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好诗」第11期 人邻 王志国,缎轻轻 张静 古石

高端 纯粹 唯真 创新


「每周好诗」第11期 人邻 王志国,缎轻轻 张静 古石


【每周好诗】第11期

人邻 王志国

缎轻轻 张静 古石


《每周好诗》长期约稿,作品将固定于周三推出,欢迎精短意深力作和自带点评作品。来稿注明“每周好诗”。

稿邮 [email protected]


栏目主持 阳坡牛 兰叶子


诗人档案

「每周好诗」第11期 人邻 王志国,缎轻轻 张静 古石

作者简介:人邻,河南洛阳老城人,现居兰州。出版诗集《白纸上的风景》《最后的美》《晚安》,散文集《闲情偶拾》《桑麻之野》《找食儿》《行旅书》,评传《百年巨匠齐白石》等。


01

荒草


把山坡上的荒草,那被

秋风加重的荒草

按在纸上。


我需要这荒草。我需要能静静地按住荒草的

时间。


我要窄窄按住

直到它们突起、杂乱

怎么也无法止住它们的

深秋里骇人的荒芜。


欣梓点评


人邻是我偏爱的诗人。读他的诗,总有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奇与内心的触动,惊奇源于他的表达视觉,触动(或者说是触动)是他的诗句总有那么一两句会总能如闪电一般划过我的内心,瞬间照亮那幽暗或者沉寂的部分。


比如这首《荒草》,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前两节虽只有两行,却如电影里凝止不动的长镜头:随着秋风一天天吹过,一天天地加重,那曾经茂盛、葳蕤的草一天天地枯黄、消瘦,渐渐地失却了生命的底色,眷念万物永恒、生命恒久是人之常情,面对哪怕是野草这样的事物,看到它们日渐委顿的面容,诗人内心如何不悲不疼?于是,他便想将这些他怜爱的荒草按在纸张之上,从而避开那刀斧一样的秋风。


物我一理,荒草的一生也是人的一生,人的一生也何尝不像荒草?在第二节,诗人所需要的荒草其实就是可以供人可以去散散步、赏赏花、与三五好友喝点小酒的好时光呵,这样的时光才是人不致于只为劳碌奔波疲于奔命而应该享有的生命的美好滋味的所在,但凭谁,又能敌得过岁月赐予他的日渐苍老?“我需要能静静地按住荒草的/时间”句式是肯定的,但内含的情愫却是疑问,悲怆由此涌出,我想,它于此刻裹住了人邻,也裹住了我的心。


第三节为这种悲怆的延伸,一个诗人如何能在纸张之上阻止一棵荒草在秋风中的枯萎?不能,真的不能,他在努力尝试会发现他最初的想法是徒劳的,他无法拯救一棵秋风中枯黄的草,在他回过神来时,他将面对和承受更为巨大的荒芜,一如他日日面对的不断苍凉的人世。


点评人:欣梓,教师,现居甘肃天水。


诗人档案

「每周好诗」第11期 人邻 王志国,缎轻轻 张静 古石

王志国,男 ,藏族1977年11月出生,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人。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民族文学》《天涯》《青年文摘》《新大陆》(美国)《北美枫》(加拿大)等国内外200多家刊物。

02

顺从


被风吹得倾斜的青草

我喜欢这垂向大地的弯


顺从中隐含韧劲

多年来,我一直把风吹草低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但在与现实较劲的过程中

却硬不及石头,柔不如草木

在经历了亲人的逝去、时光的流逝、生活的磨砺后

我突然觉得,在这世上,

除了不轻言放弃和生命的尊严

其他,草木一样,顺从


阳坡牛点评


藏族诗人王志国的诗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他的诗句处处紧扣故乡独特的风。这原起的、无处不在的风,在诗人的手里动情的吹拂,一任笔锋把草木、高原、山川等万象的内质剥开,字里行间露出一种隐忍、韧性与不息的精神。诗歌《顺从》的首句,风就把草吹弯了。这是诗人最喜欢的物与物的交流、抵撞。“多年来,我一直把风吹草低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小草的,一样是我与我们的低处的、微小的、平凡的生活。我们因此,在坚守,在忍耐、在磨砺。但我们历经了生死离别、痛苦磨难之后,总是悟出生活的一个道理——,“除了不轻言放弃和生命的尊严/其他,草木一样,顺从”。这种简洁的记述,以小博大,进而自然掘出我们需要的意境,诗能已给我们很好地揭示出来。


诗人档案

「每周好诗」第11期 人邻 王志国,缎轻轻 张静 古石

缎轻轻,原名王风。生于皖南,现定居上海,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自童年开始文学创作,14岁起于《儿童文学》发表散文。诗歌作品发表于《诗刊》《十月》《扬子江诗刊》《草堂》《青春》《汉诗》《诗歌月刊》《诗选刊》等刊物。入选2017十月诗会,第34届青春诗会。

03

在塔尔寺


鸟群引颈,喊叫着

我心中飘起的大船正在寺中游荡

抽动鼻子吸起冷风

僧人们黝黑的身影已消失不见

面朝佛像仍不知悔意

我是游客中沉默的女性

世物莫名,抚弄荒谬


阳坡牛点评


缎轻轻的诗都是信手拈来的,平叙之中凸显深意与灵性。《在塔尔寺》,诗人只是游客而已,但一入寺内,我的心中就飘起“大船”:一种对佛地、佛道的感悟,一种超越寺庙、佛界的思想,随机呈现。紧接着,就是“僧人们黝黑的身影已消逝不见”/“面朝佛像仍不知悔意”。进而揭示出僧人、或者每个人对内心的坚持,也许是各自难以叙说的情感、处世的态度,始终没有停止。最后的句子,又露出七分禅意的诗境。诗短意深,溢于佛内与佛外的思想,令人回味。


诗人档案

「每周好诗」第11期 人邻 王志国,缎轻轻 张静 古石

张静,江苏徐州人。作品见于《诗刊》《作品》《星星》《北方文学》《扬子江诗刊》《诗选刊》等。

04

村庄


我需要一个村庄,用来安置

我的田园梦,需要一张

朴素的木床,承担漂泊的肉身

我需要一个仰望星辰的窗口

需要一棵古老的银杏树

绿荫的庇护下,坐着我的亲人

我需要一盏油灯,照亮黑暗中的铁

我需要苍苔之上一眼深深的水井

打捞月光,取出沸腾的心跳

我还需要一些寒冷,一些疼

一堆无畏的文字,一张自由的纸

以便我在上面破茧,化蝶,重获新生


特霞点评


这无疑是一位思想者,一位深潜于喧嚣浮尘之下冷眼看世界也看自己的诗人。“漂泊的肉身”何处安放?“被不知不觉裹满了世俗惯性、惰性浮尘的厚重的茧”的灵魂何处安放?诗人坦诚“需要”的,恰是我们已经深深失去的――真正能安放“田园梦”的“朴素的木床”“仰望星辰的窗口”“古老银杏树”“油灯”,甚至苍台上一眼深深的水井,是现代文明推进中我们一点一点失去的“乡愁(灵魂的故乡)”。这“被裹满了世俗惯性、惰性浮尘锈钝了的厚重的茧”的灵魂,渴望刺穿麻木锈钝,破茧而出,在最初的“月光”里恢复对“寒冷”“疼痛”的知觉,对生命“沸腾的心跳”的感知,然后挣脱一切羁绊,在“无畏的文字”和“自由的纸”上全方位“复活”。全诗在一组“具有时代记忆符号”的意象中,倾注了个体生命炽热的怀念与回望、反思与追寻,但却形象鲜活地穿透了时代的痛感与集体无意识的渴望,具有明显的诗觉、诗维、诗意把控能力!


诗人档案

「每周好诗」第11期 人邻 王志国,缎轻轻 张静 古石

古石,现代禅诗研究会成员,“现代禅诗流派论坛”总编辑,微信公众号“现代禅诗欣赏”创办人。著有诗集《空旷》,作品收录于《星星》《诗选刊》《绿风》《诗潮》《安徽文学》《世界现代禅诗选》《现代禅诗探索丛刊》《中国先锋诗歌十大流派》《中国网络诗歌前沿佳作评赏》《中国网络诗歌年鉴》《中国诗歌年鉴》《中国当代先锋诗人诗歌大展》等书刊。

05

一阵风从我面前吹过


一阵风从我面前吹过

一匹马从我面前驰过

一列火车从我面前驶过

一只蚂蚁从我面前爬过

天空高远 大地辽阔

我看见自己从我面前走过

像一阵风一样

像一匹马一样

像一列火车一样

像一只蚂蚁一样

天空和大地静静颤动


特霞点评


在时间面前,万物皆是过客。有形的、无形的、庞大的、渺小的,在无垠的宇宙里,都只是短暂逆旅。不管你有没有自觉,能不能意识,生命仓促如一阵风、一匹马、一列火车,渺小亦如蚂蚁。纵然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也只能满怀悲悯地注视、“颤动”。全诗撷取具有普遍共识和特定内涵的“风”“马”“车”“蚁”为代表性诗维具象,并置于天地宇宙空间大背景下,使其“流逝”特征集中呈现,然后归结于“我”的自察自知自觉和天地的“颤动”与悲悯,在诗维两级跳跃回旋中,表达出普遍的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宇宙意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