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紀在北溫帶所向無敵的蒙古人,到熱帶就成了戰五渣

南宋開禧二年,無數蒙古貴族聚會於斡難河(今鄂嫩河)源,心甘情願的向孛兒只斤·鐵木真表示臣服,併為其獻上尊號“成吉思汗”。

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全都被鐵木真打服了、搶怕了,更是因為後者立志要讓蒙古人的馬蹄彎刀所到之處,都成為他們放牧牛羊的草場——對於一個遊牧民族來說,還有什麼是比這更偉大的理想、更能鼓舞人心的目標?

於是同樣喜歡遊牧的党項人和女真人率先倒黴(女真人漁獵、農耕和畜牧啥都幹,就是啥都幹得不咋地),不到30年間就被蒙古人吃幹抹淨。不過耕作本能深入骨髓的宋人對於蒙古人的“退耕還草”大業非常抗拒,死活守著自家的籬笆一步不退,還弄死了一個蒙古大汗。蒙古人拿死腦筋的宋人沒辦法,只好轉過頭去欺負自己西邊的牧人同行出氣,結果這口氣出得有點嗨,差點把自家牧場的邊界推到了天邊。

十三世紀在北溫帶所向無敵的蒙古人,到熱帶就成了戰五渣

橫亙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之龐大堪稱空前絕後,相比之下即便大如前蘇聯也弱爆了

最後連宋人也沒保住自己的那兩畝三分地,蒙古人幾乎把歐亞大陸打了個通關,終於給自己搞出了一個面積達3300萬平方公里的、史上獨一無二的大牧場(元朝加四大汗國疆域最大時)。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都是在13世紀的北溫帶大陸上創造的。一旦離開了這塊福地,蒙古人就像離開深山的老虎,連土狗都能欺負他兩下。


三徵安南——蒙古人被氣候、疾病和游擊戰折騰慘了。

蒙元滅宋以後,緊接著面對的就是安南。元之安南就是宋之交趾,當時傳國200多年的李朝剛被陳朝所滅,仗著所謂的“開國氣象”,安南的態度一度比較囂張。

結果宋寶佑五年(公元1257年)蒙將兀良合臺在滅掉大理國之後,貌似剎車沒踩好一不小心衝進了安南的國都,嚇得“太宗皇帝”陳煚(音同“囧”)亡命海上。不過兀良合臺顯然對這塊能熱死牛羊的破地方沒有任何好感,很快就撤走了。

十三世紀在北溫帶所向無敵的蒙古人,到熱帶就成了戰五渣

兀良合臺還遇到了安南特產“戰象”。不過套馬的漢子收拾大象顯然也不在話下

從此安南便對蒙古人畏之如虎,屢屢遣使朝貢,元世祖忽必烈便開出6個條件,然後答應收其當小弟:

“未幾,復下詔諭以六事:一,君長親朝;二,子弟入質;三,編民數;四,出軍役;五,輸納稅賦;六,仍置達魯花赤統治之。”(《元史·卷二百九·列傳第九十六》)

不過安南人搞錯了一件事情——以前他們的宗主國南宋很好糊弄,就算有什麼爭端只要安南人把一哭二鬧三上吊這套手段使出來,宋人就沒什麼辦法。可是嘴皮子耍不利落的蒙古人刀子可是耍得利索無比,哪裡容得安南人跟他們扯淡?

因為誰當安南王以及借道攻打占城等問題,安南人把忽必烈惹火了。本來還在征討占城的大將唆都掉過頭來就跟鎮南王脫歡南北夾擊,先把安南幹掉再說。

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元軍再度攻陷安南國都河內。安南王陳昑(音同“寢”)雖然棄城而逃,卻跟蒙古人玩起了游擊戰,又是斷糧道又是敲悶棍的,把唆都和脫歡折騰得手忙腳亂。不過對於元軍最大的威脅還是氣候和疫病,導致軍中死傷狼藉。脫歡實在熬不下去自己先跑了,使得唆都孤軍陷入重圍,最後力戰而死,所部全軍覆沒,這就是讓安南人吹噓了好多年的“擒胡鹹子關”故事。

忽必烈聞報大怒,連日本都不要了(詔罷日本行省、廢東征之計),非跟安南死磕到底不可。至元二十四年,詔令脫歡為帥、阿八赤為交趾行省左丞,發矇漢軍9萬餘人、戰艦500艘分三路攻打安南。經過大小17戰,元軍第三次攻克河內,把陳昑攆去了海上釣魚。

十三世紀在北溫帶所向無敵的蒙古人,到熱帶就成了戰五渣

東到日本,南到安南、緬甸乃至爪哇,忽必烈對土地的貪慾沒有止境,但結果都不怎麼好

可惜在北溫帶打仗鬼精鬼精的蒙古人,一到熱帶似乎就被熱傻了,竟然再次陷入相同的困境卻無計可施——軍中瘟疫橫行,城外安南遊擊隊神出鬼沒,數萬元軍竟有困死孤城的危險。脫歡不得不下令突圍,結果安南伏兵四起、節節阻擊,元軍傷亡慘重,連副帥阿八赤也戰死了。

再次慘敗使得忽必烈大為喪氣,同時國小且窮的安南也被連續的戰爭弄成了殘廢,再也經不起折騰。於是陳昑遣使入朝,“進金人代己罪”。同樣也打不下去了的忽必烈這回變得跟宋人一樣好說話,於是南征之事不了了之。

不過忽必烈很記仇,又在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藉口安南新王陳烇不肯入朝(安南王從來都不肯入朝),再遣宰相亦黑迷失等率軍南征。不過次年老忽就掛了,新皇元成宗鐵穆耳立刻叫停了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並下詔安撫安南,讓他老老實實的繼續給自己當小弟:

“先皇帝新棄天下,朕嗣守大統,踐祚之始,大肆赦宥,無間遠近。惟爾安南,亦從寬宥,已敕有司罷兵,遣陪臣陶子奇歸國。自今以往,所以畏天事大者,其審思之。”(《元史·卷二百九·列傳第九十六》)

元朝與安南的戰爭到此告一段落,蒙古人除了搞到一個藩屬的名頭外一無所獲。


三徵緬甸——起碼在名義上打贏了。

今天的緬甸,在漢時稱撣人、唐時稱驃,宋以後才叫緬人。緬人的部落叫做“甸”,所以又將其國稱為緬甸。元初的時候緬甸是中南半島上首屈一指的大國,向西吞併了阿拉幹(今緬甸西南沿海一帶),南疆直抵勃固(今緬甸南部),在東方屢次擊敗寮國(今老撾)和暹羅(今泰國),堪稱半島一霸。

十三世紀在北溫帶所向無敵的蒙古人,到熱帶就成了戰五渣

古緬甸遠不像今年那樣不起眼,跟元明清三朝都幹過仗,而且佔到不少便宜

在元至元八年兀良合臺滅掉大理國之後,曾遣使招撫緬甸。緬甸開始答應得好好的,但很快就把這事拋到了腦後,還出兵攻打依附元朝的部落金齒(今瀾滄江以西地區),這下就把脾氣本來就不好的蒙古人徹底惹火了。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忽必烈派遣雲南都元帥納速刺丁率蒙古與當地部族聯軍3800人征討緬甸。不過這位納元帥受不了緬甸酷熱的氣候,才走到江頭(今緬甸八莫)就開溜,回國後卻大肆鼓吹緬甸是塊好地方,攛掇忽必烈派個不怕熱的去送死。於是在6年後,忽必烈又派宗王相答吾兒等人二徵緬甸——自家人果然辦事賣力氣,相答吾兒先下江頭,再沿伊洛瓦底江水陸並進攻入緬甸腹地。兩年後,緬王被迫投降,元軍退兵,金齒附近的12部蠻邦也歸附了元朝。

緬甸雖降,但天高皇帝遠的並不怎麼順服,於是在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忽必烈趁著緬甸內亂,派皇孫也先帖木兒再徵緬甸。這一戰元軍一口氣打到了蒲甘(今緬甸中部),緬王嚇得泛海逃往錫蘭,不過元軍也因為氣候、疫病傷亡慘重,不得不再次退兵。

緬王回國後,害怕元軍再來只好老老實實的遣使稱臣,並歲貢方物。從此起碼在名分上,麵點成了元朝的藩屬國。

十三世紀在北溫帶所向無敵的蒙古人,到熱帶就成了戰五渣

中國古代王朝對藩屬國的付出大於收益,除了面子以外再無好處

半島小霸老實了,於是中南半島在名義上都成了元朝的勢力範圍。不過因為元朝始終沒能憑藉武力將當地徹底征服,又無法駐軍,這種藩屬關係實際上流於形式,並沒有什麼用。

另一個讓蒙古人惱火又無計可施的當地政權就是著名的“八百媳婦國”。這段故事我以前寫過專題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在此不再廢話。


殺到天盡頭——元朝對南洋群島的征討,堪稱一次創舉。

前文說過蒙古人打算將馬蹄所至之處都變成自家放牧牛羊的草場,其實這話說得不確切。事實上,蒙古人對於土地的貪婪何止於此?他們連孤懸海上的島嶼都不肯放過。

早在蒙古人還滅掉南宋的時候,他們就打起了日本的主意,分別於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和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兩次東征日本。可惜因為出門前沒看天氣預報——開個玩笑,蒙古人因為兩次遭遇颱風鎩羽而歸。不過這也不能算是壞事,日本人從此迷信有“神風”護體、本土堅不可摧,終於在700年後吃了美國佬的大虧。

十三世紀在北溫帶所向無敵的蒙古人,到熱帶就成了戰五渣

700年後日本人苦求“神風”不得,只好拿肉彈撞鐵船,假裝神風顯靈

此後忽必烈又盯上了琉球,雖然招撫沒有成功,卻將澎湖列島納入了版圖。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又出兵遠赴海外,這回連爪哇都不打算放過。

爪哇又稱闍婆,在宋朝時與中國有了往來。元初之時爪哇島上有個新柯沙裡王國,國王格爾達納卡拉統一了全島,志得意滿之下侮辱了元世祖忽必烈遣來招撫的使者。這下炮仗脾氣的老忽又爆了,詔遣史弼為帥、亦黑迷失和高興副之,發兵2萬、舟船千艘,載一年之糧遠征爪哇。

大軍從泉州出發,沿南海經占城,於次年在爪哇登陸。當時恰逢新柯沙裡國正跟鄰邦葛郎大戰,連國王格爾達納卡拉都戰死了,於是他的女婿土罕必闍耶就假裝不知道元軍是來幹啥的,居然向其求援。

話說忽必烈是讓史弼不遠萬里來幹掉侮辱國自己的蕞爾小國新柯沙裡的,此時他只需順水推舟、給葛郎國搭把手就能完成任務。誰知道這貨是腦子進了水還是收受了土罕必闍耶的鉅額賄賂,居然揮師反攻葛郎國,一口氣攻陷了人家的國都、活捉了國王。這時陰險的土罕必闍耶才露出真面目,突然襲擊了元軍,史弼只好率部倉皇撤離爪哇。

十三世紀在北溫帶所向無敵的蒙古人,到熱帶就成了戰五渣

爪哇就是今印度尼西亞主島之一,雅加達就在這個島上

這一戰元軍損失了3000餘人,愚蠢的史弼被罷官奪職、屁股捱了17杖,家產也被剝奪了三分之一。

不過這一戰不但是元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遠的一次用兵(不算鄭和下西洋的話)。

此外自南洋諸島至印度半島,經元朝遣使詔諭而入朝納貢的還有很多國家,即所謂的“南洋十國”:

“諸國凡十:曰馬八兒,曰須門那,曰僧急裡,曰南無力,曰馬蘭丹,曰那旺,曰丁呵兒,曰來來,曰急蘭亦曈,曰蘇木都剌,皆遣使貢方物。”(《元史·卷二百一十·列傳第九十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