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投资的自我修养

股市的垃圾时间,正是学习和研究企业的黄金时间。一点一滴的积累,自然对于企业以及某些行业的认识更加深刻,也自然更加容易把握到投资的良好时机。实际上,魔法时刻的把握,就是从垃圾时间的投入积累开始的。所有垃圾时间悠哉游哉或者懒得下功夫的人,也必将一次次的看着别人收获魔法时刻而望洋兴叹。

投资上“硬知识”的掌握是容易的,肯学就行。“软能力”的修养就比较困难,比如总是感觉与大众观点一致比较安全,无法思考长远的问题,在股价走势与自己的企业认知上出现背离的时候莫名的懊恼和彷徨等。巴菲特走到今天,硬知识比他更出色的恐怕并不稀少,但软能力才是他拉开与其它人层次的关键所在。

巴菲特是乐观还是悲观?我也不知道——他总是对于美国(也包括中国)的前景有无比的信心,但是对于具体的投资出手却又谨慎再谨慎。所以很奇特的现象发生了:巴菲特即被人嘲笑过于乐观,又被人嘲笑过于谨慎——其实,这些人根本没明白什么叫“平衡感”,什么叫“辩证中庸”。一句话,还没明白什么叫投资

当一个人开始觉得自己看市场“很准”,有某种预测市场的“天赋”的时候,这个人就开始为自己的大败埋下种子了;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预测市场波动是徒劳的时候,他的投资意识就开始觉醒了;当一个人决策时放弃“一定会怎样”而拾起“风险机会比”的时候,他的投资就得到一次升华了。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叫规律;有成立的可能性也有不成立可能性的,叫概率。比如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规律,而对波动幅度以及价值的度量的准确性只能是概率。投资,是在规律的指引下,提升获胜的概率。而不是去充当先知或者就概率性结果硬凑其必然性原因。

未经磨砺的散户与高素质投资者在市场上的对抗,与阿富汗游击队同美军的对抗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有“代差”的。最终胜出的少数投资者的钱与其说是赚来的,不如说是失败者送来的。在证券市场中,成功不需要巧取豪夺,但需要拉开与普遍炒股者在思维境界与专业技能上的“代差”,这应该是终身努力只所在。

历史慷慨而公平的地方在于,现在的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一条“长长的湿滑的雪道”;但命运必然分野的地方在于,有的人会“滚雪球”而有的人却只会被“滑倒”——有没有雪道,决定权不再自己;学会滚雪球还是不断被滑倒,这个可就是自己决定了...

投资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先聚焦再发散又再次收敛的过程。先聚焦是指针对投资大原则集中的归纳和抽象,在此之上的发散则是具体方法论以及各种基础知识的学习历练,而最后的再收敛则是对所学的各种知识原理等融会贯通并提炼出思维的主次关系及辩证融合的过程。第一步要缘分,第二步要勤奋,第三步要悟性。

证券投资存在着有趣的“很专业的跑偏”现象。比如每天早上都要开例会研究国内外最新经济政治动态,每月都在为下一个月的“版块机会”绞尽脑汁。如果一个投资敏感到了每天的政策和经济变动都要操心的地步了,总是出现啥过劳死也就不让人奇怪了。有趣的是,这种跑偏往往还成了“专业素养”的代名词。

现代金融业的发达以及各方利益共谋下的合力,为投资者提供了空前的交易便利性和资讯覆盖度。但是这种技术层面的进步并未使得大众在证券市场中的黯然结局与几十年前相比有任何改观。相反,触手可及的交易按钮和全方位轰炸的“财经要闻”,只让绝大多数人在传统的“恐惧与贪婪”之外,又新加了“焦躁”。

在投资的世界里,分歧是绝对的,共识是相对的。分歧产生美,共识反而制造太多的惨案。分歧本身并不说明任何问题,重要的在于各种分歧下的逻辑提供了哪些参考和思辨。对于一项重大的投资而言,尽量寻找分歧是一个必备的工作。最可怕的,往往不是分歧过于激烈,而是市场的共识已经高的无以复加。

投资的世界其实是一个远比职场更加“公平”的世界。这里没有职场中对特定学历、资历、社会资源、甚至特定外形及性别年龄的制约。但事情总是辩证的,职场的“高门槛”导致了进入的不易和进入后的相对稳定。而证券投资的低门槛和本质上的必然是少数获胜原理,却也导致了公平背后更加惨烈的竞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