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副高職稱評審之路平坦嗎?

天涯歸帆


35歲,19年第一次評副高,一次性過,還是在交通行業跨行業申報環境類的,環境類專業通過率只有20%。業績成果準備了兩三年,沒準備課題,因為是國企一線員工,課題本身就不多,還得被領導瓜分。還好19年職稱評定傾向性改了,工作業績的豐富程度是重要評定標準,我6年時間參與了五十多個項目,其它成果也比較過硬,於是一次性過了!


輪迴天命


我的評審路很坎坷,八年!說起來心酸呀。我是1989年大專參加工作,1993年成人本科畢業,2000年中一。2006年開始參評中高,校內積分差一個名次,0.5分;2007,2008年出了校門縣門,但青島的政策改變了,以前是本科15年大專17年,改為後本20年;2009,2010,名額大縮減,校內積分又開始差1分,1-3個名次;(關鍵是知道有個別的領導違規加分,但又不敢撕破臉皮舉報,只能幹生悶氣);2011年至2012年沒有名額了;2013年,又是沒出校門的弟一名(前面也有違規積分的,但種種原因不查,乾生氣!)2014終於以最後一名出校們,成功評上!補充一點,本人班主任、榮譽、論文、優秀、課等都不缺項。


碾臺老李


副高評起來容易,正高要困難點。在參加評審前,先認真研究評選條件,充分滿足了,就積極準備;如果差點,繼續努力。切記不要有僥倖心理,一切都是透明的,沒人可能作弊。

我是1995年評的中級,2002年評的副高,2016年評的正高。本來正高還要快點,但由於工作太忙,無暇申報,所以推遲了。我都是一次通過。

副高是要過英語的。題也比較偏。當時是允許拿字典的。我們公司有十五個人參加考試,只有幾個人通過,我還考了83分。

論文及業績。副高要求為在公司的研發中起帶頭作用,規劃研究方向,解決研發中的問題,主持項目研發。我當時正承擔一個大項目的研發,有國際交流及合作,北京市支持的有重大創新的項目。論文要有專業性,不是流水帳,要突顯你在某一項上的特長見解。

答辯。這一關不太好過。專家是各分枝的專家,提問的角度也很刁,我當時準備了三個月。如看門狗的工作原理。最後從檔案中看到,23個評委一致通過。

正高要求多。主持過國家級項目的研發,有省部級以上專業獲獎。我主持過一個國家級十一五項目,一個北京市科委項目,支持資金共計1500多萬。獎項是國家項目結束後,科委代發的。正高評定不需很多資料,只需把相關你主持項目原件/複印件帶上,先過初審這一關。初審有60%的報名者就被直接刷下。答辨時,給你準備好了紙製題目,15分鐘準備。真的不好應付。

結論:正高硬性指標多,在行業內要有知名度,起帶頭作用。與大學教授,研究員同級別。

副高要有一般工作業績,解決研發問題。


beijingwanger


本人今年38歲,2011年研究生畢業後開始在高校工作,2014年順利中職,2019年順利副高,關於副高的條件首先就是講課要有自己的特點,要得到領導和學生的認可。然後就是根據評審條件去準備資料,而且要仔細研究評審條件,我的科研主持省市課題兩項,核心論文兩篇,主編教材一部,其他論文五篇,當然還要有各級各類評優評獎,比如年終考核優秀,參加省市教學比賽,等等,總之事在人為,還是應該多在自己的專業和業務上下功夫,人都是逼出來的。


瑕不掩瑜865


本人是從教30年的初中教師。2006年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幸運的。

評中一的時候,正好趕上職稱評聘分開,只要夠條件的都可以評,所以我也很自然跟上了大部隊。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我還算年齡較小的。之後幾年,中高也放開了,只要各方面的硬件條件都符合,基本上都能評上。這幾年,我也抓住各種機會為評高職做準備,比如做課,論文,教學成績,各種獎勵,計算機職稱考試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可到了五年頭上,該評高職了,政策又變了,變成各個學校分配指標!我想,估計這次沒戲了,因為學校裡比我年齡大得多的老師為數不少,大家都想早點評上。於是,我不抱太大的希望,只是跟著大夥兒一起交了評審材料。沒想到的是,學校按照老師們所交材料統一打分,我排名第三,那一年我們學校,正好給了三個指標!所以,中高職稱評定對我而言,可以說是幸運的!

當然,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果評完一級以後,我不去努力為評高級做好準備,那麼也就不會這麼幸運了。我有一個同事,到退休還是一級,就是因為唯一的一次機會,她卻沒有計算機職稱考試合格證,結果就只能遺憾終生了。


清顏素心3


1999年我35歲,工齡18年(虛齡,82年參加工作算一年,99年未結束也算一年)順利晉升副高級職稱。

那時我晉中級後從一所企業子弟學校調入一所鄉鎮中學。首先聲明,我出生農民家庭,工作地離家鄉200公里,所以沒有關係網也沒有親戚會照顧到自己評職稱。我調入這所學校時,學校沒有專職生物老師,我被趕鴨子上架教初三生理衛生。那時大家都彼此彼此,班主任很配合,六個班我一個人教。考試後全縣按學生鞏固率人均分及格和優秀率折算總分排名,全縣35個學校我得了第一。後來連續三年教初三數學,同年級有4到6位老師,縣級排名就難一些,但學校取了一年第二,兩年第五。特別是學生競賽,那時全縣參賽學生集中在縣一中由教研部門會同高中老師監考。我的學生取得兩年的縣級第一名,分獲市一等獎、省二等獎。這奠定我晉中高的教學效果基礎。

實話說,我喜歡寫作。工作初期在家鄉就是縣文聯會員,那時寫詩和散文,縣裡有一份文藝月刊和一份週報,就多有我的作品。這喜好轉到教學上,就是多寫論文。交版面費的我絕對不參與,我中稿多的是《數理天地》、《中學課程輔導》及《初中生數理化》《理科考試研究》等。《數理天地》稿費高一些,千字約60元。其餘一般30元左右剛好能買只雞,所以中稿就改善生活。縣裡和學校有獎勵,90年代有150元一篇。我每年都有4到6篇左右的發表,其一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其二拉近了與教研部門的距離。所以市教科院一個省級課題我參與其中,當然說中小學課題研究形式大於內容。自己比其他老師多投入點精力學生成績肯定好,就說明了實驗成功。其餘就是交論文市裡結集交流開年會什麼的,當然這方面可讓人名利雙收。名:課題獲省一等獎,給我評了市先進;利:參加編寫實驗學生用書,我分得一個章節十個版面得到3000元,在當時確實是100只雞的大數目,而且正式出版署名有著作權。

好了,這是前期準備。鄉鎮中學老師晉高級是沒有指標到校的,當時全縣三千多農村教師安排一個晉升指標。許多到任期的老師想都不敢想,結果報送初評材料的就十幾個人。局領導縣屬中學校長等教育頭面人物坐下來投票,我還得到滿票,真意想不到。


楚天959


每個教師的職稱之路都是一處風景,不管過程有多難,終歸晉升了,也是可喜可賀的。

上級政策是好的,但到了具體的單位,不是照顧這個就是照顧那個,弄得普通教師晉高級難上加難。我晉高級職稱說起來都是淚,領導根本就不按文件辦事,文件上明明寫著照顧一線教師,而領導卻把名額給了那些後勤的不上主課的,而我這個一直在一線教主課的卻摔的遠遠的。我拿著文件據理力爭終於掙到了名額,最後通過了市裡的評審,全鎮只有我一人成功晉升高級。

現在我已退休,有空就到《今日頭條》來看看大家的佳作,聽聽大家的心聲,不為錢,只圖一個好心情。


樹林158503706


我是87年進入中職,是教師中第一批中職。按年限,最早91年可進高職,但當時是第一次沒進高職陸續夠條件的老教師正在近高職,當時也不是各校分配名額,而是全省統一評聘 。91,92,我兩年沒報,93年我本不想報,學校和局裡讓報,也就報了,根本沒有希望,果然不出所料,到大市級評審時就差下來了,那時還是年輕的。94年我拒絕沒報,95年報名,走40歲以下中青年渠道,這次省裡通過了,從一級到高級整一個抗日戰爭。


紫竹綠茶


對於倒班的一線醫生來說,評副高職稱真的挺難,論文課題就是一大障礙,想想就頭痛。我還算佛系,平時工作忙累苦,好不容易休個年假,就出去旅行了,進職稱一拖再拖,就這樣拖了十幾年,資深老主治,這兩年不倒晚班了,考試也通過了,準備今年進副高,60%-70%通過率,看運氣了。


旅行的次光


本人是一位高中教師,跟大家談談副高職稱的評審經歷。本人去年10月份參加副高職稱評審,評審所需主要條件包括獲得中學一級之後的各種榮譽證書、課題、論文、學分、班主任年限、支教經歷等等,都一一備齊,如果按職稱量化明細平衡表打分(此表大概涵蓋的內容為:榮譽證、年度考核、資歷年限、課題、論文、評審書敘述、校本教研及引領示範等等),本人在本校當年參評的9位教師當中起碼排在前三名,而上級分配給本校的副高名額有5人,最終的評審結果是理論上排在前五位的教師無一人上榜,更傻眼的是讓理論上排在後四位的教師通過評審。電話諮詢市職改辦得到的答覆是:1.明細平衡表的數據不能公開;2.參評專家認為我們這五位教師都不符合副高職稱的條件。 結論:路漫漫其修遠兮,硬性條件也要逐年努力爭取,剩下看運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