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報任安書》中“典故”淺析

典故本指典制和掌故,現在一般泛指文章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以及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


古文觀止︱《報任安書》中“典故”淺析


《報任安書》凡2800言,頗多歷史人物或故事,或涉及歷史人物或故事的詞語詞彙,今人來看,都可曰典故。鋤揚軒粗略盤點其中,以饗讀者。

太史公

太史公是司馬遷自稱,見諸於《史記》絕大部分篇章中。一般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出現。

牛馬走

這個詞看著有些好玩,似乎不常見也不常用。意思是:像做牛做馬一樣的供人驅使,替人跑腿,給人賣命。在農村,有時候父母親會說當牛做馬的拉扯孩子們長大。而,古時候的縣令一般被認為是父母官。箇中意味,一言難盡。

伯牙子期

原文:“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這個典故可就出名了。是兩個人(鍾子期死和伯牙)的故事,並且演繹出了一段千古佳話。

據說,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說:“ 好啊!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又說:“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不管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鍾子期去世後,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高山流水”一曲和“知音”一詞即來源於此。

鄉曲

原文:“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鄉曲,這裡應該泛指舉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吏。漢文帝為了詢訪自己治理天下的得失,詔令各地“舉賢良方正能直言切諫者”,亦即有鄉曲之譽者,考察合格後即可做官。漢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1人,逐漸形成了“舉孝廉”的官制。司馬遷不是通過“舉孝廉”的途徑入仕,而是子承父業。

剖符丹書

原文:“僕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剖符,把竹子製作的契約一剖為二,皇帝與大臣各執一塊,上面寫著同樣的誓詞,比如永遠不改變立功大臣爵位的話語等。丹書,把誓詞用丹砂寫在鐵製的契券上。古代,凡持有剖符、丹書的大臣,其子孫犯罪可獲赦免。但也不一定,《水滸》中這跟小旋風柴進持有祖上的“丹書鐵券”,但最後也上梁山了。

刑不上大夫

原文:“傳曰:刑不上大夫。”出自西漢成書的《禮記·曲禮》“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據《孔子家語》記載,孔子的學生冉有曾求教於孔子:先王制定法律,規定刑不上大夫。如果大夫犯了罪,就可以不適用刑罰嗎?孔子的解釋是:對於君子的治理,通常以禮教駕御其內心,從而賦予其廉恥之節操。古代的大夫,如果有違法犯罪行為,不必直接定其罪名,以避諱不名之恥。因此,大夫犯了罪,如在五刑範圍之內,不必派司法官吏對其加以捆綁羈押,而令其自己請罪;如屬於重大犯罪,也不必派司法官吏對其施以死刑,而令其跪拜自裁。所以,即使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也不會因有罪而逃避懲罰,這實際上是禮教在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

另外,司馬遷在文中又講到:“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也就是說,“古人之所以對士大夫用刑很慎重,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一家之言

原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一家之言,本應該是謙辭謙詞,最初應該僅僅指司馬遷個人謙遜之託詞。鋤揚軒認為,一家之言,如果用來自稱,是褒義詞,是謙詞。如果用來他稱,比如“你這個說法,是一家之言”,那麼就是中性詞,甚至有些偏向貶義。

以上粗淺羅列了幾個典故詞語,其實還有很多,比如宮刑、蠶室等,現在看來也是典故詞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