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中藥將改寫人類抗病毒史——訪全球首個納米生物實驗室創始人

納米中藥將改寫人類抗病毒史——訪全球首個納米生物實驗室創始人

(被媒體稱為“兩米”(稻米、納米)國際名師袁隆平(右)、張陽德(左)2019年在海南)

新冠病毒讓全球恐慌,這是因為沒有特效藥。

看似強大,能夠上天入地的人類,在這細小的新冠病毒面前卻顯得如此的脆弱。因此,有人說病毒就是地球的免疫系統,或許有一定的道理。

為什麼人類對病毒束手無策?我找到了烏克蘭國家醫學外籍院士、2003年中國科技部聘任的“863”專家委員會納米生物技術主題管理首席科學家張陽德。

張陽德院士2003年創建了“中國衛生部納米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當時也是全球首個納米生物技術實驗室。因此,張陽德院士毫無疑問是創始人,對抗擊病毒自然有獨特的見解和化解的思路。

他說:人類之所以對這個新冠病毒毫無辦法,是因為這個病毒的尺度只有幾十個納米(1納米為1米的10億分之1),而全球製造的所有疾病藥物顆粒,粒徑都在幾百納米尺度,藥物如同籃球,鑽不進乒乓球大的病毒,無法發揮效用。

既然藥物對病毒無法發揮效用,那麼人類的抗病毒歷史就只能採用最古老、最簡單的隔離方式。

如果要改變人類的抗病毒方式,我們還得從哲學談起,因為哲學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當年毛主席和物理學家錢三強討論“物質無限可分”,也是源於哲學的理論。

作為著名醫學家、發明家、教育家的張陽德院士,談醫論道當然沒有離開哲學。

他說:中醫的基本理論源於中華傳統文化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剋制化的樸素哲學。依照這一哲學思想,地球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剋,並維持一種動態的平衡。

是啊!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病毒是一種物質,意味著病毒有剋制它的天敵。

自從有人類以來,病毒就和人類並存在這個星球上,既對立又統一,就如同矛和盾的關係,歷史上發生的多次瘟疫,實際就是病毒在剋制人類,也就是矛在攻擊盾。但不管哪次的瘟疫如何樣的慘烈,總會有人倖存下來,這正說明人類和病毒是這個星球上的統一體。

病毒和人類每一次激鬥後,倖存下來的人,其免疫系統增加了抗體,而病毒一方則在不斷變異,雙方又在為下次角鬥進行準備。這就猶如古代的矛和盾,雙方經不斷的鬥爭演化,升級為現在的導彈和反導彈天穹系統一樣。

人類在和病毒的不斷鬥爭中,研究的疫苗,其起的作用也僅僅是將人體的盾牌——免疫系統升級,而攻擊病毒的矛卻一直沒有找到。

那麼,能不能夠找到攻擊病毒的“矛”呢?依據中華傳統文化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的理論,肯定是能夠找到的。

納米中藥將改寫人類抗病毒史——訪全球首個納米生物實驗室創始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大學副校長、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魏於全教授(左一), 中國科技部國際合作司陳霖豪副司長(右一),看望中國國家“863”計劃納米生物技術主題管理首席科學家、國家國際合作重點項目戰略專家委員會生物醫藥組組長,現任世界內鏡醫師協會主席、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協會常務理事,烏克蘭國家醫學外籍院士張陽德教授(中))

早在2003年,張陽德院士在創建中國衛生部納米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時就有一個研究規劃:他和他的的研究團隊將用3年時間,完成中藥“細辛”納米化片劑的抗流感病毒臨床應用。

所謂“細辛”就是中華傳統醫學的《細辛》。“細辛”在祖國傳統醫學的三大寶典中,《傷寒論》有5處應用,《金匱要略》有13處應用,《溫病條辨》有3處應用。

“細辛”的藥理依據就是其含有揮發油以及黃酮甙等成分,能夠①鎮靜鎮痛;②散寒祛風解熱;③抗病毒抗菌;④祛痰平喘。

那麼中華傳統醫學的藥物如何將其變成原子排列起來的長度,也就是變成相當於萬分之一頭髮絲粗細的幾十納米尺度呢?

張陽德院士介紹道:國外納米研究發現導電、導熱的銅、銀導體材料,其製成幾十納米尺度以後,就失去原來的屬性,表現出既不導電、也不導熱,單硬度增加了若千倍。磁性材料也是如此,如鐵鈷合金,把它做成大約20 、30納米大小,磁疇就變成單磁疇,它的磁性要比原來高1000倍。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將這類材料命名為納米材料。

由於我們已有幾十項納米生物技術專利成果的研究經驗,在生物醫藥領域,我們將用①機械粉碎法、②微射流法、③微波法,將中藥材料納米化,用於研製“細辛”片劑。

張陽德用納米技術製成的“細辛”片劑具有:①全天然、全成份;②常溫下製備的納米顆粒;③顆粒尺度50nm左右,達到全破壁;④採用納米固體分散技術,保持細辛溶出度而具有速效特性,提高生物利用度;⑤將應用現代的納米包合技術,使其成為可緩釋中藥,而具有長效特徵;⑥採用定向分佈的靶向特徵;⑦以溶出度來決定使用量,並壓制成常用劑量的片劑;⑧以X線廣角衍射圖譜(指紋圖譜)作識別標籤及國際通行證;⑨衛生標準方面達到可直接用水送服的標準。

為了開展納米生物技術研究,張陽德院士早在1995年就招收了全球首位納米生物技術學博士研究生。

1999年,全球首位納米生物技術學博士龔連生完成博士畢業論文《磁性阿黴素白蛋白微球治療肝癌的研究》(龔連生現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肝膽外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

納米中藥將改寫人類抗病毒史——訪全球首個納米生物實驗室創始人

(張陽德院士注重培養人才從娃娃抓起,2016年創作當代“三字經”“弟子規”——《益學》)

這次新冠病毒的出現,張陽德院士焦急萬分,他呼籲世界各國加大用納米生物技術研究抗擊病毒的力度,他將重啟研製納米化中藥,以求改變世界抗病毒的歷史。

我真誠希望張陽德院士能夠藉助這次全世界空前重視抗病毒之契機,儘快用納米生物技術研製中藥“細辛”片,抗擊病毒,改寫世界抗病毒史。

這次新冠肺炎,張陽德院士為主席的世界內鏡醫師協會,已經將其在中國推廣運用3年多的,全球獨一無二的,無藥物納米生物信號細胞修復高新技術發明設備——NanoVi™(納米威)捐贈到了武漢疫區。使用該儀器的醫療隊員,已經做到了“零感染病毒”。

這個NanoVi(納米威),是用納米生物技術模擬人體細胞的修復和再生信號,修復蛋白質、DNA、線粒體,既適合在專業機構使用也適合在家裡使用。(張堅)

納米中藥將改寫人類抗病毒史——訪全球首個納米生物實驗室創始人

(本文作者張堅(左)和張陽德院士(中))

附:張陽德簡介

《世界內鏡微創學》和《納米生物技術學》著作創始人,中國首位外科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醫學、工學、理學跨學科博士,博士後研究生導師,中南大學外科學教授,一級主任醫師,生物醫學工程學教授,理學博士,烏克蘭國家醫學外籍院士,美國“E1-1高技術傑出科學家永久居民”。

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國家資助。

1988年發明開展“膽道內鏡下微爆破碎肝內膽管結石”臨床應用,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獎。該年評為湖南省“首屆十大傑出青年”,並榮獲國家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

1988年研發開展PTCS“經皮肝穿刺造瘻膽道內鏡下取石”臨床應用。

1990年當選全國內鏡醫師大會常務組織委員會主席至今。

1991年治療慢性結腸炎中藥“小建中沖劑”獲國家新藥證書。榮獲中國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

1991年譯著《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原理及應用》(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1988年、1991年張陽德因為眾多臨床醫學高技術創新發明傑出成就,在原湖南醫科大學公開展覽成果,兩次拔尖晉升,28歲評審為中國醫院當時最年輕的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主任醫師、教授。作為《世界內鏡微創學》《世界納米生物技術學》著作創始人,中國、美國、烏克蘭醫學科學家、教育家張陽德,在中南大學從事醫療、教育、科研工作40年。

1993年創辦國際化“國家衛生部肝膽腸外科研究中心”擔任主任,博士後流動站主任20多年。

1995年“隔離肝灌注治療手術不可切除肝癌”獲湖南醫科大學科技一等獎。

2001年“大腸早期癌自體熒光結腸內鏡下定位診斷系統”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1年至今在美國、澳門、香港、烏克蘭基輔、德國、臺北等國家和地區,召開了世界內鏡醫師大會,並一直擔任大會主席。

2003年創建國家衛生部納米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並任主任。

2003年國家科技部聘任的國家“863”計劃專家委員會“納米生物技術主題管理首席科學家”,是主持全國120多所高校和中國科學院研究機構“100多個”納米生物技術的,國家“863”課題總負責人。

2008年經中國科技部國家獎勵辦批准,創建“恩德思醫學科學技術獎”。

2009年聯合全球37個國家的醫學大師創建世界內鏡醫師協會,並當選世界內鏡醫師協會(美國政府批准的與其他世界組織同類的“非盈利世界醫師組織”)主席、37國主席團主席、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至今。

2010年獲烏克蘭奧德薩國家醫科大學榮譽博士。

2011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當選烏克蘭國家醫學外籍院士。

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國家內鏡微創技術裝備與標準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

2011年科技部聘請為“國家生物醫學國際重點項目戰略專家組”組長。

2016年開始集幾十年育人的大成,創著現代“弟子規”“三字經”《益學》,並於2018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2018年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理事。同年,當選世界內鏡醫師協會大健康委員會會長。

2019年創辦美國《健康前沿》英文科技期刊,並任主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