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宋王朝統一嶺南的戰爭,來看一看戰國“合縱連橫”傳統的湮沒

導語

北宋開國初年,也就是公元960年,武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進而黃袍加身被擁立稱帝。同年,改元為建隆,國號為“宋”,趙匡胤建立的趙宋王朝,歷史上稱之為“北宋”。

從大宋王朝統一嶺南的戰爭,來看一看戰國“合縱連橫”傳統的湮沒

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身為武將出身,他在位期間,聽從了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完成統一全國的帝業,在他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嶺南之戰是一場較為重要的戰役,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北宋統一嶺南的這場戰爭!

北宋初年的嶺南戰爭

開寶三年,也就是公元970年 , 南唐後主李煜按照宋太祖的指示,讓臣下起草一封給南漢皇帝劉龑的信, 勸他對宋朝稱臣納貢,“歸款於中國”。讀完信之後, 盛怒之下的劉龑 除了囚禁信使。

從大宋王朝統一嶺南的戰爭,來看一看戰國“合縱連橫”傳統的湮沒

南漢國地圖

還給李煜寫了一封很不客氣的信, 此事就成了宋太祖發動對南漢戰爭的導火線。開寶三年九月初,早已整裝待發的宋朝將士,開始進軍嶺南。我們現在回想這場戰疫,宋軍在當時主要採取了四個步驟,以此來完成摧毀南漢政權的任務。

  • 宋軍攻打南漢第一步:集中兵力、重拳出擊

當時攻伐南漢的宋軍主帥、副帥,分別是對南漢軍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潘美和尹崇珂。與不久前攻蜀稍有不同的是, 潘美等人沒有分兵幾路從不同地點攻擊嶺南,而是選擇了讓各路兵馬齊集賀州城下。他的這種攻略,與嶺南地區以往的重大戰役差別很大。早在宋軍攻打南漢國以前,中原王朝就對嶺南發動過多次戰爭,這其中比較困難的可以說有兩場。

  • 第一場是秦軍進兵嶺南, 這是中原王朝首次大規模征服嶺南
  • 第二場是漢武帝滅南越國

這場戰爭之所以比較困難, 是因為中原王朝面對的是定都嶺南的王朝, 這個政權,都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組織抵抗。

從大宋王朝統一嶺南的戰爭,來看一看戰國“合縱連橫”傳統的湮沒

五代十國

秦漢時期的兩場戰爭, 北方軍隊都是兵分五路進入嶺南。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尉屠睢率領50萬大軍, 向嶺南進軍。

“秦皇……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 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 一軍結餘幹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淮南子·人間訓》

漢武帝發動對南越國的攻擊,是在元鼎五年 秋。

而宋太祖趙匡胤對南漢的戰爭,是面臨著與漢武帝相似的局面:定都廣州的南漢王朝為自己的生存而抵抗。

但宋朝卻選擇了與西漢王朝迥異、相當大膽的攻略:集中兵力、重拳出擊。如果當時分兵多路進攻聲勢較大,迫使敵人在漫長的戰線上同時應戰,就難以互相聲援、互為犄角; 但必須大規模調動軍隊。為了穩操勝券, 每支軍隊的兵力都不能太弱。軍隊匯聚一處, 重拳出擊,則集中了優勢兵力,對於正忙於東征西伐的宋軍來說,這有省兵節餉的好處,但是要冒被四面包抄圍殲,或者敵方以逸待勞, 我方疲於奔命的風險。宋朝採取的策略,主要是基於對南漢政治腐敗,和軍隊士氣的瞭解,除此之外,當時宋軍作戰人員和後勤供給緊缺也是原因之一。

  • 其次是迅速摧毀南漢國西部地區的重要防線

進入嶺南後,宋軍首先攻克的就是賀州。

公元九百七十年,宋軍包圍了賀州,當時 賀州刺史陳守忠率領部隊固守城池,決不肯投降。潘美等設奇兵伏擊南漢皇帝派來增援賀州的伍彥柔部,當時敵軍是死者十七八。但賀州城內守軍仍不肯投降,隨軍轉運使王明帶領將士、民夫奮力前行,迅速逼近城門:“

城中人大懼,遂開門以納王師”。在宋初嶺南戰爭中,賀州之戰可以說算是比較有難度的。

從大宋王朝統一嶺南的戰爭,來看一看戰國“合縱連橫”傳統的湮沒

宋軍的嶺西攻略是先取賀州,然後西向橫掃昭州 、桂州 。但為何不經越城嶺道,先取桂州了?原因很簡單,越城嶺道地勢低平, 是跨越南嶺最便利的路線, 因而自秦朝以來,一直是北方軍隊到嶺南的主要通道。

如果宋軍取道這裡,可以省卻部隊先向西,後向東的長途勞頓,並且可充分利用便利的水運條件。進軍嶺南之前, 宋朝也曾考慮過這條道路。道州通判張去華,曾向朝廷提出取道桂州,攻取南漢的建議:“桂管為五嶺衝要, 今劉保境固守,賴之為扞蔽。若大軍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踐無人之境。” 他的意見雖然獲得朝廷嘉獎,但卻沒被採納。宋朝決策者權衡利弊之後,放棄了把桂州作為突破點的想法。

其實在潘美等人跨越南嶺的幾年前, 南漢皇帝曾命西北面招討使吳懷恩治戰艦於桂州。

由於吳懷恩馭下嚴酷, “督役嚴,材有良窳不等及制度疏略者,輒行捶撻”,為憤怒的部下所殺。 桂州作為南漢重要的戰艦修造基地,不可能沒有重兵把守。宋軍以賀州為突破點的一個原因,看來是攻擊南漢北部防線中相對薄弱的環節。

從大宋王朝統一嶺南的戰爭,來看一看戰國“合縱連橫”傳統的湮沒

賀州戰役結束後,宋軍採取聲東擊西戰術, “督戰艦,聲言順流趨廣州”,而實際上卻向西取昭州,擊破開建寨, “殺數千人,擒其將靳暉。”賀州陷落,使南漢北部防線被攔腰截斷;西線守軍又在宋軍揮師南下的煙霧下, 被打得猝不及防。宋軍節節勝利, 使昭州、桂州守將聞風喪膽,軍事重鎮桂州的易手,竟然沒有什麼阻滯,恐怕勝負雙方都始料不及。

  • 第三步是摧毀嶺南東部重要防線

宋軍接著揮師東進, 控制了連州 、韶州 、英州 及雄州 。

韶州當時是南漢的北部重鎮,又是都城興王府北面最重要的門戶。為了保衛韶州,南漢都統李承渥領兵十餘萬,列陣於韶州城附近的蓮華峰山下。南漢將威武的大象列於陣前,每隻象背上坐著多名手執兵仗的士兵。這是嶺南地區傳統的作戰方式,它的優點就在於可以壯軍威,體魄雄健的大象還可揹負全副武裝的戰士殺入敵陣,併為其餘部隊開道。

從大宋王朝統一嶺南的戰爭,來看一看戰國“合縱連橫”傳統的湮沒

但宋軍破陣有方。他們集中力量強勁的弩對準大象猛烈射擊,驚恐和負傷的大象失去控制, 四散奔竄, 掉頭逃跑的則踏入南漢軍隊的陣地。大象背上的戰士更是可憐無助地紛紛滾落下來。趁南漢軍陣腳大亂,宋軍發動猛攻, 很快就擊敗了李承渥軍,拿下了韶州。這場決定南漢存亡的戰鬥,本應打得很艱苦,但由於採取有針對性的戰術,宋軍迅速克敵制勝。開寶四年 一月,雄州、英州相繼易手, 南漢北部防線全線崩潰。

  • 宋軍的第四步, 也是最後一個步驟, 大舉南下,直搗南漢巢穴

開寶四年一月,宋軍來到距番禺僅一百多里的馬逕與南漢軍對陣,這是南漢王朝組織的最後一次抵抗。

南漢軍在此部署六萬將士,當時領兵的是宮女梁鸞真的養子郭崇嶽,和大將植廷曉。南漢軍用竹木修起“柵頭”,用以護衛營地和阻擋宋軍。宋軍則在馬徑的雙女山上屯兵, 居高臨下俯視郭崇嶽部。宋軍頻頻派出遊騎出陣挑戰。郭崇嶽這兩人本無將才,所率又多為來自韶州和英州沒有絲毫鬥志的殘兵敗將,一直堅壁自守不肯應戰,日夜乞求神靈保佑。

大將植廷曉卻不願坐以待斃, 一再勸說郭崇嶽迎戰宋軍。

開寶四年二月四日,南漢軍與宋軍終於擺開作戰陣勢。植廷曉率領前鋒部隊據水而陣,郭崇嶽擔任後援。開戰不久,南漢軍前鋒擋不住渡水來攻的宋軍,植廷曉兵敗身亡; 郭崇嶽退回營地,繼續堅壁自守。南漢軍依靠用竹木建築的柵頭以自保,不過這可是有著致命的弱點,這個弱點恰好被宋軍所利用。潘美等組織了幾千名丁夫,每人手持兩把未點燃的火炬,抄近路悄悄來到柵頭周圍。在夜幕逐漸籠罩大地之時,驟然間萬炬俱發, 火光四起, 南漢的軍營變成一片火海。對手慌亂無措之際,宋軍全線出擊, 大敗南漢軍, 郭崇嶽也在混戰中喪命。

從大宋王朝統一嶺南的戰爭,來看一看戰國“合縱連橫”傳統的湮沒

開寶四年二月五日, 宋軍兵臨廣州城下。劉遣使軍前求和不被接納,下海逃亡的船舶又被宦官劫奪, 只好“素衣白馬”,出城投降。宋初嶺南戰爭至此基本結束。不久,南漢殘餘勢力也被消滅, 宋朝統一了整個嶺南。宋軍的勝利, 不但由於精心謀劃、兵勇將強, 也因為對手太弱, 不堪一擊。

防衛力量薄弱的背後

劉龑雖然拒絕稱臣, 但他對南漢軍隊抵禦宋軍的能力卻並無把握。

乾德年間, 南漢軍與宋軍多次交手,但均告失敗了。郴州失守後,南漢敗兵退守韶州,劉對南嶺山脈的自然阻隔也沒有多大信心。幾年前劍門天險擋不住宋軍, 南嶺山脈可以說,是更不在話下。但如果劉加強軍備,聯合其他政權互相聲援,合縱連橫,敵對雙方軍事力量的懸殊至少可以大大縮小。

然而,劉沒有切實加強軍備。南漢北面的防衛力量重點分佈在桂州、賀州、韶州附近。 但即使在宋軍進入嶺南時,劉也沒有全力以赴加強北部防線。

“先是, 南漢舊將多以讒死,宗室剪滅殆盡, 掌兵者惟宦者數輩,城壁壕隍, 但飾為宮館池沼, 樓艦器甲, 輒腐敗不治。及王師次於白霞, 賀州刺史陳守忠遣使告急, 內外震恐。”

守衛南漢北疆的士兵長期生活在困苦之中;在保衛南漢的關鍵時刻,他們依然得不到應有的對待。

從大宋王朝統一嶺南的戰爭,來看一看戰國“合縱連橫”傳統的湮沒

在危機存亡之際, 帶領戰士衝鋒陷陣的將領是南漢最寶貴的財富。

不幸的是,他們連遭陷害。郴州失守後,劉派邵廷琄屯於洸口,“以待王師”。但一封匿名誣告信,便令劉置邵廷琄於死地, 南漢因而失去一名忠誠的將領。開寶元年 三月,南漢西北面招討使潘崇徹也“以飛語見疑”。劉派郭崇嶽到潘崇徹的部隊,暗中進行觀察,並授權郭崇嶽:“崇徹果有異志, 即就誅之。”潘崇徹雖倖免一死,卻被奪走軍權。這位曾替南漢奪取和保住過郴州的功臣, 從此便再不肯為劉效勞。

聯合其他政權互相援助的策略,對劉來說也確實有困難。北面湖南的統治者是南漢皇帝的宿敵; 東北和東面是臣服宋朝的南唐的勢力範圍; 西南部政權與南漢關係還可以, 但他們缺乏幫助南漢的實力。

然而, 如果各國都意識到合縱連橫符合自己的根本利益,捐棄前嫌, 攜手互保不是不可能。但劉對此毫不介意。

劉沒有調動一切力量加強防衛能力, 與他的耽於享樂、苟且偷安等心態有關, 同時這也可以說是瀰漫於南方的失敗主義情緒的表現。

從大宋王朝統一嶺南的戰爭,來看一看戰國“合縱連橫”傳統的湮沒

從五代到宋初, 政權間聯合對敵的計劃是極易敗露的多不能成事。周世宗出兵南唐揚州、泰州時,南唐主曾“遣人懷蠟丸書走契丹求救, 為邊將所執”顯德三年 ,南唐主聯合李重進的蠟書被後者交給周世宗。建隆元年,北漢主聯合李筠的文書,竟被已經準備與宋朝決裂的李筠交給了宋太祖。

後蜀曾經希望聯合北漢,共同對付宋朝。但由於使者的出賣,不但計劃落空, 宋朝還以此為藉口發動討伐後蜀的戰爭。巨大的風險使人們對於合縱連橫望而卻步、各顧自保,不敢貿然嘗試。各國多以攀附強國為自保的主要策略,或者在臣服與不臣服強國之間進行選擇,同心協力對付強敵的風氣一直建立不起來。

宋朝代周後, 南方各國統治者對強勢者的畏懼尤甚於前。

建隆元年 ,也就是公元960年 ,這是趙匡胤建立宋朝的第一年。這年一月,南唐主李景已開始向宋朝獻殷勤:“唐主 景遣左僕射江都嚴續來犒師。”南唐向宋朝稱臣奉貢是一種自保策略。

從大宋王朝統一嶺南的戰爭,來看一看戰國“合縱連橫”傳統的湮沒

宋初南唐所面臨的形勢是:北有強敵宋朝, 南有宿敵吳越, 被南北夾攻的危險,致使南唐主把討好宋朝作為避免立即遭到攻擊的權宜之計。更重要的是,南唐對其軍事力量缺乏信心。顯德五年 ,即宋朝建國前兩年,南唐與後周剛剛結束一場持續兩年多的戰爭, 南唐的江北十四州成了後周的地盤。作為南方實力最強的政權,南唐的行為對南方其他政權起了表率作用。此後一年多,吳越錢俶、福建漳泉留從效、南平高保朂, 以及湖南周行逢, 也紛紛臣屬宋朝。各國臣服宋朝各有其理由, 但都與依附強國以自保有關。

為向宋朝貢獻財寶, 各國大肆蒐括民財,不得人心,這就削弱了立國的基礎。後唐、吳越、南平等國統治者不僅討好宋朝,還協助宋軍征服別國。開寶八年 , 吳越王錢俶出兵與宋軍一道夾擊南唐。南唐介於吳越與宋朝之間, 本是一道有利於吳越安全的屏障。錢俶助攻南唐, 為宋朝奪取自家後院掃清了障礙。

當時南方七個政權中,不肯臣服宋朝的只有後蜀和南漢兩國。後蜀不肯臣服宋朝, 除了國主的昏庸荒淫、醉生夢死外,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乾德元年 五月,後蜀宰相李昊提出向宋朝“通職貢”的建議,才開始時為孟昶所接受, 但後因樞密使王昭遠極力的反對而作罷。 後蜀沒有臣服宋朝,這與偶然性有關。在周世宗時代, 後周曾經征伐後蜀。孟昶的軍隊敗多勝少,失去了秦、成、階、鳳這些州。在宋軍面前, 孟昶是心虛膽怯的。顯然,南漢皇帝即使積極謀求外力以加強對抗宋軍的力量,最終的結果也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從大宋王朝統一嶺南的戰爭,來看一看戰國“合縱連橫”傳統的湮沒

面對聲勢凌人的宋朝,南方各國棄春秋戰國時代合縱連橫傳統於不顧, 多討好宋朝以自保, 因而被各個擊破的現象,可以說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

秦始皇滅六國, 實現軍事政治統一中國後, 隨即實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的政策,開啟了經濟文化統一中國的歷史進程。漢武帝獨尊儒術,使得知識界開始普遍接受儒家的大一統思想。隋唐時期創始的科舉取仕制度,把大批飽受儒家思想薰陶的知識分子送上統治階層。隋唐幾百年統一和穩定的社會環境, 使得大一統觀念深植於民族心理之中。一統中華,這成為了人們心目中治亂興衰的靈丹妙藥,和必然歸宿。

在分裂割據的紛亂裡,軍事力量強大的王朝往往成為一統天下的符號,多數對手則聞風喪膽, 失去了勇氣和力量。

宋軍承接中原政權後周的軍威,可以說 打了不少漂亮仗; 對後周宿將李筠的戰鬥, “挫英雄之氣,服天下之心”。宋軍先聲奪人的氣勢, 使南方對手普遍感到畏懼和氣餒, 預感趙宋王朝行將統一。

劉在宋朝大兵壓境前後,他 既不稱臣奉貢, 又不傾力加強防衛。他對這些行動顯然不抱多大希望。他心存僥倖, 期盼宋朝主動停止對嶺南或嶺南的部分地區的進軍, 同時做好萬不得已, 下海逃亡的準備。 開寶三年十一月,劉聽說宋軍已經攻佔連州,便說:“昭、桂、連、賀本屬湖南,今北師取之足矣,其不復南也。”這句向來被認為很愚蠢的話語,卻反映出了劉真實的心態。宋軍進入廣州的前夜,南漢宮中起火。

從大宋王朝統一嶺南的戰爭,來看一看戰國“合縱連橫”傳統的湮沒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

“李託與內侍薛崇譽等謀曰:‘北軍之來, 利吾國珍寶爾。今盡焚之,使得一空城, 必不能久駐, 自當還也。’乃縱火焚府庫、宮殿,一夕皆盡。”

劉後來雖然把焚燒宮殿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但這個行為與他失去連州後的心態相通, 也是希望宋軍因而止步, 不再南下廣州。

從宋太祖趙匡胤發動的“嶺南之戰”來看,這場戰爭,其實南漢本可以有更多的迴旋餘地,但它前前後後畏手畏腳,怕這怕那,它本可以聯絡當時的南唐、吳越等地方政權,採取“合縱連橫”的策略,共同來抵抗趙匡胤的進攻,即使這有一定的困難,但衡量利弊之後,卻是非常值得一試的,然而劉龑卻選擇了無視,最終把南漢親自葬送在了自己手裡。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得出,戰國時代“合縱連橫”的傳統,因為時代的不同和其他原因,而正在逐漸的走向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