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与范增关系好吗?项羽要是听从范增计策,楚汉相争还会发生吗?

大马哈鱼12


范增是项羽起兵反秦的主要谋士,关系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范增出仕时就已经七十岁了,为项羽出谋划策,项羽称他为“亚父”,可以看出项羽对他既尊重又亲切,把他视作父亲一样。

1、范增一劝项羽

巨鹿之战后,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却率先进入了咸阳,并且派人守住了函谷关不让项羽进入关中地区。项羽听说后非常生气,带人攻下函谷关,刘邦吓得仓皇逃跑。这时项羽有兵马四十万,刘邦有兵马十万,范增跟项羽说,刘邦是个贪恋财务,喜好美女的人,这次进入咸阳城却对百姓秋毫无犯,他的图谋不小。现在趁他还不够强大,消灭他,你就可以称王。

项伯听到范增的话,以为项羽要攻打刘邦了,连夜跑去和在刘邦的手下任职的好友张良送消息,让他快跑。张良却将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到后,非常害怕,给了项伯很多财务,并许诺和他联姻。项伯回去劝项羽说刘邦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项羽便没有攻打刘邦。

2、范增二劝项羽

刘邦赴鸿门宴时只带了百余名士兵,范增再次劝项羽杀了刘邦。在宴席上,范增三次暗示项羽动手,项羽却不理会,假装没看见。

范增就叫来项羽的弟弟项庄在宴席上舞剑,伺机刺杀刘邦,被刘邦蛊惑的项伯破坏了这次计划。刘邦看见情况不太对,逃跑了。范增大骂项羽,你这种人成不了大事,不值得我辅佐你,夺取你江山的人一定是刘邦。

总结

范增两次提议项羽斩杀刘邦的时机都很好,如果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我不能说肯定能打败刘邦的部队,毕竟就算刘邦死了,还有韩信等人领导刘邦的部队,但结果肯定要比乌江自刎要好很多。至少不会连东山再起的机会也没有,结果肯定会和历史不一样。


知涯说历史


范增,项羽尊称他为“亚父”,他和项羽的关系一开始是好的,但是随着项羽力量的不段壮大,二人的关系也开始了微妙的变化。

范增受项梁之重托辅佐项羽,他也真拿项羽如儿子一般对待,但他忘记了,自己想要在“亚父”的位置上坐稳了,就必须得先把自己的“谋士”之本摆正了位置,不能凌驾于项羽之上,否则就一定会出问题。

鸿门宴上,刘邦逃走,还当着刘邦未散席的随从们,范增气的拔出剑来,把刘邦送来的玉斗给劈碎了,接着就痛骂项羽一顿: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请注意,范增叫项羽什么?“竖子”!这二字在古代可是骂人的话,它指的是说的人对听的人轻蔑的态度,意思是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相当于我们现在人说的“小兔崽子”。

当时的项羽可是正值事业的巅峰期啊,以至于刘邦都不得不贡献玉斗,此时的他已经夺取半个天下,左边是骏马乌骓,右手是美女虞姬,军中将士无不视他为盖世影响,这时,只有范增摆出一副长者的尊荣,像训孙子似的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训他,项羽心中能爽吗。

通过此事可以看出,范增是真的拿项羽当自己的亲儿子对待了,否则在痛失如此良机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自然会有不当之言。而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范增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越线了。

我们都知道,陈平使了个离间计,范增就辞职了,但这件事的背后我们细细推敲发现,这个反间计就一直在将范增置于死地了吗?

我看未必,陈平的这个计策也没有多么高明,就是因为接待规格引发的风波,但这么个事件根本不可能就动摇了范增在项羽心中的“亚父”地位。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那个局势就能知道,范增根本就没有必要与刘邦交好啊,当时,刘邦被困于荥阳城里,形同瓮中之鳖,范增怎么可能去在这个时候与刘邦交好,相信这种事的人也只有项羽这种直线思维的人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和范增早就有了不和之心了,实际上两人关系并没有那么好,一个刚强气盛,一个足智多谋,但是范增受不了气,被项羽怀疑之后,他既没有辩白,也没有试图消除误会,而是辞职回家了,回到家后生了毒疮,该病多因气血阻滞导致,用现代医药解释就是被气死的。

项羽如果听了范增的计策会不会发生楚汉之争吗?从题主的字面意思分析应该指的就是“鸿门宴”事件了。

事实上,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在范增看来的确是失去了一次绝好机会,但是项羽也有他自己的考虑,因为在鸿门宴上项羽还这真的不能杀刘邦。

当时,项羽和刘邦都是怀王手下的将军,怀王有约在先,先入关中者为王。

刘邦本不应该来赴宴,他本可先称王,但当刘邦带着珍宝至鸿门谢罪时,刘邦早已占据了道德优势,刘邦把自己包装成道德完人,同时把功劳和称王的资格拱手让给项羽,并称自己只是在为项羽打前阵。

那么此时如果项羽执意要杀刘邦,那他将会面临以下情况:

  1. 势必会失去诸侯们的信任,威望受损那是必然。
  2. 如果刘邦军队全力反抗,也将导致自己元气大伤。
  3. 即使打败刘邦的军队,那么这些人也不会为己所用,因为刘邦军中秦人居多,项羽才坑杀了20万秦军,名声臭到十万八千里。
  4. 如果项羽和刘军窝里斗,那么其他诸侯将有机可乘,项羽更加无法控制局面。

因此,对于当时的项羽来说,最重要的并非急着杀刘邦,而是赶紧利用自己在巨鹿之战中建立起来的优势,抓紧机会获取人心。

正因为没杀刘邦,项羽才得以进关后分封诸侯,而这也是他得以被称“西楚霸王”的前提。以实现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行事。

而在此后的几年中,如果项羽和范增没有不和之心,事事听从范增的计策,以项羽的发展态势,鸿门宴上放走刘邦的事也就不值得一提了,楚军吞并汉军那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恰恰因为范增是刘邦最怕的对手,如果范增离开项羽,以项羽年轻气盛和大脑的直线思维模式那自然是不能成事的。

所以说,项羽听不听范增的计策,楚汉都会相争的,但范增的辞职,绝对影响了楚汉之争的走势。

小结:

通过范增辞职的表现来看,他最为一个“谋士”真的失了水准,对于谋士来说,智商固然重要,但是情商决定你是否被重用和能否登上更大的舞台。

范增没有熬过“黎明前的黑暗”,没有了范增的楚军,自然也就唱响了衰败之歌。


品读历史者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结果却是出生低贱的刘邦胜利了,楚霸王自杀结局。而我们都会想到如果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他能夺取天下吗。且听我细细道来!

项羽与范增

项羽跟随叔父反抗暴秦,没有一个著名的谋士。于是乎,项羽放下身份去请范增出山辅助自己成就大业。而范增一看到项羽,就觉得项羽勇武不凡,于是不顾自己七十多的年龄与年老的身体出山辅助项羽。即使到死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项羽。从这里我们看出,范增其实是很喜欢项羽的,甚至于对待他如同自己的儿子。

项羽自从有了范增相助,也是势如破竹,实力渐渐强大起来。项羽之下便是范增,即使龙驹英布也不敢不听。范增帮助项羽,几万军队大破秦军二十万,能力可见一斑。项羽打心眼儿里也很尊敬范增,自从叔父死后便人范增为亚父,二人的关系更胜从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与范增可以说是情同父子。一句话形容: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那么各位看官又要说了,范增如此厉害为什么项羽输了。究极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听从范增说的话。

作茧自缚

当项羽与秦军激战的时候,刘邦帅军从另一条路绕过秦军主力。一路顺利的进入到了秦国都城,更是听从张良的建议,封库,善待宗师,不准扰民的建议。在秦国民众心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从这里看得出,刘邦知人识人,也知道自己要谋求霸业。

而这边项羽击败秦军之后来到霸上,范增听说了刘邦的作为,觉得此人必须要死。于是乎,就发生了我们所属知的鸿门宴,然而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居然在刘邦的糖衣炮弹之下放走了刘邦。

范增知道后,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可见这个老人心中有多么的失望。随后项羽进入咸阳,范增也劝说项羽要善待关中百姓,可是项羽依旧没有听他的。不仅杀了前秦宗室,还防火烧毁阿房宫。最后带着金银财宝走了。这个两个失误也导致项羽,作茧自缚人心尽失,最后落得兵败自杀的凄凉下场。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项羽真的完全听从亚父范增的建议,杀死刘邦善待百姓。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楚汉相争,他可以顺利的登上皇位。也许我们今天就不叫汉人而是楚人。可惜,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害死了自己,也让自己成为了失败者。历史没


无敌通史


范增是安徽人,秦末著名政治家,他出来反秦时已经70岁了,由于比项羽大40岁,项羽后来称其为亚父,可见项羽对范增还是很尊敬的。

范增很早就看出刘邦的野心,于是建议项羽趁其羽翼未满杀之,但也许项羽身出大家族,自小有优越感,再加上自身性格高傲,并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也不想背后捅刀,做小人之事,所以就未接受范增建议,错失杀刘邦的机会。后来由于范增的计谋项羽不是很喜欢,所以刘邦就用了离间之计让范增辞官回家,项羽也同意了。这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可见项羽对范增并不太信任,关系也只是君臣关系罢了,亚父之名只是名义上的说法罢了。

大家都说项羽如果听从范增的计谋,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楚汉之争了,但我觉得,刘邦是小人之心,地痞流氓,他的手段可不会像项羽那么光明正大,刘邦之所以敢去鸿门宴,就是想到项羽也许不会采纳范增的计策,知道他们的关系没有那么牢固,如果项羽与范增关系牢固,刘邦的下一步也许就不会这么走了,最后发表一下感慨“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命运既如此,在多如果也无用了!





幻境影射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1. 项羽和范增前期关系很好!后期刘邦“谋臣陈平”离间二人关系,项羽开始怀疑范增,最后范增弃项羽而去...

2.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听从范增计策诛杀刘邦,中国历史将改写!

先说说项羽和范增的故事吧...

范增与项羽的叔叔项梁是至交,项羽是由项梁养大。范增虽是项羽的谋士,但他与项梁几乎可以说是义兄弟(没结拜)项梁死时,项羽大概也就二十岁。他出于对好友的情义,接替项梁,做了项羽的监护人。很关心项羽,处处为他出谋划策。可以说范增辅佐项羽,不为高官,不为金银,完全是出情义!不图任何回报,这与一般谋士不一样。

项羽尊称范增为“亚父”!(“亚”的是“次于”或“低于”的意思)。亚父是指次于自己父亲相当与叔父的意思!像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相同,古代的排辈是伯、仲、叔、季、年长与自己父亲的称伯父,次与父亲的称仲父,再次者称叔父,末者称季父。这种关系没法再好了吧!

再说说项羽这个人...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周王族姬姓项国后代,项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自称:“西楚霸王”...

项羽本人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暴秦!项梁阵亡后,在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率领的秦军主力,杀死秦王子婴!

后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

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 彭城之战大败汉军!之后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

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

后人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最后说说项羽为什么不听范增计策:鸿门宴上诛杀刘邦!

先说“匹夫之勇”《史记》说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可以想见其英武魁伟、肌肉发达、孔武有力。谁都知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项羽在鸿门宴上就是一个二十几岁的愣头青。天不怕地不怕,又兵峰正盛,刘邦一个五十几岁的糟老头子能有何惧?所以不听范增之言!可谓匹夫之勇无疑...

再说“妇人之仁”妇人之仁和匹夫之勇好像是矛盾的。

其实项羽这个人原本就很矛盾。他的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残忍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乌江自刎就是妇人之仁!什么“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还有一句叫:“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更何况当时项羽才三十几岁!可谓风华正茂...

我们应该感谢霸王!要不然现在的中国就会像欧洲那样小国林立,难成大器...


渣哥影视剪辑


项羽与范增关系前期来说是非常好的,后来范增离开项羽,不是两个人的关系不好了,而是因为在计策上发生了分歧。如果项羽听从范增计策,战争肯定还会发生,因为这是项羽所遵循的统治体制所决定的,但是刘邦肯定不是牌桌上的人。

对于范增,太史公没有给他一篇专门的记载,或许是不敢,或许是范增如流星一般,匆匆划过。

我们先看下范增在项羽统一天下历程中的作用

范增跟随项梁的时候已经70岁了,重要的是范增跟随项梁的时候,正值起义精神领袖陈胜被杀,项梁刚和秦嘉内讧完,正在和章邯苦战,可以说这个时候,整个起义军正处于形势最低谷。这个时候,能来投靠,那绝对是“铁粉”。

范增来了之后,至少有三个正确的战略

一是协助项梁建立了起义的正统性

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以上是范增见了项梁所进之言,项梁于是采用了以楚国复国的名义,立熊心为楚怀王,开始了复国大业,取得了道义上的正统性。从此,项梁和项羽争取到了长江流域最广大人民的支持。

二是协助项羽完成了军事权力的统一

在章邯包围赵国,准备将义军毕其功于一役的时候,楚怀王也开始了对权力的收拢,准备将权力抓在自己的手中。派遣了宋义、项羽、范增带领人马去攻打章邯。在途中,项羽假传命令,将宋义杀死,并且迅速稳定了军心,取得了军事上的绝对统治权,发动了巨鹿之战,奠定了西楚霸王的威名。虽然,太史公吝啬笔墨,为将范增的作用写入其中,但是以范增“三把手”的身份,如果没有范增的支持,项羽个人是绝对不会稳定军心。从后面的巨鹿之战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将士对项羽的领导是很忠心的。

三是为项羽策划了“鸿门宴”

从后面的历史发展来看,范增对时事的分析应该是正确的,刘邦是一个最大的不稳定分子。虽然项羽并没有执行范增的计划,但是这个计谋肯定是正确的。

而且从当时的事件可以看出,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还是比较不错的,不仅仅是亚父的尊称,而且还有相互扶持的情感在里面。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这是一句骂人的话,想想一个臣子敢对君上说出这句话,肯定是午门外的伺候。

项羽的性格使得他对权力有着绝对的控制欲

项羽的性格可以从陈平的评价看出:恭敬爱人,至于行功爵邑,重之。项羽为人还算不错的,一看也是出身贵族,有着贵族的礼仪风范。但是对权力、财物看的太重,可能与从小的经历有关。

在后来发生的许多事中,估计也没有听范增的话,比如定都彭城,杀害义帝等,以范增的计谋,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所以说,关系好,并不代表权力的分享,也正是因为权力的纷争,导致两个人分开。如果两个人关系破裂的话,义帝都能杀,何况一个老头。

如果范增不死,可以稳住项羽的大后方

我们看刘邦的军事战略,刘邦在中原地区与项羽反复拉锯,拖住了项羽的军事主力;韩信从东线进攻,攻占赵国、齐国,对楚国实施战略包围;王陵在西线,在侧翼骚扰项羽,保证刘邦的主力安全;彭越在楚国后方实施暴乱,破坏生产,打劫粮道,对项羽的后勤保障实施打击。

如果范增跟随项羽出征,刘邦绝对会死在成皋之战的滎阳城里。

如果范增留守楚国后方,彭越绝对没有机会作乱,可以保证项羽的后勤供给。

所以说,范增在楚汉之战中,绝对是萧何或者张良一样的存在。至于项羽会不会输,我想一定会,但击败项羽的就不一定是刘邦了,历史将会改写到另一个人身上。

至于为什么会输,在回答“假如给项羽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他会输给刘邦吗?”的时候,进行了分析,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谢谢支持。

结论:项羽和范增两个人关系很好,因为项羽对权力的欲望导致两个人思想上的分歧,但不是感情上的破裂。如果范增在的话,刘邦不会活到垓下之战的。


傲虎楼主


范增虽说出身不高,但他是个很有抱负的人,总想找个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不过他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所以到了70岁时,还是没有名气。范增和项羽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人,在反秦的浪潮声中,他们走到了一起,开始合作。秦二世时期,项羽跟随叔父项梁策划反秦大计,范增得知消息后,前来投靠项梁。后项梁在定陶同秦军作战中被杀,项羽接管了楚军,范增也就跟随了项羽,还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范增也成为了项羽的第一谋士。



项羽身份尊贵,家世显赫,自己又武功盖世,王者之气彰显。范增作为第一谋士,项羽对他也是非常尊敬。虽不能说是言听计从,却也是情同父子,范增善奇谋,对当时的时局也是分析得比较到位,有一定的远见,在项羽的军事布局上作用很大,他的计策和谋略也被项羽及部下认可,军中地位仅次于项羽。



当刘邦先入关中后,秦王子婴率众投降,宣告了秦朝的灭亡。刘邦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安抚秦国民众,深得民心。范增看到刘邦的变化,于是提醒项羽,刘邦才是他成功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建议项羽想办法除掉刘邦,以绝后患。

范增亲自布置,为刘邦设计了一道鸿门宴,本想让项庄在宴会上,借舞剑助兴之机刺杀刘邦。没想到范增的计谋,被项伯泄密给了张良,刘邦最后才得以逃脱,鸿门宴之计以失败告终,范增被项羽的妇人之仁气得半死,直接爆粗口大骂项羽,并说竖子不可教也。项羽呵呵一笑,也没有跟亚父范增计较,在项羽心里,也许刘邦根本不值得一提,亚父范增简直是大题小做。



历经鸿门宴劫难的刘邦,虽说侥幸逃命,可范增的阴险和毒辣却给他留下了阴影,不除范增大事难成,于是刘邦把高层召集开会,陈平给他献上一计,离间项羽同范增的关系,没想到这么个计谋,却很奏效,范增被迫辞职,称病回家养老,病死途中,刘邦集团清除了心头大患。



我们不能否认范增的才华,他也是一心辅佐项羽,想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抱负。刚开始范增同项羽的关系非常和谐,感情融洽,可范增这老头脾气有点爆,说话也不注意场合,经常把项羽当小孩子训,次数多了,项羽也就烦了,范增还是那样,不管你烦不烦,该说还是说,该骂还是骂。陈平对项羽和范增的德行非常了解,用个破计就把他们的关系给瓦解了。

刘邦在打败项羽后,洋洋自得的说,项羽有范增这样的谋士不能好好用,失败就是必然的事。其实说历史没有如果,假如项羽能够听从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把刘邦杀了,不要说楚汉之争不会发生,就连大汉王朝在历史上也不会出现。


一本夏


范增是项羽集团唯一能拿出手的谋士,项羽当然很尊敬他,并称其为“亚父”,项羽领兵打仗可以,但稳固后方,还得需要范增这样的人物,只是后来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项羽疏远范增,范增一眼识破,并对项羽直言,我年龄大了,将死之人,整天和大王出生入死,难道就为了贪图荣华富贵?项羽不为所动,范增只好大呼“竖子不足与谋”,然后,辞别项羽回家,在半路背部得疽而亡。

项羽要是听从范增之谋,刘邦坟头草老高了,范增能看出刘邦将是楚的大敌,想扼杀刘邦,没想到项羽妇人之仁,放走刘邦,还出卖了曹无伤,真是够愚蠢的。

若是范增在,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是逃不过范增的眼睛的,项羽也不会有垓下之围,楚霸王不应该这么早退出历史舞台。


饕餮中国


第一个问题当然回答起来很简单!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当然是好的,不能再好了,项羽称范曾是什么,亚父!就是仅次于自己父亲的意思,想当初项羽跟相良叔侄两个一起起兵反抗秦国作为项燕的后代!虽然也算得上是名门贵族,但是此时并没有哪个人瞧得起他们,毕竟天底下反抗秦国的军队有那么多,你也不算是特别强烈的那一只,可就在这个时候范增自己跑上门来,并且给向梁叔侄两个出谋划策,制定下了最基本的一条国策,项羽这个人是一个特别具有侠义心肠的人!他特别对于雪中送炭的人,或者说有过同一个战壕里面一起玩过命的战友情,特别重视!

你比如说当初他为什么在《鸿门宴》上放刘邦一手,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刘邦曾经说过,说自己跟他一样都是反抗暴秦的战友,也正是因为这一句话最后救了刘邦一命。范增这种雪中送炭的人,项羽对他自然是感激到五体投地,感激涕零,并且在这之后楚怀王曾经有意的在项梁死了以后,削弱项羽对于军队掌控,可就在这个时候,(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范增依然对象与不离不弃,由此可见项羽跟范曾之间的关系可谓说是亲密至极!

大家看看范增对于项羽提的那些建议,每一条都违背了项羽为人处世的初衷,可是项羽因为这些事情对范增发过火吗?并没有范增顶装项羽,项羽并没有生气,只是后来刘邦利用反奸计让项羽以为范增要背叛他,所以项羽才发火,不去理会范增,可在这之前范增说的每一句话,起码项羽都想到了自己的话去反驳这个跟一句话都不听,直接把人一脚踢开,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所以项羽跟范增之间的关系特别好!

那就回答第二个问题,如果项羽听了范增的话,能否避免楚汉战争?

我就想问这么一句,你觉得楚汉战争爆发的前提究竟是因为没有杀刘邦呢?还是说项羽对于天下诸侯的纷纷不公平?

或者我说这么一句话。如果说当初项羽能够直接发兵去增援关中之地,帮助三王把这刘邦顶回到汉中,那这楚汉战争就不是刘邦跟项羽打了!为什么当初项羽没有去增援关中的三王呢?因为当时项羽在只关注齐国的战士!为什么齐国会爆发内乱?就是因为项羽大封天下诸侯的时候,有些诸侯认为他这种封赏不公平!

简单来讲,项羽就算听了范曾的话杀了刘邦,并且将自己的都城定在关中之地,那还是会有其他人跳出来反抗项目,并且组成联盟去对抗项羽,而天下的人才就在那里,比如说张良,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有很多,并没有跟刘邦待在一起!这些人才这些抵抗项羽的军队,这些抵抗项羽的诸侯仍然存在,而项羽却没有办法拿出一个有效的可靠的办法去整理这些诸侯与自己的关系,并且让这些诸侯听命于自己不去爆发战争,那么项羽所倡导的这种秩序势必会崩溃,有可能是其他的不一定非得是刘邦组织起一支反抗项羽的联盟,并且让项羽一直疲于应战!最后把项羽的帝国给彻底摧毁!

不是范增一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啦,范增如果能提出一种有效的制度,让项羽能够打理好诸侯之间的关系,这个或许还能够让项羽的帝国存在下去,并且能够称霸于诸侯!可是呢,范增并没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制度,相反他在这方面意识薄弱的有点可怜,他一直寄希望于恢复战国时期的制度,从本质上来讲,他和项羽属于同一类人,只不过他在军事谋略和政治方面有一些理解,但是并没有到那种精通的地步,这也就造成了!项羽最后的失败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除非出现意外,但这个意外我始终都没有看到任何苗头!


漩涡鸣人yy


关系肯定是好的,在项羽起义初期得到他的帮助还是很多的,项羽作战英勇,但是不够大局观,后期因为膨胀,开始不听从范增的话,他一生从没打过败仗,所以最后当他失败的时候没发接受现实,选择自杀,这个事告诉我们,干大事一定要有大局观,心胸要开阔,要会分清好人坏人,不能被骄傲冲浑头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