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巔峰,合縱連橫,七雄稱霸

戰國巔峰,合縱連橫,七雄稱霸

話說,戰國前期魏霸中原階段的戰爭,主要是大國爭奪對小國的領導權和兼併小國的戰爭。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國不斷消失,大國與大國之間形成相互吞併的局面。這種大國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使戰爭更為頻繁而激烈。力量強大的國家力謀兼併相對較弱的國家,而力量較弱的國家在無力單獨對抗強國的時候,便相互聯合起來對付強國,當聯合失敗之後,又紛紛暫時聽命於強國以求自存。

戰國巔峰,合縱連橫,七雄稱霸

因而當魏國衰落,秦、齊崛起,形成兩強東西對峙的戰略格局之後,各國都採取了外交手段與戰爭手段密切結合的戰略,展開了爭取盟國、孤立敵人的鬥爭。歷史上稱之為“合縱”、“連橫”。而這一段歷史也常被人們津津樂道,被稱作是戰國的巔峰!

戰國巔峰,合縱連橫,七雄稱霸

合縱,在戰略上是“合眾弱以攻一強”,在地略上南北為縱。即以魏、趙、韓三國為中心,北聯燕、南聯楚,共同對付強國。在抗秦時,往往也聯合齊國;在抗齊時,有時也聯合秦國。

戰國巔峰,合縱連橫,七雄稱霸

連橫,在戰略上是“事一強以攻眾弱”,在地略上東西為橫。即秦、齊兩國以武力、外交手段威迫、利誘弱國聽命,幫其兼併其他弱國。由於各國利益不同,各國內部又大多分為兩派,所以各種聯盟都難以持久,相互也缺乏誠意,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既無穩定的親密盟友,也無不解的深仇死敵,“朝秦暮楚”正是這時國家間關係的恰當反映。

戰國巔峰,合縱連橫,七雄稱霸

連橫戰略的首創者是張儀。他原是魏公族庶支出身,曾遊說楚王沒有得志,於秦惠文王九年(前329年)至秦。這時秦剛攻佔了魏的汾陰、皮氏、曲沃及焦,楚也乘機進攻魏國。張儀認為應以武力與外交結合的策略拉攏魏國,有利於東進中原,因而勸說秦惠文王出兵幫助魏國。秦惠文王採納了張儀的建議,將新從魏國皮氏得到的“卒萬人、車百乘”助魏作戰,結果魏敗楚軍於徑山(今河南漯河東)。秦得以順利地接收西河地區。

戰國巔峰,合縱連橫,七雄稱霸

次年,秦使公子華與張儀攻取了魏的蒲陽,但又依張儀的建議,將蒲陽還給魏國,同時請秦王以公子繇作為“質子”送去魏國。張儀也去魏國推行其連橫策略,魏在秦武力打擊與外交拉攏之下,又將上郡十五縣連同少梁獻給秦國。秦惠文王遂任張儀為相。張儀為進一步推行其連橫策略,又勸秦王將焦、曲沃及皮氏歸還魏國。秦的大良造公孫衍雖與張儀同為魏人,但因意見不合,公孫衍遂離秦去魏,魏惠王任其為犀首(將軍)。

戰國巔峰,合縱連橫,七雄稱霸

合縱戰略的首創者是公孫衍。他離秦至魏任將後,為了恢復魏因連續戰敗而嚴重下降的威望和為自己建立戰功,拉攏齊國名將田朌,共同攻趙。他對田朌說:“請國出五萬人,不過五月而趙破”。

戰國巔峰,合縱連橫,七雄稱霸

魏後元十年(前325年),齊、魏聯軍攻趙。由於齊、魏國君恐兵少失敗,軍未出境即又集中全部主力迅速跟進。結果大敗趙軍。田朌指揮的齊軍俘虜了趙將韓舉,攻佔了趙的平邑(今河南南樂東南)和新城(今河南南樂西北);公孫衍指揮的魏軍也擊敗了趙將趙護。公孫衍為了推行其合縱策略,於後元十三年(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即五國聯盟,相互稱王,共同抗秦。參加的五國是魏、趙、韓、燕、中山。

戰國巔峰,合縱連橫,七雄稱霸

張儀為了破壞公孫衍的合縱,與齊、楚兩國執政大臣於齧(niè聶)桑(今江蘇沛縣西南),對魏施加壓力。齊國以中山小國不應稱王為藉口,準備出兵攻中山,以迫使魏、趙、韓與齊結盟,而令中山依附於齊;楚國則直接出兵攻魏,攻佔了襄陵(今河南睢縣)八邑。結果齊未能達到目的,而公孫衍的合縱策略也告失敗。秦又於次年攻取了魏的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

戰國巔峰,合縱連橫,七雄稱霸

魏在秦的壓力下,被迫接受了張儀的“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的策略,並將魏相惠施驅走,任用張儀為魏相。張儀與魏連橫,不僅是要使魏與齊、楚為敵,還有一個目標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其實魏惠王的聯秦,也不是真心投靠秦國,一方面是在秦武力壓迫下無奈而從,一方面是想暫時借秦之力抗擊齊、楚。七雄爭霸的大戲正在上演!

如何看待合縱連橫

評論區交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