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四十不惑,孔子对什么不惑,能否请您谈谈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集锦


《论语》说四十不惑,语出《论语·为政》,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其中“四十而不惑”指的是孔子到了四十岁能分清是非曲直而不会被迷惑。四十,是取概数。

孔子四十岁左右知识就渊博。例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年四十二……季恒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仲尼云‘得狗’。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其意思是:孔子四十二岁时,季恒子(?~前492)凿井得土缶(小口大肚的瓦器),里面装的东西好像是生羊,问孔子时说是“得狗”。孔子说:“依我所闻(嗅),是羊。我闻之,是山的龙形怪兽、山精,或水之怪龙、罔象,土之奇异坟羊。”在这里,言“得狗”而能辨别之为羊,说明孔子博物(《史记》集解),不受迷惑。

 

 

注:夔(kuí),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独脚的龙形怪兽,山精,好学人的声音而迷惑人。木石,指山。罔阆,山精怪兽。罔象,食人的怪兽。坟羊,雌雄未成者(《史记》集解)。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不惑”是对人生取向的坚定不移

我们之所以干不好某件事,最大的内因就体现在一个“疑”字上,“疑”就是疑虑,就是不能完全相信,“疑”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一种阻力,如果我们内心对某件事总是怀有疑虑,那么当我们去做的时候,就必然会形成一种阻力,阻止我们全身心的投入。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攻打街亭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诸葛亮利用他的多疑巧妙使出了“空城计”;而曹操的“望梅止渴”之所以能成功,则是利用了士兵们对他的信任。这样一正一反,一个失去了最佳战机,一个度过了难关,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孔老夫子的“不惑”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通过“学”与“立”建立起来的,他通过十五年的时间来学习,到了三十岁,人生目标基本确定,然后又经过十年的时间来勘验,最后才彻底的去掉了疑虑,达到了“不惑”,基础可以说非常的扎实。

所以去“疑”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做事情之前,要把所做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来龙去脉搞的一清二楚。

这就象是我们要去一个地方,在出发之前,一定要把路线研究清楚,搞清楚自己现在在哪里,目标在哪里,到目标有几条路,每条路怎么走,有几个叉口,怎么避免,每条路各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哪些明显的标记,等等等等,这些都搞清楚了,自然也就没有疑虑了。

孔子的“不惑”是对天命的尊崇

孔子的“不惑”到底是针对什么的呢?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不惑”,主要就体现在对天命的契而不舍以及无比尊崇上。

“天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无比重要,无比神圣的概念,这里的“命”指的就是不变的规律,我们经常喜欢讲“命运”,其实“命”和“运”的意思还是有差别的,“命”是不能变的,而“运”则是可变的。

比如地球一定要围着太阳转,不能变,这个就是“命”,我们把一个东西向上抛,它一定还要落下来,不能变,这个也是“命”,等等等等,但“运”不一样,“运”就是运转,本身就含有变动的意思。

“天”在这里指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意思,其实也就是客观,我们经常讲“天意”,“天意”的意思就是说自有一种安排,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愿为标准。

由此可知,“天命”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客观规律,或者说自然规律,而且是指那个最根本的规律。我们现在所发现的客观规律,只不过是一些边缘的支脉,那个最根本的客观规律到底是什么,虽然我们冥冥中都能感受它的存在,但却一直无法窥见它的真容。

孔老夫子却在他五十岁的时候,真正的求证到了“天命”的真相,从此以后,老夫子再也无所畏惧,在宋国的时候,遭到桓魋刁难,他非常坦然的说:“天生予以德,桓魋其如予何?”

后来在自己的祖国鲁国,又有公伯寮在背后调拨孔子与季氏的关系,孔子闻听后又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这都是孔老夫子“不惑”天命的由感而发。

总结

总之,对天命的探索,从十五岁开始,贯穿了孔老夫子的一生,老夫子五十岁知天命而悟道,从此以后尊天而行,不仅为我们整理出了大量的经典文献,而且还为后世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学生,老夫子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得充实而灿烂,值得我们永远敬仰!


澡雪堂主谈国学


孔老夫子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关于这位在中国“独秀”了2000多年的文化名人,我想就不需要再多做无用的介绍了吧?毕竟地球人都知道。

题主这段话出自《论语·为政篇》的第四章,是孔子对自己各个年龄段状态的自述,原文中这样说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关于孔子所谓的不惑,我认为并不是真正的不惑,“万事皆通,诸法尽明”那是只存在于小说中的状态,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人,即便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圣人,也不可能达到真正不惑的程度。

我所认为这里的不惑,应该是指为人处世上的一些能力,或者说那些世人常见的困扰已经不足以迷惑他了

我们看孔子的那句话,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学习,三十岁的时候能在世间渐渐立足。在他四十岁之前,我认为可以

概括为两个层面的学,第一个层面就是学习书本上的先贤典籍,从古籍中去寻求营养。第二个层面则更多的是去经历,去亲身领悟,去知行合一。

先做到满腹经纶,然后再去自己体验其中的道理,并且在社会上去摸爬滚打,悟出自己人生的智慧。有了“阅尽千帆皆不是”的沧桑,才能真正去“探渊索壑始得珠”。这样得来的道理,才是有价值的。

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不惑,是对百家经典无不精通,这种观点我是不认同的。毕竟再深刻的道理,终究还是需要落到实际中才会有意义,如果孔子只是个死读书的书呆子,也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成就,他的学问一定是很实用的。

现代人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好高骛远,我四十岁的时候,只求能对身边事物不惑就行,能做到大致活明白了就可以,要说真正的大彻大悟,不太向往。


国学小迷弟


人生的道理,四十知其然,五十而知其所以然。人到四十,不惑有三。

不惑己身境遇。人到了四十岁,人生基本就定格了,脾气、性格,也基本定格了。之所以活成这个样子,也是因为世事难料而又理当如此。

不惑他人态度。知道别人为什么这样,别人是什么样的人。明白为什么那人这样对待生活,这样对待自己,这样对待别人,能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惑凡俗世事。能经历世事,到四十岁时对世事原因有所了解,不会轻易冲动,沉稳而又体察,就是不惑。





黄河口異客


孔子说:

“我十五岁时,性格还很孤僻,意愿(或意向)只是想着退缩、隐封自己。

“我三十岁时,仍然还喜欢隔绝、封闭自我;

“我四十岁时,我依然不敢被他人围堵在中间;

我五十岁时,也同样保持着听从于上天的造化;

我六十岁时,也一样还是喜欢封堵自我而环绕于他人也。(有人说“耳顺”,是指‘耳朵什么都听得进去’——尽胡诌!);

“如今我七十岁了,我虽然还喜欢封存自我内心所有的欲望,但是却不用再环绕着封框在走了——我已经做到了逍遥无为也。”

故,孔子所言“四十而不惑”与“三十而立”一样——孔子并不是说要“立什么”。而“不惑”也不是说要“不惑什么”!

而后人中的很多人自以为聪明,却给孔孑的语后赘加了什么“立”业“立家之类!给孔子的语后缀加了什么“不惑”于这“不惑”于那……

这大概都是受《现代汉语字典》的影响吧——《论语》是二千多年前出现的。《现汉字典》不过几十年。以出现几十年的《字典》为标准,去解释二千多年前的古著,不亦戏耳!

“立”字,围拢起来与界外隔离隔绝封隔也。

立国——将国家(国土)围护封隔起来。

建立——围护封隔也。

立业——买来土地而封护也。

立言——坚守自己说过的话(不是说一些名言真言)!

立德——坚守自己“所不为”的。(比方发誓“绝不做昧良心的事”——守斤主此,即为“立德”,绝不突破)。

树立(竖立)——用木头围拢起来,隔绝外界的干扰。

设立——以制度封隔。

创立——封隔成一定的领域。

“惑”字,堵塞,封闭,围堵也。

迷惑(瞇惑)——看不见被封闭的。

困惑(睏惑)——在封闭中眼睛又被蒙住。

所以,今人解“古著”,记住:

第一:勿自以为是的给古人的句后,再赘加“定语”。“三十而立”,不是“三十而立业成家立功立名立牌坊”。“四十不惑”,不是“四十不惑于ABCDEFG”

第二,今人解古著,记得弄清“古人的话语,是给谁的——千万别张冠李戴”!

第三,古著很多为“对话本”。所以,其中很多是“反话——反诘”。千万勿当“肯定句”解——如此必南辕北辙!如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如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是说“孝悌,就是仁爱天下的根本。不过不仅是“孝父母护弟弟妹妹。而是“孝悌天下父老兄弟乡亲百姓!”



卜耐夫哲学


孔子自言:“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今人或相同,或不同。

孔子出身布衣,十五以后就没有地方读书了。春秋之时,诸侯国城邦已有学校,孔子是“士”家子弟,可以接受“礼、乐、书、数、射、御”六艺的小学教育。但《詩经》、《尚书》、贵族的礼乐制度,这些“大学”,当官的学问,孔子就只有自学了。非此,孔子不复为孔子,与孔子骂少时玩伴:“老而不死是为贼。”没啥不同。孔子之为孔子在于“学”。

学而有得,但无用武之地,做过仓管,饲养过牛马,敏而好学,有疑则问。三十左右学问初成,开馆授课。甚至孟氏子弟从学。自己完全独立,故曰三十而立。

学而时习,教学相长,学问日进,十年不为外界纷纷扰扰所惑,学问精进,辨理更明,故曰“四十而不惑”。

孔子没有欺骗我们呀!

观于自身,十五岁独立离家读书,至大学毕业七年,思想学问生活均游离于家庭父母之外。及三十价值观也基本形成,工作上也独挡一面。然而世之纷纭,美食、美女、金钱无不诱惑,大概不到入土,难得不惑了。

孔子之圣,大概学不得。


小数点9464


四十不惑不惑的是思想和感悟。有时候就像水,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的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的渗透到自己的内心深处。那种书上没有的真理却真切感觉到的东西。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前对人生的认识会在这个阶段有一个相对真实的感悟和理解。从字面上理解也就是说人活到这个时候应该明白了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更有意义。怎么样的活法更加适合。

不惑跟自身的悟性有关系。有些人明白的透彻有些人越来越糊涂。反而错上加错!命运给每个人的安排不一样,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至于到底什么才是对的呢。把自己的理解跟道理比较一下,如果接近那就是对了,如果不对有可能就错了。不惑就是对道理的认知度。

体现在自己身上就是心平气和,什么事都一样!而且出现问题的时候有自己相对透彻的认识和分析。不在强求于事不再暴躁行事。有时候不惑就是一个明字!





李益尘


孔子“四十而不惑”,主要是认定了周礼的社会意义。他“十五而有志于学”也就是从十五岁立志于研究学问,他的研究的学问包括六艺,但主要是研究周朝的典章制度。经过十年的研究,他对周朝的典章制度也就是周礼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並且认为周礼巍巍乎荡荡乎,是很伟大光荣正确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必须纠正现实的礼崩乐坏的局面,全面恢复周礼,克己复礼。他宣称“吾从周”,是谓不惑矣!



曹宗国


破解“四十而不惑”的操作意思

一一迷惑的结果就是:困惑、“心猿意马”“七九子万莠子”

文化的"四"(法纪规矩)不能与“七夕”(交情、交换、票决)靠近在一起。这是为什么?这就得破解 “四十而不惑”这个千年不解的的大迷惑。这句名言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第四章,这句话到底是要人们不“惑”什么?解释它的著述不知有多少,结果还是个大迷惑。我破译了汉字造字密码,确定了文化的确切定义,解读“四十不惑”的文化操作意思是,人在“四十”的节点,或看到古人文经典中出现的“四、四十”,不要把它当年龄、数量看,要明白其意思:明白人、管理、执法执纪者等(四、九、或)不要犯迷惑,在适用法纪规矩制约、规范工作时,千万不可用法纪规矩制约交情、交换、票决等(七心),人为地制造困“惑”,产生"心猿(九)意(一)马(七)和俗语说的"七九子,万莠子",千奇百怪的、不正经的坏人数不清(莠子)的局面。只有用对立统一法则,竞争、创新,从中统一胜出第“三”共识候选目标、意见,不用人为的工作手段(十)干涉,“而”指导人们、对方选择,不控制、压制交换、票决(七心),才能不使人们困"惑”,人人事事求人。我们立国的大写“國"字就是要通过人民权力机关组织各方人民(口)票决等,制约、规范政府等管理、执法者的任性、放肆的"或"然性。

为什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造字按应用数学原则。勾股三角形的勾三加股四等于七,大于弦五。四不能约束七,相反,七制约四,这就是"道"字(七马首制约四兔腿辶)。详见拙著《破译背后的龙学密码》第29页。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所谓的不惑,是指无所不知,没有不明白的。只有最无知的人,才敢这么说!

孔子到了四十,也就对吹牛不惑。想怎么吹就怎么吹。但对学问,还差得远。比如两小儿辩日,孔子搞明白了吗?他到死都还没明白呢,哪来的不惑!

比如为什么没人肯用他做官,他不惑了吗?到死前他才知道确实是没人愿意用他为官了!

知识越多的人越谦虚,是因为知道自己不了解的太多。知识越少的人越狂妄,毕竟无知者无畏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