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理咨询时,来访者如有错误认知且十分坚定,要如何对他们进行引导,才不会使他们排斥,产生抵抗心理?

Zafery


您好

看来您也是一位心理咨询从业者。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产生阻抗是常见的情况。

那么既然阻抗是治疗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因素,并且一定程度上干扰到治疗的有效进行,那么我们必然需要对阻抗做点什么。

首先,处理阻抗不是为了消灭它,阻抗不可能完全消失,我们只能尽可能化被动为主动,减轻阻抗对治疗的负面影响,推进治疗;

其次,处理的原则是要引导来访者关注到他的阻抗,引导来访者对阻抗产生好奇,从而可以和治疗师一同进行更深层次的工作;

最后,要慎重选择处理方法,直接攻击阻抗的结果只会是加强了它。


尊重阻抗,利用它来理解来访者。

早期精神分析认为,既然阻抗是来访者反抗治疗的方式,那么它就是我们应该消灭的问题。但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我们开始发现,理解阻抗是理解来访者,以及辨别什么是来访者特别难于去思考、难于去说的好办法。

阻抗之于治疗师就像病痛之于医生——它帮助我们知道“哪里受伤了”。来访者的阻抗指出了他对治疗师潜意识感受的方向;理解这些感受,毫无疑问将帮助治疗师更好的理解来访者的愿望、幻想、冲突和欲望。

来访者通过阻抗向治疗师展示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动力性心理治疗恰恰尊重来访者选择的自主性和自由,尊重来访者以他的方式呈现出的阻抗,充分允许并鼓励来访者向我们展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生活来点心理学


有一个小朋友,小学五年级开始感觉自己有口臭。和父母说过自己的感受,但是父母并没有在意。只是说:刷牙认真点就行了,吃东西不刷牙当然嘴巴有味道。

到了初二,口臭的苦恼已经非常的有影响了。害怕和同学说话,有意识的举动遮蔽的动作,严重的影响和他人的交往。

孩子慢慢地失去了活力,哭泣和厌世的状态使整个家庭濒临崩溃。全国看了一圈医院,检查都没有口臭。转向心理治疗,但是效果不是太好。反而使孩子厌恶心理医生和咨询师,认为没有用。

在一次讲易经的课程时,朋友把孩子的父亲介绍给我认识。希望我可以帮助他的孩子,邀请我去他的家。而我告诉他三点:

第一:能不能帮到你,我不知道,做为朋友尽义务而已。

第二:我不会去帮你,只能是你来向我寻求帮助。

第三:你得把孩子带过来,你怎么带来,是你的事。是你的儿子,不是我的。他怎么样,和我没有关系。

终于,在一天下午,他们一家三口和我朋友都来了。孩子很沉默,不说话。我也没有正眼看孩子,和朋友以及孩子父亲喝着茶。没有提孩子的事,过了一会,才说:找我什么事?

孩子家长就开始说话,说我家孩子有点问题,总是怀疑他自己有口臭……

然后我就打断了:有没有问题,我来看就知道了,不需要给我结论。你们是找我帮忙的,不是来指挥我的,对吗?

给孩子号脉,看了看舌苔,孩子都很配合。我点点头: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想听哪个?

孩子有点懵,不知所措的看看他父母。孩妈一脸期待:好消息吧。

我给他妈一个白眼:是你的问题不?怎么话那么多呢?孩子的问题自然是孩子说,你能代表孩子?我愿意帮你们是看朋友面子,再插嘴,就走吧。

孩子看我这么凶,也有点怕:勉强的笑一笑:那就好消息吧。

我也笑:我偏说坏消息。

这一句话,引的大家都在笑。

坏消息是:你感觉有问题,就一定是有问题,不要去怀疑你的大脑会欺骗你。

好消息是:这个问题在别人那里是个大问题,在我这里是个小问题,但是挺严重。想好,需要一个过程。

……

经过半年的时间,孩子彻底走出了阴霾,重点高中的学习压力大,孩子都能够帮助同学舒缓压力了。

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将欲废之,必固强之。

我个人认为,没有人会做自己认为错的事情。中国文化告诉我,没有错误认知,只有符不符合客观规律。

当孩子认为自己有病时,我只需要按照客观规律告诉他:你感觉有,就有。不要去怀疑大脑会欺骗你。

这一句话,就是在定基本。鬼谷子说:定基不审,得情不明。

这里定基就是,口臭,有的。感觉有,就有。重点不在口臭,在感觉。不要去怀疑你的大脑会欺骗你,重点是大脑的欺骗性。

调整一个人的认知,并不难,难的是自己准备好没有。个人不太建议,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就是帮忙别人。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是有爱心,学了点西方的心理学知识,就可以帮助别人。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把人整的不合适的也不老少。

中国人是心理学的老祖宗,几千年都研究这个。西方的心理学知识,普通心理学还是可以的,其他的就不值一提了。


博睿迪


心理老师左叔非常乐意回答你的问题。

对你提出的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进行解答。

第一,你提出的如何对来访者的错误认知进行引导,我建议你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来访者的错误认知按照认知行为疗法的观点就是不良认知,因此通过改变来访者的思维和行为来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来访者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具体做法:一是要与来访者建议良好的咨询关系,这是心理咨询可以持续下去的基础;二是针对来访者的错误认知,例如绝对化、主观推断、极端思维、黑白心理、过度概括等与来访者确定具体的解决来访者错误认知的咨询目标;三是确定问题,即心理咨询师的首要任务是把来访者引导到其错误认知的某个特定问题上,然后通过提问、自我审查等技术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不良认知;四是检验错误认知,来访者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检验自己的错误认知是如何影响其心理行为的,例如“我毫无价值”,引导来访者通过重新归因、认知重建、灾变却除等语意分析技术纠正来访者的深层次错误认知;五是行为矫治技术,进一步改变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在征得来访者同意的基础上,对来访者的认知结构、解释风格、进行具体矫治,并给来访者布置家庭作业,让来访者把在心理咨询室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巩固心理咨询效果,充分调动来访者内在的潜能。六是认知复习,即可以针对来访者错误认知的具体问题和情形,给来访者推荐一些改变不良认知的书籍,让来访者通过阅读来促进其改变不良认知、建立新的积极健康的认知。

第二,在心理咨询中出现阻抗是正常的,同理,尤其是在来访者有错误认知的情形下,要纠正来访者的错误认知,来访者一定会产生阻抗心理。

因为心理咨询与其他职业不同,心理咨询是与人的心理活动工作,这就决定了心理咨询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出现阻抗心理非常正常。来访者的阻抗一是来自来访者自身,一是来自心理咨询师,无论来自哪里,心理咨询师都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充分运用同理、积极关注等心理咨询技术,消除来访者的阻抗心理。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遇到阻抗,首先要识别阻抗,它来自哪里?同时,要了解产生阻抗的原因,来访者除了有错误认知以外,是不是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还有戒备心理、心理咨询师的咨询态度不够诚恳、过度使用咨询技术而忽略对来访者的关注?

因此,要打消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排斥,对心理咨询师的不信任,避免来访者产生阻抗心理的关键一是要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二是要要调动来访者的积极性,三是要具体分析阻抗产生的原因,四是心理咨询师要充分认识到阻抗是心理咨询中必然的产物,五是阻抗是来访者自我防御的一种心理机制。

在心理咨询中,不存在没有阻抗的心理咨询,更不存在没有阻抗的来访者。

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继续讨论。


心理老师左叔


相对后现代心理流派,传统心理咨询导向的咨询师一般认为:来做心理咨询的都会有认知上的偏差,否则也不会出现心理问题,而且通常比较坚定,思维固化。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一般采取以下技术:


一、倾听是最重要的环节。

倾听可以打开心门,让对方感到“我在”。

倾听能够有效搜集信息,做到知彼知己。

倾听本身有疗愈的作用,是所有咨询的起点。

最重要的是:倾听可以自然、有效地化解对方的阻抗。


二、提问是倾听中的自然流程。

用心倾听一定会发现问题,这时就可以用组合拳“提问”出击了。

提问有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开放式可以尽可能多地搜集信息,封闭式可以澄清问题,前者是“面”,后者是“点”。

提问使用恰当让对方发现自己的资源和价值,也能感到自己目前的固执是没有价值的,悟出认知是荒谬、矛盾的。


三、采用“是的”黄金法则,凡事不跟来访者冲突。

这是一种极其巧妙的问答方式,能把对方的攻势化解于无形。

例如这里设计一个情景便于理解:

一个被妻子强迫、自己不情愿来做咨询的求助者,气鼓鼓地说,“你们心理咨询师都是一些只会喋喋不休讲大道理的人,我觉得咨询没有用。”

这时,如果说“才不呢!……”就会让局面陷入尴尬。

那么这时“是的”黄金法则就用上了:是的,很多人都跟您一样觉得心理咨询师只会说空话、讲大道理、做“话疗”,不过经过了解体验,他们发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更加重视“倾听”,因为人有两只耳朵、只有一张嘴。有时,他们有很多潜意识技术,不说话而让来访者感到“好了很多”……

——这样说是不是更加容易沟通?


四、深入浅出的比喻和生动形象的故事,会让对方轻松“听进去”。

传统文化中其实有很多本土资源,包含深刻内涵、辩证思维、人生哲学。比如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等,从中汲取适合当代人的信念。比如“知足常乐”、“塞翁失马”等,与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非常契合。


五、在咨询进行时间较长、比较深入后,如果必要可以教会对方一些心理思维、训练方法。


六、总体上,“态度”最重要。我会采用“温和善意的坚定”、“温柔自然的坚持”让对方冰雪消融,做出改变。


开心墙头草


心理咨询师不太使用“错误”和“引导”这两个词。即使是最理性的认知流派,也把认知叫做非理性认知,而非错误认知。那个坚定的伤害他的信念背后是什么,要用咨询师的慈悲才能看到,然后才有机会化解。咨询强调陪伴,理解,共情,而非结论,判断,教导。咨询师和教师,法官,教练的工作本质差别很大,这种角色感偏差有时候就是产生阻抗的原因。因为来访者来咨询,毕竟是为了求理解,不是求引导的。


心理裁缝铺


做心理咨询时,来访者如有错误认知且十分坚定,要如何对他们进行引导,才不会使他们排斥,产生抵抗心理?

在心理咨询时,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几乎所有的来访者,都会有不合理认知,不然他不会焦虑痛苦。问题在于,人都一样,大多数人都一样,不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错的,总觉得别人的观点不对。很多来访者,他们大脑有这些错误认知,让他们痛苦不已,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很可能坚定的认为是对的,所以调整起来非常困难。不改变,焦虑会源源不断的出现,痛苦就没有结束,而本人又觉得没错,增加调整难度。

比如有的疑病症患者和,开始觉得自己得了大病,因为有症状,变踏上了就医检查的道路,各大医院,反反复复的检查,实际差不出问题,任凭医生只能解释,都不相信医生的话,坚信自己有病,是医生水平低,仪器有问题,才查不出。

针对这样的问题,单靠认知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反复解释,是没有效果的,基本都是失败的咨询。但如果用条件反射的原理,解释形成症状的原因,用潜意识自动运行的原理,解释为什么查不出病,还会无缘无故的有症状,患者就会清楚自己的问题,认知调整起来比较容易。

不在于问题有多难,而在于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问题。


霍体清


先跟后带,简快的基本技巧。

我是心理咨询师天蓝姐,建议你了解一下简快的技术。

保持尊重,绝对不能硬碰硬,直接去评判是不可以的。不批判,不否定,不教,这个都是简快的技术。

总之面对阻抗,是不能把它拒之门外的。和来访者的阻抗握手言和,是成熟的咨询师做的事情。

跟随来访者的认知走,并且接受他的认知,逐渐带领,让其的认知加入新的内容。

事情本无对错,只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人和人不一样。只能说你和他在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认知,而无对错。当你有这样的状态时,你的容器就会非常大,对来访者的抱持也会更好。

这考验的是咨询师的成熟度,功力,呈现出来的是接纳度。

当你足够接纳,对方也会足够安全,才有可能真正打开内心,接受你的陪伴。

希望这些对你有用~~~


心理咨询师天蓝姐


当双方观念冲突时,要别人接受我们建议的一个首要前提是,我们要让对方知道我们这么做是为他/她好,而且是他/她认为,不是我们认为。




首先,来访者的错误认知是什么?是在咨询师的价值观上认为来访者的认知是错误的,还是社会主流价值观认为的错误?

咨询师在做咨询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价值中立,我们不能用一种价值观去直接替换、否定对方的价值观,既然您都说了来访者十分坚定,那您就应该知道,来访者对自己对价值观有内在的支持体系,如果直接说你这样是错的,我说的这样才是对的。出于对自我价值的保护,来访者必然不会轻易认可你,甚至会直接产生抵抗情绪,不再相信咨询师。



(辍学作家兼赛车手韩寒)

那么,我们要去改变,该如何去做呢?

要促成这样观念上的改变,采用说理的方式是不行的,尤其是在面对年纪较小的来访者来说。

改变有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在不危及生命的前提下,不评价来访者的价值观,即便咨询师那认为是错的。但我们也要行动,通过功能干预替代内容干预,也就是呈现其他价值观,拓宽来访者的视野,但不能要求来访者立马接受和认可。

第二,让来访者获得新的经验,经验→道理→改变,这才是改变发生的路径,从经验开始,而不是从道理开始。怎么做呢?让来访者尝试利于改变的新体验,并创造条件,让来访者的新体验为其解决一些问题,从而让其获得成就感,并固化这个行为。这样改变就自动发生了。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Susta


心理咨询的改变首先也是一个过程。

如果来访者有很多错误的认知非常坚定,那么首先并不需要马上去改变他,而是先和来访者建立一种比较良好的信任的关系。

当这种关系建立之后,再慢慢的与之一个一个的去探讨某些观点。从而改变他的一些错误认知。

当然这个探讨本身也需要时间,也需要不断的去交流沟通,最终才能够彻底获得改变。



邓云天


共情与讲道理、坚定自己的敏感度

有人需要被理解,才愿意敞开心扉,愿意接纳建议的。

有人需要被说服,讲道理,才愿意接受现实。

无论是哪种人,都要坚定你捕捉的心理状况,陪伴释放情绪,案主可能需要换着放法的反复确认,告知,才能理解和认可。有时候说了一个小时车轱辘话,才会接受。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你自己不能有情绪,不然案主是不可能接受的。

带着包容和理解去帮助别人,毕竟不是案主不想承认和面对,是需要面对的太过痛苦,他的无力感、恐惧、担忧令他无法面对!所以,没有无缘无故的痛苦,理解、陪伴、支持、坚定就会帮到案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