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說「上善若水」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水的品性與道是非常接近的。那麼接近於道的水,是如何處世的呢?一共有六條準則:“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

一、居善地

什麼叫善地,也就是與自己性情相符合的地方。猴子喜歡居住在山林,如果用籠子把它關起來,它也就只能像小狗一樣蜷縮著了。牛羊尚且知道選擇水草豐美的地方而居,又何況是人呢?因此,人要像水一樣,知道擇地而居。

水,高的地方它是不去的,它只喜歡往低下的地方匯聚。但正因為它喜歡處下,故而能夠成就江海之廣。所以下,對於水來說就是善地。

《道德經》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對於聖人來說,下,同樣也是善地。可以聚萬民,可以攏人心,因此“大國者下流”。

二、心善淵

大海,可以稱之為“淵”,它深不可測,寬廣無邊。大旱十年,不見它的水平面下降;暴雨數月,不見它的水平面上升,它的容量好似無窮無盡一般。

《道德經》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擁有了取之不盡的功用,擁有了莫知其極的淵博,就可以像道一樣,生養萬物。水為何得以成為生命之源,在於此。

因此,人的心如果也能像大海一樣寬廣,一樣幽深,是因為執守住了自己的根源,故而可以“深根固柢”。不斷加深,不斷擴展,心淵而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

三、予善信

水,漲落有信,動靜有時。它不會謊言欺騙,更不會欺詐偽裝,是什麼樣子,就表現出什麼樣子。濁浪濤天也好,平穩如鏡也好,都是最真實的它。

因此“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不論對方是信人,還是非信人,我都用“信”來與他打交道,這樣才能讓天下人都得到信,這樣才是品德中展現出來的信,既非偽,亦非詐。

就像水一樣,選擇真誠而守信來與人打交道,如同潮汐,坦蕩而來,守時而至。

四、正善治

水平面,是最正的,我們所用的水平儀,都是以水之正來測物之正。水平則如鏡,如鏡則可以鑑人,可以鑑事,可以正天下。如同《莊子》所說:“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又說“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見《莊子•內篇•德充符》)

只有安靜不動的止水,才能讓人照見自己的身影,所以它可以作為取而效法的準繩。因為其靜,故“平”、“止”而不變,故而也可以讓眾人跟著平定下來。

因此,如果能做到像水一樣清靜,就能成為準則以平止眾人的紛爭,讓眾人都有法可依而安靜下來。所以老子也說“清靜為天下正”,唯“清靜”,方可以正天下。如此,則為“善治”。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

五、事善能

水的能力大不大?非常之大,無論多尖銳的東西也傷不了它,多堅強的地方也擋不住它,“以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滴可以石穿,水怒可以山移,無所不能。

《道德經》說:“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代大匠斫,自己並不擅長的事情卻要強行去做,最終就會傷到自己的手。

所以我們也要選擇自己擅長的事情來做,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安寧專一,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最終有所成就。

六、動善時

水,之所以能夠馳騁天下也不會受到阻礙,正是因為它因勢而行,順勢而為,從來也不會在不利的形勢下、不當的時機下強行而為之。

《道德經》說:“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如果以無為來行事,就可以遍及天下任何角落而不會受到阻礙,就可以讓最乖僻的人接受而不會受到苛責。因為其動善時。

因此,我們要像水一樣,懂得選擇恰當的時機來發動。如此,就不需要附加大的人為力量輸出,卻可以輕鬆達到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