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新起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898年9月28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北京菜市口行刑台上有六个人表情肃穆,街面上人头攒动,空气中交织着悲愤和迷茫的情绪。中国历史上将这次发生在光绪二十四年的变法运动,称之为

“戊戌变法”。这场运动的催化剂,就是三年前清朝输给日本的那场海陆战争,史称“中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


中日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新起点

“戊戌六君子”

战争点燃的烈火,在中国人的心中从未熄灭,贾国荣在《冰心的遗憾》中写道:

晚年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感情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 “此时此刻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倭人乃远忧而非近祸”李鸿章道出了清廷上下大部分人的想法,可事实并非如此。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这算是朝鲜版的“太平天国”运动,朝鲜向宗主国清朝求援,大清不愿放弃这个属国,导致清朝和日本两国军事对立升级。日本向朝鲜增兵,清朝上下也是群情激奋,我天朝盛国在东南亚只有欺负别人的份,东瀛小国和大清的师徒名分早在唐朝就已有定论。清朝虽不及英法列强,但也不至于败给日本,何况清朝经过了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引入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科技人才。同时清朝也组建了一支号称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舰队。清朝若战,“战败”这个词似乎如九天之外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无数人想都没想到,就是这个小小的日本竟然让清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新起点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怀着沉痛的心情回顾这段历史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海面袭击北洋水师舰队,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正式来开帷幕。1984年8月1日,双方正式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分为陆地和海战,9月15日,日军围攻朝鲜平壤,清军分兵抗拒,最终还是没能挡住日本的进攻,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9月17日,日军在鸭绿江口黄海海面发起海战,历经5个小时的黄海海战双方各有损伤。

后来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海迎敌,采用“保船制敌”“避敌保船”的策略,在我国近海彻底让出制海权,使日本海上补给畅通无阻。结果1894年11月日军攻入辽东,1895年1月20日爆发威海卫之战,2月3日,日军攻陷威海卫城,2月10日刘步蟾下令炸毁定远舰后服毒自尽,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1895年3月,日军逼近山海关,危及北京,清廷求和,最终签订《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新起点

甲午中日海战


战争失利代价是惨痛的

战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一直输给西方列强的清朝本想着用一场胜利重拾信心,结果却遭日本的完虐,国民的心里蒙上了一层巨大的阴影。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派大臣开始受到批评和抨击,事实证明在不改变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强行将西方工业运用到中国是行不通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海战的炮火中烧成灰烬,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战争带来的最直接的伤害就是割地赔款,条约规定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都说“施人以鱼不如施人以渔”,这下鱼(真金白银)和鱼竿(开放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都给了日本,使清朝的资本源源不断的流向日本,这也加速了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为二战时期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做了铺垫。


中日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新起点

列强瓜分中国


战争之后清朝内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和光绪为首的改革派矛盾达到巅峰,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准备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变法遭到以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最后以光绪帝被幽禁,维新人员遭到捕杀告终。这就有了开头讲的谭嗣同等六人在菜市口被问斩的故事,

由于甲午战争引起的清朝内部的体制改革以失败告终,清王朝的统治以这场战争为催化剂,加剧了溃亡的速度。

在西方列强看来,中日对抗好似“菜鸡互啄”,中国是一个弱国,日本和英法德相比同样不算强大,想想1853年美国用坚船利炮轰开日本国门的“黑船事件”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当时的日本面对美国不是严阵以待的刀枪,而是夹道欢迎的鲜花,看似没有反抗精神的日本国竟然打败了国土面积是自己35倍的清朝。日本的胜利让西方列强再一次看到了清朝的软弱,掀起了进一步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日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新起点

日本“黑船事件”


对于日本来说,当时的日本其实也在受到西方帝国主义的压迫,但是他通过侵略朝鲜、中国,其“失之于西洋,取之于东洋”的战略计划得以实现,大量的赔款使自己的的军备建设得到进一步补充,借助战争红利日本从此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也跻身世界强国俱乐部,可以说,日本强大的基础跟这次发动甲午战争是密不可分的。


知耻而后勇,见贤而思齐

在日本果断放弃以前从中国学习,转而积极学习西方进行明治维新的时候,大清王朝其实就是败局已定了。一艘巨轮想要改变航道,所需要的时间是一叶扁舟不能想象的,即使巨轮已经满目疮痍并且有触礁的风险。武器战争只是外表,根本问题还是“体制问题”。毫无疑问明治维新是成功的,维新过后二十年的日本打败了大清,三十年后打败了沙俄。而清朝的洋务运动只不过是在不改变思想和制度的情况下强行“嫁接”西方的制造业,并没有实现彻底的现代化。


中日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新起点

“民治维新”时期的日本


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清朝再不济,八个月的时间就被日本打败还是让人接受不了,其实除了制度上的短板以外,这场战争失败最直接的原因是北洋舰队盲目自信,还有就是船舰陈旧弹药不足,再就是指挥不力和

清政府的腐败。清朝的实权人物慈禧修缮园林花费的1600万两,其中的1137万两是挪用的北洋水师军费,而水师需要购买18门大炮,区区的61万两国库都拿不出来。相比之下明治天皇为了支持军队主动缩减开支,使得日本上下空前团结。“此日漫挥天下泪”,霄壤之别的对比使丘山忍不住为魂葬深海的舰队勇士感到惋惜。

战争带来的积极影响

  • 加速自然经济瓦解。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任何事情有他消极的一面,必然就会有积极地一面。甲午战争加速了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战争之前,中国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补充的自然经济。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获得在中国设立企业的的特权,外国资本力量逐渐涌入近代中国,渐渐地瓦解了近代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分布分散,技术守旧没有革新的情况在列强的外力作用下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中日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新起点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和特点


  • “实业救国”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大家可能没有想到,清政府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破产,反而越来越富裕。为了增加税收进行赔款,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工厂设立的限制,各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好多人如梦方醒,不在坚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转而进行“实业救国”,从此以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快车道。同时对外贸易产生的关税到清末已经达到4300万两,成为清政府经济上的一大支柱。经济的增长促进了交通的完善,从1894年算起到1911年,中国铁路总里程翻了近20倍,轮船吨位翻了2.76倍。


中日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新起点

民间工厂的出现


  • 向日本学习的观念加深。相较于西方得益于工业革命走向强大,日本从被封建社会经过这场战争成为列强,好像这位一开始和我们同病相怜的邻居更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无数中国有识之士纷纷前往日本学习,其中有邹容、陈天华、秋瑾、孙中山这样的改革派,还有陈独秀、李大钊、董必武这样的共产主义奠基人,甚至是文化名人郭沫若、鲁迅、郁达夫、田汉都有日本留学的经历,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域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做出来巨大的贡献。
    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中日甲午战争挥动着他的“耻辱”之棒敲醒了中国人。


中日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新起点

孙中山先生


可以这样说,1894年甲午战争是中国救亡图存的新起点,我们从这场战争中也意识到“闭门造车”固然不行,“邯郸学步”也是不可取的,唯有总结经验教训,自立自强的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