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與雪萊的愛情詩比較研究

徐志摩與雪萊的愛情詩比較研究


愛是什麼、愛的特點、愛與欲的關係、愛與婚姻、愛的作用,這一系列問題是愛情詩中對於愛的本體認識的探討。


1.1

對女性魅力的讚美和指向慾望的書寫

徐志摩與雪萊的愛情詩比較研究


徐志摩的詩歌中大膽涉及女子性感的描寫以及親吻,如《兩地相思》《鯉跳》;而《春的投生》和《別擰我,疼》則直接指向了性的活動,是性愛的藝術化、誇張化的表達;《我等候你》中有“我要你火焰似的笑,要你靈活的腰身”。雪萊同樣如此,《印度小夜曲》中的“let-thy-love-in-kisses-rain/on-my-lips-and-eyelids-pale”(讓你的愛在吻的密雨裡降落,/落在我蒼白的嘴唇和眼皮),以及“breathing”(呼吸)、“heartbeats”(心跳)都指向了肉體;《愛的哲學》中“What-are-all-these-kissingsworth/if-thou-kiss-not-me?”(如果你不肯吻我,這些吻還有什麼意義),表達了對熱吻的渴求;《致夜晚》(ToNight)中的“Kiss-her-until-she-be-wearied-out”(不斷吻她吧,直到她睏倦),同樣表達了愛情生活中對於愛吻的渴望;《致索菲亞》前兩段讚美了索菲婭的衣著與肢體之美。可見,兩位作家對於愛情中的性與欲都是不排斥、不迴避的,大膽地將其視為愛的一部分。但是,雪萊的女性描摹總體上缺乏徐志摩的靈性,雖然比喻精巧典雅,但是偏靜態,有些許呆板;而徐志摩則用“點地的輕”“一身的笑”“俏麗的搖”等一連串細緻的動作描寫將少女的活潑靈動寫出來了。


1.2

對愛情經驗和愛情體驗價值的肯定與誇張

徐志摩與雪萊的愛情詩比較研究


愛情對於人來說,有理念上的愛情,也有實際經歷的愛情,兩位詩人都肯定了愛情經驗的價值。雪萊的《愛的哲學》用“泉水”和“河流”、“天空”和“清風”、“高山”和“天空”、“陽光”和“大地”、“月光”和“海洋”這幾組“相愛”的意象說明了一切事物因愛而成雙成對;但是每一段的最後一句往往筆鋒一轉,將原本嚴肅探討的愛的哲學,轉向了自己與愛人的吻,即戀愛經驗,並質疑“如果你不肯吻我,這些吻還有什麼意義”,說明作者其實是將愛的經驗視為愛情哲學的全部內容,欲揚先抑。


徐志摩更是如此,《戀愛到底是什麼一回事》中有“手指著心窩,說這裡面有真有真/你不信時一刀拉破我的心頭肉/看那血淋淋的一掬是玉不是玉”及“從此再不問戀愛是什麼一回事/反正他來的時候我還不曾出世”這樣的語句。前文肯定戀愛的真心,但後文在最終探討愛情的究竟時卻止步了,說明作者認為“不問戀愛是什麼一回事”其實就是他要尋找的真諦,否定了對愛情概念化的探討,而轉向了對於戀愛經驗的肯定,與雪萊《愛的哲學》異曲同工。另外,徐志摩有多處“一刻即永恆”的表述,如《別擰我,疼》中“‘你在哪裡’/‘讓我們死,’你說”一句,把性愛體驗的瞬間等同於生死,誇張了愛情經驗的意義;《你去》中,“更何況永遠照徹我的心底;/有那顆不夜的明珠,我愛你”將送別時作者的愛推及永遠;《這是一個懦切的世界》中,作者大有為了愛與世界決裂的姿態。

1.3

將愛情上升為宗教高度的傾向

徐志摩與雪萊的愛情詩比較研究


徐志摩在《我有一個戀愛》《為要尋一個明星》中將愛人和愛情比作天上的永恆明星,對自己直接起到指引作用,是自己快馬加鞭追隨的;《愛的靈感》中作者疾呼“愛是不死的”;《再休怪我的臉沉》強調愛人對自己的“靈魂淨化作用”;而《最後的那一天》中,作者直接將愛情與“主”相提並論,“在主跟前,愛是唯一的榮光”,實質上完成了愛情的宗教化,也印證了胡適對徐志摩的評價:“信仰自由,愛和美。”雪萊《致——》中“The-worship-the-heart-lifts-above/and-the-heaven-reject-not”(這顆心對你的仰慕之情,/連上天也不會拒絕),將愛與“天命”“崇拜”進行了勾連;《致珍妮,並贈予吉他》(ToALady,withAGuitar)中“Die-in-sleep,and-feel-no-pain/to-live-happier-from-again”(在睡夢中死去,不再感到痛苦/從此過上更快樂的生活),有為了愛情向死而生的氣質;“it-keeps-its-highest-holiest-tone/for-one-beloved-friends-alone”(它保持著最神聖的音調/只為一個心愛的朋友),把獻給情人的歌用“holy”形容。


徐志摩與雪萊的愛情詩比較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