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樣學習中華文化的(50)——“上善若水”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看到“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很多人會很喜歡,我看到很多人把做成匾掛在牆上,還有更多的人把他當作自己的網名。其中之意,我自己也是從最初不太明白,到後來的有點理解,再到現在的明白一二。今天聽白老師解讀《道德經》第八章,我的心中又冒出了“起點即是巔峰”這幾個字,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耳熟能詳的文字,要想真正明白其中的涵義一定要回到源頭上,這也是我們學習中華文化的意義所在。

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柔能克剛,滴水穿石;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在第八章中,讓我讀到了“仁愛、中庸、謙和、真誠”的人生觀。

“仁愛”——“與,善仁。”意思是與人交往要有一顆仁愛之心。仁者愛人,其愛所及,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中庸”——“動,善時。”是指行動時要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契理契機地把握好時機。

“真誠”——“言,善信。”說話誠實守信。真誠從不說善意的謊言做起。

“謙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滋潤萬物而不與爭,表現了聖賢的謙卑,只有發自內心的自信,才有發自內心的謙和。

聖人之言,如果只從字面上去理解,我們往往會有失偏頗,甚至完全理解錯誤。譬如“夫唯不爭,故無尤。”,我以前的理解就是老子倡導我們“無為”,所以我的想法就是自己做到“小富即安,與世無爭,”“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通過學習後,“無為”後面還有“無不為”三個字,“處眾人之所惡”是指更多的人起來擔當起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裡把人民比喻做水,體現出水的能量。

一滴水只有流入大海才會永不幹涸、奔騰不息,同樣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和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可以為他人做一點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做一個“忠誠、乾淨、擔當”的人。

上善若水,只爭朝夕,莫負韶華!


遠東電纜沈忠明 2020年1月15日於武漢(31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