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知識積累

文言,詩詞,時評


高考語文知識積累


李老師講志願

01

成語積累◎不得而知:沒有辦法

高考語文知識積累


知道。

◎大動干戈: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久假不歸:原指假借仁義的名義而不真正實行,後指長期借用而不歸還。

◎不翼而飛:沒有翅膀卻飛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丟失,也比喻事情傳播得很迅速。

◎不為己甚:指對人的責備或處罰適可而止。

◎火中取栗:偷取爐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險出力卻一無所得。

◎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況一天天地壞下去。

◎慘淡經營:原指費盡心思辛辛苦苦地經營籌劃;後指在困難的境況中艱苦地從事某種事業。

◎差強人意:大體上使人滿意,勉強還行。

◎明日黃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馬革裹屍: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不刊之論:指正確的、不可修改的言論。

◎望洋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五風十雨:五天刮一次風,十天下一場雨。形容風調雨順。

02

鞏固練習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

①關於高中時代種種戀愛技巧,大多數中學生不得而知,而且在實踐中無師自通,運用自如。

②敘利亞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長期以來兵戎相見,大動干戈,巴薩爾政權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卡扎菲政權。

③這家自己開辦的農村閱覽室圖書流動很快,從未發生久假不歸的現象,大家對書籍的渴望可見一般。

④萬達廣場的數米雕塑——墾荒牛十分具有動感,尤其向上仰望自然產生一種不翼而飛之靈動之勢。

⑤面對身處輿論漩渦中打假專業戶方舟子,公共媒體不為已甚,但別有用心的人惟恐天下不亂,必置之死地而後快。

⑥許多參與攔截上訪群眾的閒散人員常常受僱於當地政府部門,強行遣送,無端扣押,這無疑於火中取慄,最後只能落個身陷囹圄的下場。

A. ①③④ B.①④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

①他作報告毫不心怯,會場裡水洩不通,他卻如入無人之境,坦然自若。

②無錫尚德集團江河日下的頹勢日益顯現,政府買單還是資產重組,整個光伏業都在揣測這家昔日無比榮光的行業龍頭老大的命運。

③面對高考,同學們暗下決心,大家一定要齊心協力,如手如足,共渡難 關。

④夫妻倆慘淡經營著這片小店,生意一直很紅火,供孩子上學和贍養老人全靠這生意了。

⑤大學生進駐社區是新時期上山下鄉的嘗試,他們雖然經驗不足,甚至毫無經驗可言,但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也能差強人意。

⑥許多年輕人之所民熱衷於選秀節目,是因為此類節目能給人一種心理預期,通過媒體炒作可以快速成名,成為明日黃花,引人矚目。

A.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②③⑥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

①一將成名萬骨枯,如果沒有成千上萬的將士馬革裹屍,血染疆場,就不會有將軍們的赫赫戰功、不朽聲譽。

②著名主持人柴靜在《看見》中回顧自己央視新聞經歷,剛進央視,有些稿件被視為不刊之論,難登大雅之堂,甚至被前輩痛斥為新聞垃圾。

③大年三十下午,店鋪關門,機關放假,熱鬧的街市一下子萬人空巷,人們歸心似箭,都想在天黑前回家趕上年夜飯。

④房姐、房妹、房叔、房祖宗爆紅網絡,此等空穴來風的新聞也會納入輿論監督的視野,作為提示真相的相關線索。

⑤滬深股指一路狂跌,廣大股民唯有望洋興嘆,自認晦氣。股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盲目跟進,非理性出手,將會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

⑥今年東北大部分地區五風十雨,豐收在望,尤其是三江平原,糧食產量有望突破歷史最高值。

A. ①④⑥ B.②③④

C. ①②⑤ D.③④⑥

1.C 2.B 3.A

03

情境默寫《三峽》

1.酈道元《三峽》一文中,描寫春冬之時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素湍綠潭 迴清倒影

高考語文知識積累


2.酈道元《三峽》中,寫到了三峽兩岸晴初霜旦之時高猿長嘯的奇景,“________,_________”是當地漁者用歌聲對此現象的描述。

答案: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

3.酈道元《三峽》中,渲染山間空曠、境界清幽寂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空谷傳響 哀轉久絕

高考語文知識積累


4.酈道元《三峽》中,寫三峽峰巒重疊,連綿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兩岸連山 略無闕處

5.酈道元《三峽》中,藉助猿啼表達傷感的情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

高考語文知識積累


04文化常識

1.“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具有基礎性性質的學說。可以理解為:太陽光能照到的地方為陽,照不到的地方為陰。山北當然照不到,為陰;水的北岸正對著太陽,為陽。反之亦然。所以,水南為陰,水北為陽。那麼:“江陰”“漢陽”“衡陽”“華陰”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長江南岸、漢水的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北邊

B.長江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北邊、華山的南邊

C.長江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北邊

D.長江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南邊

2.我國古代人們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從晚上七時開始起更,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那古時候“五更三點”“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時間是:( )

A.早晨6時12分、凌晨2時36分

B.早晨5時又12分鐘、1時又36分鐘

C.早晨6時12分、1時又36分鐘

D.早晨5時又12分鐘、凌晨2時36分

答案:

  1. C

解析:“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我國黃河中下游一帶,在北迴歸線以北,終年不會有太陽直射,陽光會從南面照射,山的南面可以被太陽照射到而北面則受不到陽光照射,所以山南為陽,俗稱“陽坡”;山北為陰,俗稱“陰坡”。水(河流)的方面,由於地形是西北高向東南漸低,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向東流的河流在流動時會傾向於往東南方向流動,南岸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蝕下淘,南岸相對高差大,地勢低溼,岸下難受光照;北岸反之。江陰:處於長江南岸。漢陽:漢水的北邊。過去的漢陽與漢口連成一片,在《明史》中說到,漢水一直是從龜山之南流入長江河口大致就在今天的鸚鵡洲頭漢陽汽車渡口。大約十五世紀初,漢水在郭茨口改道。河水的特點就是裁彎取直,這次漢水徑直向東流經龜山之北入長江,形成了今天的模樣。所以,今天的漢陽應該改稱為“漢陰”才是。衡陽:處於南嶽衡山的南邊。華陰:西嶽華山的北邊。

2.A

解析:

五更計時法: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半夜為三更。由此推算:一更天約在19:00時至21:00時;二更天約在21:00時至23:00時;三更天約在23:00時至次日1:00時;四更天約在1:00時至3:00時;五更天約在3:00時至5:00時。“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古時為計時準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於現今的二十四分鐘,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五更三點”是“早晨5點72分,即6點12分”;“三更四點”是“凌晨1點96分,即2點36分”。

05文言短片閱讀

高考語文知識積累


晏子之御者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僕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

【註釋】

僕御:駕駛車馬的人。

相:輔佐國君主持國家大事的最高官吏。

門間:門縫。

擁大蓋:(頭頂上)撐著大的車篷。

策駟馬:用鞭子趕著四匹(高大的)馬。

揚揚:得意的樣子。

得:得意。

去:離開,指和丈夫離婚。

長不滿六尺:身長較矮。

志念:志向和愛好。

自下:自己認為不及別人、身居人下的樣子。

抑損:謙遜,抑制。指變得謙卑恭謹的樣子。

【參考譯文】

晏子做齊相的時候,有一次出門,他的車伕的妻子從門縫裡窺視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替國相駕車,撐著大的車棚,用鞭子趕著四匹(高大的)馬,神情得意的樣子,自以為了不起。不久回家後,他的妻子請求與他離婚。丈夫問她是什麼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長不滿六尺,做了齊國的國相,名聲顯赫於諸侯。今天我看他出門,見他志向和興趣很深遠,總是態度謙和。你身長八尺,替人家駕車,然而你的樣子,好像還很滿足。我因此要求離開你。”後來,丈夫便自覺地控制(自己的驕態),保持謙卑。晏子感到奇怪,便問車伕,車伕如實地回答,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06今日讀詩

浣溪沙

歐陽修

堤上游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鞦韆。

白髮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盞頻傳。人生何處似尊前!

賞析:

此詞以清麗質樸的語言,描寫作者春日載舟潁州西湖上的所見所感。詞的上片描摹明媚秀麗的春景和眾多遊人的歡娛,下片寫作者畫舫中宴飲的情況,著重抒情。整首詞意境疏放清曠,婉曲蘊藉,意言外,別有意趣。

“堤上游人逐畫船”,寫所見之人:堤上踏青賞春的人隨著畫船行走。一個“逐”字,生動地道出了遊人如織、熙熙攘攘、喧囂熱鬧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寫所見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斷地拍打著堤岸;上空天幕四垂,遠遠望去,水天相接,廣闊無垠。第三句“綠楊樓外出鞦韆”,寫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動。這句中的“出”字用得極妙。晁無咎說:“只一‘出’字,自是後人道不到處。”(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引)王國維則說:“餘謂此本於正中(馮延巳字)《上行杯》詞‘柳外鞦韆出畫牆’,但歐語尤工耳。”《人間詞話》捲上(“出”字突出了鞦韆和打鞦韆的人,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使人們好像隱約聽到了綠楊成蔭的臨水人家傳出的笑語喧鬧之聲,彷彿看到了鞦韆上嬌美的身影,這樣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種盎然的生意。

“白髮戴花君莫笑”,“白髮”,詞人自指。這樣的老人頭插鮮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別人見怪,儼然畫出了他曠放不羈、樂而忘形的狂態。下句“六么催拍盞頻傳”和上句對仗,但對得靈活,使人不覺。“六么”即“綠腰”,曲調名。“拍”,歌的節拍。此句形象地寫出畫船上急管繁弦、樂聲四起、頻頻舉杯、觥籌交錯的場面。歇拍“人生何處似尊前”,雖是議論,但它是作者感情的昇華,寫得悽愴沉鬱,耐人品味。

此詞寫出歐陽修與民同樂,同慶春天蒞臨的情懷。在詞中他忘卻了貶官潁州的煩惱,他願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號“醉翁”。

堤上,遊人如織,笑語喧闐;湖上,畫船輕漾,春水連天。好一幅踏青賞春的圖畫!然而,這圖畫的點晴之處,卻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邊、院牆內、高樓下。那綠楊叢中蕩起的鞦韆架兒、那隨著鞦韆飛舞而生的盈盈笑聲,才是青春少女的歡暢、才是春天氣息盪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經深錮牆內,故如今鼓盪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船中的太守,此時也顧不得有誰在竊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髮上插入一朵鮮花、添上一段春色。讓絲竹繁奏、將酒杯頻傳,他要與民同樂,同慶春的蒞臨。忘卻貶官潁州的煩惱吧,他願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號:"醉翁"。

鞏固練習

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片首句,描寫出堤上踏青賞春之人隨著畫船行走的情形;一個“逐”字,不禁讓人想到遊人之多、景況之熱鬧。

B.第三句是寫一群少女在綠楊掩映的臨水人家的庭院裡蕩著鞦韆、怡然自樂的美妙情景,歡歌笑語,讓人心馳神往。

C.下片首句中,“白髮”當是詞人自指。全句通過“白髮戴花”這一細節,刻畫出詞人曠達不羈、樂而忘形的狂態。

D.下片末句作者發出感嘆,表達出忘卻貶官煩惱、願在春醪中一醉方休的思想情感;然歡快之中卻透出對人生的感慨。

2.這首詞在情感抒發上有何特點?請結合全詞內容加以分析。

參考答案

1.B (考查鑑賞古代詩歌的能力。此項中“一群少女在綠楊掩映的臨水人家的庭院裡蕩著鞦韆、怡然自樂的美妙情景,歡歌笑語,讓人心馳神往”表述不當。詞的第三句只寫到“綠楊掩映的小樓外面有人蕩著鞦韆”,而未必全是少女;且也未寫到“歡歌笑語”和“讓人心馳神往”。)

2.(考查鑑賞古代詩歌運用藝術手法(抒情手法)的能力。本詞上片緊扣“景語”為境,下片緊扣“事語”為境。)

詞的上片是借景抒情。作者以質樸的語言描摹出明媚秀麗的春景:堤上游人如織,湖中春水無邊,綠楊樓外鞦韆悠悠;一片歡樂祥和的情景中,流露出詞人賞春時的歡快心情。詞的下片先是以事傳情,通過畫舫中宴飲情況的描寫,表達作者樂而忘憂之情;繼是直抒胸臆,進一步表達飲酒之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