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背知識點(精簡版!)

第一章:地圖

1.經度和緯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2.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3.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4.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5.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6.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一句話總結等值線:凸高為低,凸低為高)


第二章:地球運動

1.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某地多某物模板出處!)

2.太陽輻射的影響:

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要深入理解!)。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開發和利用)

3.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

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②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③地形平坦開闊; 

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術力量強;

②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 

③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運便利。

4.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

①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第三章:大氣

1、對流層的特點:

①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2、大氣的熱力過程:

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理解應用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

3、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4、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係:

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 我國太陽能的分佈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5、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並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6、氣溫與天氣:白天多雲,氣溫不高(雲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雲,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7、氣溫的垂直分佈: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8、氣溫的水準分佈:

①緯度分佈: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②海陸分佈: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9、氣溫年較差:

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雲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0、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佈: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溼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幹 

(6)來自海洋的氣流——溼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幹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11、水準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12.風的形成:大氣的水平運動叫風,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速愈大。 

13、風向:

(1)風向-—風的來向;

(2)根據等壓線的分佈確定風向:以右圖為例畫A點的風向及其受力 

①確定水準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並且由高壓指向低壓

 ②確定地轉偏向力方向: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14、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每次摩擦力的共同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 

15、鋒面與天氣(冷暖不同氣團作水準運動並相遇)

①冷鋒過境雨區在鋒後,出現雨雪、降溫天氣。 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晴; 

②暖鋒過境雨區在鋒前,多為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16、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是冷鋒: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國的寒潮、冬春季節出現的沙塵暴。

17、氣壓系統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 

①氣旋(低氣壓)垂直氣流上升,天氣陰雨。 

②反氣旋(高氣壓)垂直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18、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①三圈環流(垂直分佈) 

②氣壓帶、風帶(水準分佈)

③長城考察站紅旗向西北飄,視窗要避開東南方向; 黃河考察站紅旗向西南飄,視窗要避開東北方向。

19、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0、季風環流:海陸熱力差異使亞洲、太平洋中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情況: 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21、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係。 

①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梅雨(準靜止鋒) 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 進入“伏旱”(反氣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②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③旱澇災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

我國水旱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22、氣候形成因數:

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23、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 

①判斷南北半球, 

②判斷熱量帶,

③判斷雨型。

24:氣候類型

①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

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

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溼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②亞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佈,在南北緯30º——40º大陸的西岸,位置在西風帶和副高之間,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夏季風--高溫多雨。 

③溫帶氣候類型:除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以0℃以下。 

溫帶海洋性氣候:分佈在南北緯40º--60º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分佈在北緯35º--55º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冬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5、大陸性與海洋性氣候的不同特點(以北半球為例分析):

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氣候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較多。

26、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乾旱、颱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27、主要的大氣環境問題:全球變暖(溫室效應CO2)、臭氧層破壞(氟氯烴消耗O3)、酸雨(SO2、NO2)

28、溫室效應

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氣中CO2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

②濫砍濫伐森林——光合作用減弱——CO2相對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

③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室效應——氣溫升高——全球熱量帶分佈發生變化——經濟結構發生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緯受損,高緯受益,使適宜種植業生產地域縮小,糧食減產。) 

④極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區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地下水水質變壞。 

29、綠化的環境效益:

①通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淨化空氣;

②綠化植物和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③城市綠地的作用是吸菸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汙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第四章:水

1、水圈:

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迴圈和海上內迴圈。 ②水迴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係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

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

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佈: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溼,寒流—減溫減溼)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汙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衣食住行): 

①這裡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第五章:陸地

1、地質作用:

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2、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巖塊-地壘、下沉巖塊-地塹)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4、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5、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6、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窪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 

④風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7、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8、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

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9.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①山地所處的緯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陽坡、陰坡; 

④迎風、背風坡。

10、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11、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佈、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2、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禦:提高建築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