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天價處罰,藥店老闆的選擇很簡單:不賣


舉報商家的所謂“義士”,不過是擠上公交車,就將身後人踹下去,他們才是真缺德。

當全世界的口罩工廠都能獲得盈利性訂單,中國口罩工廠加班加點,還要面臨虧損壓力,真是咄咄怪事。

在這場抗擊疫情的奮戰中,經濟學被嘲笑踐踏,所有人都要為之買單。

春節前,我在回鄉途中買了一些口罩。那時疫情不太嚴重,買口罩只是直覺似地反應。假期一再延長,口罩馬上就用完了。我到臨近藥店買口罩,走了好幾家,全說沒貨。

最近口罩不好買,這很正常,可是一連跑十幾家藥店都買不著,就讓人難以理解了——我不在湖北省,本地疫情也不嚴重,政府也沒大規模徵用口罩。口罩到哪去了呢?

我回到最先去的藥店,請老闆幫忙想想辦法。他很同情我的遭遇,說手頭有一些留著自用的口罩,我實在著急著用,他可以送幾個,就不收錢。老闆直言,送幾個口罩沒問題,賣口罩就有風險了。

非常時期,不賣口罩了

我明白他所說的意思。疫情洶洶,大家每天都在看新聞。昨天最新的消息,湖北省洪湖市一家藥店因銷售口罩被罰。1只口罩購進價格6毛,銷售1元,因此被認定為哄抬價格,口罩被沒收,還被罰好幾萬塊錢。

這種事情過去二十多天經常發生,只是情節略不同。陝西一家藥店銷售3M口罩,進價19元銷售25元,被吊銷營業執照;北京豐臺一家藥店將每盒200元的口罩賣到850元,被罰300萬元;天津以每袋128元的價格出售一批口罩(進價每袋12元),也被罰300萬元。

面對天價處罰,藥店老闆的選擇很簡單:不賣


更多是對藥店的舉報。很多人平時沒買過口罩,一到藥店購買,覺得太貴了,認為是“亂漲價”,就打電話舉報。

據統計,近期12315舉報平臺收到的舉報,45%是反映口罩漲價問題;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轉給市場監管總局的問題,77%也是反映口罩漲價的問題。

網上賣口罩的商家,日子也不好過呀。線上舉報更容易,一經轉發曝光,舉報量蹭蹭往上漲。疫情剛起,“舉報口罩漲價”的風氣就興起了。

很多“義士”到處買口罩,而且專找漲價的商家買,買完後點舉報。這種“機智”的做法流傳開來,口罩在網上就絕跡了。微博上有商家抱怨,賣幾個口罩,幾乎不賺錢,還要被舉報,搞不好就被處罰,太不划算了。

不要說賺錢,能不虧錢就不錯了。生產銷售口罩的上游渠道幾乎都在漲價。以往一次性口罩進價五毛錢,藥店賣一個口罩賺一毛錢;現在這時候,上游價格漲到每個一塊錢,再按原價賣,完全是虧損。不賺錢還惹一身麻煩,誰還願意碰?

面對天價處罰,藥店老闆的選擇很簡單:不賣


嚴厲的管制之下,口罩零售市場幾乎消失,想在藥店買幾個口罩,成了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大家對口罩的需求那麼大,該怎麼解決呢?沒有市場,只能靠計劃。醫院優先分配,這不必多說;有些單位和社區很幸運,他們能分到口罩,一箱一箱搬;更多人沒辦法,只能到處找門路。最近幾天,就連武漢很多醫院也在呼籲捐口罩。

很多人稱,湖北現在成了口罩黑洞,再多口罩運進去,還是有人喊不夠。事實上,只要以分發的方式分配口罩,總會旱澇不均。已有的怕不夠,不夠的到處找,沒有的就上網喊,一時間,感覺到處都缺口罩。

怎麼才能有口罩?

自疫情爆發之後,我就主張,越是口罩這樣的緊缺物資,越不該施行價格管制。價格暴漲的原因是供不應求,正確做法是大量增加供給,平抑價格。價格管制不能增加供給,反而加劇短缺,這是經濟學的第一課。

然而疫情期間,這遭到很多人嘲笑。他們以種種“特殊情形”論證價格管制的必要,彷彿非常時期,經濟學就會失靈,人的行為規律就不起作用。

疫情期間口罩價格暴漲,是因為人們搶購,商家以漲價應對,再正常不過。批評者稱之為“趁火打劫”——這種批評實在很無理。商家不漲價,先來者難免一掃而空,後來者想買也買不到,是誰在“趁火打劫”?

倘若允許商家漲價,先買者自會掂量需求,少買一些口罩,讓其他人也能買得到。商家有利可圖,會想辦法多購進口罩,自己多賺錢,也讓更多人能買得到。

從這個意義說,商家漲價非但不是趁火打劫,還是幫助他人的好事情。而那些一邊搶購口罩,一邊舉報商家的所謂“義士”,不過是擠上公交車,就將身後人踹下去,他們才是真缺德。

反對口罩漲價論者最常見的理由是:口罩產能有限,任憑價格上漲,短期之內不能刺激生產,最多讓囤積居奇的奸商佔了便宜。這種論調很常見,也是很多人嘲笑市場派的理由。他們認為,經濟學家太天真,太不瞭解現實。

真正不瞭解現實的,恰恰是他們自己。他們不僅對現實一無所知,也不瞭解歷史。

中國古代每逢災荒,政府出臺糧食限價令之後,糧食只會越發緊缺。大戶人家不敢高價糶米,只是象徵性開倉賑災。有餘糧的家庭不捨得糶米,商人們沒有從外地運糧來賣的動力。

限價越嚴厲持久,災情就越嚴重。恰恰是政府不限價,任憑大家小戶高價賣糧,商人往來販運,糧食供給上來,價格很快就被壓了下去。

古代物資儲備和運輸條件都很落後,糧食生產週期更長,放開價格猶能刺激供給,更何況工業產品的口罩?在中國,生產口罩所用的材料是充足的,工人無時不刻都渴望賺錢,即便生產口罩的專用設備,也有很多企業在加班生產。一臺機器上線,就是每天幾萬個口罩的產量。

商家以五倍十倍的價格賣口罩,這並不可怕;只要他能賺到錢,就會向上遊多要貨;進貨價格隨之翻倍,銷售渠道也要大漲;工廠坐地起價,就可以用三倍五倍的工資,招募工人回崗,提升產能。這個過程只需幾天時間,就可以完成。即便不能滿足全部需求,也能極大地緩解。

中國能生產醫用的口罩的工廠將近千家,日常產量2000萬隻。最初幾天,口罩工廠復工率很低,除了春節停工停產,各地封路,人員限制流動的因素,還有個重要原因:市場價格沒有傳導到生產環節。

面對天價處罰,藥店老闆的選擇很簡單:不賣


廠家只從新聞上看疫情發展,缺乏激勵性催促。相反,春節期間要求工人返工,要開出高額工資,以往生產一隻口罩只賺不到一分錢,現在越大規模的復工擴產,意味著更多虧損。

疫情發展二十多天,全國口罩產能還沒完全恢復,巨大的缺口要從國外高價進口——當全世界的口罩工廠都能獲得盈利性訂單,中國口罩工廠加班加點,還要面臨虧損壓力,真是咄咄怪事。這樣的政策條件,還怎麼提升希望口罩產量?

我相信,只要放開口罩價格管制,允許口罩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都能賺到錢,甚至賺大錢,就會有大量資源投入進來。經過二十多天發展,口罩產量提升十倍,都不成問題。

反觀那些要求“口罩限價”的人,他們的主張能起什麼效果呢?不但不能增加一個口罩,還在消滅口罩。藥店停止銷售,電商全都下線(寫這篇文章時,我特地在京東和淘寶搜索“醫用口罩”,全都沒貨),廠家在虧損的邊緣生產。

抗擊疫情需要付出和犧牲,很多人也確實表現出高尚的情操。但這遠遠不夠,還需要更多人參與進來。他們在疫情中發現機會,創造價值,以利己目的完成利他結果,就能解決很多問題。

抗擊疫情需要市場經濟,需要經濟學。在這場抗擊疫情的奮戰中,經濟學被嘲笑踐踏,所有人都要為之買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