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抑鬱症、自閉症、多動症的孩子?幸福才是人生目標

人生需要做減法,物質生活越豐富,可選擇性越多,也就造就了越來越多的抑鬱症、自閉症、多動症的孩子。

越來越多的抑鬱症、自閉症、多動症的孩子?幸福才是人生目標


幸福才是我們的人生目標。作為家長的我們,怎麼能給孩子的幸福的未來創造條件?那麼是不是選擇越多越幸福呢?其實未必,為什麼父母想起自己小時候時總是一臉懷念,明明小時候沒什麼玩具、也沒有什麼零食、衣服鞋子也不多更不要談什麼挑三揀四,伴隨著我們更多的是外面的小石子、泥巴,穿的永遠是那一件衣服,吃的也就是饅頭稀飯,但這些沒有讓我們覺得有多糟糕,反而每次回憶起來童年時,總是感覺很幸福,我們會想起來小時候跳過的格子,丟過的沙包,玩過的紙飛機,爬過的大槐樹......幸福感直線上升。

物質生活越豐富,可選擇性越多,也就造就了越來越多的抑鬱症、自閉症、多動症的孩子,並且專注度下降,注意力更加分散,也更容易放棄。更多這樣的糾結於選擇的實驗,在這本《選擇的悖論:為什麼自由越多快樂越少》告訴我們人並非選擇越多越幸福。

人的天性是喜歡增加而不是減少,喜歡獲得而不喜歡捨棄。這也是為什麼是“選擇的悖論”的原因,少了不願意,多了不幸福。但是,很多時候,自己有意識地減少和捨棄會讓我們過得更好。由於這種做法有時違揹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當然,這樣就給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機會。

在這個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有意識的減少選擇更加重要。在我們腦海裡能形成行業品牌的,都是做減法的高手。比如:提到星巴克我們所能想到的是咖啡;新東方的培訓;藍翔技校等。無論商業還是個人的發展,對於只見過一面的陌生人,能勾起我們印象的恐怕大多時候,是他是幹什麼呢?是理髮師、開貨車的司機、老師、醫生?假如他能在所在的行業做到靠前的位置,就更加加強我們對他的認知。在這個時代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木桶理論”對我們和育兒方式的影響了。

莊子在《養生主》一章中開篇講了這樣一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已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它的大意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是要失敗的。已經知道這個事實還要為之,失敗是確定無疑的了。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麼都做,必須要有所取捨、順其自然。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是否就應該,不讓孩子接觸義務教育之外的,一切課外培訓班呢?恰恰相反,我們應該知道,趁著年輕應該讓孩子多體驗、多接觸和多感受,能儘快找到他的興趣愛好。儘快找到之後,開始有意識的做減法,逐步精簡。這樣才能在人生最好的學習階段,練習自己的一技之長,讓孩子的長板更長。未來進入社會有更大的競爭中。

如果一個人不能夠把一件事做好,他首先想到的就應該是少做事情,而不是讓自己更忙碌。當我們跳出一般人的思維定式,重新審視人生時就會發現,不光自己可以不做的事情實在太多,給孩子的人生建議也會越來越清晰。既然我們的生命有限,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我們就應該少做事情、做好事情。在低水平上做很多事情,花兩倍的時間只能獲得兩倍的收益,但是如果把時間集中起來將事情做的比別人好,兩倍的時間可以獲得10倍甚至更多的收益,這就是撿芝麻的人生和撿西瓜的人生。培養自己和孩子撿西瓜的思維方式,對幸福的幫助尤為重要。

人幸福的來源,還有三個具體的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愛情和婚姻。有美好愛情的人是幸福的。

第二個維度是對未來的期望。如果能夠確定一天比一天好,就有幸福感。反過來,現在的富豪、明星能夠確定資產以每年百分之五十縮水、明星的火爆程度在3年內降到冰點,就無法高興起來。雖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第三個維度是生活的態度。一個人的內心有責任和榮譽,平時過著從容而優雅的生活。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幸福感就會加強。

從這三個維度來看,幸福和物質的關係真的不是那麼大。

但是我所說是建立在,我們的物質能夠達到一定水平基礎之上。否則,貧賤夫妻百事哀。相信這絕對不是我們每個人想要的生活。人生在世,都需要有立足之本。能養活自己和家人是幸福最起碼的根基。

本文內容,來自閱讀硅谷投資人吳軍博士的著作《見識》,第二章“人生需要做減法”的內容。如果你對自我成長和育兒方面的想法和體驗,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