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兒媳和婆婆育兒理念發生衝突時,該聽誰的?

貴妃的妃


尊重事實,方得真經。

先說一個現象,大多數時候,我們在探討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討論的只是觀點,而非事實。

這可能是因為促成一件事情產生的因素很複雜,人們又想快刀斬亂麻的解決這件事情,但又不願意花時間、甚至懶得花時間去想想到底是什麼原因,所以往往憑藉那些經驗之談或是也不知道從哪裡信手拈來的觀念、觀點處理問題。



教育孩子就會經常碰到這樣的問題。

比如,春天到了,老人認為孩子還是要多穿一點,可是父母卻認為該給孩子減衣物;孩子不好好吃飯,老人追著喂,父母則反對這種做法;老人認為孩子睡覺時房間要安靜些,父母則認為大人在家該幹什麼就幹什麼;老人認為孩子要睡頭型,父母則反對;……等等。

無論衝突與否,沒有人能保證自己的所思所想始終都是對的。

所以,無論這種衝突是否存在,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撫養人,父母首先應當率先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和行為。



這句話說起來輕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因為大多數父母都懶得學習、瞭解和思考孩子的世界,懶得發現、培養自己孩子的優勢所在。

不論是什麼理念,尊重、瞭解和認知孩子是一個大前提。

在這個尊重事實的前提之下,我們才可能知道該聽誰的,或是誰的都不聽,另闢蹊徑,找到答案。

基於以上事實,我們再來討論這個問題,才會有意義。

因為教育孩子不僅僅是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總不能和老人發生育兒理念衝突之後,家裡鬧得分崩離析,氣氛緊張,這樣的環境再怎麼教育,也不會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提供好的環境。



當然,有些“理念”事關重大,最好通過積極有效的溝通來解決,如果“衝突”實在無法化解,最好彼此分開,畢竟孩子的父母是我們。

我有一個朋友的家庭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因為老人的衛生習慣實在是不好,而且多次溝通也沒能解決,最終他們還是決定自己帶孩子,避開矛盾。

但是,大多數時候,教育理念反映在雙方教育孩子的行為上,比如有的父母認為老人太慣孩子,如果只是偶爾一段時間相聚一次,孩子“享受”一下又有何妨?關鍵在於父母如何引導孩子認識和理解老人的心理與辛苦,讓孩子懂得感恩和報答。

如果是自己完全將孩子放在老人那裡託管,平時有顧不上,如果適時的溝通也解決不了,那“父母”要麼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要麼學會閉嘴。

這是根據撫養關係來說,因為一切有效家庭教育的基礎脫離了撫養關係,就無異於海市蜃樓。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就是養育環境和孩子自我意識共同決定的結果,而非單憑“理念”就能塑造。

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說,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考驗“教育理念”孰是孰非,更重要的是考驗父母的情商智慧。



尤其是在孩子面前,讓孩子看見自己的父母如何與老人相處,處理矛盾,這本身就是一個“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考驗父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隨機應變、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的能力。

事實上,儘管父母和老人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沒有任何一種教育能做到“完美”。

當父母放下焦慮,和孩子一起體悟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這種多元也會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

如果老人太過陷於自己的觀念,父母就更應該窺見孩子成長髮展的事實,從更大的格局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和解決,總能找到出路。



自古以來,辦法總比困難多哦!

題主遇見的問題,幾乎家家都有,只是各有不同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