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代名人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易開江


大家好,我是混跡於廚房卻熱愛歷史文化的家庭主婦。哪些古代名人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呢?我們往往只看到一個人的光鮮亮麗,不知道人往往有雙面性,也有鬱郁不得志的一面,下文我要說的是我最喜歡的兩位古代詩人。

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在書香門第,父親是當地有名的知識分子,所以她從小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絕大多數人心目中,她冰清玉潔又才華橫溢,是“千古第一才女”。我們眾所周知的就是那句“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可是我們不知道她還是個好酒如命嗜賭成性的人,她吟詩作對要喝,外出遊玩也要喝。她不僅愛賭還寫了一本叫《打馬圖序》的賭博攻略。可是她的與眾不同必然造就了她生活中的不如意,她的不拘禮法,崇尚愛情的做法,如果放在當今的自由社會可能又是另一種人生了!

•辛棄疾

辛棄疾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裡寫道: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我們學過他的詩總認為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大詞人,但是卻少有人知道辛棄疾曾經萬軍中取過上將的首級。辛棄疾曾是耿京麾下一員,當時金朝官府為了繼續南侵宋國,加緊了他們的誘降活動,張安國為了貪圖金人的賞賜,勾結耿京手下另一個部將,趁耿京沒防備,就闖進營帳把耿京殺了。辛棄疾便直接帶著五十多人前去軍營中截殺張安國,趁著張安國未反應過來便將他扔到馬上劫走,千里奔襲殺回京城,而當時反叛軍有五萬。由此可見辛棄疾的勇猛,他本想沙場秋點兵,了卻君王天下事,可是一直壯志未酬,可惜了這麼一位渴望上戰場奮勇殺敵的愛國勇士了。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兩位詩人不為人知的一面,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大家和我一起交流學習,期待你的留言。


美食阿怪


我來回答:

想當大官的詩聖杜甫:一個被盛唐拋棄的孩子

呃呃呃,是不是有點尷尬?在我們眼裡,憂國憂民有著千古第一詩聖名號的杜甫一心想當大官,一直在想當大官的路上奔波,可是沒那個命,就是沒有大佬賞識他。

唐朝想當官有兩條路。一種科舉高中,一種大佬推薦。世界給杜甫關上了一道門,也沒有給他開一扇窗。簡單看一下杜甫一生在幹嘛!

①李白頭號粉絲:3344的相遇

天寶三年,李白四十四歲名揚天下被奉金賜還,杜甫三十三歲科舉落弟無業青年。他們在洛陽第一次相遇。李白帶著他和高適在洛陽周邊從秋天浪到了冬天。分手後,杜甫又回長安。只不過從此,不管是冬天還是春天,不管是睡著還是醒著,杜甫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李白。杜甫寫李白的詩,據不完全統計,最少16首。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贈李白》

②10年後終於當上了倉庫保管員

和李白分別回到長安的杜甫繼續尋找入仕之路。天寶十四載(755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殊不知,“十年京漂求官路,家中小兒已餓死”。

③再投肅宗,終於當上了八品小官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局勢動盪。杜甫時常寫詩,表達著對大唐的愛國之情。德二載(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城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八品),故世稱“杜拾遺”。短暫的安穩之後,(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年近五十,杜甫知道再沒有回到長安的可能。滿腔報國情懷不得賞識,憤憤不平寫下了著名的“三吏”和“三別”。經過痛苦的抉擇,終於棄官而去。老子不幹了。

④最後的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攜家人老小投奔在西南的表弟。後來,世交之子嚴武到任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劍南節度使。早年和李白他們一起浪的高適期間任蜀州刺史。在高適和嚴武等一眾好友的資助下,杜甫在成都近郊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這就是“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杜甫草堂,杜甫在這裡過了將近四年的隱居生活。幾年間,眾多友人時常給予資金資助,這是他動盪一生中的短暫安寧。在這裡杜甫寫下了名垂千古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764)春,嚴武第三次鎮蜀,杜甫又回到了成都草堂,並擔任了一段時間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人又稱其為杜工部 。

永泰元年(765年),正月裡好友高適去世,四月時,好友嚴武去世。53歲的杜甫失去依靠,決定落葉歸根回家鄉河南。大曆元年(766年)到達夔州(奉節)。由於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安穩生活了一段時間。在夔州的兩年裡,杜甫作詩四百三十多首,佔現存作品的30%。例如我們所熟悉的《春夜喜雨》、《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詠懷古蹟五首》、《秋興八首》等,其中《登高》(就是慶餘年裡慶帝喜歡的那首)還被評價為是古今七律第一: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⑤江舟長逝

《風疾舟中伏枕書杯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節選)

畏人千里井,問俗九州箴。

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葛洪屍定解,許靖力還任。

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

大曆三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嶽陽,這一段時間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於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曆四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又由潭州到衡州,復折回潭州。

大曆五年,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

後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其絕筆之作《風疾舟中伏枕書杯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慷慨悲壯,讀之令人嘆惜。






大釘耙


唐玄宗時期名相宋璟,是與姚崇在開元初並稱賢相。實際上他還有不為人知的一面是他的文學藝術水平,不僅善於文辭,還能歌善舞,洞曉樂譜,擅長打羯鼓。

宋璟,人稱宋廣平,因其封爵為廣平郡公,故美稱之。又稱宋文貞,文貞乃是他死後的諡號。他,時人號稱“姚宋”。他為官正直剛毅,不畏權貴。武則天時,為御史中丞,面對佞臣張易之、昌宗及武三思等人,不屈不撓,敢於違抗最高權威武則天。新史稱其“政清毅,吏無敢犯者。”玄宗初,自廣州都督召回京師,任宰相,途中與迎接他的內侍權貴楊思勖不交一言,不議政事。玄宗看重他的正直無私,盛加讚譽。他為相“務清刑政”,使官人皆任職。其耿直無私,人們謂之“鐵心石腸”,其“危言切議”,犯顏正諫,繼他為相者讀其諫章“不禁失聲嘆息”。

宋璟善於文辭,嘗作《梅花賦》。劉禹錫《獻權舍人書》稱:“嘗聞昔宋廣平之沈下僚也,蘇公味道時為繡衣直指使者,廣平投以《梅花賦》,蘇盛稱之,自是方列於聞人之目,名遂振。”(《全唐詩話》卷一)這是說宋璟是以《梅花賦》受到蘇味道的褒獎,並被文壇所重視。

《梅花賦》寫得柔和皎美,頗似南朝徐庾體。後人驚訝這與他為人作風很不相稱。其實他所寫的《梅花賦》是在武則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即他年方二十五歲時的早期作品。當時文壇盛行著齊梁豔麗的文體,沈佺期、宋之問就是這類作品的代表。宋璟染於當時環境,是不足為奇的。還需說明,《梅花賦》乃是宋璟未中進士,文場失意後,寄託著他的一種清高自信的表白。他在《梅花賦》序中說道:“垂拱三年,餘春秋二十有五,戰藝(指進士科的文場考試)再北,從父之東川,授館官舍。時病連月,顧瞻圯牆,有梅一本,敷葩於榛莽中,喟然嘆曰:‘嗚呼,斯梅託非其所,出群之姿,何以別乎?若其貞心不改,是則可取也已。’感而成興,遂作賦。”此《梅花賦》文字頗多,載於《全唐文》卷二七○中,讀者自可檢閱,這裡就不移錄了。

宋璟生活當中,還有另一個側面。他能歌善舞,洞曉樂譜,擅長打羯鼓。他與玄宗兩人,猶如雙峰並峙,打鼓的技藝當世無敵。南卓《羯鼓錄》載道:“(宋璟)雖耿介不群,亦深好聲樂,尤善羯鼓。”常與玄宗論鼓事,打羯鼓打得好,須“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即杖要打得急驟猶如雨點般,頭要巋然挺直,一動也不能動。又據南卓所稱宋璟的女兒、孫子也都善打羯鼓,懂得音律,這可說是有家傳了。(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十二》)

如此看來,宋璟不僅是一個有作為的著名政治家,而且在文學和音律樂藝方面也頗有造詣,是一個響噹噹的行家裡手是當之無愧的。


徐張話歷史


不講古代,就說近代吧!

一說到共和國的開國將軍,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舞槍弄棒,身經百戰,功勳卓著,但今天我要介紹開國上將肖克當作家、寫小說的事,與友友們分享。

肖克,湖南嘉禾泮頭小街田村人,共和國的第一上將,黃埔軍校四期畢業。歷經北伐、秋收起義、土地革命、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路浴血,敢打敢拼,曾任紅六軍團軍團長、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八路軍120師副師長、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第一參謀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委員,國防部副部長兼軍事學院院長、第一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排在第一位。

肖克將軍戎馬一生,但他也筆耕不綴,對文學創作也非常有興趣。他主編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蕭克詩稿》、百卷鉅著《中華文化通志》、《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等書籍,出版了《蕭克回憶錄》、《朱毛紅軍側記》等作品。尤其是他創作的長篇小說《浴血羅霄》,描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羅霄縱隊為配合中央紅軍的戰略決策北進,以羅霄縱隊司令郭楚松為代表的共產黨員高風亮節的故事。該小說被評為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學獎榮譽獎,肖克是獲得茅盾文學獎的第一個開國上將,2019年9月23日,該小說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胡耀邦在讀完小說《浴血羅霄》後,曾經賦詩:寂寞沙場百戰身,青史盛留李廣名。夜度將軍羅霄曲,清香伴我到天明。


zj史海拾貝


杜甫的死有幾種說法,但是比較多的說法是,撐死的。。。。

杜甫,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暮年的杜甫,多病纏身,與妻兒蝸居扁舟,漂泊於蜀山湘水之間。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4月,杜甫乘船下郴州(今湖南郴縣),途中因江水大漲阻斷去路,困居耒陽縣十多日。當時的杜甫貧困至極,以致數日無食充飢。耒陽縣令聽說後,派人給杜甫送去了白酒和牛肉。過了幾天,縣令又派人尋找杜甫,卻找不到了。據傳,杜甫因為吃多了牛肉,喝多了白酒,結果脹死了。一代詩聖如此死法,無疑讓無數愛戴、推崇、仰慕杜甫的後來儒者難以接受。宋代劉斧說,杜子美自蜀走湘楚,卒於耒陽,時人謂以牛肉白酒脹飲而死,則非也。僧紹員說得更直率:“賢人失志古來有,牛肉因傷是也無。”



簡張張


說李叔同吧!

李叔同是什麼人?

貼一首詞吧!讀者您就算沒讀過詩詞,也一定聽見過有唱歌的唱它: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離別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李叔同·《送別》

本回答不評價這首詞!

不是不會,不是沒懂,而是葭明通不敢評價此詞,怎麼形容此詞的“好”也不為過呀!實在找不到人間的語言去形容這首作品。

這種時候,杜甫說的一句話最好: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杜甫·《贈花卿》

可不是咋的,作者李叔同這人非人間之人也!

我們普通人死亡之時,要麼怕死亡,要麼戀人生,怕死貪生嘛!

因為貪生怕死,很多人做出很多奇形怪狀來,比如秦始皇追長生;比如朱元璋重新撿起嬪妃殉葬;比如探花老爺兼東林黨領袖錢謙益怕水涼。

上面的人物面臨死亡是“悲傷”的情緒狀態。

也有勇敢赴死,坦然接受生命結束的,比如刺秦的荊軻;比如大宋的文天祥;比如認定了還有後來人的夏明翰。

上面的人物面臨死亡是“欣慰”的精神狀態。


1942年10月10日,李叔同自知時日不多,喚人進入臥室,說:“我要寫遺囑了,拿紙筆來!”

紙筆鋪好,法師蘸墨寫下了四個大字——悲欣交集!

三天後,法師圓寂。

這裡要問一句,弘一法師李叔同的悲欣交集,悲從何來?欣由哪裡起呢?

這個世界上出家的人何其多也,有因為窮苦求個衣食的,比如朱元璋;有因為政治程序需要轉換身份以便開始新人生新身份的,比如武則天;有為了避禍求個安靜的,比如那些事業情場失意的人。

李叔同絕對不是上面的任何一種出家人。

終於說到正題了,李叔同為什麼出家?

李叔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的一面?

譚嗣同說過一句話:

佛教精微者極精微,誕謬者極誕謬

李叔同出生的年代,1880年,大清光緒六年,上至慈禧太后,恭親王,下至深山愚氓,市井凡夫,都是拿佛教超度亡靈,祈福避禍,求子求財的。

但也有“虛雲法師”弘法念佛,興旺六處祖庭,一生百餘年皆是苦行。

正如章太炎說過的一句話:

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人不敢不信。

無疑,李叔同絕對應該是“上智者”。

李叔同之所以變成弘一法師肯定是因為佛教的理論,不會是因為家庭破產,情場不得意,人生失敗。

並且李叔同的人生一直是“成功”呀,非常成功!生就豪富之家,少年成名。

沒辦法,李叔同這個人自小就是天才。

老天是不公平的。他在造人的時候,給予人的腦子是不一樣的。

有人的腦子生來的就高智商,是謂“上智者”是也;

有人生來的就是一顆平凡笨腦袋。是謂“下愚者”是也。

這裡不討論下愚者,他們就是功名利祿,美服嬌妻富貴兒女而已。

“上智者”也很多,有的就去搞數學,弄物理,做政治,哪怕做個所謂的文化藝術家呢!

為啥就有人去參驗佛教了呢?為甚李叔同這名“上智者”就皈依了佛教呢?

佛教講究的可是“空”和“虛”。

李叔同39歲出家之時,其事業家庭生活正是烈火烹油的時機,有什麼“空”和“虛”呢?

是什麼不為人知的原因導致了李叔同這種“上智者”腦子的人竟然願意遁世去過“大空虛”日子呢?

是因為李叔同的童年!

李叔同的童年是非常不幸福的。

對,家裡開著銀行經營著食鹽專賣的李叔同童年是不幸福的童年。

李叔同5歲時,其72歲的父親撒手西去,即是說李叔同父親在67歲的時候生的李叔同,這時候李叔同的母親多大呢?

20歲!

造孽呀!一個20歲的小妾好容易生了一個男孩子,孩子才剛剛五歲,父親就去世了。

孃兒兩個的生活立馬跌入了低谷絕地,尤其李叔同的母親,可以想象,這個女人連《紅樓夢》中的趙姨娘也不如的,趙姨娘總還是有侍寢賈政的機會,趙姨娘總還是有賈環在身邊竄來轉去。

而李叔同被從她身邊奪走了,去上學讀書去了。

請記住,列位,小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之愛,不是什麼錦衣玉食,讀書上進。

母子兩人很可憐,在人屋簷之下,說是豪富之家,也就是鬧個錦衣玉食而已,其他事一概皆無的,連葬身之地也沒有!

在李叔同剛剛18歲的時候,被家族安排和一個茶商的女兒結了婚,結婚之後的李叔同也就有了自己的家,他第一個動作是把自己的母親接了出去,從天津第三鉅富之家接去了上海。

母子二人不用看人臉色過日子了,然而,不幾年,母親也就死了,這一年,李叔同的第一個孩子也死了。

任你才情滔天,“二十文章驚海內”。該失去的還是要失去。

然後扶柩歸天津,到了天津,他的叔叔站了出來:“呔,何方賤女子,怎可入我李家門楣!”

竟然不許李叔同母子進門。

為什麼?李叔同的母親是侍妾出身,不得入祖墳的,木有葬身之地。

畢竟是民國社會了,不是慈禧的大清了,李叔同也不是簡單人呀!

勃然大怒,讓人把母親靈柩抬進了正門,放進了大廳中央——李叔同終於讓死後的母親坐上了正位。

然後呢,李叔同摒棄了 白衣孝帽,一身黑衣鞠躬行禮,不受禮金。

也沒有靈前鼻涕眼淚的大哭——他拿出了一張琴,開始了彈奏!

好無情那,竟然在好容易爭來的靈堂前不哭不淚,反而作樂!

唯有真情才會無情!
唯有深愛才會出世!

有一個小故事,說:

一個太監,一個嫖客,一個瘋子,一同去佛哪裡求佛法。

佛問太監:“諸色皆空,你可知否?”

“曉得,我從來也沒近過女色。”

佛一擺手,“你走,你不近色,怎知色空?”

又問嫖客 :“悟者不迷,你知否?”

嫖客說:“當然知,我盡享過天下女色了,對女子不會再迷戀了。”

佛一擺手“呔,不留戀?何來覺醒?”

瘋子是瘋子嘛!佛也不好問,只是慈愛的看著瘋子。

瘋子捶胸頓足,哭而喊到:“我愛,我愛!”

佛雙手合十:“善哉,善哉,原來你在這裡。”

咦!我寫了兩年多個字了。我說明白李叔同為啥出家了嗎?
您看懂了嗎?


葭明通半瓶歷史


今天說的是一位為民的青天。

從前有個書生,正金榜題名,春風得意,忽聞噩耗傳來,老人病重家中。

那會兒朝廷官員過盛,師父告訴他,你回家盡孝,便有可能再也不得錄用。

書生沉默片刻,向師父一拜,毅然離京而去。

師父笑著送他,說今日,你正式出師了。

此後九年間,書生沉寂鄉里,潛心著書。

那年南方爆發民亂,悍匪成群,無人敢去赴任,這才空出職位來。

書生抖抖長衫,說臣願赴任,為朝廷分憂。

有人說他傻,書生不明白,說讀聖賢之書,上報君王下安百姓,傻在哪裡?

那地方的長官,是提點刑獄的葉宰,聽說此人此事,當即拍板重用書生。

半個月後,書生開倉放糧。

葉宰:……大哥你這是什麼狀況,剿匪你放糧幹嘛?

書生說,我在亂軍之中走訪半月,發現這裡的盜匪其實不多,饑民流民才是盜匪主力,開倉放糧,會比大軍圍剿更有效。

葉宰眉頭緊蹙,書生疑惑,說有什麼問題嗎?

葉宰皺眉:你什麼時候去走訪的,多危險吶!來人,撥三百人去保護這小子!

書生:……

書生笑了笑,能碰上這樣的長官,是他人生幸事。

那些天裡,書生賑濟亂民,幾天後書生覺著民心已定,盜匪軍力不多,一揮手,又帶著三百人去偷襲敵軍大寨了。

葉宰聽到消息大驚失色,心說我給你三百人,不是讓你這麼用的啊!

書生大勝而歸,還斬了賊頭子。

葉宰:……

葉宰哈哈大笑,一拳錘在書生胸口,說你小子可以呀!

書生平日裡不苟言笑,此時一笑如春暖花開。

那會兒還有個將軍,同樣是奉詔討賊,卻怕盜匪太多,不敢進軍。

見書生大勝,將軍來了精神,只覺得盜匪都是菜逼,揮軍就要硬上。

於是一場大敗,將軍連命都丟了。盜匪從此氣勢如虹,數量比從前更多。

朝廷按耐不住,派了個叫魏大有的人來。

彼時葉宰和書生正順風順水,書生用兵謀定而後動,每戰必勝,頗有大將之風。

魏大有至,笑嘻嘻找到書生,說要跟書生商量件事。

書生還很奇怪,說大勝在即,又有何事?

魏大有:你有沒有發現,你每次剿匪出戰,都是三五百人的小戰,這樣的功績你得不到升遷,史書上更不會留名,不如……你莫再振撫,最後一戰,我們大殺四方,殺幾千顆頭顱,該能讓我們名揚四海!

書生的眼神越發銳利,魏大有卻更加振奮,他說名揚四海,步步高昇,我們才能有機會一展雄圖,這也是為了江山百姓啊!

書生拍案而起,定定看著魏大有。

書生一字一頓,說魏大人,人命大如天,冤魂不安吶!

魏大有一怔,書生冷哼一聲,拂袖離去。

那年,書生還是隻帶三五百人,平定了連綿數縣的盜匪。功成之後,葉宰升官調走,書生還只是個小小主薄。

魏大有,成了書生的頂頭上司。

魏大有說的不錯,書生這份功績,沒能上宋史,還升不了官。

或許唯一有結果的,就是少死了許多的人。

魏大有嗤笑,說這種結果,不過如一場笑話。

書生就嘆氣,說以魏大有的為人,遲早會把這裡的百姓再度逼反。

魏大有面無表情,默默罷免了書生。

不久後,果然是亂民復起,盜匪猖獗。魏大有滿腦子都是亂世出英雄,卻無比平淡的死於賊兵之手。

朝廷又派人來平叛,這次是名臣陳韡。

書生的師父與陳韡有交情,把書生推薦出來,領兵作戰。

那年書生“提孤軍從竹州進,且行且戰三百餘里”,軍中將領無不心服。

終於,書生因軍功受人賞識,一步步從縣令做到了提點刑獄官。

這些官職都算美差,同僚紛紛恭賀,說你的苦日子算是到頭了。

書生就笑著回覆,說可惜宋某過慣苦日子,還真不知美差該怎麼當。

那年他提點廣東刑獄,衙門裡的人都懶散,他剛赴任的時候,兩百多件案子懸而未決。

衙門裡的人畢恭畢敬伺候著,說您老有什麼想逛的,想玩的,都隨您。

書生恍若未聞,只翻著案卷,說有這麼多人死得不明不白,本官還能去哪,只能是墳堆墓前,開棺驗屍。你們……誰陪我去?

那會兒仵作這種活,都是下賤工種,沒人看得起,官員都笑,說大人這是開玩笑呢吧。

書生一拍桌案,陡然變臉,說開玩笑?你們尸位素餐,枉法瀆職,這都不是開玩笑,本官去勘驗受害人,反倒成了玩笑!?

八個月間,書生親自驗屍,驗骨,案發現場裡蒐集證據,公堂之上洗冤昭雪,將兩百餘件案子一一審結。

百姓為之動容,天下盡知宋青天大名。

不錯,這位領兵作戰的書生,正是寫下《洗冤集錄》,開法醫先河的大宋提刑官,宋慈。

或許是審案太多,又或許是那個世道太濁,宋慈怎麼審也審不清楚。

那年他頭痛病發,與世長辭。

《宋史》裡沒有他的列傳,書生奔波在百姓之間,為一條人命而執著,未能建功立業。

好在,歷史的長河永遠不僅只在書中,它長久的存於人心,天地之間。

人民不會忘記!

宋慈的老師是誰呢?

真德秀

對是真的秀

有圖片




語言觀改變你的格局


大家好,我是喜歡歷史,喜歡古代,如果可以穿越就穿越古代的寶媽,很高興分享我的回答

孔子不為人知的一面,上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童鞋對孔夫子的印象大多是:名丘,字仲尼,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創始人。這寫估計語文老師都讓背爛了,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武藝修為極高的孔子,人家也是文武雙全的聖人。

一,貴族血統的“高人”

孔子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所以人家也是貴族血統,孔子長的不帥,但是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長九尺六寸,古時的一尺相當於23.1釐米,那麼九尺六寸就是2.22米。



二,大力孔

孔子外形高大,身體可不是虛的,那可結實的很啊!根據《列子》記載說:“孔子勁,能招國門之關。能託舉國門,城門約800斤,可見孔子有千斤之力。孔子身體素質好主要來自遺傳,他老爹叔梁紇,也能託舉國門,也是力大無窮,以71歲高齡剩下孔子,可見這好身體祖傳呢。孔子周遊列國,身體依然康健,古時道路不比現代平坦,而且也不是舒適的高鐵,馬車一顛一簸,身體不好可承受不住這跋山涉水,沒錯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



三,“亞洲飛人”孔,全能運動員

古人有習的六藝的習慣,就是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計算)等六種科目。孔子童鞋本來文化課就好,體育課怎麼樣呢?《淮南子》稱孔子“足躡郊(狡)兔”——都能趕上兔子的速度,在現在,亞洲飛人得姓孔了。孔子的射箭相當好,《禮記》中記載,“射於瞿相(地名)之圃,觀者如堵牆。”六藝之一的御,就是駕車,孔子也甚是精通,給他周遊列國,帶了很大便利。能跑,善射,馬術高超,其達到的境界非普通人能及。

孔子千斤之力,體育全能,並不是我們印象裡的儒生,這個慈眉善目的老人家,氣質非凡呀!文武都能做到極致,唯孔夫子一人也。

歡迎大家留言,孔子的奇聞異事,謝謝~


帶上自己的心行走


名人是公眾的焦點,他們的形象高雅談吐不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他們或許也有非常普通的一面。那些鮮為人知的”黑歷史“,或許很接地氣,或許出乎意料。

鑿壁借光之後

匡衡鑿壁借光,讓他一直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使他對《詩經》有了獨到透徹的理解。當時的儒生中曾流傳著“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的話。漢元帝被匡衡的名聲驚動,任命匡衡為當朝宰相,封安樂侯。匡衡雖成一代名臣,但也有他自己的”等下黑“。匡衡在受封侯爵時,其侯國食封(食封制)土地應該是三十一萬畝。匡衡利用當時地圖的錯誤,擅自擴大食封土地面積,非法侵佔土地四萬多畝。後來他的行為在漢成帝時被司隸校尉發現,告其“專地盜土”的罪名,被貶為庶人。幾年後,匡衡在家鄉病死。

粒粒皆辛苦的另一面

寫下名詩憫農的作者李申,讓人感覺他是個特別勤儉節約的人。但歷史上真實的李申,生活卻是極其奢侈的。據野史記載,李申為官後,生活鋪張浪費。他一頓飯就要花掉幾百貫的錢,據傳,他很喜歡和雞舌湯,一頓飯就要用掉300只雞,往往一頓飯下來,後院都能堆雞如山。

名人在某一個時段對歷史有積極的推動意義,顯然他們也並不完美。就和我們普通人一樣。那如何避免自己的“黑歷史”呢?我們需要的只是反省自己以及改正錯誤的勇氣。


杯茶話史事


堯舜禹古代先聖,作為我們的遠古崇拜。按照史料記載堯讓舜,舜讓禹。都是是大德之人。不過通過出土的竹書紀年,韓非子的記錄卻完全不同。可以上網查一下,記錄記載應該是舜逼堯退位,禹讓堯下臺,因為韓非子的特殊身份,他的記錄應該是與史實相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