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上善若水”(轉)



“大成若缺”,“上善若水”(轉)


有關人生、人際交往,老子還指出這樣的境界

第一,我們先說“大成若缺”的境界。

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這是說,最圓成的就好像有缺損的那樣,但是它的作用不會弊敗;最衝盈的就好像有空虛的那樣,但是它的作用不會窮盡。
我們來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解讀。清代康熙年間有個官員叫張英(1637-1708),字敦復,號東圃,安徽桐城人,康熙時的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人們也稱他為宰相。一天家鄉送了一封急信到北京,張英一看,原來是老家的鄰居葉家想要侵佔張家宅子邊上的地皮築牆,兩家爭地不休。家裡人希望他出面,干預對方的行為。張英真是俗話說的“宰相肚裡能撐船”了,沒有用權勢壓人,而是給家裡寄了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裡人看到這詩後,就照著做了,當即拆牆退讓三尺。對方一看這樣子,也深受感動,也後退了三尺為謝。於是,今天安徽桐城西后街便有了個“六尺巷”,至今猶存,一邊就是“宰相府”的張氏宅,一邊就是鄰居葉氏宅。


不簡單的是張英家出了兩個宰相,父子宰相,張英的第三個兒子張廷玉也是宰相。俗稱“大小宰相”、“父子宰相”。張廷玉(1672-1755),康熙進士,歷經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三朝居官五十年,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加太保,深受信用,這就很不容易了。張英的其他孩子,如長子張廷瓚、五子張廷瑑都很有出息。

這就引起我們的興趣來解讀:張家為什麼能退讓三尺?為什麼出現這麼多的人才?為什麼父子能相繼為宰相?為什麼在官場險惡、伴君如伴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文化背景、生存環境下,一個人可以為官三朝五十年而不倒?

如果我們用老子的智慧來解讀,那麼他們就像老子說的能夠“處下”、“不爭”、“淡泊”等等;而再往深層看,他們大約就在努力學習、實踐老子所說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的境界了。
一是,張英做到宰相,當然是“大成”、“大盈”,他兒子做到宰相又是“大成”、“大盈”,其他兒子都很有出息,也是“大成”、“大盈”。這不太招人耳目了嗎?我們不是有句話,叫“樹大招風”嗎?所以他們更要注意“若缺”、“若衝”了,與其被動地招來損失與災禍,倒不如自己先來個有所“缺”,有所“衝”(虛空)吧。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張家用權勢壓人,一定要跟鄰居爭個你死我活的話,那麼輿論就可能對張家大不利了,消息傳出去,名譽損失就划不來了。


二是,他們不是口頭上說說,而是有實際行動,退讓三尺就是行動。我還看到一個很令人佩服的故事,那是到了第三代張廷玉的兒子也很有出息,殿試考得第一甲第三名,這就是探花了。張廷玉很厲害,就跪在雍正皇帝面前要求把自己的兒子降級,雍正開頭不同意,說:“此前我並不知道是你的兒子,我是公正選拔人才。”張廷玉接著說了一番很得體、很讓人感動的話:“天下人才眾多,三年才輪到一次殿試,都希望登上榜首。我已經身居高位了,如今我的兒子再佔了這個位子,那就擠塞了天下寒士進階之位了,心裡實在覺得不安。”雍正也被感動了,就同意了,把他的兒子降為三甲第一名。這是多麼不容易做到的事!

三是,正因為“大成若缺”,所以回報的是“其用不弊”;正因為是“大盈若衝”,所以回報的是“其用不窮”。這種交際的理念、技巧、境界傳遞了下去,堅持了下來,張家不就是在“若缺”、“若衝”中獲得了家族生命的張力,動力了嗎?所以這個家族會這麼興旺,又這麼令人深思。


四是,他們都有很好的文化修養,張英先後擔任《一統志》、《淵鑑類函》、《政治典訓》的總裁,還著有《周易衷論》等。張廷玉也作出重要的貢獻,《明史》就在他任總裁時完成的,還著作《傳經堂集》。他們熟悉中國的國情、政情、民情,也熟悉中國的傳統典籍,他們的交際的智慧與境界又和這些分不開的。
第二,我們再說“上善若水”的境界。

下面我們要轉換一下,講老子的另一個智慧,也是另一種境界。我們講過人際交往的一條智慧就是要“善”,那麼“善”的最高境界是什麼?老子說是“上善若水”。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老子心中有一個重要的意象那就是水,因為水就像“道”那樣。老子說:“上善若水。”(第8章)什麼叫“上善”?“上善”就是最高級的善,就是最高層次的善、就是最高境界的善。這裡其實包括行為和結局,包括原因和結果,你有最高級的行動,最高層次、最高境界的行動,那麼你也就會獲得由這種行為帶來的相應的最高級的成功,最高層次、最高境界的成功。


老子智慧地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8章)水給萬物帶來利益,但是它不與萬物去爭利,這一點我們大家都知道。你看,它養活人、動物、莊稼等等,水自己向人、動物、莊稼收取什麼好處?沒有啊!那麼,老子說的水“處眾人之所惡”什麼意思?就是人人還瞧不起它,以為水處在人人都厭惡的低下潮溼的地方,人人不都說“水往地處流,人往高處走”嗎?

老子把水當做“道”的意象,“道”的象徵,實在是非常地形象和深刻!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如果像水那樣,那麼你就會像水一樣滋潤別人,有利於他們,又不和別人爭名爭利。水流到方的容器中就方,水流到圓的容器中就圓;你方我也方,你圓我也圓。這就是得道,得人際交往的大道了。當然這是“上善”之人,又是“上善”的交際境界了。
如果把這一理念細化了,那麼老子又說了“水德”的七種情況,可以用來解讀那些“上善”之人的。這“七善”我們在前面的講座中點了一下,現在再往深裡說說。


一是,要像水那樣地善於定位。我們演繹一下,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你要把自己的定位選擇好,處於“善地”,選擇妥善的地方,選擇能成功的地方。那你就想想水吧,不去與其它的相爭,別的盡爭高處,水就處在低處、下處、別人瞧不起的地方,但是水最後會獲取成功!
二是,要像水那樣善於靜而深。人際交往要心中善於靜默深邃,就像水一樣。你看那蓄滿水的深淵,表面上不動聲色,但是靜默之中,那樣地深不可測,水中有潛伏的蛟龍,有深淵中的寶珠。

三是,要像水那樣善於仁與愛。水總是施予的、貢獻的,而且它是兼愛的,又是不索取的。不因為你是大樹我多給你一點,你是小草就少給你一點,不因為你是可愛的熊貓多給你一點,你是一條兇惡的豺狼就不給你水喝;而且它只是給予你,而不希望索取,水又是無私的。這啟發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要肯施予,真誠貢獻,要兼愛,不自私。
四是,要像水那樣善於言而有信。在人際交往中,講話一定要守信用,而且還要善於講話,還包括有時候能善於不講話。說話,這就要像水一樣,有堵有止,有開有流,該怎麼樣子,就怎麼樣子,有信用。水該流淌的時候,可以潺潺地訴說;它洋溢的時候,可以濤聲挾著風聲;但是它靜默時,可以一點聲音都沒有,一言不發。


五是,要像水那樣善於無為與有為。比如善於治理政事,就像水那樣清靜無為,但是一切處理得滋滋潤潤。比如像水那樣清靜無為,卻可以盪滌一切汙穢而有為。人際交往也可以這樣來處理關係,處理各種事務。

六是,要像水那樣善於發揮能力。水最善於發揮自己的才能,它可以滋養生命,它可以滋養植物,它給人們洗滌,發電,運輸、航行、生產等等,這些都離不開水。水的作用真是太大了,人際交往也要向“事善能”的方向努力。
七是,要像水那樣善於行止有時。大家看啊,水不動時就像一面鏡子,那麼它會把春花、夏雲、秋月、冬雪,四季的變化都默默地收在它的鏡子裡。水在流動時,那麼無論在哪個時間,它都會隨順天時而變化。比如冬天寒冷了就隨時而變化結冰吧;到春天暖和了就融化吧,流淌吧,帶著那一片片飄來的桃花,流啊流,多詩意啊。又比如水前進中,遇到小凹就填滿它,再向前流;遇到有阻止的障礙物就繞過去,遇到斷崖就飛瀑下去,遇到峽谷就穿過去,如此等等,這不就是水能“動善時”嗎?
《莊子"天下篇》中就這樣評說道家之學:“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司馬遷評論道家之學是:“與時遷徙,應物變化。”人在交際中,在人生旅途中,如果也這樣,那不是太妙了嗎?


我們再往深裡思考,“上善若水”,那麼天下的水太多了,若水是像哪種水啊?是綿綿的雨水,還是深沉的井水?是河中的流水,還是溪中的溪流?因為它們也給人們帶來利益,也有它的道道在,老子就說過:“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第28章)老子說:知道自己是雄健的,但甘於處於雌弱的地位,做天下的溪澗。做天下的溪澗,那麼原來有的德性就不會離散。當然“若水”,更可以是長江之水,是黃河之水,是太湖之水。但是,這些水,是不是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最高境界呢?
我想,老子心目中的最高理想狀態的水,也許不是這些,他心中於水的意象最鍾情、最嚮往、最審美、最欣賞的也許就是大海、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是波瀾壯闊的大海!這也許就是俗話說的“曾經滄海難為水”了,有大海在,那些水就顯得等而下之了。

老子在第66章中這樣說道,又不僅是說,而且是熱情洋溢地讚美:“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這裡的“江海”,我想主要偏在“海”上。這裡還有“百谷王”的“王”字。這大海不就是老子的最高的“上善若水”的境界和意象嗎?


江、河它們都能處於下方,不僅是能處於下方,而且是善於處在下方的下方。這怎麼講?你看,比如長江、黃河,它們處於下方,所以吸納百川。但是他們只是百川灌河啊,而大海又處於長江、黃河之下,處在所有的河流之下,所以長江趨歸大海,黃河趨歸大海,所以才會萬川歸海呀!一個是“百川灌河”,一個是“萬川歸海”;一個是處下,一個是處於下方之下方;一個是“善”,一個不言而喻,就是“上善”了。“上善”之大海最善於廣泛地吸納,不拒絕地吸納,不選擇地吸納,不間斷地吸納,一句話這就是善於處下,善於吸納!一個最關鍵的字是“善”,最最關鍵的一個詞就是“上善”!
老子的思想莊子領會得最深了,老子關於海只說了一句“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莊子敏感的心靈完全與老子心心相印,他就發揮了老子的理念,寫出了一則美妙的散文,在《莊子"秋水》“百川灌河”的一段中,有著很深很美的哲理。為了方便,我簡略地用白話講一下:

秋天來了,漲水了,許許多多河流的水都流到黃河裡來了,於是黃河之水浩浩蕩蕩。黃河之神河伯欣然自喜,以為自己太美了,天下的美都在自己這兒了。等到黃河之水流到大海時,發現自己的水根本不能和無窮盡的大海來比,於是“望洋興嘆”,既感嘆又慚愧。這時北海的海神若,說出一番話:井中之蛙不可以和它談論海,因為它受到它所居住的空間侷限;只生存在夏天的蟲子不可以和它談論冰,因為它受到它所生存的時間侷限;孤陋寡聞的人不可以和它談論道,因為它受到它所接受的教育的侷限。



海神若又說:我大海從來不自誇自耀,因為大海在天地之間,那就像小石頭、小樹木在大山那樣。就算是所有的大海加在一起,在天下也不過是幾個小小的螞蟻穴那樣。再說就是一個國家在天下,也不過就像一粒米和一個大倉庫相比吧。
莊子發展了老子的理念,這點我們有機會以後再談。這番話也真叫發人深省啊!現在我們可以知道老子心目中的大海是何等地美妙!這就是老子心中的理想之意象,因為它象徵著道。
一個人站在大海的面前,自己會覺得它是那麼地大,那麼地有力量、那麼地遼闊瑰麗、磅礴大氣。這時候就是沒有人來考問你,你自己反過來也會覺得站在大海面前的自己是那麼地渺小、狹窄、淺陋。
這時候你會明白,你不用和它爭了,你是爭不過它的,你是戰勝不了它的!—大家想啊,大海主動和你爭了嗎?沒有啊!但是它讓對手不戰而敗,自己是不戰而勝!這就是“道”、“道”的魅力、“道”的力量!如果人際交往中有這樣的道,像大海那樣,這不就是高境界嗎?
大海它處下,而且處在最下,這是道的象徵之一!

大海無為,但是無不為,這是道的象徵之二!

大海又“為而不爭”,這是道的象徵之三!

大海是“不爭而善勝”,這是道的象徵之四!

大海是“弱之勝強,柔之勝剛”,這是道的象徵之五!

大海“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是道的象徵之六!

大海深不可測,玄妙奧秘,這是道的象徵之七!

這裡海闊天高,這裡聚合著能量、力量、度量,這裡“上善若水”!讓我們現代人在人生之路途中時常想想大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