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富可敌国,一生只照一次相,59年不穿绸缎,却培养了40000人才

他富可敌国,一生只照一次相,59年不穿绸缎,却培养了40000人才

《了凡四训》云: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说得通俗一些其实也就是一个人的造化几何其实都在于自己,每个人的际遇与成就都取决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人的出身并不是决定人一生命运的根本。否则,就不会出现从一个只上过几年私塾的人口中说出“中国之积弱,由于积贫,积贫由于无知,无知由于不学,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这样振聋发聩的话来。

说这句话的人,正是一个享千金之产的千金人物——叶澄衷

说到叶澄衷,第一印象往往就是晚清巨贾、五金大王、富可敌国。殊不知一代首富原本出身微寒。叶澄衷10岁的时候,父亲便因出海捕鱼遭遇不测,自小懂事的他为了代替父亲养家糊口而挑起家里的重担。起初他重操父亲的旧业下海捕鱼,后来他的母亲担心他亦会步他父亲后尘制止了他。后来他便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

所谓学徒也不过就是各种活都要干,各种苦都要吃的小打杂。就这样做了三年学徒,他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一番。

Ø 吃得苦中苦

叶澄衷随同乡来到上海,依旧在一家杂货铺落脚。杂货铺老板得知他会摇船,就给了他一条小舢板,让他每天摇着船到黄浦江上卖一些杂货。叶澄衷干得非常卖力,因此他的小舢板生意也算不错,但上天似乎有意要考验这个年轻人,不断给他制造麻烦。他的小舢板曾被黄浦江上的轮船掀翻,他连人带货落入江中,差点没命。

他富可敌国,一生只照一次相,59年不穿绸缎,却培养了40000人才

万幸他逃过一劫却丢了一船货,被老板扣了两个月的工钱。后来又一次,叶澄衷完成买卖后在他的小舢板上清点货款室,竟遇到几个凶神恶煞的大汉跳上他的船打劫。他为了逃命只得豁出去一头扎进冬日的江水中,又是险险逃生,回去之后大病一场。这隔三差五地出事,杂货店老板也怕担责任,最后干脆将小舢板低价转让给叶澄衷,让他出去自立门户。

虽说只是一块小舢板,好歹也是自己当了自己的掌柜,再也不是以前的打工仔了。叶澄衷现在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实实在在装在自己口袋里的。所以他也比之前更加卖力地卖货干活,甚至在他卖完货之后,他也守在黄浦江边上,如果有人想过江,他还可以提供摆渡服务,多挣一份钱。

他富可敌国,一生只照一次相,59年不穿绸缎,却培养了40000人才

叶澄衷面对着繁华的大上海丝毫不为所动,只知卖货做生意给人摆渡,整整三年过去,他甚至从没下过一次馆子,看过一场戏。因为他深知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Ø 书中自有黄金屋

别看叶澄衷不舍得在下馆子和看戏上浪费一分钱,但有一件事上他却不惜重金投入,那就是学习。

当时叶澄衷来往于黄浦江上的轮船之间卖货经常需要接触洋人,他意识到如果自己想要把生意做得更加长久稳固,学会外语是当务之急。于是他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投资在了对自己的教育上,他请了一个英语老师,抓紧他眼前所有可以利用的机会学习外语,一本《英语话注解》带在身边也不知道翻过了多少遍。

跟洋人做买卖的时候就现学现用、活学活用。所谓志不强者智不达,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叶澄衷可以顺利地跟洋人交流、做生意了。于是他和他的小舢板在众多的同行中脱颖而出。

这段经历也对叶澄衷后来有着很大的影响。

Ø 巧诈不如拙诚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叶澄衷的身上也是百试百灵的。他除了吃苦耐劳、勤勉好学外,他的发际更离不开他的诚信。他17岁那年的一天中午,有一个洋人乘他的小舢板过江,将自己的公文包遗忘在他的船上。叶澄衷发现后,那位客人已经不知所踪。他打开那个包一看吓一跳,里面有很多钞票和支票。

他富可敌国,一生只照一次相,59年不穿绸缎,却培养了40000人才

天降横财,叶澄衷却没有被这笔横财蒙了心智,他生意也不做了,九在送客人上岸的码头等失主回来找公文包。等了一下午一直到傍晚,那位客人才匆匆来找公文包,叶澄衷于是完璧归赵。那位客人失而复得十分感激,本想用现金酬谢叶澄衷,但叶澄衷却执意不收。客人看重叶澄衷的善良诚实,决定用另一种方法答谢叶澄衷。这位客人正是一位洋行经理,他邀请叶澄衷跟他一起合伙做五金生意,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叶澄衷立马答应了。

由于国内当时紧缺五金零件,叶澄衷有了稳定货源,生意越做越红火。他也不用再摇着他的小舢板到处叫卖了,没多久,他就在黄浦江畔租了一间铺子开出了近代中国的第一家五金行——顺记五金行,它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五金钢铁商业的诞生。

Ø 我本布衣

就这样,叶澄衷依靠自己一路打拼,摇着小舢板把自己驶入了一片茫茫商海之中。

之后他一步步凭借着自己身上谨慎为人、大胆做事的优秀品质,从五金行业到钢铁行业再到煤炭业、火柴业、航运业、地产业、金融业等等,一手建立起了叶氏的商业帝国。

叶澄衷即使发际之后也没有做任何数典忘祖的事。相反地,他时刻记得自己出身微寒,也记挂着那些与曾经的他一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不知道明天在哪的穷苦百姓。叶澄衷内心里还是当初那个不愿意花钱在享乐上却舍得在他认为重要的事情上不惜血本的少年。他对自己的生活毫无要求,总是一身布衣布衫,没有什么绫罗绸缎。

出行的时候也没有高头大马、豪华汽车的排场,宁愿自己不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会在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的时候,慷慨解囊,散财赈灾。叶澄衷曾说,穿老布衫袄是不忘祖宗。他就是这样一个从穷苦百姓中来,仍往穷苦百姓中去的人。

Ø 丈夫思报国

叶澄衷经过多年商海沉浮,名与利早已看遍,但每每看到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他都感到痛心。而他童年因丧父而早早辍学的经历,

也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正是在这种种前因的驱动下,叶澄衷才说出了那句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的话来。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有了后来创办澄衷蒙学堂一事。

他富可敌国,一生只照一次相,59年不穿绸缎,却培养了40000人才

1899年,叶澄衷毅然决定自己拿出一块土地,出资10万两,兴建一所学校,名叫澄衷蒙学堂,也就是现在澄衷中学的前身。

与此同时,叶澄衷还亲自参与制定了学堂最早的课本《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也被称作“百年语文第一书”。

遗憾的是,叶澄衷本人没能亲眼看到学堂落成的那一天便突发疾病。病重之际,他仍不放心学堂,更是留下遗嘱:学堂长远发展乃国之大计,叶家子孙万不可干涉。

后来,叶澄衷的后人继承他的遗志,建成了学堂,还聘请蔡元培做了第一任校长。在这之后的数十年中,澄衷蒙学堂里培养了四万余才子其中不乏有像胡适、竺可桢、陆俨少这样的有为青年。这些学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艰苦卓绝的时代,但他们也如同叶澄衷当初一样,不惧吃苦、力挑重担,为了民族与国家,挺起脊梁,敢为人先。1899年,59岁的叶澄衷逝世,他到死时都没穿过一次绫罗绸缎,他的一生只照了一次相。

到今天,叶澄衷身穿布衣的塑像仍在他的澄衷学堂里矗立,守护着他所看重的,比金钱更可贵的知识和人才。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叶澄衷一生所得皆由他一身德行而来。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千金人物,但他却将千金之产留给了国家、留给了民族、留给了后世子孙。而我们,受其荫蔽算来又何止千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