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詩歌無難事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要把詩歌寫得好,作者都要對語言進行錘鍊,甚至“語不驚人死不休”,“苦吟”可以說是詩人的代名詞。精緻高雅的作品令我們陶醉,當然也給人帶來了閱讀困難。不過,也給我們提供了讀懂的路徑:既然呈現給我們的是“雅”,我們再把它還回去,由雅到俗,不就可以了嗎? 用“化”可以做到的,就是化形象、化繁瑣為通俗。具體展開。

一、形象,主要體現在形象化的語言上、修辭上(比喻、擬人、借代、雙關等)或表現手法上;繁瑣,主要指詩人的用典。先看一則高考題。2017年全國卷3:

送子由使契丹 蘇 軾

雲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應夢武林春②。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形象:雲海、沾巾、風雪、鳳麟,化為通俗的意思,分別是遙遠、哭泣、嚴寒、有才之士;

繁瑣的詞語:清禁、武林春,通俗講就是指宮中、我(蘇軾)

以上如果明白,大意迅速盡現。

二、再看杜甫的《別房太尉墓》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

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雲。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一“化”詩歌無難事


形象化的語言:有斷雲,化為通俗的就是作者在那兒悲傷沉思。此處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雲彩在那裡徘徊不走,是作者由於精神悲傷而產生的一種誤判。

頸聯有兩處典故,考試設計的典故一般都有註釋:謝傅,指謝安,指揮淝水之戰,當捷報傳來,他跟別人正在下棋,把捷報淡定自若放在一旁繼續下棋。

把劍句:是指春秋時吳季札,他路過徐國,知道朋友徐君生前愛其寶劍,在他墳前解下劍掛在墳樹上而去。

典故解釋字數不少,化繁瑣為通俗,上兩個典故,簡而言之,分別對應的意思是:我很佩服你的淡定,忘不了對你的深情。

尾聯兩句,仍然上是形象化語言:只看到林花落,是作者的目光聚集在某一處若有所思。本句通俗地講是寫作者內心壓抑的,藉助形象的語言,借景抒情。聽到鳥兒的叫聲,在送別自己,而不是人(朋友)再送自己,因為朋友早已走陰陽兩隔。寫聽到鳥聲的送別,其實是寫朋友的去世,通俗地講還是寫悲傷。

綜上,詩歌鑑賞技巧技巧就是一“補”二“化”,當然還會牽扯倒裝等其它技巧。總體來說,把這兩個技巧掌握住,就能在考場有限的時間內讀懂詩詞的絕大部分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