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带娃是翻车现场?为父正名,其实他们做的真还不错

育儿类的文章容易产生爆款的话题,一个是吐槽高需求的宝宝(特别是儿砸!),另一个就是吐槽云配偶了。大家觉得爸爸要么就是什么都不管的甩手掌柜,要么就是爸爸带娃

"能活着就不错了,还能要求什么?"

爸爸带娃是翻车现场?为父正名,其实他们做的真还不错

KnowYouerself的主创们编撰的《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中介绍了一个美国儿科专家科泰尔川克·密尔顿(Kotelchuck Milton)在1975年的调查。发现在与孩子的互动中,父亲会把75%的时间用在和孩子游戏性的互动上,25%的时间用于照料性的互动上;而母亲与孩子照料性的互动和游戏性互动的时间各占50%,母亲与孩子的游戏也更多的是认知游戏,而非肢体游戏。

我曾在游乐场看到一位爸爸带孩子玩一个攀爬的设施。孩子刚开始稍微有点害怕,爸爸非常坚定地告诉她说"没问题的,爸爸在下面接着你呢。"同时爸爸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指导,爸爸拍着架子说"你先把左脚放在这个位置","右脚来,放这。"通过这样一步步的指引,孩子很快就爬上了那个高高架子的顶端。正在这个时候,拿着水杯的妈妈过来了,第一句话就是:"你让他爬那么高干什么?!快下来,掉下来就麻烦了!"

爸爸带娃是翻车现场?为父正名,其实他们做的真还不错

如果我们用母亲的眼光来看待父亲对孩子的照料行为,就会觉得他们的表现实在糟透了。但事实上是误解了父亲的在成长中的作用。

父亲,本来就不是用来"照料"孩子的。

相较于妈妈对孩子的主要功能——作为一个足够好的依恋对象、抚慰孩子的焦躁并平静下来、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父亲的功能更加"外向而狂野"。

爸爸带娃是翻车现场?为父正名,其实他们做的真还不错

对一个打野爸爸你不要期待太高,要么大神,要么大坑。

在良好的父子关系中,父亲会带领孩子探索世界,他需要让孩子感受到被刺激和唤起,勇于面对陌生的环境,勇敢去体验挑战。蒙特利尔大学的丹尼尔·帕克特(Daniel Paquette)把父与子之间的这种依恋关系称为"激活"的关系。而形成"激活"关系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肢体游戏。

我的好朋友,也是Hey Mom养育研究所的创始人丁颖老师曾经讲过一个她自己家的例子。她女儿小时候跟爸爸一起出门,爸爸的个子比较高,走路的时候手臂摆动的幅度也比较大,竟然把走在旁边的孩子带倒了。跟在后面的妈妈本能地很生气:这爸爸怎么会这么不靠谱啊,连自己的孩子都能带倒!但是她毕竟是专业临床心理的老师,抑制住了训斥爸爸的冲动,仔细地观察了一下接下来发生的情况,就发现孩子很快就调整了自己和爸爸之间的距离,学会了怎样能够保护自己的安全。也就是说孩子和爸爸在一起学到了跟妈妈在一起时永远也学不到的东西。

爸爸带娃是翻车现场?为父正名,其实他们做的真还不错

你已经是男子汉了,该学会自己做饭了,先从烧火开始吧

这个例子听起来像是高级黑,但事实也正是如此。就像对于那些需要爬高上低的游乐设施,妈妈们本能地表现出更多的担心和保护,生怕孩子处在危险的境地,而父亲们往往会表现的更加支持和带领孩子冒险。在跟孩子各种"不着调"的打闹、冒险游戏中,他们往往会给孩子设置更大的难度,也可能会跟孩子产生更为激烈的冲突——这些或许就是我们作为妈妈常批评爸爸不靠谱的根源,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孩子们的肌体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习得了如何适应更大压力的环境以及如何保持竞争力和更强的韧性、抗挫力。

这些能力,不正是孩子们未来面临更真实、更广阔的社会环境所必须的吗?

西方有一句谚语,就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其实在家庭中也是这样,就让妈妈的归妈妈,爸爸的归爸爸。

不带有色眼镜来看的话,我们的爸爸们,其实做得还不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