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

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的当下,确诊病例、死亡人数、牺牲人员等数字还在不断变化。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悲剧。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是如此地脆弱。新冠肺炎病毒终有被人类战胜的一天,但是那些离去的人,却永远看不到了。所以,很多人纷纷感叹,仅仅是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

灾难面前,人的心态很容易崩掉,尤其是面对高强度和高风险工作的白衣天使们,他们在前线医治病人的同时,也在担心后方的家人。随着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和全国对医疗支援力量的加强,目前新冠肺炎治愈率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疗愈也被备受关注。最近,北京、江苏、河南、广东等省份都派出心理医疗队支援湖北,密切关注患者和医护人员等群体的心理健康,协助心理防疫。

本期,我们选择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也正是基于此。这本书自发行以来,销售量超过千万册,获选“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的称号。它被译成24种语言,帮助过千万迷惘之人找到生命的意义。

你别看这本书的书名有点鸡汤,但它的内容却相当沉重。作者维克多·弗兰克是二战中纳粹集中营里的极少数幸存者之一。尽管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一提到“奥斯维辛”这四个字,还是会让人心生恐惧。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所有犹太人都不愿意回首的一段往事,在纳粹德国统治期间,总共有600万犹太人死于纳粹党的迫害。他们建立起了无数用来囚禁犹太人的集中营,奥斯维辛是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一个。据统计,在集中营里活下来的犹太人不到4%。

1942年,弗兰克和他的家人全部被关进了集中营,他们彼此之间失去了联系。从1942年到1945年间,弗兰克在集中营里经历了地狱般的折磨。他的父母、哥哥,以及怀孕的妻子都在集中营中丧生,最后只有弗兰克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不仅如此,重获新生的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他的“意义疗法”被称为是继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经历过苦难的弗兰克获救后对生命拥有极大的热情,他的热情也感染了身边的很多人。他67岁开始学习飞机驾驶,只用短短几个月就拿到了飞行执照。在他80岁那年,他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他的“意义疗法”。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是弗兰克“意义疗法”的心理学著作,也是整个心理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这本书包含了弗兰克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以及他后来的心理学研究。尽管弗兰克前半生的经历异常痛苦,但是我们仍然能在整本书中感受到他乐观豁达的态度。弗兰克很少说到自己内心受到的摧残,而是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那些令人坚强活下来的原因,也许这正是这本书最打动读者的地方。接下来,我们一起跟随着弗兰克走过的路,去探寻他的“意义疗法”。

能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

01 再难,也要撑下去

1938年3月15日,希特勒吞并了弗兰克的祖国奥地利,纳粹党对犹太人之前的迫害让人心生恐惧。当时,弗兰克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心理医生,他和妻子都拿到了美国移民签证。如果去美国,他不仅可以免遭迫害,还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去发展他的意义疗法,但是弗兰克不忍心撇下父母,让他们独自面对未知的灾难。经过几番犹豫后,弗兰克选择留下来,陪家人一起渡过难关。

1942年2月,弗兰克一家人被逮捕,分别送往各个集中营关押。弗兰克一行人到达集中营的第一天,他们的生死审判就已经开始了。狱卒将他们分成两列,那些身体瘦弱,看起来没有劳动力的人,直接被送进了毒气室和焚烧炉。那一天,只有10%的人活了下来。有一位不知真相的人问狱卒他的朋友在哪里,狱卒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朋友正慢慢地飘向天空。”

经过筛选,幸存下来的1500名囚徒被扔进了原本只能容纳200人的棚屋里。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是一轮又一轮的死亡威胁。弗兰克意识到:要想活下来,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看起来能干活。

在这个野蛮的地狱中,人被剥夺了人权和尊严,连名字都变成了代号。弗兰克也有自己的编号:119104。在这里,所有人的命运、经历、名字全都失去了意义。作为知名精神学家的弗兰克,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去干挖铁路这样的重活。所以,无论你之前的经历多么耀眼,在这里,你只能是一个奴隶。

每一天,每一刻,他们都在忍受着非人的折磨,不但食不果腹,而且还要上工劳动,一不小心就会挨骂,甚至被送往毒气室或者焚烧炉。在这样的环境中,囚徒们的棱角一点点被磨平,他们最大的奢望是能够吃一顿饱饭,有面包、蛋糕和香烟,最好还能洗个舒服的热水澡。然而,哪怕是这样微小的愿望,都只有在梦里才能实现。

有一天早上,弗兰克听到一个人在嚎啕大哭,这让他产生了疑惑,因为这个人一向表现得非常镇定勇敢,怎么会像小孩子一样在哭呢?原来,他只是因为鞋子实在太破了,已经没法再穿,一想到以后只能赤脚冻着干活,他心中的苦就再也绷不住了。这不禁让我们感叹,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生存环境,能够让一个有自尊的人如此放声大哭呢?

还有一次,弗兰克晚上睡觉时被一个狱友的梦话吵醒了,那个人嘴里一直在喊叫着。弗兰克知道他在做噩梦,本能地想把这个人叫醒。但是弗兰克把刚伸去的手又缩了回来,因为他心里非常清楚,把他叫醒的话,现实会比梦里更加残酷。

在集中营里,有的人实在是受不了折磨,便想到了自杀,故意去触碰带电铁丝网是集中营流行的自杀方式。弗兰克告诉自己,永远不要去触碰带电铁丝网,即便生活再难,也一定要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能见到自己的家人。

“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句话常常出现在弗兰克的脑海里。是的,如果生命有意义,那么苦难也有意义。

在日复一日的关押中,囚徒们拖着饥饿的身躯干着极重的体力活,还要面对无处不在的死亡威胁。囚徒们的心态从一开始的恐惧逐渐变成了麻木而冷漠,他们不再反抗,对同伴遭受的痛苦和死亡视而不见,他们已经完完全全被“兽化”了。他们日思夜想的,就是能吃饱,穿好,能好好睡上一觉。

你看,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性也变得扭曲了。有的人为了争取当上“囚徒”,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对待身边的狱友,甚至比军官还要凶恶。有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即将离世,其余的人都像秃鹫一样围在他的身旁,因为待他死后,他们就可以把死者身上的东西一抢而光。可笑的是,这些人不但没有愧疚感,反而会为自己抢到东西而沾沾自喜,就连从死者身上抢到细绳的人也会倍感窃喜。

一开始,弗兰克看到身边的人死去还会倍感痛苦,后来死的人多了,弗兰克也就习惯了。两个小时以前,弗兰克还在和一个朋友交谈,两个小时后,这个人的尸体就被拖了出去。看到这一幕的弗兰克并没有什么触动,镇定自若地继续喝汤了。在这里,活下去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

能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

02 知道为什么活的人,就能生存

从1942年入狱到1945年战争结束,弗兰克经历了重重磨难终于重获自由,成为了集中营里极少数幸存下来的人,然而大多数人却没有等到战争胜利的那一天。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集中营里1944年底到1945年初的死亡率是最高的。当然这原因有很多,那段时间,红斑伤寒这种流行病袭击了集中营,几乎所有人都被感染了,加上当时天气寒冷食物短缺,人们不是被冻死就是饿死。其实,只要再撑过这个冬季,他们就能自由了,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没能撑过去。

弗兰克认为,这些人死亡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食物或者药品匮乏,而是因为他们的信念崩塌了,以及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1944年圣诞节前,整个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流传着圣诞节前战争即将结束,所有人都会被释放的消息。因此,很多人都天真地以为自己能够在圣诞节前回家。然而圣诞节过去了,囚徒们期盼的自由并没有如期到来,这直接导致了集中营里80%的人死去。弗兰克认为,这群人不是死于饥饿和寒冷,而是由于看不到希望,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要这样艰难地活下去。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同样的问题。1945年3月初的一天,弗兰克的一位狱友神秘兮兮地跑过来跟弗兰克说:“医生,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的人赐予我问他任何问题的权利,我问什么他都能答得出来。于是我问他战争什么时候结束,他告诉我是3月30号”。从梦中醒来后,这个狱友十分振奋,他每天掰着手指头数啊数啊,期盼着3月30号那天的到来。然而,日子一天天逼近,到了3月30号那天,战争还是没有结束,他期盼的自由依然遥遥无期。这个狱友的信念突然间崩塌,陷入了昏迷,第二天他就死了。从表面上看,他是死于伤寒,而弗兰克却很清楚,他是死于绝望。

弗兰克很喜欢尼采的一句话:“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的人,便能生存。”弗兰克后来在书中写道,自己之所以能够活下来,是因为有两种信念在支撑着他。第一种是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他尤其担心自己新婚还怀有身孕的妻子;第二种信念源于他的“意义疗法”研究还没有结束,而且他的大部分手稿在集中营里丢失了,他要活下去并把它写完。

所以说,只要心中有信念、有寄托,有牵挂的人和放不下的事,即使是在最残酷的环境下,生命都有存在的意义。

03 幸存下来的人,反而更痛苦

1945年4月27日,二战接近尾声,弗兰克所在的集中营终于迎来了解放,他被美国陆军解救。这三年多来,他没有一刻不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他,终于自由了!然而,等待弗兰克和其他幸存者的,是比肉体上的折磨更加残酷。

弗兰克回到家,他才知道父亲早就死在了波西米亚的集中营,母亲和哥哥也死在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而他日思夜想的妻子,那个支撑他活下去的爱人,在纳粹投降前夕死在了伯根拜尔森集中营。自己最爱的人都不在了,独留自己活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痛苦比起牢狱中的饥饿和虐打更为恐怖。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旦得到释放,反而会面临某种危险。弗兰克和其他幸存者回到家后面临的精神折磨更甚从前。有的幸存者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却在得知亲人全部离世后选择了自杀;有的人曾经因为受到过不公正待遇,重获自由后,他们从受害者变成了压迫者,选择用加倍的暴力和残忍报复这个社会。弗兰克曾经的一个狱友对他狂吼道:“一旦能够回家,我这条胳膊要是不沾上血迹,我就把它锯掉!”

弗兰克深深意识到,灾难带给人的心理创伤,在灾难结束后可能更甚从前。他认为,谁也没有权利为非作歹,哪怕别人曾经这样对待你,所以,他必须努力让这些人重拾善意与正念。弗兰克决定将这段经历写出来,帮助更多的人寻找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获救后的第一年,他写完了当初在集中营被销毁的手稿《医生与灵魂》。第二年,他用9天的时间写完了《从死亡集中营到存在主义》一书,也就是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的第一版。连弗兰克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本他原来打算匿名出版的小册子收获了巨大成功。这本书一版再版,感动了无数读者,也帮助他们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能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

在这之后,弗兰克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增添了第二部分,主要讲他的意义疗法。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完整版。《活出生命的意义》总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弗兰克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则是他在心理学领域提出的“意义疗法”。正是因为前半部分的经历,为他后半部分的心理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事实依据。

04 而我生命的意义,就是帮助更多人找到他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的“意义疗法”主旨在于帮助人们找到活着的意义,因为只有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才能帮助人们摆脱痛苦,获得疗愈。

说起来是挺简单,可是要怎么样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呢?要知道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生命的意义,直到死去的那一天都不一定能找得到。别着急,弗兰克给我们提供了三种切实可行的渠道和方法,分别是工作、学会爱,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我们先来说说一种方法——工作。为什么说工作如此重要呢?因为它能让我们从工作或者专注于某项事业中获得生命的价值。

心理学上有一种流行病叫做“星期日神经官能症”,说的是,人们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工作日后,终于可以休息,但宅在家里放纵久了,却突然觉得生活没有了意义,内心的空虚感扑面而来。这种说法还体现在很多高三学生经历过紧张的高考后,会在整个暑假突然间没有了奋斗目标。这一点放在家庭环境中也是一样的,如果有人辞职呆久了,内心也会出现一种焦虑和空虚感。一份工作或者某项事业,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证,更是精神上的寄托。所以,努力做好一份工作或者一份事业,或许能让你从中找到生命的价值。

要找寻生命的意义,还有第二种途径,那就是要学会去爱。

在《爱的艺术》中,我们反复提到,爱,是克服孤独和恐惧最好的途径,没有爱,人一天也不能生存。弗兰克之所以能够活下来,主要是对妻子的思念支撑着他。在集中营里,不管多苦多难,他告诉自己,只有活下去,自己才能见到那个心心念念的人。正是由于对妻子的爱,让他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和意义。所以,你不妨试着学会用心去爱一个人,这种爱不仅仅局限于恋人之间,也可以是爱你的家人,爱你的朋友,爱你的国家和社会。你会发现,爱,能够让你能够更加勇敢地生活。

生命中的人和事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大胆去爱吧,它会指引着你找到生命的意义。

当然了,关于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弗兰克还提供了第三种方法:面对不能逃避的痛苦时,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在弗兰克后来的职业生涯中,他遇到过一个因妻子离世而重度抑郁的患者。这位患者十分爱他的妻子,可是现在他最爱的人不在了,便觉得活着失去了意义。在对妻子日复一日的思念中,他的抑郁症越来越严重。

弗兰克非常理解他的处境,毕竟他也曾感同身受。经过一番安慰后,弗兰克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先离去的那个人是你,你的妻子会怎么样呢?

这位患者十分痛苦地说:“哦不,这样的苦她怎么受得了呢?”

弗兰克语重心长地说:“所以你应该庆幸你的妻子走在了你的前面,你代替了你的妻子来承受另一半离去的痛苦。”

弗兰克的这番话让这位患者醍醐灌顶,他突然间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不久后他的抑郁症也好了。

生命中有很多痛苦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如果总是沉溺于痛苦之中,只会让爱我们的人更加难过。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妨采取积极的态度,勇敢地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你要相信,生命在任何时刻都有意义。

当然,仅仅是这几种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弗兰克的“意义疗法”还有更多详细的内容。这种别具一格的心理疗愈,曾经帮助过无数人度过他们最困难的时刻。弗兰克这一生都在从事他的心理疗愈工作,在他死后,有人这样评价他:“英雄稀有,它们静静地发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记。当他们逝去,作为整体的人性,也变得不一样了。”

正如弗兰克在书的最后说道:“我生命的意义,就是要帮助其他人找到他生命的意义。”或许,只有跟死神打过交道的人,更能明白生命的可贵。此刻的我们,还能够安然无恙地待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是莫大的幸福。要知道,那些你以为普普通通的现在,已经是多少离去的人永远也到不了的将来。


能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