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中的世界經濟全球化

儘管從全世界範圍來看,產出和貿易的絕對值在繼續增長,但貿易強度(trade intensity,貿易佔產出的份額)仍然在下降,並且直到目前為止,國際範圍內的全球價值鏈分工水平仍然沒有達到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水平。相比於產品貿易,服務貿易的重要性也越強,如同粘接劑一樣使得全球各個經濟體的聯繫更加緊密。此外,在全球價值鏈分工活動中,知識密集型分工活動的重要性不斷加強,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貿易中僅有18%的貿易是有勞動成本套利(labor-cost arbitrige)驅動的。

引起全球價值鏈範圍內的新變化的原因有三個:第一,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快速增長需求,這使得這些國家的消費能力極大提升;第二,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國內供應鏈的完善,使得這些國家更少地依賴於進口中間產品;第三,新技術的衝擊。

轉型中的世界經濟全球化

目前全球化正處於深刻變革之中。然而,目前公眾的討論焦點始終集中於反思過去,而不是放眼於長遠的未來。在下一個競爭的時代,哪些工人、企業乃至國家能夠受益於新的全球化?這個問題的答案會跟以往並不一樣。瞭解目前全球形勢的變化將有助於政策制定和商業決策者們為新一輪全球化做好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新型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

一、全球化正在經歷五大轉變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貿易見證了複雜價值鏈活動的快速擴張,但貿易網絡並不是始終一成不變的,目前的全球化正在經歷著五大轉變過程。

1產品生產價值鏈的貿易強度降低

1995-2007年期間,全球貿易經歷了飛速發展。然而,最近一些年來,幾乎在所有行業領域的貿易強度均有所下降。雖然貿易的絕對量仍然在增長,但是跨境貿易佔國家產出份額由2007年的28.1%下降到了2017年的22.5%。貿易總額的增長也開始減緩,從1990年到2007年,全球貿易量平均比實際GDP增長2.1倍,但自2011年以來僅比GDP增長1.1倍。而這種下降在複雜全球價值鏈活動中尤為劇烈。當然,這種下降並不意味著全球化的終結,反而證明了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活躍程度和對世界貿易自由化的貢獻。

2服務在全球價值鏈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2017年,服務貿易總額為5.1萬億美元,與全球17.3萬億美元的商品貿易相比相形見絀。 但是在過去十年中,服務貿易的增長速度比商品貿易增長了60%以上。 一些子行業,包括電信和IT服務,商業服務以及知識產權費用,增長速度要快兩到三倍。

然而,服務的全部作用在傳統貿易統計中卻被掩蓋了。 首先,服務創造的價值大約是製成品貿易的三分之一。 研發,工程,銷售和營銷,財務以及人力資源都可以使商品投放市場。 此外,我們發現,在幾乎所有價值鏈中,進口服務都可以替代國內服務。 將來,隨著製造商越來越多地引入新型的租賃,訂購和其他“即服務”業務模型,商品和服務之間的區別將繼續模糊。

其次,跨國公司向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發送的無形資產(包括軟件,品牌,設計,運營流程和總部開發的其他知識產權)具有巨大的價值,但除非獲得了知識產權的許可,否則它們往往會定價不值且無法追蹤。

最後,貿易統計數據無法追蹤免費數字服務(包括電子郵件,實時地圖,視頻會議和社交媒體)飆升的跨境流動。 例如,維基百科包含大約300種語言的4000萬篇免費文章。 每天,全世界的用戶免費觀看超過十億小時的YouTube視頻內容,每月有數十億人使用Facebook和微信。 這些服務無疑為用戶創造了價值,即使沒有貨幣價格。

我們估計,這三個渠道每年共同創造的價值高達8.3萬億美元,這一數字將使總體貿易流量增加4.0萬億美元(或20%),並將另外4.3萬億美元重新分配到目前算作服務業貨物流量的一部分。 如果以這種方式來看,服務貿易已經比貨物貿易更有價值。 這種觀點將極大地改變某些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貿易平衡。 此舉並不意味著要重新定義國家貿易統計數據。 它只是強調了服務的作用不足,這對於公司和國家未來參與全球價值鏈和貿易的方式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3在某些價值鏈中,基於勞動力成本套利的貿易正在下降

隨著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期全球價值鏈的擴大,許多關於生產地點的決定是基於勞動力成本的,特別是在生產勞動密集型商品和服務的行業中。 然而,與普遍看法相反,如今只有18%的商品貿易是基於勞動力成本套利(定義為人均GDP不到進口國五分之一或更少的國家的出口)。 換句話說,當今全球80%以上的商品貿易都不是從低工資國家到高工資國家。 除低工資外,其他考慮因素也會影響公司在何處進行生產決策,例如獲得熟練勞動力或自然資源的機會,與消費者的接近程度以及基礎設施的質量。

此外,在某些價值鏈中,基於勞務成本套利的貿易份額一直在下降,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商品製造業(從2005年的55%降至2017年的43%)。 這主要反映了發展中國家工資的上漲。 但是,在將來,自動化和AI可能會放大這一趨勢,將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變為資本密集型製造業。 這種轉變將對低收入國家如何參與全球價值鏈產生重要影響。

4全球價值鏈的知識密集型趨勢

在所有價值鏈中,用於研發和品牌,軟件和知識產權(IP)等無形資產的資本化支出在收入中所佔的比例不斷增長。總體而言,它從2000年收入的5.4%上升到2016年的13.1%。這種趨勢在全球創新價值鏈中最為明顯。 機械和設備公司的收入佔研發和無形資產收入的36%,而製藥和醫療設備公司的收入平均佔80%。 對知識和無形資產的日益重視,有利於擁有高技能勞動力,強大的創新和研發能力以及強大的知識產權保護的國家。

在許多價值鏈中,價值創造正在轉移到上游活動(例如研發和設計)和下游活動(例如分銷,營銷和售後服務)。 實際商品生產所產生的價值份額正在下降(部分原因是離岸外包降低了許多商品的價格)。 這種趨勢在製藥和消費類電子產品中尤為明顯,它們已經看到了專注於開發商品並將實際生產外包給合同製造商的“虛擬製造”公司。

5全球價值鏈正變得“區域化”而不是“全球化”

直到最近,隨著運輸和通訊成本的下降以及全球價值鏈擴展到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跨越海洋的長途貿易變得越來越普遍。 同一地區內國家之間的商品貿易份額(而不是比較遙遠的買賣雙方之間的貿易份額)從2000年的51%下降到2012年的45%。

近年來,這種趨勢已經開始扭轉。 自2013年以來,區域內在全球商品貿易中所佔的份額增加了2.7個百分點,部分反映了新興市場消費的增長。 對於亞洲和歐盟28國來說,這一發展最為明顯。 區域化在全球創新價值鏈中最為明顯,因為他們需要緊密整合許多供應商以進行及時排序。 隨著自動化降低了勞動力成本的重要性,並提高了公司決定在何處生產產品的市場速度的重要性,這種趨勢也可能在其他價值鏈中加速發展。

二、重塑全球價值鏈的力量之一是全球需求的地理變化

曾經嚴重傾向於發達經濟體的全球需求地圖正在被重新繪製,據估計,到2025年,新興市場將消耗全球近三分之二的製成品,其中汽車,建築產品和機械等產品將佔據主導地位。 預計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將佔全球消費總量的一半以上。這些國家繼續加深在全球貨物,服務,金融,人員和數據流的參與。而未來全球化浪潮最大的增長點仍然是中國。麥肯錫估計預計到2030年,中國佔全球消費總量將達到12%(考慮中國人口約佔20%,這個值仍然低於世界水平)。事實上,2016年中國的汽車銷量已經比整個歐洲多40%,中國也佔全球紡織品和服裝消費的40%。

隨著消費的增長,現在在中國出售的產品更多。這種趨勢促使貿易強度下降。在我們研究的產業價值鏈中,2007年中國出口了其生產總值的17%,到2017年,出口份額下降到9%。 這與美國的份額持平,但遠低於德國(34%),韓國(28%)和日本(14%)的份額。 這種轉變在很大程度上被掩蓋了,因為中國的產出、進口和出口在絕對值上都急劇增長。但總的來說,中國正在逐步調整國內消費。

其他發展中國家不斷增長的中產階級也正在發揮新的消費能力。 到2030年,中國以外的發展中國家預計將佔全球消費量的35%,其中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家將佔主導地位。

發展中國家需求的增長也為發達國家的出口商提供了機會。1995年,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的出口僅佔3%,但到2017年,這一比例上升到12%。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相應份額從20%增長到29%。總體而言,發達經濟體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從1995年的1萬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4.2萬億美元。在汽車工業中,日本,德國和美國將其42%的汽車出口向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在知識密集型服務中,發達經濟體所有出口中的45%進入了發展中國家。 對於許多西方品牌來說,亞太地區已經是頭等戰略要務。

三、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國內供應鏈的興起也降低了全球貿易強度

中國的快速發展使其成為幾乎每個生產商品的全球價值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而言,現在中國產品佔全球總產值的20%,而1995年僅為4%。在紡織和服裝,電機,玻璃,水泥和陶瓷中,中國佔全球總產值的近一半。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已經開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例如,在計算機和電子產品方面,中國公司正在開發中國曾經從發達經濟體進口的那種複雜的智能手機芯片。 建立更多垂直整合的國內產業可以使中國獲得更多的附加值,同時為較貧窮的內陸省份帶來就業和經濟發展。

儘管其他發展中國家處於起步階段,但他們開始表現出與中國相同的結構性變化。 例如,在紡織品和服裝中,跨越多個階段的生產網絡正在各個國家(如越南,孟加拉國,馬來西亞,印度和印度尼西亞)整合。

總體而言,新興亞洲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對進口商品生產的中間投入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8.3%比2017年的15.1%)。相比之下,在經濟增長緩慢的發展中歐洲,公司繼續融入西歐公司的供應鏈。 貿易強度的下降反映了新興經濟體日益成熟的工業。 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的生產能力和消費逐漸與發達經濟體趨同。 貨物貿易強度下降並不意味著全球化已經結束。相反,數字技術和數據流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的聯繫組織。

四、新技術正在顛覆傳統的全球價值鏈競爭

即時和低成本的數字通信已經產生了明顯的效果:降低交易成本並實現更多的貿易流量。 但是,下一代技術對全球商品和服務流動的影響將不會那麼簡單。 淨影響尚不確定,但在某些可能的情況下,下一波技術浪潮可能會抑制全球商品貿易,同時繼續為服務流加油。

在商品生產價值鏈中,物流成本可能很高。 公司經常因海關處理或國際付款延誤而浪費時間和金錢。 在未來的幾年中,大數據、物聯網和數據技術將繼續減少這些摩擦。

自動化和人工智能也會深刻影響全球價值鏈的競爭。隨著公司決定在何處生產產品,越來越多的自動化技術和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在製造業中使用,使得接近消費者市場,獲得資源,員工技能和基礎設施質量變得更加重要。服務流程也可以通過人工智能(AI)和虛擬代理實現自動化。這些虛擬助手增加了機器學習功能,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執行越來越多的任務。發達經濟體的公司已經在自動化一些客戶支持服務,而不是離岸外包。這可能會縮小全球1600億美元的業務流程外包(BPO)市場,而BPO現在是交易量最大的服務部門之一。

五、政策啟示

重新評估在價值鏈中的競爭位置。企業領導者需要不斷監控其行業價值的轉移並做出相應調整。一些公司在將生產外包的同時,將精力集中在研發和分銷上。相比之下,許多消費品製造商採取了超本地化的方法,為各個市場定製了產品組合。 Airbnb和Uber等“全球本地”服務提供商已經認可了全球品牌,但也提供了親自服務的廣泛本地運營。網絡公司(其中大多數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提供商)通過地理位置分散的運營模式和全球覆蓋範圍來創造價值。無論採用何種策略,關鍵都是要在價值鏈的所有部分保持控制,信任和協作。對於某些公司而言,這可能意味著要內部開展更多業務。那些外包的企業需要緊密的供應商關係和對供應鏈較低層的更大可見性。

考慮如何從服務中獲取價值。 在多個價值鏈(包括製造業)中,服務帶來了更多價值。 轉向服務可以提供以下優勢:減少銷售的週期性,提供更高的利潤流以及由於與客戶的更緊密的互動而實現新的銷售或設計思路。 在極端情況下,整個商業模式從生產商品轉變為提供服務。 為了成功實現這一轉變,公司需要深入瞭解客戶需求,投資數據和分析,並制定正確的訂購,按使用或基於性能的服務合同。

重新考慮您的運營足跡以反映新的風險。 新的自動化技術,不斷變化的要素成本,不斷擴大的風險以及某些行業中加快產品上市速度的重要性,都在推動許多商品生產價值鏈的本地化。 因此,將產品放置在全球主要消費者市場中或附近可能是有意義的。 在進行投資之前,公司應該考慮位置決策的全部風險調整後的,端到端的著陸成本,而如今許多公司並未考慮所有變量。

靈活而有彈性。 如今,隨著數十年來保持的戰後世界秩序似乎正在讓位,公司面臨著更為複雜的未知數。 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確實有可能繼續上升,從而逆轉數十年的貿易自由化。 數字和無形時代正在重新考慮稅收法規。 建立敏捷的運營可以幫助企業為這些不確定性做好準備。 這可以採用多種形式,例如使用通用的通用平臺跨產品線和多個工廠共享組件。 在採購方面,公司通過價格對沖,長期合同,調整客戶需求以使用替代品以及在供應鏈中建立冗餘來實現靈活性。

優先考慮上市速度和接近客戶的速度。 現在,所有行業的公司都可以使用實時,細化的銷售和消費者行為數據,但是要充分利用這些見解,就需要製造和分銷方面的卓越表現。 加快產品上市速度可更快地響應客戶的需求,並減少預測錯誤造成的產品浪費。 這並不一定要求每個主要市場都進行大規模的返工或完全垂直整合。 公司可以選擇推遲-即在遠處創建一個基本標準化的產品,然後在終端市場附近的工廠中通過自定義修飾完成它。

建立更緊密的供應商關係。 與全球供應商的公平關係涉及隱患和成本。 確定哪些供應商是企業的核心,然後徵求他們的想法並加深與他們的關係是很有意義的。 真正合作的公司可以確保首選客戶的身份,並從供應商鼓吹的新產品構想或流程效率中受益。 大公司還可以在價值鏈上帶來系統性變化,從而改善勞動力和環境標準。 物流和生產技術可以改變供應鏈,但是優化其功能需要端到端集成。 較大的公司可能需要幫助其中小型供應商升級並增加數字功能,以實現全部價值。

轉型中的世界經濟全球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