了這種正能量,就會發揮自己對社會的最大價值,永遠想到自己所做的比想得到的要多得多,這樣的人離成功還會遠嗎?

上善若水-細細品下水的品質,值得大家學習


小結:

《道德經》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與頑強來形容“道”的特徵。因為水的品質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如果我們都有了水這種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世界會更美好,如果我們都有了水以弱勝強“柔弱”的品質,就更容易接近大道,獲得老子《道德經》所說的大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