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與代縣不老泉的傳說

王昭君與不老泉的傳說

話說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為藉助西漢力量平定內亂,主動入朝求和親。這一舉動符合西漢國情和兩國人民

王昭君與代縣不老泉的傳說

的根本利益,漢元帝遍傳後宮佳麗,任由單于挑選。王昭君應聲而出,自願前往,為國獻身。單于甚喜,元帝眼見昭君楚楚動人、美豔絕倫,悔之無奈,只好應從。為洩私憤,後殺毛延壽。當下漢元帝下詔:將這一年的年號改為“競寧”,意為和平安寧之意。賞昭君錦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以及大量黃金珠寶、五穀種籽農具等物,以壯其行。春暖花開,昭君、呼韓邪單于一行別長安、爬潼關、渡黃河、過雁門、遇落雁,馬隊氈車緩行向漠北,這就是昭君出塞。王昭君與代縣不老泉的傳說

卻說昭君路過雁門郡時,西走驛道(即今雁陽路),經舊廣武、南榆林村,過辛寨村、南磨、徐村,在上館(現在的代縣城)城小住。此時還好,由於仍然在中原地界,沒有跨出雁門關,她盡情享用著古代州的美味佳餚,笙歌鶯鶯,真是“上路笙歌滿,春城漏刻長。”“千門花月笑相迎,香風滿路笙歌引。”行走在雁門關路上,馬嘶雁鳴,撕肝裂肺;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絃,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雁門關上南飛的大雁聽到這如泣如訴的琴聲,看到坐在馬車上的這個靚麗女子,竟然忘記了煽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的美貌就以“落雁” 而代稱。王昭君與代縣不老泉的傳說

王昭君一行緩緩向雁門關外走去,行至關外,即出雁門,她極目遠眺朔州之川,淒涼感慨不由而生,真是:“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百里並無梨棗樹,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王昭君隨著馬隊、駝隊不知不覺就到了現朔州市朔城區青鍾(原來的青冢)村,準備進朔州往右玉從殺虎口北行。眼見這裡無垠平原,流水嘩嘩,綠草豐盛。她不由地問起這水的情況,當地人們紛紛手指一指南山(朔漠南面就是代縣的北山)說:“在那個到處花開蝶舞,牛羊遍野的老杏溝,有個相傳的不老泉,這裡遠古時代傳說是西王母娘娘金口御封的不老泉水。一直以來我們祖祖輩輩喝著這股神水,人人都身體強壯,個個都能長壽百年。”王昭君一邊聽著一邊再回首句注山,只見那裡山勢連綿,主峰雁門關山上層林蔥籠,紫氣升騰,彩雲繚繞,氣象萬千。當下王昭君喜笑顏開道:“從來塞外荒無煙,此地美景勝關南,真乃天造人間福地也。”於是又在這青冢小村子裡小歇幾日,她重踏雁門關長城,回觀崗武城,再探不老泉。她在老杏溝村品嚐著這裡的沙窩窩、柚平平、地仁仁,看著這泉水從句注山底款款流出,想這是中原的家鄉水,心中歡喜溢於言表。呼韓邪單于陪著她沿長城周圍四處轉玩,看見她對中原故土戀戀不捨的樣子,呼韓邪單于再三催促,王昭君不得不拋家舍國北上了。她為了多喝點從故土中原流過來的不老泉神水,防止去了漠北後水土不服,讓隨行的馬隊、駝隊搭載了很多不老泉神水,隨行馬隊、駝隊從此緩緩地消失在漫天荒涼的大漠中。

王昭君與代縣不老泉的傳說

大漠長途,王昭君一行人等一路遊一路玩,歷時一年到了呼市,那裡胡歌茄聲,胡民載歌載舞夾道歡迎。呼韓邪單于還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儀式,她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為了讓王昭君高興,也為了解決她的不服水土的故忌,給朔漠地方官下令,將不老泉神水按時供應,從此老杏溝的不老泉源源不斷被運往漠北昭君住的地方。後來昭君慢慢地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她一面勸單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農耕、醫療等文化傳給匈奴,使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近60年。

王昭君與代縣不老泉的傳說

昭君出塞和親,化干戈為玉帛千古傳頌,消除了汗匈之戰事,為兩國開創了穩定和平的政治局面,深得人心。遺憾的是,兩年後呼韓邪單于暴病身亡,昭君陷入一派悲痛之中。依據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習俗,昭君需改嫁呼韓邪單于第一個妻子所生長子復株累單于雕陶莫皋。為了顧全大局,昭君只好委屈求全。婚後,為其生有二女,大女兒叫須卜公主,二女兒叫當於公主。雕陶莫皋愛慕昭君的美貌,對她言聽話從。每年到了大雪以後,因感到漠北嚴寒酷冷,昭君在此時就返到朔州青冢避冬,食雁門關內之美食,飲不老泉之神水。她教化胡地民眾耕地稼穡、疾病醫治、傳播文明,受到朔漠民眾的歡迎。為維護胡漢關係,發展匈奴農牧業生產做出了極大貢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偏偏好景不長。在公元前二十年,雕陶莫皋又染疾病而亡,王昭君精神上再次受到重創。此時,適逢汗朝王莽篡漢,天下大亂。胡人以外姓人篡奪劉漢江山為由?在朝中唇槍舌劍,戰事一觸即發,王昭君眼看自己離家捨身為之換來的匈汗和平之局,傾刻就會血雨腥風、生靈塗炭,昭君見自己難以安定局面整日煩悶惆悵,以淚洗面,最終悲憤成疾。三十四歲的她,終於香消玉損,命歸黃泉。

王昭君臨逝時,子女們請命遺囑。昭君命逝後葬於現今山西朔州紫荊山下青鍾村(原來的青冢村)。有詩為證曰:“身軀已然冰封,靈魂仍舊火熱。美貌是種罪孽,暴雪也無法掩埋。白梅落下之日,歸去故里之時。”據史載有“青冢”改稱“青鍾”之說,昭君墓藏青鍾,這既顧及此地風水之好,又不失她思念中原一心向漢之嫌;這既可眼望漢室之關,又可聞漢民之歡。於是子女應命尊辦。厚葬該村村北一平灘之地,堆土成丘,供不老泉水,柳蔭遮被,綠草鮮花相伴。胡民思念萬般,以表記念。其情可嘉,實為此爾。清朔州志載名青冢村原有闊四、五畝,高丈餘之冢,居民舊傳為漢王昭君墓得名。〔唐〕詩聖杜甫有詩《詠懷古蹟五首》 為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