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辅助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或是中国,冠心病均已成为导致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 药物治疗、经皮血运重建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大量询证医学研究证明,对于左主干或多支血管病变患者,CABG仍然是最佳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优于药物治疗和PCI。然而,传统正中开胸体外循环下的CABG手术存在手术创伤大、围术期并发症相对较高以及术后恢复缓慢等不足,对于高龄和合并症较多的高危患者,手术风险成为患者拒绝治疗的重要原因。基于此,避免体外循环的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成为近 20 年来冠脉外科界推崇的手术技术,而且以 CORONARY等研究为代表的系列临床试验已证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具有与CABG 相近的近远期疗效。尽管如此,正中开胸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创伤仍然阻碍了相当一部分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搭桥手术。21世纪作为微创外科的时代,新器械和新材料的不断进步促进了各种非体外循环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甚至机器人辅助下全腔镜冠脉搭桥手术在临床的开展,一系列单中心观察性研究已经初步证明非体外循环机器人辅助全腔镜或小切口微创冠脉搭桥在治疗冠心病单支血管病变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老年人由于全身状况的限制,特别适合微创手术,而冠心病又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有多种方式的MICS(微创冠脉搭桥)。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

常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正中开胸,体外循环下,心脏停止跳动后进行手术,由于体外循环将产生一系列并发症,目前改进了手术器械,发展了心脏固定装置,使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可以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其切口仍为前胸正中劈开胸骨切口,采用特制的牵开器和固定器,一般情况下可以进行所有部位的冠脉搭桥术。但此法应用亦取决于外科医师和麻醉师对此技术的掌握程度,目前采用OPCAB术式占总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比例在15%~ 98%。巴西的Buffolo在1996年报道完成OPCAB 1761例,病死率为2.3%,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该中心的常规CABG 病例,而且由于节省了体外循环的管道,氧合器等,手术费用大大降低。一般认为除( 1)搬动心脏显露待吻合的血管时,造成不可逆的血压下降,严重的心律失常者; ( 2)合并心内操作者,如室壁瘤切除、二尖瓣替换等,不宜采用此种方法,其余有CABG 适应证者,均可尝试行OPCAB。

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obotic-assistec CABG)

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指左前外侧切口(切口长度通常10 cm) ,游离出左乳内动脉,然后在直视下完成乳内动脉和左前降支的吻合。此方法创伤极小,一般不用输血,但由于取乳内动脉时需要牵开器牵拉肋骨,患者术后疼痛剧烈。目前采用机器人辅助可以准确而创伤小地获取乳内动脉,并且借助特殊器械的使用可以暴露对角支、回旋支以及后降支等靶血管,手术适应证又进一步扩大,可扩大到对角支、回旋支、右冠病变的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