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這個成語很常見,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它的含義?

文·段宏剛

我國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大師輩出,開啟了華夏文明在文化領域的第一個盛世。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文豪老子無疑是諸子百家裡邊最有智慧的一位,他用畢生所學,創造了“道家學說”,並以5000餘字濃縮成一部鉅著《道德經》潤澤後世。

道家學說以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出了“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等著名,對中國哲學,以及中華民族的價值理念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到現在,我們依然享受著道家學說帶來的利好。

“上善若水”這個成語很常見,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它的含義?

老子

道家學說的所有思想言論都圍繞著“道”在進行,“道”生萬物,是維護宇宙萬物正常運行的源頭,是掌控萬物生死存亡的基礎。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道”,在宏觀層面,宇宙有宇宙的大“道”,在微觀層面,人有人的“道”,物有物的“道”,無“道”不成方圓。

水作為世界上最常見的物質,老子同樣對水之“道”進行了精準的闡釋,並用一個成語“上善若水”對其概括出來。

“上善若水”出現在《道德經》第八章裡,原文這樣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上善若水”這個成語很常見,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它的含義?

孔子拜見老子

“上善若水”的出處,相傳跟孔子拜見老子有關。

孔子一生虛心好學,知書達理,一直把“聖人”當作楷模,以做聖人為己任,對有學問的人非常敬重。孔子很早就聽說老子是當時最有名的大學問家,就計劃著去向老子求教。據《史記》記載,孔子一生總共拜見過老子三次,第一次大約在17歲,第二次在33歲,第三次是在53歲。每次都是孔子在人生中遇到重大困惑,自己無法解決時,只好請求老子指點迷津。

“上善若水”的故事發生在孔子第二次拜見老子之時。當時,已到而立之年的孔子又一次遇到新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準備再次去求教老子。當他來到周朝都城洛邑(洛陽),打聽到老子最近一段時間經常坐在黃河邊聽水悟道,於是,孔子打聽好具體位置,決定前去拜見。

“上善若水”這個成語很常見,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它的含義?

孔子

孔子向老子傾吐完自己的困惑後,老子指向波濤滾滾的黃河水對孔子說:你為何不學水的大德呢?

孔子不解,反問道:水有何德何能,我怎麼學它?

老子說:上善若水。你看水的境界多高?它能激活和哺育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心甘情願居於不起眼的地方,以至於人們會忘記它的存在,這不正是謙卑、包容的美德嗎?然而,世上萬物誰也不能忽略水的存在,如果沒有水,萬物將無法存活。水看起來很柔弱,但它的韌性極強,能入地(滲入地下)上天(蒸發成水汽),任何人也無法將它砍斷,遇到障礙,水能曲折迂迴不斷向前流去,因此,水是以柔克剛的最好代表。一個人如果具備了這種“柔”德,那他就是無堅不摧的。

“上善若水”這個成語很常見,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它的含義?

《道德經》封面

孔子聽後茅塞頓開,說道:先生所言極是,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聽完點點頭,說:孺子可教,你沒有讓我失望。

孔子拜謝完老子,心花怒放地回魯國去了。

很顯然,老子教導孔子時,把水作為參照物,通過對水的形態和性質的分析,因勢利導,慢慢引導孔子,激發孔子產生形而上的思考,繼而得出水之“道”,水“道”的核心就是“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這個成語很常見,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它的含義?

上善若水

為人處世的心態和境界要像水一樣清澈透明,大公無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世間萬物,而沒有任何功利心,這樣就是一種大善、大德,不會受到任何人的責怪。同時,水還可以以柔克剛,戰無不勝,任何人不敢小瞧它。

水無色無味,沒有固定的形態,卻具有十分強大的親和力與包容性,把它放在任何容器裡邊,它都可以安靜地存在,就像一個大智若愚的人,能適應很多環境和規則。

“上善若水”這個成語很常見,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它的含義?

孔子講學

世上沒有任何事物能像水那樣博愛,對萬物它會一視同仁,卻不求任何回報,更不會跟萬物爭名奪利,這樣的品性,是最接近大道大德的。

當然,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但這些都不是它與生俱來的本性,是因為外力作用改變了它,跟它本身的善惡、好壞沒有關係。

老子教導孔子理解“上善若水”,從教育層面來說,同樣是一個深厲淺揭的好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