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韩信一次就成功了?

俞之学史


我们先说韩信胜利的五个因素再来谈及诸葛亮失败的关键

第一个因素,奇袭,导致章邯仓促应战,军心不稳。刘邦刚入汉中几个月,就突然从故道杀到了陈仓城下,这让章邯始料未及。章邯在陈仓此时并没有派重兵把守,让刘邦占了先机。赵衍又献计刘邦,从“他道”绕后,前后夹击陈仓,导致章邯军准备不足,士气低落。

第二个因素,刘邦军主力齐出,士气强盛。刘邦这次是率领韩信、樊哙、曹参、周勃、靳歙、灌婴、郦商等等主力将领齐出,士兵也希望能早日打回旧地(楚地),回归故乡,因此,士气旺盛。结果就是,陈仓城下,樊哙率领先锋军大败章邯,顺利占领陈仓和雍城。

第三个因素,秦人仇恨项羽和三秦王。项羽曾在巨鹿之战后坑杀秦人降卒二十余万,入关后,又抢掠关中之地,让秦人对项羽恨之入骨。而三秦王又抛弃秦投降项羽,让三秦王也多为秦人怨恨。刘邦却在进入关中时,曾约法三章,对秦人秋毫无犯,这样秦人更容易帮助刘邦,让刘邦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快速平定三秦有了“人和”基础。

第四个因素,齐国田荣造反,让项羽无暇顾及刘邦。刘邦从汉中出兵关中时,田荣认为项羽分封不公,就自立为齐王,联合赵国陈余一起反抗项羽。而项羽认为齐国叛乱的危险比刘邦叛乱的危险大,所以率兵前往平叛田荣。田荣被灭后,其弟田横又接着反抗项羽,让项羽一直无暇顾及刘邦,才让刘邦顺利得到了关中,又东下直攻彭城。

第五个因素,项羽不善用人,赏罚不公。这就是韩信在“汉中对”中所说,项羽自己很勇猛,可以独当一面,事必躬亲,不能很好的信任和使用自己的部下,比如张良、韩信、英布;项羽还是妇人之仁,不能公平的封赏,比如陈平、彭越,还有前面造反的田荣。这就让项羽急需用人之时,却没人听他的了。不然,派彭越或者英布去平齐国叛乱,项羽直接率领陈平挥师西进,平灭刘邦,那刘邦很可能会被重新打回汉中去。结果是这些人一起跟刘邦把项羽给打挂了。

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都不胜?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7-06-09

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有争议的战争,对于这场战争,有人认为是妄动干戈;有人觉得是“穷兵黩武”,还有人觉得是自取灭亡。我觉得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诸葛亮北伐并非是妄动干戈,而是待机北伐。如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春)之机是: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继位后大兴宫殿,百姓有怨言,且司马懿被贬家中;226年8 月吴国攻打江夏,后又攻打襄阳;孟达暗中欲起兵投靠蜀国。第二次(公元228年冬)北伐的背景是魏中诈降计,曹休出兵伐吴大败,曹魏大军南下,后防空虚。第三次北伐之机(公元229年春)是:二次北伐刚结束又立刻发动攻击,可收奇袭之效。正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的背景是:230年曹真大军伐蜀,因大雨等因素折回;同年孙权派兵攻打合肥。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之机是233年吴国攻打合肥新城,234年5月孙权应蜀国之约,发兵分三路攻魏。可见,诸葛亮北伐不是乘敌内患(如第一次北伐),就是乘敌无备(如第三次北伐);不是乘敌兵力东下,关中空虚之机(如第二、第四次北伐),就是因与吴国联合出兵、互为犄角之时(如第五次北伐)。更何况,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蜀军山战能力胜过魏军,在山区正面对决胜算非常大(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懿一直躲在城塞里不肯出战的原因之一)。因此,妄动干戈纯属无稽之谈。

其次,诸葛亮北伐并非是“穷兵黩武”,而是得到群众的拥护。诸葛亮为谋求统一而进行北伐,符合当时群众的愿望,因此即使连年用兵,北伐没有成功,但百姓仍然信任他、支持他,并没有要他下台。更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在北伐的同时,善于治国,能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使得蜀国国内井然,出现了“田畴僻,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蜀国人口也从章武元年90万人增加到蜀国灭亡时的94万人(要不是姜维九进中原损失太大,可能会超过百万)。可见,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岐山是“穷兵黩武”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第三、诸葛亮北伐并非是自取灭亡之道,而是一种扰敌之术,体现了诸葛亮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当时三国之中,蜀国最弱,魏国最强。以弱抗强,失败是正常的,灭亡也是符合常理的。然而,必然之中蕴含着偶然,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们的基本战略大多是先慢慢消耗敌人的实力,等到对方疲惫,露出致命破绽,再一举消灭对方,近如曹操在官渡之战、陆逊在夷陵之役,远似春秋时代吴国孙武伐楚之举。当时,吴国虽然小于楚国,但孙武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扰敌战术不时侵扰楚国边境,使楚国军队疲于奔命,边疆骚动不安;军力、国力损耗严重,最后顺利攻入国都,要不是秦国出兵解救,早就灭亡了。孙吴能够伐楚,诸葛亮为何不能北伐呢?

所以,诸葛亮北伐骚扰魏国以消耗其军力、国力是完全符合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是一种积极的措施。当然,蜀国当时的总兵力只有30万,而魏兵边疆的驻守部队就达20多万,显然派少数兵力进行骚扰是无法震动魏都洛阳的。所以,诸葛亮必须虚张声势,派大军正面出击。蜀国出动大军北伐虽然也会消耗不少物资,但相对来讲,魏国的损失更大。因为诸葛亮有主动优势,准备也比较充分;而曹魏匆忙应战,军资后勤难以妥善,必定会形成浪费;而且诸葛亮善于把战场搬到魏国的领土上,常用魏国的物资、人员去打击魏国。诸葛亮每次北伐大多相隔不久,蜀汉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准备,尚足以承受;而魏国烦不胜扰、疲于奔命;甚至因不堪其扰,在公元230年主动伐蜀?但因大雨等因素无功而返)。可见诸葛亮扰敌战术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诸葛亮北伐不仅是积极的,而且还比较成功:一是通过北伐,表明了汉室正统继承者的立场,既振作了民心士气,又巩固了吴蜀联盟,共同骚扰魏国;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持三国分立,延缓蜀汉灭亡的目的。二是渐渐蚕食对方,创造了有利局势。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蚕食的方法与魏国争夺凉州,不但夺取了土地和资源,更重要得是在当地建立了蜀汉军队的威望,获取了当地人民的心,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当地至今流传着“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说法。三是诸葛亮北伐失利往往只是粮草不继所致,不仅不能算败,还取得局部胜利:一出岐山期间,

赵子龙力斩西凉勇将韩德父子五人,智取安定、天水和南安三郡,远近州郡望风而降;还大败曹真与郭淮(魏兵败走十余里,魏将死者极多),大破西羌兵,威震曹魏。后因错用马谡,街亭失守,粮草难继而退;退敌之计竟然是“空城计”,全军而退。二出岐山虽然受阻于郝昭的陈仓,却大败曹真;退兵之时,计斩王双。三出岐山期间,袭取陈仓,破张?,夺散关,取阴平、武都,大败司马懿,“所得器械、马匹,不计其数”。(后因张苞病死,诸葛亮生病而主动退兵);四出岐山期间,劫寨破曹真,斗阵败仲达,“魏兵十伤六七”。后因司马懿的离间之计被迫撤退,但是退兵增灶,退得神不知鬼不觉,让司马懿也找不到机会。五出岐山期间,大败孙礼,杀得雍、凉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大胜之际,李严谎报军情,诸葛亮率师回朝;退兵的时候仍然轻松了结了张?。六出岐山后,差点就成功了,当时火烧上方谷,要不是老天下雨,诸葛亮劲敌司马懿父子早就化为灰烬(因诸葛亮病卒而班师);后来诸葛亮人都已经死了,还骇退了司马懿,顺便算计了谋反的魏延。可见,诸葛亮六出岐山,除第一、二次因败而退外(前者街亭失守,后者陈仓未得),其余四次均在大获全胜后全军而退。四是诸葛亮在北伐期间还为战胜曹魏创造了基本条件:他通过武器装备的技术革新,部分弥补了兵力不足这个劣势。如制作了一弩十发的连弩,使其成为极具威力的远射武器,积极运用火炮,发挥火炮的威力(平南中之乱、火烧上方谷)。

他还认真研究后勤保障,部分弥补了粮草不继之虑,如不仅通过收割魏境麦田等措施,就地筹粮,以缩短运输线,保证供给;还发明木牛流马,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高军粮保证率;并在汉中黄沙和前线敌境屯田,建立粮仓,以利长久之战。若非诸葛亮病死,此法之效恐怕不可估量。

第四、诸葛亮北伐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是因为他感激放备三顾之恩和白帝托孤之情,又深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前出师表》)之使命。二是因为当时“天下三分,魏国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而已”(《三国志?刘晔传》裴注引《傅子》),当时,魏国的土地四倍于蜀,人口五倍于蜀;蜀汉只据有益州一隅,人口不到百万,而且“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和平竞争只能坐以待毙,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攻为守(“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不如伐之?”《后出师表》)。三是夷陵战后不久,

蜀国人才凋零,后继乏人,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危险局面。诸葛亮看到了这个潜在的危险性,故他在《后出师表》中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兰、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又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时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矣”;而曹魏地处中原,人才层出不穷,前赴后继,无断层之忧,如司马懿机权干略,不在诸葛亮之下;郭淮、司马司、司马昭、钟会、邓艾等,其才略均不亚于蜀汉末期蜀汉的灵魂姜维(这也许就是诸葛亮“六出岐山”的最大苦衷吧)。四是因为要树立威望,凝聚蜀汉人心。若不北伐,人们的正统思想将逐渐淡化为零,凝聚力、向心力也将变得更弱。

第五、诸葛亮北伐并非没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中国古代战争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战略格局的改变往往在于某个重要战役的胜败,如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当时秦王符坚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

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公元383年8月,符坚亲率大军90万南下灭晋,结果大败而归;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袁曹官度之战也是如此,当时,袁绍拥兵数十万,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曹操虽然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难守,且后方很不巩固,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仍与曹操为敌。总体作战形势利袁而不利曹。然而,官渡一战,袁军大败,袁、曹共同割据北方的局面彻底改变,曹操因而迅速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更不用说了,战前,曹操统一天下似乎成为定势;战后,三国分立了几十年。可见,胜败乃兵家常事,而战略格局的改变往往就决定于某些“常事”之中。因此,灭魏虽然困难重重,但以诸葛亮之足智多谋,灭魏也并非不可能。

总之,诸葛亮“六出岐山,北伐中原”不是所谓的妄动干戈,也不是“穷兵黩武”,更不是自取灭亡,而是他隆中对战略思想遭到致命性打击后的一种无奈而正确的选择,符合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这种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不仅是积极的,还是一种很有效、较成功的战略。当然,他的这种战略思想并非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成功的,如姜维九进中原就无法胜利。原因有四,一是姜维原是魏国人,在蜀国没有绝对的权威,败则大家攻击,胜则遭到怀疑;二是姜维没有诸葛亮足智多谋,诸葛亮是把战场移到对方领土上打,而且大多是取得局部胜利而归;三是姜维所遇到的对手非常强。首先是司马昭兄弟;接着便是邓艾和钟会。因此,北伐以扰敌的战略思想由诸葛亮来实施是成功的,而由姜维来实施则无法达到目的。


痞老板说电影


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韩信一次就成功了?

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没能拿下关中,最终无功而返;而韩信一次就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进入关中,最终成功占领关中。我认为原因有六个不同:

1、时机不同

韩信具有一次突袭成功进入关中的时机,诸葛亮没有。推翻秦朝后,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王。他不仅违背了楚怀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的约定,还居心把本该封到关中的刘邦封到了汉中。除此之外,为了把刘邦关在偏僻的汉中,项羽还将关中一分为三,分封给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名降将,让他们把刘邦北上的出路彻底堵死。

项羽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但也不想他活得太潇洒。刘邦也心知肚明,所以听从张良的计谋烧掉了子午谷的栈道,以此来表现自己安于现状的意思。但他入蜀之后一门心思搞生产,时刻等候着冲出汉中的最佳时机。

项羽率兵去山东平叛的时候,就给了刘邦时机,于是刘邦的手下韩信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次的结果是,刘邦完全占领了关中、陇右、汉中、巴、蜀等地域,一举奠基了他胜利的基础。而韩信也进入了名将之列。

2、用兵不同

韩信带兵往往声东击西,善用奇谋,他平定三秦的时候,就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法疑惑了章邯,章邯以为韩信修栈道不知道要修到何年何月,于是放松了警惕,韩信带兵从陈仓杀出,打的章邯措手不及,三秦之中最能打的将领章邯倒下,另外很快败北,三秦之地顺利平定。而诸葛亮呢?一味地求稳。

3、境遇不同

比较战略大环境,刘邦的境遇没有蜀汉面临的情况恶劣。秦末群雄并起,刘邦的势力并不是最强的,其时,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安排章邯等人在北方牵制刘邦,再加上刘邦入蜀后即烧毁子午谷栈道以明“忠心”,所以,项羽对刘邦虽有警备,但还未将其列为首要目的。

4、蜀道不同

诸葛亮六次北伐,可是蜀道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公元前156年发生了大地震,这场大地震彻底的改变了蜀道的出行方式。此时的诸葛亮发兵北伐,是不能用水路运送粮食的,韩信其时是可以用水路运送粮食的,要知道其时水路可比陆路快许多。

5、民心不同

诸葛亮举行北伐是有一点名不正言不顺的,所以没有韩信举行北伐时得民心。最重要的是诸葛亮举行北伐时,蜀汉朝堂上面临着内忧外患,诸葛亮一边在前线为战事操劳,又一边担心刘禅治理朝堂不周,被人夺了皇位,诸葛亮在北伐时没有韩信那样心无旁骛,自然也是一次次北伐失败的原因之一。

6、先后不同

韩信是历史上第一次从汉中出发,往中原打的。之前这样的事从来没有发生过。正因为如此,所以项羽政权才没有准备。诸葛亮从汉中北伐的时候,已经有韩信成功的履历了。而魏国政权,也相应地做好了准备。因此,诸葛亮要想再借用这个措施,就有点东施效颦了,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综上所述,诸葛亮因为蜀国实力弱小,加上北伐人所皆知,魏国对此早有防备,不给诸葛亮“暗渡陈仓”的时机;而且蜀国内部形势严峻,迫使诸葛亮只能稳扎稳打,不敢轻易冒险行兵,俗话说“重病需猛药”,蜀军远弱于魏军,不用奇袭战术,也就永远失去了顺利出川,成功打入关中,最终占领关中的可能性了。正如司马徽所说:“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这便是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未成功的根本原因。


华军abc


诸葛亮懂得天文地理,精通八卦,可以说是个很神秘的人,但大家发现了没有,诸葛亮事事亲为,什么事都要过问。手下兵将几乎没有主见,全部按照命令行事。可是战场上行事复杂,需要将领临场发挥才行,诸葛亮此举制约了他们。其中就包括魏延的子午谷战略,诸葛亮觉得太过冒险,只想稳中求胜,而没有采取。虽然蜀军还是不断取得胜利,但这些胜利对于魏军无关痛痒,谨慎的作风最后都会无功而返。

汉王刘邦当初也差不多,军权想要独揽,可是战斗结果惨不忍睹。最后拜韩信为大将军,一战出川占领关中,直接对项羽形成对峙。结果不言而喻,经过几次战役,韩信率军设伏,大败不可一世的楚军主力,导致项羽四面楚歌。结局:蜀国最后被魏军所灭,而韩信则短短几年就帮刘邦平定天下,一统中原。




阿朋看历史


先说韩信为什么能一次就成功了

第一大家应该都熟悉这句话吧“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讲的就是韩信的这场战争,由于韩信的奇袭陈仓导致章邯兵败如山倒。

第二就是项羽消灭秦国和秦军后并没有安抚秦人及战俘,反其道而行之,坑杀二十万秦军战俘,就让秦人恨透了项羽;相反刘邦进入秦地后对部下约法三章禁止手下不得扰乱秦地居住秦人,这让秦人对刘邦相对有好感,正直韩信进攻项羽,秦人纷纷叛乱,项羽大军深陷平定叛乱之中无法脱身,导致韩信奇袭成功。

现在我们在来看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都无法成功

第一诸葛亮早先的《隆中对》天下尽知,随着刘备失去荆州后蜀汉就失去了从水路进攻的方针,再随着上庸三郡被曹魏攻下后蜀汉的进攻路线从原来的三条变成了一条,那就是出祁山从汉中进攻曹魏,没有了选择的余地,这样对于曹魏来说非常有利,只需要把原先防守各处的兵马集中起来堵在汉中这里,就可以挡住蜀汉军队

第二就是后勤保障蜀汉比不上曹魏,曹魏自曹操时期就实行屯田政策,使得粮草充足,支持着曹操南征北战;而蜀汉虽有成都和汉中两个生产粮食的平原,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过,正是因为川蜀山路崎岖,成都汉中两大平原的粮食无法及时运到诸葛亮的祁山前线,没有粮草支撑部队打仗,纵使诸葛亮有满脑子的奇谋妙计也是无计可施

第三就是国力和人口之间的差距太大,天下九州,曹魏就占了六个,剩下三个,东吴两个,蜀汉只有益州一个,人口就一百来万,军队撑死十多万,除去守卫成都和各个地方的军队外,诸葛亮还得给自己留点后备部队,这样一算能跟着诸葛亮上战场的军队顶天两三万人,就这么点人诸葛亮前期还能打的诱降姜维攻下陇右三郡已经很不错了,至于后期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战果,因为出现了一个号称“冢虎”的司马懿和诸葛亮斗智斗勇

等到诸葛亮第六次北伐开始屯田的时候,已经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了,司马懿也猜中诸葛亮没多少时日了也就更加坚守不出,就这样诸葛亮在心力交瘁下不久便去世了,蜀军也在姜维的带领下缓缓撤退,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也至此缓缓落下帷幕


帅气的小君菌


因为敌人不一样了,环境也不一样了。

首先说下韩信吧,我们都听过一句俗语叫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吧,这里指的就是韩信,因为他明面上修复栈道,让别人以为汉军是想修复栈道然后反攻出来,注意力全集中在那里,后面韩信再带兵从陈仓小道反攻出去,而且当时汉军所要面对的只是投降的三秦军队,不是直面项羽,还有一战得实力,当时的中原六国贵族占领各地都封王享福了。那就是一盘散沙,有着个个击破得机会。

而诸葛亮就不一样了,当时的汉中曹魏重兵把守,从那地方攻吃力不讨好,往东又是荆州,当时已经是孙权的地盘了,他们又是同盟,也没可能从那地方攻,剩下的就只能北上走陈仓,攻天水,经潼关直逼长安城这条路了。而且当时整个北方都是曹魏得,他们只要一面防孙权,另一面防诸葛亮。而且司马懿他们也知道蜀汉耗不起,所以曹魏一直以来都是以防为主,那样就能更集中兵力防守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基本都是因为无粮草而无奈返回。这就是他们环境,敌人的不同。


脱离现实的世界


同为汉朝时期,一个属于汉朝的早期,一个处于汉朝的末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六次功而返,而同一时期的韩信一次北伐就成功了。

三国时期,蜀国是实力最弱的一个国家,武装军事的力量,不过十多万人。不管是兵力还是后勤补给上蜀国都不是魏国的对手。素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不可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但面临着北伐会亡国,不北伐也会败亡的困境上,蜀国背负着巨大的军事负担和高昂的军事开支。蜀国的内部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即使是这样北伐还是被定为蜀国长期的国策,就算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等人依然坚持地去北伐。

当时有着汉贼不两立的宣传,也让北伐有了道义上的正当。当然,北伐也并未是毫无好处的。北伐途中,蜀国上下高效的运转,不断地为蜀国培养了军事人才。诸葛亮面对蜀国的国力出兵北伐也是相当的非常情况下的无奈选择。“卧槽”之称的诸葛亮依然没有办法带领蜀国完成统一大业,只能尽力的维持蜀国的运转

那为何同一时期的韩信一次北伐就成功了呢。

韩信攻打陈仓的时候,汉军已经多达了十万多人,而韩信的三位对手加起来的病历也没有五万余人,从兵力上韩信是直接碾压敌人。而蜀国在经历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五万的精锐全军覆没,待到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能打仗的部队只有三万多人,有的还是一些老弱病残。

韩信用偷袭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而诸葛亮用出蜀国伐魏的战略,搞得人人都知道,本来兵力就少,结果还被偷袭。

然而韩信用兵擅出奇招,喜欢打敌人个措手不及,而诸葛亮用兵比较保守,多少有些畏手畏脚,这也有情可原毕竟蜀国的兵力放在这了,无法和韩信相比。

韩信背后有着刘邦的支持,而诸葛亮背后空无一人,还要保证兵权要握在自己手中。诸葛亮没有韩信那样的条件北伐途中难免考虑的多些,如果诸葛亮有这韩信那样优秀的条件,我想他一定可以大展身手。


笑猫历史


在古代,战争的结局虽然受到谋略、士气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最最重要的仍然是兵员、武器、粮草等硬件设备。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看待诸葛亮的北伐“六出祁山”时便能够明白,蜀汉当时全国户籍人口不足百万,而曹魏有将近三百万;虽经战乱,十室九空,但是北方士族豪强仍然强大,天下的经济、文化重心仍在中原(北方),诸葛亮北伐的成功几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可能性都是不大的,这个问题诸葛亮一定明白。但是北伐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即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韩信领兵是秦末汉初的大乱之时,有长期的人力储备和物资准备,有用人得当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因此便成功了。

最后总结一下:北伐祁山并不是诸葛亮、韩信的个人行为,而是一股力量、一个集团的军事行为,胜败的背后有其历史必然性。


龙湖新语


客观上:

1、蜀汉国力衰弱,魏国强大。

2、蜀国人才匮乏。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剧面。

3、后主刘禅昏暗无能,听信奸臣。

4、同盟国互相拆台。东吴伐魏也不成,有时伐蜀。

主观上:

1、连年争战,牢民伤财,人心厌战,而诸葛亮一意孤行。

2、越过秦岭的崎岖小路进攻渭河上游、进而取渭河下游的关中平原,以“金城汤池、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关中为根据地,最后夺取中原,重复刘邦当年的战略,在诸葛亮时代已经不可行了。秦岭的崇山峻岭不仅仅对曹的进攻是个天堑,对蜀国的西出、北出的进攻也是个巨大的障碍。六出岐山北伐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运输问题。诸葛亮采取逐城争夺的稳扎稳打方针,时间延宕,后勤跟不上来,几次都是后勤上的原因不得不退守汉中。如果非得走秦岭路线北伐,风险很大但唯一可行的战略是出奇兵,比如以奇兵出子午谷直接进迫长安(子午谷的出口离长安只有4、50华里),但他没有采用这样的战略,丧失了机会。


曾经的阿楚


刘邦入驻汉中时就已带兵3万,短时间内又吸引到1万多人的追随者,此外刘邦还命郦商率数万大军平定汉中,到了韩信攻打陈仓之时,汉军已多达十万之众,而且这些军队,多是经历过秦末起义,身经百战的精兵悍将;再看韩信的三位对手,加起来兵力不足五万人,镇守陈仓的雍王章邯,至多也就3万人马,而且还是匆匆组建的部队,战斗力堪忧,因此韩信在兵力上已经压制了敌人,纵使有天险阻挡,胜利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夷陵之战后,蜀国元气大伤,5万精锐全军覆没,等到诸葛亮北伐之时,除去镇守蜀地的兵力,能调的部队只有3万多人,还尽是一些老弱病残;而曹魏在洛阳布有重兵,随时可以支援汉中,再加上魏国重兵把守交通要道,诸葛亮又怎么能北伐成功呢?

第二,韩信偷袭,诸葛亮打明牌

韩信能够顺利出川,很大程度是因为出其不意;在刘邦被封到四川之时,就烧毁了东进栈道,表现出自己安守巴蜀无心争霸的假象,以此来麻痹项羽,随后又声东击西,明面上重修栈道吸引楚军的注意力,暗地里却让韩信走小道偷袭陈仓,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而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可谓是天下皆知的明牌了,诸葛亮贯彻“隆中对”的战略思想,坚持出蜀伐魏,此举人人尽知毫无机密可言,因此魏军早有准备,在出蜀的要道上重兵布防,将诸葛亮偷袭关中的计划全盘扼杀。

第三,韩信行险,诸葛亮用兵保守

众所周知韩信擅长出奇计,往往兵行险招,他用“明修栈道”的计谋打掩护麻痹敌人,暗地里率军搞偷袭,直至韩信兵临城下之时,雍王章邯还以为通报士兵在痴言妄语;而蜀国当时国力积弱,诸葛亮不敢轻易冒险,作战计划很是保守,绝不做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部下魏延曾经建议奇袭子午谷,派精锐偷袭汉中,而且只要5000人马,但诸葛亮认为此举风险太大,他害怕赔上这5000兵士,就否定了魏延的计谋,因此蜀军也就失去了“暗渡陈仓”的良机

第四,蜀国内部斗争

韩信偷袭陈仓,得到了刘邦的全力支持,汉军上下放手一搏,誓要拿下陈仓战略要地;而诸葛亮要面对的形势则更为复杂,他否定魏延的偷袭子午谷计策,不仅是因为不敢,更多的是因为不能为之,当时诸葛亮北伐行动的后勤工作,由益州土著势力负责,在出发前李严就曾与诸葛亮讨价还价,因此诸葛亮生怕奇袭之时,李严在粮草上做文章导致兵败;而且诸葛亮必须要将兵权控制在手中,刘备死后蜀国上下摇摇欲坠,诸葛亮以北伐凝聚人心,胜利与否并不重要,但是万不可造成大规模伤亡,否则益州土著势力将会趁机发








约束001


首先,对于很多人不考虑实际情况,借此黑诸葛亮,笔者是十分鄙夷的。对自己国家历史上杰出人物的无脑黑,是没有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崇洋媚外的表现。

诸葛亮接手蜀国之时是什么情形:因为关羽的大意失荆州和之后刘备夷陵战败,造成蜀汉的大批人才损失;军队损失近75%,人口损失35%以上;最重要的是荆州的失守,更是难以承受的战略损失。诸葛亮对内将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法令严明;对外六次北伐,在劳师远征、客场作战的情况下将处于强势地位的魏国打的只能被动防守。著名的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也只能是穿上女装,和诸葛亮拼命长。所以无论是理政能力,还是军事能力,诸葛亮都没有明显的可供指摘之处。

刘邦入蜀时就有十万左右的部队,出蜀时士兵据称有二十万人比诸葛亮的情况要好很多。而且韩信用兵能这么顺利一方面是韩信个人军事才能出众;另一方面则是项羽自大,而且因为分封不均,导致其内部不和,给了刘邦机会。韩信出蜀时面对的是后来投降的秦国部队,项羽则被齐国叛乱吸引在山东。三国时曹魏一方代有名将,内部也要稳定得多。

所以说,相比之下诸葛亮的境遇要比韩信困难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