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小说阅读赏析——《双琴祭》


高中小说阅读赏析——《双琴祭》

双琴祭(梁晓声)

那两棵树,生长得极慢的树,最适合取其材而做琴。

那位七十余岁的老制琴师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两株小树苗,在十几年里,不但各自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的相爱着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通过叶片晃动时发的出的沙沙声响,永不厌倦的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但没等琴做成,老琴师就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世人对于任何事物,包括人的才能,总习惯于评论出个孰高孰低。这是由于人心的偏狭导致的愚蠢啊!我有个夙愿,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以此向世人证明,世上有些不同事物的美好是同样的。儿子啊,我想做的事我是做不到了,你可一定要替我做到……”说完,老制琴师就死了。

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以同样的耐心和细心,制成了两把小提琴。他把两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待:“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自以为是地评优评劣,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无论出价多高,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有一天,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他们的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们来选琴的。两名少年的演奏水平,已经达到了配拥有名琴的程度了。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两把琴让他们试一试。

他们各拉一曲后,不约而同的对父亲说——那正是他们所期望拥有的琴。

店主问:“琴的音质总是有优差之分的,你们不需要交换了再演奏一曲吗?如果你们出了门又因对方的琴比自己的琴好而后悔呢?”

他们的父亲也这么担心着。

但两名少年频频摇头,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不后悔,他们毫不犹豫的交换了琴。

“都不需要试试了么?”——店主又问。

“不。”两名少年异口同声。

于是他们幸运的接受了赠与……

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高超的水平加优良的琴,他们声誉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世人欣赏他们的合奏,赞美他们的合奏,用尽美好的词汇形容他们的合奏。

但世人的心理是有些古怪易变的。不久,开始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纷纭众说。水平一样,琴还没有差别吗?没有优劣的差别,还没有好和更好的差别吗?即使两把琴没有差别,他们的演奏风度也没有差别吗?人心一旦发现了美中不足,其实和最初欣赏美时是一样快意的。寂寞的传媒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好比饥犬叼住了一块腔骨。

最后,媒体制造的焦点话题让他们再也不能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虽然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虽然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高水平地发挥自己的演奏天赋。

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呀!只有合奏的时候,他们才能有机会相见!

但是自从他们分开了,它们再就没“见到”过对方,再就没“听到”过对方优美的声音。它们被彼此的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们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竟渐渐的相互心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设计的“阴谋”。因为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不但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结果事情变得这样子了——倘如他们中谁到某城市演出,那座城市的许多人包括一切媒体,不仅用热情洋溢的方式和报导欢迎他的到来;而且还充满恶意的贬低另一个,以证明所欢迎之人备受欢迎;同时证明他们,只有他们对音乐的鉴赏才是一流的……不消说,同样的情形几乎同时出现在另一座城市。

再后来事情变得这样子了——他们中谁到了某座城市,所受的已不是欢迎而是拒绝,而是嘲笑和耍弄。因为按照运算的定理,他们的第二轮巡回演出必定会是那样的局面。

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那一时刻,另一个正在另一座城市的舞台上演出。他的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皆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

有同情就有憎恨,有悲剧就有责任。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鄂中悟到什么,已然懵里懵懂的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他想不明白,悲剧的线索,究竟是从何时起织入他和他的合奏者之间的。

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详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不容拉,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再后来,店主干脆把琴丢进了堆放破旧杂物的仓房。

等到琴师的儿子找上门来,想要买回那把琴时,耗子已在琴膛里安了家,一窝小耗子刚刚出生,那琴也被咬得面目全非。

这时,琴师儿子的耳朵里,飘来了小学生的歌声: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

在秋季午后祥和而温暖的阳光里,这个男人在孩子们的歌声里,不禁泪流满面……

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本文结尾部分关于大小耗子的描写,表明了老鼠是毁坏小提琴的敌对力量。小说结尾响起“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渲染了小提醒下场的悲惨,暗示了本文的主题。

作者安排老制琴师之子买琴的情节,有两个意图。第一、通过小提琴的下落及面目全非的面貌告诉读者,老琴师的夙愿无偿。第二、夙愿未偿而琴已糟蹋,通过买琴这一情节尤其是歌声的细节,渲染了一种无奈而悲伤的气氛,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强烈不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