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輔助下微創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進入21世紀以來,無論在西方發達國家或是中國,冠心病均已成為導致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 藥物治療、經皮血運重建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是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手段,大量詢證醫學研究證明,對於左主幹或多支血管病變患者,CABG仍然是最佳的治療方法,遠期療效優於藥物治療和PCI。然而,傳統正中開胸體外循環下的CABG手術存在手術創傷大、圍術期併發症相對較高以及術後恢復緩慢等不足,對於高齡和合並症較多的高危患者,手術風險成為患者拒絕治療的重要原因。基於此,避免體外循環的心臟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成為近 20 年來冠脈外科界推崇的手術技術,而且以 CORONARY等研究為代表的系列臨床試驗已證明非體外循環冠脈搭橋(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具有與CABG 相近的近遠期療效。儘管如此,正中開胸所帶來的身體和心理的創傷仍然阻礙了相當一部分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脈搭橋手術。21世紀作為微創外科的時代,新器械和新材料的不斷進步促進了各種非體外循環小切口冠脈搭橋手術甚至機器人輔助下全腔鏡冠脈搭橋手術在臨床的開展,一系列單中心觀察性研究已經初步證明非體外循環機器人輔助全腔鏡或小切口微創冠脈搭橋在治療冠心病單支血管病變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老年人由於全身狀況的限制,特別適合微創手術,而冠心病又是老年人的常見病,有多種方式的MICS(微創冠脈搭橋)。

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OPCAB)

常規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是正中開胸,體外循環下,心臟停止跳動後進行手術,由於體外循環將產生一系列併發症,目前改進了手術器械,發展了心臟固定裝置,使大多數冠心病患者可以用非體外循環下行冠狀動脈搭橋術。其切口仍為前胸正中劈開胸骨切口,採用特製的牽開器和固定器,一般情況下可以進行所有部位的冠脈搭橋術。但此法應用亦取決於外科醫師和麻醉師對此技術的掌握程度,目前採用OPCAB術式佔總的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CABG)的比例在15%~ 98%。巴西的Buffolo在1996年報道完成OPCAB 1761例,病死率為2.3%,併發症的發生率明顯低於該中心的常規CABG 病例,而且由於節省了體外循環的管道,氧合器等,手術費用大大降低。一般認為除( 1)搬動心臟顯露待吻合的血管時,造成不可逆的血壓下降,嚴重的心律失常者; ( 2)合併心內操作者,如室壁瘤切除、二尖瓣替換等,不宜採用此種方法,其餘有CABG 適應證者,均可嘗試行OPCAB。

機器人輔助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Robotic-assistec CABG)

小切口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指左前外側切口(切口長度通常10 cm) ,遊離出左乳內動脈,然後在直視下完成乳內動脈和左前降支的吻合。此方法創傷極小,一般不用輸血,但由於取乳內動脈時需要牽開器牽拉肋骨,患者術後疼痛劇烈。目前採用機器人輔助可以準確而創傷小地獲取乳內動脈,並且藉助特殊器械的使用可以暴露對角支、迴旋支以及後降支等靶血管,手術適應證又進一步擴大,可擴大到對角支、迴旋支、右冠病變的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