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陵邑的出現,伴隨著漢高祖的開始,延續至漢元帝,見證了西漢


西漢陵邑的出現,伴隨著漢高祖的開始,延續至漢元帝,見證了西漢


01關於陵邑

陵邑,在西漢的時候又可稱為陵縣,顧名思義,在西漢的時候它是當做一個縣的管理體系來用,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還要和秦朝聯繫起來。

大家都知道,秦朝末年接連不斷的農民起義和多年的楚漢戰爭,導致了漢朝在統治國家的時候可以說是“有心無力”,當政者不得不採取黃老之術來穩固民心,為了儘量不動干戈的勞民傷財,故此一切舊制延續前朝,故此陵邑制度也是,這點在《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中有記載:

“園邑之興,始自強秦。古者丘隴且不欲其著明,豈況築郭邑,建都郛哉! ”

秦始皇自從建立裡中國第一個陵邑——麗邑,這個時期的陵邑的主要作用還是為了便捷帝王修築陵寢園林,同時還要起到保護陵寢滿足祭祀需要,也可以這樣簡單理解,陵邑是帝陵的重要組成部分。

之後,而有了這個實物之後,漢高祖劉邦在設立長陵邑的時候,目的就不單單是這樣了,而它在持續的保護皇帝的身後事的作用之後,

作為了一個“特殊行政區”,此後,這種功能性一直延續了七帝帝陵,並且存在於西漢王朝的大部分時段,那陵邑到底對於西漢有什麼影響呢?

西漢陵邑的出現,伴隨著漢高祖的開始,延續至漢元帝,見證了西漢


02漢代陵邑產生的原因

秦始皇建立的秦國政府轟然倒塌之後,戰國時期的六國舊貴族在漢朝建都之後又開始蠢蠢欲動,這一動作如果一旦爆發,就會讓漢政府焦頭爛額,為了避免這種形式成為蔓延之勢,不可控制,所以,劉邦為了穩住齊楚兩地的動向,將他們之中的一些大族遷移到長陵,想法很好,目的是將這些政敵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這點在《漢書·地理志》有所記載:

“漢興、立都長安,徙楚昭、屈、景及諸侯之家於長陵。”

隨著這些高族的搬遷,在政治方面不光可以時刻的監視他們,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搬遷的多半為高族,雖然舊日神氣的風氣不在帶來了一些六國舊財富,所以在一方面緩解了漢政府的經濟困難。還有一個原因便是,當時的北的遊牧民族猖獗,特別是匈奴,漢高祖劉邦在位期間親自去殲滅,可自己差點回不來,所以這件事讓劉邦心生畏懼,不敢大意。

故此劉邦在長陵之後設置了一個陵邑,這個陵邑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為了“侍奉陵園”,我們都知道,古代皇帝的陵園是規模宏大的,一般在繼位之初就開始修建,但是皇帝的駕崩卻入葬之後在結束,所以讓陵邑設立在陵墓之後,解決了陵墓修建的後顧之憂,所以這個理由也是很符合原理,但是他的設立可不光光再次,最大的目的還是藉此擋住遊牧民族,也是這所以長陵邑作為京師附近的一個據點,對外抵禦匈奴,而對則可以時刻留看六國六國舊貴族,為一舉兩得。

西漢陵邑的出現,伴隨著漢高祖的開始,延續至漢元帝,見證了西漢


03陵邑的功能性

(一)保障帝陵的竣工。

上面提到,古代帝王的帝陵修建時間不一樣,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修建帝陵是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陵邑的設置的目的之一便是可以為帝陵的修建,提供源源不斷的材料。比如雲陵邑初建立的時候,據史書記載是邑三千戶,就按每戶人員4口人來算,就有一萬多的人口,由此推測帝陵各陵邑始建時的人口,是絕對可以滿足修建帝陵所需的人力。

利用陵邑民力全力修建帝陵的好處在於,一方面免去了這些服役人員在過程中還要長途跋涉,就在趕時間方面來講,這還是有利於帝陵的早點完工,萬一哪位皇帝死的早呢。

第二個方面是解決了食宿的問題,修築陵園可不是簡單的幾個人而已,每次都要成千上網的人來修建,要是解決不好這方面的事情,人心會不穩的,所以消除了這點不安定因素,人們自然可以使出渾身解數來幹活。

西漢陵邑的出現,伴隨著漢高祖的開始,延續至漢元帝,見證了西漢


(二)皇帝陵寢的後勤“服務站點”

漢朝在初期的時候,帝陵是不設陵廟的,原因之一是設施不夠完善,所以陵邑承擔了部分祭祀、陪陵的職能。例如漢高祖的長陵由於面積較小,在當時經濟困難的情況下,整個帝陵僅有正殿、便殿之類的一些基本建築。

皇帝、后妃埋葬之後,帝陵的建築就基本完善,接下來就是每年的祭祀之類的活動,但是當時沒有陵廟,所以陵邑的有一個功能隨之而生,便是侍奉陵園。

當陵園設施需要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和建造的時候,這個時候,陵邑里面的人又該安排人手來建造,據一些史料記載,西漢陵園有數次發生火災的時候,列如漢武帝建元六年“四月王子,高園便殿火;元鼎三年“正月戊予,陽陵園火”;僅僅在武帝在位期間就有兩次陵園發生火災,其後在漢元帝時期也發生過兩次火災:“初元三年四月乙未,孝武園白鶴館災”;永光四年“夏六月甲戌,孝宣園東闕災”。

一般這些受損的設施在火災後需要趕快的修繕,所以,陵邑的功能上還是和帝陵的發展密不可分。

西漢陵邑的出現,伴隨著漢高祖的開始,延續至漢元帝,見證了西漢


(三)擴充和管理“移民”

前面有所提及,漢高祖劉邦出於政治的原因讓一些貴族遷於長陵,這些貴族一般都會攜帶兒女,組建一個又一個的家庭,陵邑作為一種新建城市的樣子,自然要滿足日常的一些吃喝拉撒和官員的管理,但是,這種新建的城市,一般的人都是不願意去的。

一方面是我國的“背井離鄉”這種情感的糾葛卻是嚴重,當政者為了鼓勵人去,把人多的地方往人少的地方移動,不得不得采取賜錢的利益來誘惑。

列如漢武帝的茂陵邑初立時,鼓勵的方法還是賜錢、化田地等方式進行,能被誘惑的多半都是貧窮百姓。但是,這件事也有列外。

西漢陵邑的出現,伴隨著漢高祖的開始,延續至漢元帝,見證了西漢


比如還是在漢武帝時期,主父偃向漢武帝建議:

“茂陵初立,天下豪桀併兼之家,亂眾之民,皆可徙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

這點和漢高祖時期的政治目的一樣,一方面解決了後顧之憂,一方面還讓陵邑的“移民政策” 不斷的延續。

新建的城市,當然要具備完整的管理機構和體系。陵邑的人口眾多,所以按照當時的職位管理,為陵長,這點在《漢書》中有記載:

“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幹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犬、遊徼 。”

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管理民眾、徵收賦稅、徵發徭役、維護治安與教化百姓等等的功能。

西漢陵邑的出現,伴隨著漢高祖的開始,延續至漢元帝,見證了西漢


04陵邑對西漢的歷史影響

陵邑的設置早期對於關中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很大的影響,當政者為了滿足一些必要的政治需求,設置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護衛京師。但是就這麼大點的地方,讓一些靠農業為生的民眾更本不能存活,於是慢慢改變風氣,漸漸開始從商,而商業文化也隨之繁榮起來,一般而言,這些商賈之人在善於從商的經濟頭腦一躍成為了關中富商。

列如《史記·貨殖列傳》中的記載:

關中富賈大商,大抵盡諸田,田牆,田闌。

人們的生活質量一上去,就開始注重文化,其中在剛遷移到陵邑之中的有文化的人僅僅為少數,但是經濟一提高之後呢,這些有文化的人就“星星燎火”,逐漸的擴大了陵邑的文化。這就不免有名門望族聚徒授經,一些世家地主拜師習經,以幹仕祿,比如漢高祖的長陵邑、漢宣帝杜陵邑就出了“七相五公”。由此可見,在文化的輸出方面,陵邑的作用還是無可避免的。

物極必反,由於社會財富在某一個地方的高度集中,各地的商賈富豪,高官貴族也來“湊熱鬧”,一時間引起來奢靡之風的興盛,或許多半是這個原因,漢元帝下令廢止,可是西漢的興旺也隨著陵邑的消失一起淹沒在後世。

-END-

參考文獻:

《後漢書》、《史記》、《漢書》

劉煒·《西漢陵寢概談》、

劉慶柱·《西漢十一陵》

特別提示:文章創作不易,煩請轉載其他平臺請提前告知,未經允許私自轉載其他平臺,後果自負。

人海茫茫中,你我溺逝於人潮擁擠中,相聚片首,還好與你共烹茶飲酒。

西漢陵邑的出現,伴隨著漢高祖的開始,延續至漢元帝,見證了西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