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爱是什么、爱的特点、爱与欲的关系、爱与婚姻、爱的作用,这一系列问题是爱情诗中对于爱的本体认识的探讨。


1.1

对女性魅力的赞美和指向欲望的书写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徐志摩的诗歌中大胆涉及女子性感的描写以及亲吻,如《两地相思》《鲤跳》;而《春的投生》和《别拧我,疼》则直接指向了性的活动,是性爱的艺术化、夸张化的表达;《我等候你》中有“我要你火焰似的笑,要你灵活的腰身”。雪莱同样如此,《印度小夜曲》中的“let-thy-love-in-kisses-rain/on-my-lips-and-eyelids-pale”(让你的爱在吻的密雨里降落,/落在我苍白的嘴唇和眼皮),以及“breathing”(呼吸)、“heartbeats”(心跳)都指向了肉体;《爱的哲学》中“What-are-all-these-kissingsworth/if-thou-kiss-not-me?”(如果你不肯吻我,这些吻还有什么意义),表达了对热吻的渴求;《致夜晚》(ToNight)中的“Kiss-her-until-she-be-wearied-out”(不断吻她吧,直到她困倦),同样表达了爱情生活中对于爱吻的渴望;《致索菲亚》前两段赞美了索菲娅的衣着与肢体之美。可见,两位作家对于爱情中的性与欲都是不排斥、不回避的,大胆地将其视为爱的一部分。但是,雪莱的女性描摹总体上缺乏徐志摩的灵性,虽然比喻精巧典雅,但是偏静态,有些许呆板;而徐志摩则用“点地的轻”“一身的笑”“俏丽的摇”等一连串细致的动作描写将少女的活泼灵动写出来了。


1.2

对爱情经验和爱情体验价值的肯定与夸张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爱情对于人来说,有理念上的爱情,也有实际经历的爱情,两位诗人都肯定了爱情经验的价值。雪莱的《爱的哲学》用“泉水”和“河流”、“天空”和“清风”、“高山”和“天空”、“阳光”和“大地”、“月光”和“海洋”这几组“相爱”的意象说明了一切事物因爱而成双成对;但是每一段的最后一句往往笔锋一转,将原本严肃探讨的爱的哲学,转向了自己与爱人的吻,即恋爱经验,并质疑“如果你不肯吻我,这些吻还有什么意义”,说明作者其实是将爱的经验视为爱情哲学的全部内容,欲扬先抑。


徐志摩更是如此,《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中有“手指着心窝,说这里面有真有真/你不信时一刀拉破我的心头肉/看那血淋淋的一掬是玉不是玉”及“从此再不问恋爱是什么一回事/反正他来的时候我还不曾出世”这样的语句。前文肯定恋爱的真心,但后文在最终探讨爱情的究竟时却止步了,说明作者认为“不问恋爱是什么一回事”其实就是他要寻找的真谛,否定了对爱情概念化的探讨,而转向了对于恋爱经验的肯定,与雪莱《爱的哲学》异曲同工。另外,徐志摩有多处“一刻即永恒”的表述,如《别拧我,疼》中“‘你在哪里’/‘让我们死,’你说”一句,把性爱体验的瞬间等同于生死,夸张了爱情经验的意义;《你去》中,“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将送别时作者的爱推及永远;《这是一个懦切的世界》中,作者大有为了爱与世界决裂的姿态。

1.3

将爱情上升为宗教高度的倾向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徐志摩在《我有一个恋爱》《为要寻一个明星》中将爱人和爱情比作天上的永恒明星,对自己直接起到指引作用,是自己快马加鞭追随的;《爱的灵感》中作者疾呼“爱是不死的”;《再休怪我的脸沉》强调爱人对自己的“灵魂净化作用”;而《最后的那一天》中,作者直接将爱情与“主”相提并论,“在主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实质上完成了爱情的宗教化,也印证了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信仰自由,爱和美。”雪莱《致——》中“The-worship-the-heart-lifts-above/and-the-heaven-reject-not”(这颗心对你的仰慕之情,/连上天也不会拒绝),将爱与“天命”“崇拜”进行了勾连;《致珍妮,并赠予吉他》(ToALady,withAGuitar)中“Die-in-sleep,and-feel-no-pain/to-live-happier-from-again”(在睡梦中死去,不再感到痛苦/从此过上更快乐的生活),有为了爱情向死而生的气质;“it-keeps-its-highest-holiest-tone/for-one-beloved-friends-alone”(它保持着最神圣的音调/只为一个心爱的朋友),把献给情人的歌用“holy”形容。


徐志摩与雪莱的爱情诗比较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