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金古樑溫武俠四大家,影響極大,現在為何武俠小說沒落了?

忠肝義膽嶽老三


為什麼現在沒有大師級別的人物出現呢?哪怕一個優秀一些的武戲作家,都那麼少見呢?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現在這些關注武俠的人,其實很可憐。我們一面熱愛武俠,一面又在浮躁中毀滅武俠。 我這麼說是有原因的。 當然了,有的人會說,武俠的沒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武俠的模式已經落後於時代,和現代人的觀念和方式不再同步,所以武俠的死亡是必然的。 這樣的觀念有一定道理。可如果你是把這當作武俠沒落的唯一的道理的偏執狂,建議你不要再看本貼。直接點右上角的那個小叉叉。省得我的話會讓你心臟受不了。

我們現在先看看現在寫武俠的是些什麼人?而當初那些大師是怎麼開始寫武俠的。金庸是早年寫過劇本的,而且金庸的博學是大家都知道的,金庸本身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學功底,金庸的幾部著名小說就有很多國外名著的影子,或者說受到過影響。 古龍呢?古龍最初也不是寫武俠的,古龍是淡江大學畢業,關於古龍的文學歷程,他最初是寫純文學小說的,1956年,他第一次發表小說,是在吳愷玄先生主編的《晨光》雜誌上分兩次登完的《從北國到南國》。而古龍後來是融合了國外的偵探小說名著,而他本人是學英語的,把很多西方文學的長處融合到了武俠裡。 梁雨生我就更不說了,他的中國古文和詩詞功力,就算是在整個文學圈子,都是很有水平的。梁對中國古典名著都有很深的研究。文學功力也是非常深厚的,梁的文字駕馭能力甚至比金庸都不差,只是在編織情節上,遜色了一些。溫瑞安的書我沒看過,但他也曾是個激情的詩人,想必文學功力也是很有積累的。 好了,我上面說這麼些,是想告訴大家,我們眼中的這些名家,這些創造了武俠輝煌的人物,是如何寫武俠的,他們至少都有很深厚的文學功力,有過從事於純文學的經歷。他們在寫武俠之前,都有一個文學功底的積累過程。他們看過大量的其他小說名家的名著,或者看過很多其他各種文學作品的經典之作。

那麼我們看看現在到處大言不慚的寫武俠的人們,這些所謂的寫手們,又是些什麼貨色? 我承認,這些寫手中,有很多人都是有文學功底的。 比如小椴等等。 但更多的人,壓根連文學功底都沒有就跑來寫武俠,各個網站,各個BBS,都充斥了大量的這些人。他們連文字都寫不通順,就敢動不動就寫個十幾二十萬字,就敢厚著臉皮給自己弄個武俠寫手的名頭 如果你問這些人,他們有沒有文學功底?沒有! 他們看的書,多半也是網上其他人寫的垃圾,他們多半都是看了古龍金庸這些名家的武俠,有些人甚至看的還是陳青雲李涼這樣的不入流的作品。就這種人也跑來寫武俠。隨便整個東西,就號稱武俠寫手。 他們些武俠,純粹是看了武俠小說寫武俠照著老虎畫貓。多數人沒有看過真正的小說,沒有看過其他的真正的文學作品。 金庸古龍這些人以前文學積累的時候看得是什麼書??是國內外名著,小說,詩歌,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人家是學習了很多文學技巧,積累得很多文學功底。 而我們這幫所謂的武俠寫手,你們問問自己,你們看過多少書(我說的是真正的文學作品名著和經典)?你們肚子裡有多少東西?? 更可笑的是,我曾經和一個據說在某網站很吃得開的所謂武俠寫手聊天,讓我驚訝的是,這位著名寫手居然在文學知識上的蒼白。我驚訝的問,你平時看什麼書?我補充說明是那些文學作品,他說:"我一般很少看書,都是看電視電影,也是一樣的。" `` 學過劇本寫作和影視知識的人都是知道的,小說是平面表達,影視是立體表達。 兩種東西的表達方式根本不一樣!!連這麼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的人,居然也來寫小說!!

我偶爾也看了看一些所謂的"女性武俠寫手"。怎麼說呢,苦笑不得,這樣的文筆,無非就是港臺言情小說加電視電影的路子。還號稱什麼文字細膩,善於描寫感情。都是那些衝著"女性武俠寫手"這個噱頭來炒作的傢伙們乾的。 看這些東西,就象看港臺電視劇的橋段一樣。 我忍不住想問問這些人,你們是不是隻看過瓊瑤?是不是隻看過武俠小說?你們肚子裡還有沒有點別的真正的墨水??說文筆細膩的女作家,你們有沒有看過王安憶?說思維獨特,你們有沒有看過龍應臺? 總得說來,我們太多的所謂的寫手,都是先天的文學素養不足,就跑來寫東西。有人會說,韓寒沒上過大學,一樣寫小說,可是人家韓寒肚子裡的墨水你比得上嗎?? `` 最後作個比喻,武俠小說就是個快餐,作家就好像是個廚師。 而那些其他的真正的文學名著書籍,就好像是滿漢全席 金庸古龍這些廚師,是品嚐了很多的,大量的滿漢全席後,最後才做出了武俠這道菜。 而我們現在這些所謂的寫手,他們吃過多少真正的滿韓全席?他們自己根本就吃的全是快餐!!你能指望這樣的廚師做出什麼好菜??




一蓑煙雨說教育


1985年古龍大師去世的時候,有人寫輓聯“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不見楚留香。”。而晚年的金庸大師篤信佛教,2018年去世以後遺體在寶蓮禪寺火化。金庸一生摯友倪匡送了四個字“一覽眾生”。這四個字被高懸於靈堂橫額之上。在金庸之前,梁羽生,古龍都先後去世,溫瑞安也是已經封筆,江湖之上四絕不在,群雄寂寞,可以說現在的武俠小說已經是徹底的沒落了。屬於“夕陽產業”。沒有可以扛旗這面大旗的標誌性產物。

金庸大師在1972年封筆。武俠小說是成人的童話也是成人的夢想,也如周華健的刀劍如夢一樣如幻如夢。武俠小說本身是通俗小說,大眾化,沒有文學性可言,只不過是因年代風起。也就是流行時代的印證。暗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錚鳴,屬於武俠小說的舞臺已經逝去。再也無法恢復大眾文化,現在只能是小眾文學了,社會規則越來越嚴苛,上升的道路不在順暢,奇遇就越來越少,廟堂越來越高,江湖就越來越遠,當我們都不再相信有童話。現實代替了夢想。武俠註定被沒落。

中青報對90後和00後抽樣調查,讀過金庸作品的00後比90後遞減了16.3%”最小的00後才9歲,最大的也才20歲。作為80後的清水哥可是初中就讀完了四大家啊,想想真挺心酸的,自己身邊00後讀過金庸的真的很少,不是沒條件。各自有喜歡讀的小說範疇,但也沒有形成“規模”都是小眾化。但這裡要說明的是,中國人自古有武俠情懷,俠肝義膽快意恩仇,因為武俠裡頭有替天行道的傳統,就和西方通俗小說以偵探小說為主是一個意思,而武俠小說的興起引發了普通大眾對武俠精神的嚮往。

武俠小說裡有什麼呢?因為在裡面可以看到古時中國人的影子。這個影子,不僅僅是風度,還有儒釋道的思想,那個時代是為人處世之道,何為惡。何為善,何為忠。何為奸。有道德感,有俠義感,羞恥感,更多是善惡有報,天道輪迴。但這些顯然與今天這個時代脫節了,成年人都做發財夢,再不做俠客夢了。俠的精氣神沒了。沒落就是必然。武俠小說已經蛻變為玄幻、修真。穿越等小說。網絡爽文逐漸替代了武俠小說的舞臺。還有就是,武俠小說他已經無法戳不到大家的興奮點了。失去了動力了。

這個時代不需求武俠,也不會再有”快意恩仇”。今天的環境是,昨日仇敵今天可以握手言和,今天可以卿卿我我,明天就有可能拔刀相向。沒有武俠小說的土壤和意境沒落就是必然,而且已經沒有再次“發達”的可能性。武俠小說留下的只是回憶。盛衰豈無憑,一頁風雲散。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古梁鏞解答。

不可否認,相比上世紀七十年代而言,武俠小說確實沒落了,這是讓很多武俠謎倍感失落的一件事,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武俠小說作為文學的一種載體,其沒落也是必然,下面詳細分析。



明清武俠小說至民國武俠小說的變遷

明清時代是古代文學史上,小說類題材創作的鼎盛時期,除了譴責小說、官場小說、民俗小說等等外,出現了神話小說、武俠小說,其中武俠小說以《水滸傳》《三俠五義》最具代表性。

傳統的武俠小說,注重描寫人物“替天行道”“維護正義”外,對於武功的描述不是非常細緻,沒有那麼多關於武功種類的詳細描述,同時,傳統武俠小說一部分側重於友情,一部分側重於維護官府正統,清代有一部《蕩寇志》,描述了官府如何清剿梁山泊,這部書從《水滸傳》大聚義開始寫起,具有很明顯的官方色彩。



新武俠小說發展與變遷

新武俠小說與傳統武俠小說相比,這裡沒有太多官方背景,相對而言寫作環境也更為自由,同時,新武俠小說吸取了西方小說的創作思路,加入懸疑、偵破手法,在小說人物表現上面更為真實和全面,對人性的刻畫更為深刻,同時,對於“江湖俠義”的闡述更為單純之直白。

我覺得,新武俠小說和傳統武俠小說相比較,對於武功的描述更加出神入化,傳統武俠小說中,武林高手對於輕功、內功的描述比較簡單,輕功高手最多也就是跳上房頂,穿房而去,內功則可以直接看做力氣非常大,我始終認為,“內力”一詞是金庸武俠的精髓所在,是各類武功最為玄妙的地方。



武俠小說興盛年代探討

武俠小說興盛的年代,應該是清末至上個世紀80年代,我認為,一種文體的興盛,始終和時代發展密切相連,“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最直接的佐證。

清末時期,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請神上身、神功蓋世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神功加持下,外國人的火槍毫不畏懼,這對於一群羸弱的民眾而言,是非常神往的事情,有了武功,飛簷走壁,逞強扶弱,快意恩仇,這是很多生活在多重壓力下百姓最美好的幻想。

近現代社會,科技進一步發展,很明顯,傳統武俠小說中的武功已不足以對抗新科技武器,所以新武俠小說中,對於輕功、內力、毒功的描述更為精彩,金庸武俠韋一笑的輕功可以是一縷青煙,東方不敗可以是一縷紅雲,古龍武俠小說中,一方面也有傳統輕功“燕子三抄水”“八步趕蟬”,也有那種快到融合在天地間,根本看不見,只能感覺到一點點存在的玄妙身法。這種神功,即便是面對現代槍械也可以放手一戰而穩操勝券。

同時,隨著影視業的蓬勃發展,玄妙武功進一步被傳播推廣,很多武俠小說大師的作品被搬上熒幕,走進更多人的心中,當年民國著名小說家還珠樓主所創《蜀山劍俠傳》,引發了洛陽紙貴的情景,時隔多年,金庸武俠有一次引發這種情況,報紙這種載體因武俠小說的存在而銷量大增。



武俠小說的沒落原因探討

武俠小說的沒落,同樣和時代有關。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玄妙武功越來越被大家深知,繼而大家也明白,武俠小說中的神功是不切實際,誇大虛幻的,所以才有“武俠是成年人的童話”這種說法。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影視製作水平的提升,同時被外國科幻、戰爭、情感、人文題材的影視作品、書籍衝擊,大家對武俠小說的審美已經疲勞,同時武俠小說的消費也已經過度,因此在新時代文藝創作的衝擊下,武俠小說迅速沒落。

最具代表性的特徵,就是1994年全球影視優秀作品大爆發,《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低俗小說》《這個殺手不太冷》等等,香港電影同樣引人注目,優秀作品湧現。

為什麼1994年全球會湧現出這麼多優秀影視作品呢?有人說,因為1995年是電影史發展100年週年,因為1895年出現了一部時長55秒的影視作品,這部作品被尊為影視鼻祖。

所以說,武俠小說的沒落和時代發展有緊密的聯繫。


電影元年。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裡的地下室,放映自己僅有55秒的作品,火車頭衝著鏡頭呼嘯而過,觀眾們以為火車將要從熒幕裡衝出來,害怕自己會被火車軋死,嚇得驚慌四散。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 。

這55秒的電影,其實是由多個情景畫面組成,比如火車進站,工廠車間,超市購物,街道行人等等,雖然只有短短的55秒,可是這正式預示著電影產業的開始。

謝謝大家。

我是古梁鏞,武俠小說愛好者,歡迎朋友們順便點贊支持小哥創作,喜歡的記得轉發+關注哦!


古梁鏞


現在不是武俠小說沒落了,而是時代變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色。

以前的武俠小說為什麼這麼火呢?對比當下,武俠小說似乎聲勢沒有以前那麼壯,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得分清楚的是為什麼那時候的武俠小說那麼火,它火的環境是什麼?武俠小說火的時候一般都是解放前後到互聯網興起以前。

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知道,在電視進入千家萬戶之後,武俠小說的流行趨勢就已經開始慢慢下降了。箇中原因在於,當時的社會文化娛樂等匱乏,只能通過小說娛樂放鬆。

還有個重要原因在於,建國之後,識字率慢慢的已經上來了,但是很多人只是認識字,達不到文學欣賞的地步,只能通過大眾文學來消遣。若是您將他們的作品再往前推移三五十年,估計也達不到那個影響力的。沒別的,和主流讀書人的品味相悖而已。

另外就是,當時的武俠小說在文化娛樂這一塊處於相對壟斷的地位,從業者雖然競爭大,但是報酬也是相對不菲。

同理,現在的武俠小說因為大環境的轉移,其頹勢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作品的超出和影響力的擴散。

現在的娛樂形式多變,且聲情並茂,聲色俱全,線上線下立體式鋪天蓋地。已經不是單一的文字表達可以比擬的了。

而且,即便是這樣,現在的無限小說也不是沒有優秀作品出現。只是相對來說,影響力照以前下降不少,但這個下降不一定是作品的成就下降了,只是渠道的變化導致覆蓋人群有所變化,導致不能形成風潮,進而導致影響力下降





飛雲冉冉


確實,自從金古梁溫四位著名的武俠小說作家之後,很難再有被奉為經典的武俠小說出現,像《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和《笑傲江湖》等等可以說是武俠小說的巔峰了。其實我對武俠小說的興趣是不如根據武俠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的,上面說到的每一部我都不止看了一遍,即使到今天,每次看到有放我都會看。活說回來,要說現在最受歡迎的小說那還得是玄幻、愛情和懸疑等幾種,而出現這樣的局面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讀者的選擇,其次才是作者的文筆。



1.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是達爾文對於物種進化的一個學說。大意就是這世上最開始的時候所有生物各自都是有很多種類型的,其中那些不能適應大自然的類型就漸漸地消失,最終只留下能夠適應的那一種類型,其基因也因此得以保存並且繼續傳遞下去。

用在這裡的意思就是說作者寫什麼某種程度上其實是由讀者來決定的,畢竟作者是以寫作為生的,寫出來的東西沒人看就沒收入,沒收入又該如何生活下去呢?而現在的眾多讀者所喜歡的正是玄幻、愛情和懸疑等類型,所以作者也只能寫這種類型的小說。



2.作者的文筆

除卻讀者想不想看之外,作者能不能寫出來或者說能不能寫好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們今天看網絡小說的時候都會發現裡面有不少的漏洞,有的甚至是隻用一個套路就能寫出一兩千乃至三四千章。你說這樣的作者他能寫出多優秀的小說來?無非是抓住讀者心底的情緒而已,網上盛傳的“裝逼文”就是典型(具體就不列舉了)。

當然作者的文筆不好的一個原因也正是經常寫網絡小說,現在的很多作者寫小說追求的是速度而不是質量,而一個追求速度的作者想要文筆達到寫武俠小說的及格線所需要的時間將遠超過曾經的金庸、古龍等人所花費的時間,甚至根本達不到那條線。



不過最後又不得不說,雖然金庸古龍等人創作的經典讓我們難以企及,但我們這個時代同樣有我們自己的代表——耳根,辰東,天蠶土豆和唐家三少等網絡作家(其他類型的小說有相應的作者,這裡不一一列舉)。雖然後者的文筆暫時還不如前者,但堅持寫下去誰又知道呢?也許幾十年後的某一天又會出現一個問題:曾經的耳根,辰東,天蠶土豆,唐家三少影響很大,現在為何修仙玄幻小說沒落了?哈哈哈。



3.收集素材

武俠小說一般來說其發生的背景都是古代,而在古代的話就必須要根據一些歷史來寫,否則的話就給不了讀者一絲一毫的真實的感覺,在先天上就有些不足了。所以這其中就涉及到一個收集材料的事,但收集材料又是挺麻煩的一個事,並且收集完材料還得根據自己的小說情節加以一些改編,而這遠不如直接虛構一個背景來的便利。

(後記:對於第二點原因——文筆我原本是不敢寫的,因為我自己也在向著“作家”奮鬥,而即便是我上面說的文筆不好的人我也趕不上。但回答問題又不得不提這一點,所以只有硬著頭皮寫了。不過我還是要說一句,我所說的文筆不好是指在與四大家比較的時候有所欠缺,相比於新手來說他們還是很厲害的。)


梺河西


不是武俠小說真的沒落了,是出版商越來越貪錢,著作者得到的利益越來越少,導致優秀的著作者去幹別的了,不受這份閒氣了。

梁金古溫的年代,著作者只要肯寫,就有錢拿。他們儘可以把心中所想展現出來,寫成故事供大眾閱讀,這是件名利雙收的美事。

當時的出版商,錢是從讀者身上賺,而不是從著作者身上賺。所以,願意研究歷史的可以去研究歷史,願意研究哲學的可以去研究哲學,願意花天酒地的就去花天酒地,願意從香港跑到新加坡去打上一架的就去打架,即使錢花光了,還可以從出版商那裡預支。

但是到了現在,出版商是既想從讀者身上賺錢,又想從著作者身上賺錢。他們想盡辦法壓榨著作者,連出版的錢有時也要著作者自己來掏,甚至還要著作者自己售賣作品。

並且,出版商的人性也越來越差。看到好的作品,他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阻攔出版,而且還盜稿。原稿拿過來,給自己的親支近派洗一洗,原作者創作出來的優秀橋段就被這樣抄襲走了,苦於沒有證據,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沒被盜過稿的人,不配自稱作者。

再從文筆水準上來說。現在的電子書網站,強制要求作者一定要寫XX字,每一個寫手,在處理每一章內容的時候,都不得不長篇大論。他們需要拿字數換錢嘛。這樣以來,也禁錮了寫手的思維。寫手本來的水準未必差勁,但兌了水的酒,自然不能再那麼香醇。

條條框框的限制,使得大批有能力的著作者跑去做別的事,只剩下一堆走投無路不得不繼續碼字的廢柴們苦苦支撐大局。廢物能寫出什麼精彩作品來?

寫小說這事,本來是吃飽了撐的。但是現在的寫手們寫小說,卻是因為吃不飽餓的。他們本來就是廢物,又餓得頭暈眼花,哪有能力拿出好作品。

有能力的著作者,既然可以另闢蹊徑從其他方面獲益,也就不受出版商給的這份閒氣了。好作品有沒有?有啊,但是可以存著。這東西又不會過期,等什麼時候局面好了,再把作品放出來,這就叫“待價而沽”。

出版商和作者們是這種現狀,武俠小說會沒落,那就完全不奇怪了。


純鈞LHGR


隨著金古梁絕跡江湖,武俠的時代似乎也已經告一段落?事實上新派武俠小說成書多集中於60年代到80年代,而影視劇多集中於80~00年代,把經典武俠小說拍完之後,此後無論TVB還是大陸貌似均再無力拍出能奉為經典的武俠劇,只剩下炒現飯和各種愛情元素加入的翻拍,強弩之末了。為什麼?按說俠義精神永不過時啊,而武俠小說卻好像逐漸式微?原因有三:

1.金元時代和法制社會中,武俠精神衰敗。

武俠小說所倡導的那種以天下為己任、機智勇敢地懲惡揚善、扶貧濟困的俠客精神,往大里說就是金庸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一長期存在於中華社會中的民間精神,在當下社會卻已經不再被人們需要。

一方面,法制的健全,使人們可以用更為文明的方式伸張冤情、尋求公平,不再需要仗劍走天涯的俠客來為自己報仇雪恨。有人認為俠客精神的衰弱是社會的倒退,其實他們忽視了這樣的事實:只有在正義缺失時,人們才會去做“俠客夢”,只有在官逼民反的時代,人們才需要有一個官與民之外的存在,來代表正義,主持正義,“俠客”才有其生產的空間,武俠小說也才有堅實的讀者群體。當俠客不再被呼喚,武俠小說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特別是當中國社會逐漸步入全面小康社會,一些發達地區的年人均收入達到了5000美元以上,生活的物質層面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觀,需要以刀劍相爭的事情已經從社會中基本淡出。這樣的環境下,武俠成了一個遙遠的、浪漫的存在,而並不是讀者日常切膚的呼喚和期待。

另一方面,不需要俠客的人們也無心去成為俠客。繁忙的都市社會,生活節奏很快,兩點一線的生活牢籠著大多數人,獲得了經濟基礎的職場人工作之外沉浸於關心糧食和蔬菜的生活樂趣,終於可以在“為國”與“為民”之外,徹底而輕鬆地“為自己”。既沒有俠客,也沒有人期待俠客,俠客自然成了公共文化話語中的“零餘者”。

其實,這種價值訴求的改變,不獨反映於文學中的武俠題材,在影視創作中,也有相似情況。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港臺電影中,我們還能從許多電影中感受到義薄雲天的俠客夢想,例如徐克導演的黃飛鴻系列裡,李連杰或者趙文卓扮演的黃飛鴻,在國之將亡的危急時刻,力挽狂瀾的悲壯形象,仍然在腦海中浮現。而當下的電影市場裡,俠客的背影已經漸漸模糊,我們也已經許久沒有聽聞徐克的武俠新作了。2015年的電影市場上,留在記憶中的武俠題材電影不過只有《聶隱娘》一部,還被影評人目為披著武俠外衣的文藝片。

2.前輩作家豐碑在前,新生代作家很難超越。

武俠題材是中國類型小說獨有的,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如果真的要起底,恐怕要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子》一書追溯。墨家崇尚“兼愛”、“非攻”,為孤身而戰主持正義的遊俠提供了理論依據,直接啟發了俠客精神,這也就是為什麼魯迅說:“孔子之徒為儒,墨子之徒為俠”。在中國漫長的文學史上,俠客的形象從未間斷,李白的《俠客行》、唐傳奇《虯髯客列傳》都歌頌俠客,崇尚俠道,為成熟的武俠小說積蓄著創作力量。這種積累,直到明清武俠小說達到一個高峰,如人們熟悉的《七俠五義》就是這類小說的翹楚。

上個世紀初,國家陷入內憂外患,戰爭和饑荒頻仍,民不聊生。艱難困苦中的普通民眾寄望於國家打敗強敵再度崛起,凋敝的社會能夠重新恢復生機,“俠客精神”前所未有地被普遍需要和推崇。武俠小說創作藉此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不僅湧現了優秀的作品,還產生了作家流派和代際傳承。以創作了《蜀山劍俠傳》的還珠樓主(李壽民)為代表,聯合“悲劇俠情派”王度廬、“社會反諷派”宮白羽、“幫會技擊派”鄭證因、“奇情推理派”朱貞木,共稱武俠小說“北派五大家”。他們的創作基本上奠定了現當代武俠小說的規模和格局,金庸、古龍和梁羽生為代表的當代名家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繼續發力,成就了武俠題材文學創作難以逾越的豐碑。

雖然許多行業都存在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傳統,但唯獨藝術的創作必須別開生面、另闢蹊徑。武俠小說的創作被前代作家推向了一個學養與藝術雙重的高度,目下的作家假使意圖創作新的武俠題材文學作品,也難免會顯得單薄。因此,雖然當下文壇也有鳳歌、步非煙、小椴等以武俠為主要創作題材的作家,但他們無論從地域影響力、讀者數量以及作品質量上,都無法與金庸、古龍等前輩比肩,更不敢說超越。

以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金庸先生為例,原名查良鏞的金庸生於上世紀20年代的浙江海寧,查氏一族世代詩禮傳家,金庸先生幼年接受過非常全面的古典文學教育,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厚學養直接滋養作為通俗閱讀的武俠小說,因此他的小說創作引經據典、朱墨燦然。此外,金庸年輕時代經歷了中日戰爭和國共內戰,遠走香港創立《明報》,親歷國家民族的大動盪、大變遷,對歷史有深切的體悟,因此落筆武俠世界也能有真正的俠風,對世道人心有所關照。無論是學養和閱歷,當下的武俠作家都難忘前輩們的項背,這種情況確實打擊了武俠題材的繼續創作。

3.網絡文學時代 其他題材類型小說崛起。

武俠小說漸漸衰弱,但是類型文學的閱讀需求仍在。近十年來,魔幻、修真、盜墓、穿越等題材的類型小說湧現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武俠小說衰落後,以上其他類型迅速擠佔了類型小說的閱讀市場。強大的競爭對手,讓武俠小說難以收復失地。

這其中,網絡文學以及與之而來的全新閱讀模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網絡文學興起,類型閱讀的付費模式直接跳過了傳統紙質出版的流程,實現作者到讀者點對點的互動。寫作的門檻降低,只要有時間,人人都可以成為作者,讀者和作者的界限變得模糊,各種小說類型、故事架構和行文風格的作品都唾手可得,讀者的選擇實現了極大的豐富。

網絡閱讀也根本性地變革了作者獲取稿費的方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武俠小說作家賺取稿費的方式都停留在報刊連載或者紙質出版的階段,與現在作家大相徑庭。如今一部小說在某網站上線後,當讀者閱讀完十幾萬到幾十萬字的免費部分後,就可以自行決定是否付費閱讀之後的內容,大約每千字3分錢。雖然單價不貴,但是優秀的網絡作家依靠巨大的閱讀量和日更數萬字的產出,堆疊出數字巨大的稿費,唐家三少、天蠶土豆、我吃西紅柿等作者都是年收入千萬級的網絡作家,他們所寫的作品,沒有一部是純粹的武俠題材,但他們獲得收益的方式卻直接而快捷。

在題材上,修真、穿越、盜墓等題材的小說,更富有想象力,有穿越時間、空間的魔幻主義色彩,情節天馬行空。互聯網思維天然地滲透到網絡小說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包括遊戲改編、電影IP的運作都更加快捷,易於實現。以上這些都是傳統武俠小說不具備的。

因此,網絡小說不僅僅征服了年輕讀者,也征服了年紀略長者,其中也不乏“成功人士”,聯想創始人柳傳志在某節目現場,就曾向馬雲推薦穿越小說《梟臣》,稱此書“是這個人他把他以為的理想社會用現在人的本事,加上古代環境(捏合起來)”,還說“覺得比金庸小說好看”。

武俠小說的衰落期,正值其他類型寫作的網絡化蓬勃發展時,錯失了機會就很難跟上時代的腳步了。





許爾千山萬水身


不管承認與否,武俠的沒落已是不爭的事實,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01 成人童話的破滅

武俠是成人世界的童話,傳統武俠的主人公都能夠練就絕世武功,快意恩仇。可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卻總是處處摯肘,甚至卑躬屈膝。在缺少文化生活的八九十年代(內地),武俠小說自然滿足了當時人們尤其是男性的精神幻想。這裡為什麼說武俠就是成人的童話呢,因為金古梁溫的小說,除了主人公總能逆襲成功、跨越階層的情節外,其他的設定都是基本符合現實的成人世界。比如《連城訣》裡處處都能碰到壞人,比如《笑傲江湖》中對當時國際政治形態的映射,都能找到現實的影子。可為什麼又說現今社會這種成人的童話破滅了呢?原因就是我們現在認清了武俠中這部分的“童話”成分,就是剛才說的主人公總能巧合的得到武學秘籍、高人指點,練就絕世武動,逆襲跨越階層。可現實中的我們卻總是處處碰壁。“幻想”的過度消費總會有破滅的一天。

02 文化生活、價值觀的多樣化對武俠內涵的衝擊

武俠產生影響力是起於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在內地真正火氣來是八十年代後。當時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單一,武俠小說、武俠影視自然填補了這時候的文化空缺。隨著時代發展,文化生活、價值觀開始多樣化。傳統武俠宣揚的個人英雄主義自然與我們現在的生活、價值觀脫節。比如武俠中所隱藏的“俠以武犯禁”的理念就與我們現在日益完善的法制的社會漸漸變遠。

03 當代武俠的新意不足

以傳統武俠為代表的金古梁溫,或是逝世或是封筆,白髮飄飄的練霓裳、一身白衣的楚留香、放蕩不羈的令狐沖、為國為民的郭靖。武俠似乎已被寫盡,出不了什麼新意。近幾年像鳳歌、時未寒、小椴等人,對武俠也做了很多嘗試,雖有些突破,但也很難跳出前人的框架。武俠影視上也做了嘗試,漸漸也有了些新意。比如說《劍雨》、《繡春刀》等,這些武俠漸漸把主角鎖定到了普通人的身上,武俠開始真正的關注起大時代中的小人物了,這或許是未來武俠的一條出路,但終究是任重道遠。

以上我的問答。

行成閱讀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武俠小說評論界一向有"金古梁溫"四大家之說,此四人為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恰恰也正是這四人造成了武俠小說的徹底沒落。

一、"金古梁溫"等人已嘗試盡了武俠小說的所有套路,再寫已無新意,簡單重複是小說類型的墳墓。

"金古梁溫"四大家的說法未必大家都贊同,也有"金古梁黃"一說,這裡的"黃"是指黃易。我認為,"金古梁"三大家就好了,其他人都無法與這三人匹配,不在同一系列,沒必要拼湊。

對於"金古梁溫",我對他們小說風格的評論是"俠之大者金庸、儒雅守舊梁羽生、偏鋒怪異古龍、畫龍不成溫瑞安”。關於此,有必要另作詳細論述。如果這評價成立,就作為他們的江湖名號吧,古粉溫粉們請自便,歡迎討論,但請客觀地擺事實講道理。

1963年,完成了對金庸簡單模仿之後,古龍終於意識到要"求新求變",這一新一變,造就了"風格怪異、主角個個似有童年陰影"的古龍,也抄了武俠小說的後路。1972年金庸之所以封筆,是老先生意識到《鹿鼎記》"無俠"之後已無法突破自己,無論是人物設定、情節主線還是武俠小說特有的套路,都盡了,再寫就是重複自己,是不愛惜自己的羽毛了。

可惜,梁羽生不是這麼想,兩三部代表作之外,生生將自己作品變成了比老幹體還好一點的舊體詩展覽館與網紅旅遊地圖,要命的是重重複復、反來複去就那點事,很早就江郎才盡,表面上構建了幾個武學世家的傳承世系,實際上已是"自毀毀他",沒看下去的必要。古龍則在新、變當中又只好一邊喝花酒一邊拼命重複自己或有人代筆,直到《圓月彎刀》《三少爺的劍》的陰氣更重。

溫瑞安則認為古龍好學,且都是寫詩歌出身,但也想求新求變,這一變不要緊,爛尾工程與各種隨意張口就來下筆就寫,似乎與武俠小說有著天生的不可調和茅盾,大有不將武俠小說未來所有的路堵死誓不罷休的架勢與氣魄。所以,我說他是"畫龍不成",沒說他是畫虎不成,並無不敬。

好了,1985年之後,古龍長眠,金、梁早就離開江湖,只是江湖還流傳著他們的傳說,如此而已。

二、金古梁三大家及溫瑞安之外,其他武俠小說作家的不爭氣,使武俠小說史上出現了金庸獨木難支的悽清局面。

金庸於2018年去世前說了一句屬於他的名言"人生就是大鬧一場,之後離去"。他是夠熱鬧的了,據說中國首富馬雲也自稱為《笑傲江湖》裡的風清揚,獨角獸阿里系裡的高管如不取一個金庸小說的名字,都不好意思說是馬雲的小夥伴。但是,金庸小說早就超越了武俠小說,可惜,金庸不是摩西,無法將武俠世界裡的其他小夥伴劈海開路、"出埃及",全體小夥伴還是得留在武俠世界裡玩。

黃易不信這個邪,結合《西遊記》與好萊塢科幻片玩起了一套仙遊武俠,似乎也不錯,黃迷們經常想辦法將黃易擠進四大家裡面,老溫服不服無從得知,溫粉們肯定要上門"朝天一棍"的。

其實,1956年,新派武俠誕生前,還珠樓主等人就是寫仙俠的啊,不排除黃易寫得更好,但是他的作品我沒讀完也就忘了,覺得還是欠些火候,不過癮也不會掩卷沉思。

上世紀九十年代,正是喜歡挑燈夜讀武俠的時候,看到一評論,說是所有武俠作家都不簡單,那時很認同這句。可是如今看來,又不是那麼一回事。柳殘陽、陳青雲、諸葛青雲等人被稱血腥派,裡面各種殘暴,像極了現在的魔獸世界等遊戲,更要命的是套路單一至不是復仇就是尋寶,臥龍生、上官鼎、獨孤紅、蕭逸等有些矜持,平淡無奇。舊派武俠作家中,據說還珠樓主對金庸梁羽生影響很大,可是稍找來一看,與舊時的評書體一招一式差不多。

三、當今缺乏武俠小說再往下發展的文化土壤,註定了金古梁成為絕響。

本世紀初,新聞報道說,杭州有一女作者筆名叫步非煙的,對著媒體放大招,說一定會寫出比金庸還要好的武俠小說,一年後不見任何下文,又10多年過去,這名字也沒聽說過了,再次說明了武俠小說的無後路。

這響噹噹的名字倒很有印象,一聽就能想起金庸《笑傲江湖》裡的曲非煙,也許這名字就有問題,曲非煙一出場就被左冷禪手下弄沒了,讀者們大都覺得金老爺子殘忍,這麼可愛聰明的小女孩簡直就是黃蓉二世啊!也許,現實生活中,那叫步非煙的女作者改了另一筆名早就成了大作家亦未可知。

二十一世紀開局的這二十年,小說界至少證明了一件事:九O後00後們只買碎片化、無紙化、去思考化、反俠化的帳。

那些與農耕文化形影相隨相伴而生的文化語境、人情世故、家國情懷、安家立命、人生價值等,與中國傳統文化土壤有關的一切,似乎漸行漸遠。

代之的是麥當勞、咖啡店、手遊,在國門打開這麼多年來,外面的文化滲透終於取得豐碩成果,成功地讓現在的大多數小青年以為耍酷、個性、自我、不思考才是人生該有的追求,冷兵器時代的一切奧特了,所謂的情懷就是一杯咖啡、情人節時的一束花。審美、價值觀、行為習慣、思考能力,大體趨勢是產生了文化基因變異。

這種變,與上世紀也曾是小青年的古龍、溫瑞安們不同,古、溫的變異,是曾接觸過泥土芬芳、曾親自勞作與深入社會底層的變異,是那時還將詩情畫意、在水一方視為美景而且還會為此寫詩的變異,儘管無金庸的江南世家文化背景薰陶,也無樑羽生曾受過舊時詩文教育,但文化土壤與根基還是很紮實且追求紮實的,這種紮實可以超越年齡超越時代而回歸人類自有恆有的內心渴求,而不必非得等到中年過後才後悔自己的審美缺失與過度物化。

這是時代之殤,而不是年齡代溝問題。如說是年齡代溝,李白杜甫王維活到現在也超過一千歲了,比爺爺的爺爺還大很多輩,為什麼對於他們的詩作,大家不說有代溝?可見代溝之說不成立。

當然,武俠小說的沒落,還與現在還活著的很多正統文學衛道士們的堅決抵制有關,他們忘了唐宋時的神怪小文章及後來的《水滸傳》等,就是武俠小說的源頭之一,衛道士們以致於固執地以為武俠小說就是一介武夫的打打殺殺,而未真正放下戒心與成見,嘗試著好好品味金庸小說裡的文化與文學價值。當年,《水滸傳》在明末廣泛盛行時,也是被衛道士們摒棄的。

衛道士們的成見影響,疊加古龍、溫瑞安之後大量盛行的穿越、玄仙小說切合這時代的文化土壤,武俠小說的沒落勢在必行。未來如何,只能留待時間驗證了。但我相信,隨著我們國家文化復興的推進,現在有志氣有才氣的小青年會越來越多,武俠小說未來會呈現不同於"沒落"的局面。

我是 ,歡迎大家發表評論。


鄧簫文解密耕讀傳家


說點個人淺見:生物進化論告訴我們: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舉個例子:問一下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誰知道梅尚程荀是幹啥的?

……

除非專業人士,年輕人大概很少知道他們的職業吧!

稍微年長的朋友應該知道,那是上世紀

家喻戶曉的京劇“四大名旦”

京劇,那可是咱們中國的國粹呀,那一舉一動 ,一言一行,都是功夫。然而現在,又能有多少家長把小孩子送到戲曲學院學戲呢?

即使在春晚,戲曲節目才佔幾分鐘的時間啊?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因為當年的京劇太火了,電影中,晚清的公子哥走在大街上,總要邁著方步,來兩嗓子,,就像現代人唱流行歌曲一樣。

京劇為什麼沒有了當年的風光?

不適合時代的發展了!

走在大街上,聽到最多的,應該是富有節奏感的流行歌曲了!

武俠小說的處境大概也是這樣:辛辛苦苦的寫出來,閱讀量卻少得可憐——還有多少人能報著一本武俠小說,不眠不休的看一宿啊!有這功夫,還不如玩會兒遊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