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工作中,从来没有对事不对人”你怎么看?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这肯定是错误的。

虽不排除有心眼小的员工,但大体上处理事务,都是以企业规章制度来衡量考评的。对于工作中的问题,大都以事情本身来判定好坏,涉及到具体的责任人当然是要有奖惩激励的。

就领导或团队管理艺术而言,一般是公开场合讲问题,剖析原因。私下里才对责任员工指正沟通。

企业所有事务的处理都应遵循“对事不对人”原则,且领导要勇于担责,并对安排某员工做事,要有承担后果的预见心理。


平日寸言



宝少妈


基本是这样,但不一定全是!



不二创客



山南人5102313


很多不懂“对事不对人”的职场人士,当你给别人提建议时,对方很容易否认问题。

小华与小罗共同做一个项目。小华一向做事迅速,且处理问题能力高超,而小罗能力一般,还经常拖延。由于是一个合作的项目,所以小罗做完后小华才可以完工。眼看时间节点就要来临,项目由于小罗的耽搁迟迟无法交差。

此时,小华耐不住性子,便找到了小罗说道:“你能不能做事麻利点,眼看就要被领导批评了。到截止时间交不上,我只能如实汇报了。”小罗由于受到了他人指责,心中不爽道:“其实你不明白事情的真相,情况哪有那么糟。而且我最近家里有事,一直没时间处理问题。你看,我现在速度多高效,放心吧,没问题。”

小华被小罗的话顶了回去,他的催促没产生多大效果。由于小华采用了“对人不对事”的策略,指责小罗为人拖拉,使得小罗否认问题予以回应。双方不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工作效率更加低效。

不懂“对事不对人”的职场沟通术,极易令别人否认问题,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


图说千里


“从来没有对事不对人”的意思不就是从来对人不对事嘛[大笑][大笑]

这种话听听就好了,何必当真!

1.说话太绝对,只会自己打脸。说这话的人能够用“从来”两个字,说明他就是一个很钢的人,说话直,做事直,刚性有余而韧性不足,平常大概比较会得罪人。一般有心思的人不会把话说的这么满,好给自己留个余地。

2.情绪是人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互联网上一搜一大把“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说的好像情绪罪大恶极似的。其实,无论是高兴、快乐、开心,还是悲伤、愤怒、气愤,都是我们正常的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是我们如何认识它,了解它而已。我们既可以发愤图强,也可能乐极生悲。人作为情绪性动物,不可能完完全全脱离情绪,像机器一样处理事情,所谓,只对事,不对人,也不过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已。

工作中,把属于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的做好,有问题虚心请教,及时纠正,平常待人客气有礼些,我想这样的人,同事领导都会喜欢的。


蜗牛的书卷人生


职场中的规矩是有权利的人立出来的。要求对事不对人,那就是要求公平,都公平了何来竞争?对吧?

记不得是哪里看过一句话:“老板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不能让员工过于抱团,否则你就会失控......这句话直指人的劣根,做过企业的应该都明白个中滋味。

我的很多答题都是从侧翼阐述一下某种现象,老板有老板头疼的事、管理者有管理者的想法、平层有平层的内斗,要求身外人响应自己的情绪,那你还需再练。

有利益存在的地方就有不如己意的可能......


富满满


首先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成熟的今天,在社会体制不断完善、规范的今天。领导、中层或同事等在工作中大都高姿态、高效率的在为单位(企业)发展或效益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以前的关系网、效率低、占据位置不作为的现象已经不适应现今社会发展所需,无正能量的行为已被众人排挤、鄙视、唾骂。

工作中很多管理者、同事用心良苦的教导或说服同事表态原则“工作中对事不对人”,也确实是为了共同工作和大局着想。这需要互相理解和支持。但肯定也会有少数领导以“工作中对事不对人”的借口打压那些努力和付出的员工,以此让“关系人”或“同伙”取代重要位置,达到不公正目的。

大家要理性看待问题,将失望、愤怒、焦虑、委屈、伤心等情绪搁置一边。毕竟“人无完人”;再一个有些不公正待遇也是一般人改变不了的现实。

我们坚信公开、公平、公正基本原则的适用范围会越来越广。


竹木逢春


首先,“从来没有”一词使用不妥,它否定了所有其他的可能性。

事实上,万事万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无论是做事的原则还是普遍存在的规律,没有一种事物只存在一种可能,比如说,只这样或者只那样。

其次,不管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对人不对事和对事不对人这两种情况都真实存在,也常有发生,不会出现在一个场合里“从来没有对事不对人”或者“从来没有对人不对事”这种极端状况。

比如,在公司,老板同时交给A和B两个人去不同的地方完成同一种任务,见客户并签合同,四点返回公司跟重要的新客户见面洽谈业务。一向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A什么也没做,单纯按照领导要求,直接去直接签,然后回来复命。而惯于投机取巧坐享其成B在去的路上突然发现合同里有一处细节漏洞,如果不及时修改,日后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损失,所以他掉头回公司,找老板重新核实商榷,耽误了时间,也耽误了四点跟新客户见面。

这件事,你觉得会是什么结果呢?正常情况下,老板多半不会因为B一向表现不佳而无视他这次为公司考虑的行为,继续不看好他。同时,他也不会因为一向工作突出A的这次按时完成了任务而嘉奖他。相反,老板可能会突然发现B挺有责任心,关键时刻能为公司考虑,以后会看好他,器重他,同时对一向优秀的A可能没什么特别感觉。

所以你看,在工作中,也有对事不对人。只要事干得漂亮,人也差不到哪里去。事做好了做成了,自然改变周围人对做事者的评价态度。

第三,对事不对人和对人不对事,并非绝对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可以相互穿插转化。

所谓对事不对人,就是不管人怎样,只看事做得如何。而对人不对事是,只看人怎样,不管事办得如何。这两种做法,其实都是聚焦了一处,而忽略了另一处。

我个人认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所以我更倾向于对人不对事。

对事不对人,立足于现实主义,表面上公正客观,但它忽略做事的根本(人)这个因素,不利于长期建立合作关系。

对人不对事,尊重了人的本位主义,能体现出更多的管理弹性,能有效防止短期的机会主义。

但二者又各有利弊。有时候,事好衡量,有标准,但人难判断,得赌运气。

所以,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对事不对人存在,对人不对事也存在。

当事情比较紧急,举足轻重时,暂时对事不对人,只要能把事办好,先不论人怎样。

如果事情不那么紧急重要,就到了细细掰扯人好坏的时候了。


思想碎碎念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我们无论面临什么处境、问题都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在工作中,一个人的能力的的确确是个人发展,晋升的需要,领导也非常看重个人能力,你的能力能为集体创造更多的财富,领导自然重视你。所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在工作中是对人不对事的,这是这个问题中的观点合理性的一面。一个公司、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只靠一个方向。而今仍有的人科学文化教育上去了,但思想道德观念仍欠缺,如果说在工作中对的是这种缺乏道德的人,那么这个集团也是得不到长远发展的。而且能从工作中脱颖而出并担任上司的人也应该具备理性的判断,做事时没有偏袒,对事不对人。所以说此问题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