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1

与自己的内心小孩和解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瞬间:

当处理问题留下遗憾时,你会不断回想,陷入自责、内疚无法自拔;

当遇到不想去完成的事情时,虽满腹牢骚,却不得不去做,在痛苦中完成整个过程;

当内心的想法与来自“权威“的建议发生冲突时,你选择了忽视自己内心的声音,服从后者;

这些困扰如同千军万马,让你以为突围困难重重。

但其实,只要转变一下思维方式,你会发现这些其实都只是虫兵蚁卒。

我们需要学会用心去体会,而不要被情绪所左右。

虽然中国人一向倡导言语委婉,有时自信满满的丢给对方一个字谜,觉得对方一定会懂得其中意,但往往,会被曲解。

有一些情侣之间在刚认识初期,聊天总是要绕着弯说,很多感受因为不能直白的表达,只能靠猜测,难过的时候强撑没事儿,介意的时候假装不在乎。说过的话里面居多都有隐晦表达。

其实往往最直白简单的沟通方式,才可以更好的解决我们的问题。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不得不”和“你让我”这样的表达却淡化了个人责任。

大部分人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都会第一时间去埋怨和指责别人。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同理心,去站在他的情景下,思考问题。

有时就事论事的表达自己感受与盛气凌人的说教他人是完全相反的。

盛气凌人只会让对方离我们越来越远,适当的示弱则能够使沟通更加顺畅,从而解决冲突。

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是一种“示弱”,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遇到问题时要明确说出自己的请求。

只有明确说出了我们想让对方为我们做什么,对方才可能去做。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说了“不要往左边走”这样的话,觉得意思已经很明了了,就是想让对方“往右边走”,但是对方却并不知道我们的真实想法。

他们还可能以为,我们想要的是他的原地踏步。

这样的理解一点也不夸张。

就像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去买酱油。但她先生可能会以为他只是在指责他。

想要和别人达成良好的沟通结果的话,前提是真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真实地说出我的需求。

解放自己那颗受桎梏的心。

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在他人向你倾诉痛苦时,你会怎么做?

也许心疼不已,急于安慰;

也许不断出谋划策;

也许不断附和;

绝大部分人都漏掉了这个最简单也最必要的选项——倾听。

当我们耐心的去倾听对方的需求,共情对方的感受,往往更能理解对方真实的诉求。

因此沟通中重要的不是言语,而是你的心。

所以一个人耐心倾听、理解对方感受和需求,远比言语更具魅力。

这些才是我们理解他人、改善人际关系,协调争论和冲突的基础能力。

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当我们学会了如何去了解和倾听他人,我们更要学习去如何爱自己。

我们应该如何去爱自己?

在生活中,应该学会自我宽恕,直面人生事。

在遇到挫折时,充分的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在感到遗憾时,学会感谢经理。

当我们表现的不完美时,往往会陷入自责,并为此而感到痛苦。

无需责备自己。

聆听自己的心声

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

3

收起你的语言暴力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暴力的由来主要包括道德评判、比较、强人所难、回避责任等。

此类异化的沟通方式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造成心灵隔阂。

我们能不能好好说话


我们通常会拿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你这样做太自私了”,“你对他有成见”。

自小我们便一直接触比较性的问题,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

“你看看人家小孩儿”,“你看看人家老公?”

人们在出现问题后,习惯用“不得不”给自己找借口,淡化个人责任。

“你让我伤透了心”,是“你”让我伤透心。

这是公司、领导让我这样做的啊”,总之不是我愿意那样,是我“不得不”那样啊。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在我们的社会中,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

“限你明天之内修改完PPT”

“你不好好写作业,今天就不要吃饭了!”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

“你永远不知道你在愤怒时的一时口舌之快,会对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4

你也可以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你是不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亲近的人?

你是不是觉得你言语得体,却不自觉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你有没有发现你做事的时候会有自利归因偏差?

你是否正确的表达你自己的需要?

你是否一直以自我为中心,说话不经过思索,事后又悔之不及?

某些时候,有没有明明说出一句话是想引起对方的关注和爱,结果却变成了激发起双方矛盾的导火索?

《非暴力沟通》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告诉我们,如何更好的表达自我和理解他人,从而达到深层的、发自内心的沟通。尤其是面对一个情绪化的,“难相处的”,甚至是愤怒的对象时,或者是面对冲突,误解和似乎难以化解的冷漠之高墙时。

这本书我第一次接触是在樊登读书,听完两遍后,仍觉未理解透彻,遂又反复读了两遍,方能大致了解其中深意,也逐渐清晰自己沟通问题所在。

我希望可以通过这本书所传达的内容改变以往的沟通方式,也希望通过切身的经历分享给你们。

非暴力沟通拒绝用指责,定义别人的方式去和别人沟通,而是主张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设身处地去感知别人的感受,赞同别人的情绪,和别人沟通时,要利用自己观察到的去说明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想去看待问题。

一个完整的非暴力沟通包括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首先留意观察到的事情,不带喜恶,不判断或评估,只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

接着,表达感受。

然后你需要的是什么。

最后提出你具体的请求。

比如一位母亲可以跟她的孩子说:“我看到桌子下有两只脏袜子(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放进洗衣机?(请求)”,一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或许会很不习惯,但是在生活中有意地注意和训练,能让我们和别人的沟通更有效。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

我们需要不带成见的感受变化。

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

我们应该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

“个人的成长是通过与他人的坦诚交流来实现的,在交流中,彼此能够自由地表达内心的软弱”。坦诚的看自己的内心需要,发现需要或问题所在,不惧怕暴露自己的弱小,才能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

坦率的表达的自己的感情,不要掺杂一丁点杂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