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政权被司马氏取代,蜀该做什么?对改变熟视无睹使姜维犯错了吗?

大马哈鱼12


公元249年,趁着大将军曹爽带着少帝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墓碑时,曹魏太傅司马懿以三千死士发动政变,借皇太后郭氏的名义铲除掉了曹爽一派的势力,夷灭曹爽三族,将曹操子孙全部迁居到邺城监视起来,逐步控制了曹魏大权并将其延续下去。

历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的经营,曹魏帝国架构被全面更换为司马氏一族,最终于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统一了中国北方的曹魏就此灭亡。

自高平陵之后,司马家掌握大权十六年之久,期间也发生了曹氏的反扑:淮南三叛、曹髦起兵等事,而蜀汉的军权则正是在费祎和姜维的掌握中,可蜀汉却无法趁着这“天下有变”的机会夺取关中之地,兴复汉室,这其中到底他们做错了什么?


一、司马懿初掌权的时候,曹魏内部虽然经历了一次混乱的变动,可关中一带却没有什么意外发生

早在魏明帝时期,司马懿就已经在关中地区和蜀汉打了几场硬仗,并逐渐拉拢了一部分关中、陇右将领,让他们负责镇守关中,防御蜀汉:

  1. 前将军兼雍州刺史郭淮,此人原本是夏侯渊和张郃的部下,在夏侯渊战死、张郃死于木门道后由司马懿统领,是陇右地区的顶天柱,诸葛亮、魏延、姜维就多次和郭淮有过交战。此人虽然忠心,可他出身于士族,和同样出身士族的司马懿关系较好,司马懿掌权后,任命郭淮为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相当于以前夏侯渊的职位,郭淮也就这样被收买了;
  2. 尚书陈泰,同样出身于士族,还是赫赫有名的颍川陈氏,其父为曹魏尚书令(宰相)陈群,曹丕和士族妥协以获取支持的九品中正制就是陈群提出并制定的,而且陈群和司马懿关系很好,同为曹丕四友,辅佐曹丕登上帝位。由于陈群和司马懿这层关系,陈家和司马家是世交,陈泰和司马师、司马昭也是好朋友,司马懿掌权后,派陈泰顶替已经年老的郭淮职位,出任雍州刺史,负责对蜀前线指挥;
  3. 而原先由曹爽安排在关中、陇右地区的夏侯玄(曹爽堂弟,都督雍凉军事,被郭淮取代)和夏侯霸(夏侯渊次子,和亲司马的郭淮有矛盾)等曹魏宗亲,司马懿则借曹爽口谕将他们调回首都洛阳,给予虚职,要把他们架空。因为担忧司马懿的政治清洗,夏侯霸带兵逃入蜀汉,在后主刘禅的迎接下,夏侯霸投靠了蜀汉,成为卫将军姜维的对魏谋士,而夏侯玄则只身入洛,授予无实权的大鸿胪职位,在司马师时期以谋反被杀。

在司马懿的调度下,关中前线的亲曹派被全面替代为亲司马派,关中地区的布防和政治环境并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变化,这一点就是为什么费祎不趁高平陵之变出兵北伐,除了他谨慎小心的防御战略之外,更重要的是曹魏朝廷有变,可关中却没有变。

虽然夏侯霸入蜀、夏侯玄调回洛阳,可郭淮还在,加上调来顶替夏侯霸的陈泰,那也是一个不世出的名将,而夏侯玄只是一个空谈玄学的学者,比那个“怯而无谋”的驸马夏侯楙也厉害不到哪去,所以是陈泰的到来,比夏侯玄更让费祎等人感到威胁和压力。


此后在偏远的东方,曹魏司空王凌发起了“反司马”的淮南一叛(251年),可此事既没联络东吴,也没有告示天下,反倒是密谋废掉少帝曹芳,另立楚王曹彪,这是明摆着谋反,王凌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了审判席上,最后兵不血刃就被司马懿搞定了。那此时的蜀汉又在做什么呢?

  1. 夏侯霸入蜀后,姜维就和他策划:要趁曹魏内乱无暇对吴蜀用兵时出兵关中,于西平地区两战(249年至250年)都有斩获;
  2. 此时掌权的大将军费祎却以各种借口限制姜维的队伍规模,每次出兵不过万人,所以姜维虽然在西平有一定的成绩,可是始终无法扩大战果;
  3. 费祎执掌军权十年,时时以“诸葛亮尚且无法北伐成功”为由,控制姜维在北境用兵,特别是曹魏高平陵之变到淮南一叛这段时期(249年至251年),数年没有过任何政绩的记载,甚至于在251年这个紧要关头,费祎居然在汉寿居住,不回汉中前线,白白浪费了淮南一叛这个机会。

很难解释费祎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常的行为,唯一能解释的可能是:费祎的不作为是刘禅直接下的命令,因为他刚好在淮南一叛这个节点前回去成都见刘禅,之后又不回汉中,可能就是为了防止姜维老是要求出兵的唠叨,干脆就不见姜维了。刘禅为什么不愿姜维出兵,很可能是因为朝廷中关于北伐的分歧越来越大。

在董允、吕乂死后,蜀汉政权逐渐为杜琼、陈诋等人掌管,他们一个主防、一个主攻,双方无法达成共识,身处其中的刘禅又不谙兵事,只好选择两人的话都不听,让费祎拒绝姜维的北伐提议,可是不能明面拒绝,让姜维得以率领自己的部下出兵(姜维当时已经是假节了,有带兵出征的资格),但又无法带太多军队,虽然赢了不能大赢,但输了也不至于大败,这对朝廷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二、淮南一叛后司马懿就病死了,由长子司马师掌权后,这时又发生了淮南二叛,可蜀汉依旧没有捉住时机北伐

公元254年,曹魏发生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大事:

  1. 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掌权,继续架空魏帝,引起外戚和宗亲不满,夏侯玄、张缉(曹芳岳父)、李丰(曹魏姻亲)等奉衣带诏意图政变,可惜最后被司马师平定,三人全部被杀灭族;
  2. 司马师废掉少帝曹芳,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此举引起了曹魏忠臣、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不满,于公元255年发动了第二次淮南之变,东吴响应派兵入援;
  3. 司马师亲自率军平乱,同年击败毋丘俭、东吴联军,可是自己也被勇战的文鸯吓得旧病复发,回师许昌时重病不起,急忙让弟弟司马昭来许昌接掌大权,打了曹髦一个措手不及。

淮南二叛虽然只有一年不到的时间,但其造成的影响却很大:这是第一次有请求东吴外援的叛乱;同时造成了曹魏内部大洗盘,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资历较浅,急需稳定内部,无暇对外;这一年正好是费祎死去第三年,反战的杜琼也已去世,朝政由主战的陈诋掌管,没有了大山压顶的姜维终于有大展拳脚的机会了。

在费祎死后,姜维独掌汉中大权,连续四年对曹魏出兵,除了第一次没有什么准备、第四次被坑失败之外,其余两次都取得了很大的胜果:

  1. 254年狄道之战,受降魏将李简;襄武之战斩杀徐质,破河间三地,迁当地居民回汉中;
  2. 255年洮西之战大破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兵数万人,和征西将军陈泰相持于钟题,最后撤退;
  3. 256年,趁着司马昭掌权不久,人心不稳的机会,与镇西将军胡济相约合兵上邽,可胡济失约没来,姜维在段谷败于邓艾之手,被迫回军。

虽然姜维趁着曹魏内部混乱之际四次北伐,而且取得了比诸葛亮还要好的战绩,可是最后还是无法夺下长安,兴复汉室,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蜀汉内部的反战呼声越来越高了,而且此时后主刘禅的态度也越来越暧昧了:

  1. 诸葛亮死后,刘禅将兵权一分为二,分别由费祎和蒋琬主管,相互牵制和克制,在两人接连去世后,又以姜维和陈诋分管,虽然陈诋也是坚决的主战派,可姜维在前线还是得依靠其他握有兵权的将领;
  2. 由于姜维的连年北伐耗资巨大,严重影响到国内的民生发展,对蜀汉本就珍贵的军源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比如254年和255年的几场大战,姜维虽然“斩首数万”,可自身损耗过大,五千无当飞军为了掩护姜维撤退全部被歼,将领张嶷战死;
  3. 对此,蜀汉举国上下一片声讨,曾和诸葛亮北伐、“蜀汉四杰”之一的张翼就强烈反对北伐,甚至和姜维在朝堂上激辩,不过姜维一意孤行,执意北伐,此事引起了诸将不满,张翼的劝谏、胡济的失约,这些都让姜维无法施展,而且几乎就在张翼和姜维争辩的同时,朝中主战的陈诋和主守的谯周也展开了一场北伐争论赛。其结果虽然以陈诋获胜,可次年就死得不明不白。

不管是胡济的失约还是陈诋的死去,这些都可以看出蜀汉朝堂和地方都有着极为强大的反战力量,他们为了阻止姜维北伐,已经不惜动用一些卑鄙的手段来搅和,可事后胡济并没有被刘禅算账,姜维也没有对其弹劾,陈诋死后也没引起什么风波出来,这一切应该就是刘禅在背后搞鬼了:深受诸葛亮执掌大权数年的刘禅,一直都害怕失去权力,尤其是曹芳、曹髦被架空的境况,更让刘禅深感军队的重要,所以他不敢把军队全部交给姜维,让他立下大功后,在蜀汉重复司马家篡权的可能。



三、司马师死后,在淮南当地很快又掀起了一次叛乱,姜维深感机不可失,于是再次不管舆论压力,誓师北伐

平定叛乱后,司马师死得太突然了,在没有对淮南的势力进行压制的情况下,将和夏侯玄交好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诸葛亮之弟)安排驻守寿春,结果诸葛诞在淮南二叛的次年就起兵反对司马氏,再次请求东吴援军,而东吴也因前次经验教训,派了三万大军援助诸葛诞,合兵将近十万。

而此时的蜀汉,陈诋在争论赛中胜了谯周,主战派一时夺取了上风,于是姜维趁着司马昭率二十万大军东征寿春的时期,再次出兵北伐。可是陈诋只是在气势上压倒了对手,却无法扭转当时的舆论压力,姜维此次出兵,已经把老师诸葛亮时期的战线推前到了长城脚下,但蜀汉内部却没有一个将领来协助姜维,他完全就是单打独斗,孤军深入。

  1. 司马昭早已料到姜维的不安分,所以在亲征前就安排了姜维的老对手邓艾出任安西将军,和征西将军司马望一起驻守在长城一带;
  2. 邓艾早先已经在狄道和襄武和姜维有过接触,段谷一战更是打得姜维丢盔卸甲,他对姜维的战术可谓是了如指掌。在邓艾的主持下,魏军始终坚守住长城不出,依靠易守难攻的关口和丰富的粮食和姜维相持;
  3. 姜维此时的处境十分尴尬,前不能进,后不能退,决战又不行,面对着人精般的邓艾,姜维已经是无计可施,而偏偏这个时候,淮南诸葛诞的叛乱又被平定,司马昭正率着大军赶来,无奈之下姜维只好退兵,幸好邓艾也没去追,姜维总算是没有什么损失。

诸葛诞的淮南之叛是三叛中规模最大,耗时最久的一次,可诸葛诞却犯了一连串的失误,加上东吴军队的不给力,大好机会被浪费光了:

  1. 诸葛诞此时师出无名,他主要还是怕司马昭来一次兔死狗烹,才会决意起兵,可他没有打正旗号,把自己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反而司马昭是带着曹髦亲征,打着天子之师出征,始终掌握着舆论导向;
  2. 诸葛诞所依靠的所谓“天时、地利”:一是寿春的大雨,能让淮河暴涨,阻挡司马昭大军;一是寿春城固,有一年的存粮;这些完全就是靠运气来赌大小的,可诸葛诞偏偏就看重这些,结果就是:该下雨的时候没下,司马昭大军围城不到半年,粮食就快耗尽了,等到最后诸葛诞想来一次决战的时候,时机早已经没了;
  3. 诸葛诞过于求稳,想着等到东吴援军到来再一起出兵,可是东吴是出了名的“旱地忽律”,水里虽然厉害,到了岸上就没了威风,连续几波援军都被司马昭击败,而主帅孙綝一看局势不对,立刻就退兵回建业,留下寿春孤城和诸葛诞。

由于蜀汉内部不稳,刘禅暗地里压制北伐,所以姜维也无法和诸葛诞、东吴联合,三方一起进攻曹魏,被司马昭给各个击破了。

淮南三叛后,支持曹魏的所有力量全部被司马家铲除,司马昭回国后不臣之心越来越明显,并在两年后谋杀魏帝曹髦,自此司马家全面掌握曹魏,姜维三次机会就这样全部失去了。

总结:在司马家夺权的时候,姜维并没有坐观其变,而是趁着其内部不稳时全力北伐,期间虽然也获得了一些战果,无奈的是蜀汉内部反战情绪越来越高涨,姜维又只管军事不管政事,主政的陈诋也因为和宦官黄皓关系过近,名声一直都不太好,可以说姜维的支持力量是很薄弱的,完全不能和诸葛亮相比

虽说在曹魏内乱时,刘禅并没有对此做出太多的反应,尤其是他明里暗里地不支持姜维北伐,更是浪费了很多的机会,可要是放在当时的局势来看,刘禅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的:要知道司马家之所以能掌权,无非就是因为司马懿在对蜀战事中获得了地位和名声,而曹爽的失败同样也是因为败在攻蜀之上,对军队的恐惧使得刘禅不敢将其随意交给任何一人,他不可能像相信诸葛亮那样相信姜维等人。

刘禅虽然是皇帝,可在他身边的却都是反战的势力,即使是诸葛亮留下来的蒋琬、董允、费祎等人,包括诸葛亮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在内,这些人都不愿多起兵戈,希望刘禅能先发展内部,再对外出击。他们不是反对北伐,而是反对在连年战事后再继续用兵,一昧地穷兵黩武最后只能掏空蜀汉,诸葛瞻临死前还把姜维当成“亡国罪人”。

反观姜维,他的军事才能很高,甚至可能高过了魏延,可是他不懂政治,一意孤行地执行北伐,在他看来,立下大功报答诸葛亮知遇之恩才是关键,至于蜀汉经济、民生这些并不是他要管的事。可姜维不懂得: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永远都是最废钱的,而蜀汉由于地势限制,国力发展有限,钱只能用在一个方面,姜维一北伐,国内百姓就得勒紧裤腰带,到最后已经是“面有菜色”了。

而且姜维的脑子似乎也不像诸葛亮那样灵活变通,诸葛亮虽然一辈子都为了北伐鞠躬尽瘁,可在他死后立刻调整了战略,没有将大权交给主战的魏延,而是交给主守的蒋琬、费祎等人,诸葛亮看出连年的北伐已经影响到了蜀汉的根基,他需要蒋琬和费祎来帮助修复这一个个漏洞,这些事难道没有一个人告诉过姜维吗?

我认为是有的,可姜维不听,执意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所以我说姜维确实是错了,但并不是错在对曹魏变化熟视无睹,而是错在对人事方面的偏执,没有很好地团结蜀汉众人,自顾自地干活,四面树敌,害得自己孤立无援,空有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能,这才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和皇帝一同外出,抓住机会发动了高平陵政变,虽然此时国家的名字和皇帝没有变,但可以说这是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的关键点,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司马氏在朝廷的实力越来越强。从249年到265年,司马氏循序渐进,最终代替了魏国。在这期间曹魏一些忠诚的将领依然不甘心,屡次发动了叛变。蜀国也没有坐视不管,姜维带领军队北伐了好几次。


在公元253年,姜维联系诸葛恪一起北伐,趁机出兵伐魏,带领数万军队出发,但最终因粮草问题撤退了。公元254年,李丰等人想废除司马师,但是司马师先知道后,废了皇帝曹芳,另立曹髦为帝。姜维趁机攻破了河关、狄道、临洮三个县城,但因为吴国先失利,所以又原路返回了

公元255年,曹魏的将领们在淮南发动叛变。司马师被迫亲征,在亲征的路上,司马师受到惊吓,虽然平定了叛乱,但自己病死了。姜维和夏侯霸抓住机会出狄道,攻占了雍州。当时的姜维想赶紧与胡济两路出兵,但是胡济失信没能按时到达,姜维也被邓艾逼退了。

公元257年,诸葛诞发动了淮南三叛,起兵想反抗司马氏专权,司马昭带兵镇压。姜维趁他们关中空虚率兵出动,但是和司马望,邓艾对峙在了关中。第二年诸葛诞兵败,姜维无奈退兵。公元262年,姜维率军又一次出动、但也又一次被邓艾所击败,姜维退驻在了沓中。

在姜维当大将军的时代,曹魏政变不断,内乱也很多,比起诸葛亮当丞相时,讨伐起来更简单才对。但是蜀国从上到下不支持姜维北伐。他们反对姜维的理由就是国小兵弱,不应该如此莽撞,而且当时的实力本来就比曹魏弱。而且因为大家对北伐反感,姜维在朝廷的地位也下降了。刘禅只听黄皓的话,黄皓排挤姜维,并且想谋杀他。于是他躲了一阵子。在公元263年,因为刘禅等人的指挥不利,邓艾奇兵突袭,灭了蜀国。

即使国家没了,姜维匡扶汉室的心依然没有变,依然想复兴国家,征讨魏、吴两国。姜维鼓动钟会造反,以此为机会复兴蜀汉,钟会都答应了他,但后来又在关键时刻迟疑了起来。于是钟会与姜维最终死于兵变。

后世的很多人喜欢用成败来论英雄,都觉得他做错了。说他当年被迫逃亡,投靠敌国。但姜维后期的忠心不可否认。在司马氏要取代曹魏政权时他并没有放弃,抓住了所有机会全力反扑。他是一个英雄,他没有做错什么。他做到了继承丞相之遗志。只是最后的大汉帝国军人走了,这个世界有关大汉帝国的故事也就从此消失了。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历史长河缓缓淌


这也是蜀汉之悲哀,刘禅这个皇帝有过错,如他爹刘备似的,岂能让司马家族灭之,如上下一心,陈兵秣马,内发展农业等,重视人才,远小人,又怎能让邓艾等随便攻入,不撤险要之关,十个邓艾亦无法攻入,可见,瞑暝之中自有天定,晋朝一统看来是势不可打挡也。


内蒙农夫


蜀汉刘备凭汉室宗亲外衣荫护,曹操不便攻打他。刘备称帝后曹操发兵,他就节节败退。为报东吴连曹背信之仇,发兵攻吴失败后就大势已去,基本招不人,已成强弩之末。终是要败,无论谁领魏国均不敌。跟东吴都没法抗衡,何况魏。没姜维败的最快。


别山居士


魏国内乱,那是人家魏国的内政,别人无权干涉/姜维以偏邦之力引兵伐中原,纯属自不量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