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用量不同效用有別

中藥用量不同,效用有別(值得收藏)


中藥用量不同效用有別

中藥不傳之秘在用量,一味中藥不同的用量作用也是大相徑庭,本文總結了大量常用中藥,不同用量時作用也不同,值得收藏和學習。然而,用量的掌握與藥材質量有很大關係,具體用量多少必須根據臨床實際情況和藥材質量進行把握,還要結合患者的體質、年齡等,不可過於死板、僵化!

◎A

★艾葉 常用量能溫經止血,大劑量可使肝細胞損害,出現中毒性肝炎3~5g可開胃,8g左右溫經止血、止痛,大量則引起胃腸道炎症。

◎B

★檳榔 用以消積、行氣、利水,常用劑量為6~15g;而用以殺薑片蟲、絛蟲時,即須用到60~120g。

★白果 定喘湯白果用量在21枚(約為25g左右),動物實驗證實,定喘湯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優於常規劑量。

★浙貝母 9~15 g,有清肺熱、潤肺躁、清熱化痰之功。用於外感及內熱咳嗽。18~30 g有解毒散結之功,用於治療肺癰、乳癰、瘰癘、發背及一切癰瘍腫毒。

★半夏止嘔、除溼 10~15g 開胃 15~30g 安神大於30g。

★薄荷 在逍遙散中僅用3g,以疏達肝木;而在蒼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發散風熱,清利頭目。

★白朮 常用量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g,則能益氣通便,則可通瀉。

◎C

★川芎 外感頭痛,用量宜輕:最多不超過4克。高血壓肝陽頭痛,用量宜重:習用9~12克。瘀血頭痛,宜重劑量:可用至30~40克。歷代認為是治療頭痛之要藥。前人有謂“頭痛必用川芎”。然頭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溫,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臨床常用以治療血瘀頭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治療血瘀頭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陳士鐸《百病辨證錄》散偏湯治偏頭痛,療效明顯,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達30g之多,若減少川芎的用量,則療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壓頭痛時,亦應大劑量使用,可用10~15g。

無論高血壓或低血壓所引起的頭痛,只要是血中有滯,放膽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時對血壓也有相應的調節作用。

據近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劑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壓,小劑量使用能使血壓上升。有人認為川芎辛溫香竄,上行頭目,高血壓患者宜慎用。但中醫認為本品有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的雙向性作用。

★蟬蛻 常用量為5~6g,治破傷風時需用25~30g。

★柴胡 仲景“大、小柴胡湯”每劑柴胡用半斤(摺合約112克),一劑分三服,每服約37克,我用柴胡湯每按此量用,沒見有什麼不良反應,前提條件是有柴胡證。

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2~5g用於升舉陽氣,適用於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或中氣下陷之病證;

5~10g用於疏肝解鬱,如情志不暢、肝氣鬱滯所致的胸脅脹痛等症;

10~30g,主要用於解肌退熱,臨床用於治療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發熱惡寒、周身疼痛等症。

柴胡6克解肝鬱,柴胡10克升舉陽氣,柴胡20~30克可清熱,柴胡兩錢以內昇陽、四五錢入少陽透邪,六錢以上解太陽之表證,罕有一兩以上用者。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於其他藥味一倍有餘,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鬱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意在取其升舉清陽的功能。

郝萬山老師說:柴胡解熱20克以上,解鬱10克左右,昇陽5克6克左右。

柴胡之大量運用還可通大便及行月經。詳見章次公醫案。

★蒼耳子 少量則輕而上至顛頂,重用則通下走足膝。

◎D

★當歸 功能補血活血,適用於血虛血瘀諸證,然而當歸在複方中,小劑量應用則補血,大劑量應用則活血。

如當歸補血湯即由黃芪30g,當歸6g組成,後世在應用補血的總方四物湯時,當歸用量也不超過10g;歸脾湯、八珍湯中,當歸的用量僅3g。而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療脫疽的四妙勇安湯,當歸的用量竟達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婦女產後瘀血內阻的惡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湯,當歸的用量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婦人胎前產後氣鬱血瘀諸疾的佛手散,當歸用二至三兩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歸。

由此可見,當歸用於活血,劑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謂其氣味俱厚,行則有餘,守則不足。故重用則行血之力更甚。若用於補血,劑量宜輕,3~9g即可。血虛者每致陰虛,陰虛則生虛熱,當歸氣味辛溫而主動,重用則每致動血,切不可重用,否則適得其反,病家服後每致口乾、煩躁、失眠、頭暈更劇,甚則鼻衄。

★丹參 大劑量治療失眠 ,可參考上海姜春華的用藥經驗。

★代赭石 9~18g有鎮胃降氣、止嘔止噫之功,適用於胃氣虛弱的嘔吐、嘔逆、呃氣、胃脘滿實等。24~30g用於治療實證氣喘及肝陽上亢所致頭暈、目眩等證。

本品苦寒,入肝、心經。其藥理作用為:鎮胃降氣,平肝熄風,對中樞神經有鎮靜作用,並有輕微收斂作用。

★大黃 1~5g有致瀉作用。其致瀉成分為葡萄糖甙元,番瀉葉甙A、C,主要為蒽醌衍生物。3~6g可止瀉,9~15g可瀉下;兩許--疔毒之毒熱甚盛者 二兩--癲狂其脈實者—《醫學衷中參西錄》。治療肝炎,隨用藥量增加而各項指標復常時間縮短,認為30g可作為常規劑量。

大黃粉0.3 g以下有止瀉作用。其機理為大黃鞣酸的收斂作用掩蓋了含量甚少的致瀉成分的作用。鞣質的D-兒茶精抑制大腸內細菌生成酶,阻斷吲哚類的產生而止瀉。

◎F

★茯苓 研究結果發現,在 25g以下無明顯利尿作用,至少達 30g才有利尿作用,認為100g時利尿作用最強。

★附子 1枚-輕量-陽虛 2~3枚-重量-祛風溼、止痛--《傷寒論》(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約12克)。

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時有甘溫補脾腎之陽,溫補中下焦元陽之氣,無辛燥熱之弊。

★防己 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則作用相反;

★汗防己小量則增加尿量,大量尿量反減少。

◎G

★桂枝 在桂枝湯中用9g,取其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風邪;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則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的作用。

◎H

★合歡皮 量小可以安神,量大可以化痰。

★紅花 少用可養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0.9~1.5 g用於調養氣血。在溫補劑中加入少量紅花,用於治療產後血暈、頭暈、眼花氣冷等。12~15 g用於冠心病、心絞痛,取其有破瘀通經之功。紅花小量養血和血,大量則活血化瘀。其藥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經,表現為興奮子宮、降壓、擴張血管。

★黃芪 常用量為9~15g,在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中重用至120g。10克以下升壓 ,15-30克降壓 ,40克以上調節血壓的動態平衡。

氣虛難汗者用之可汗,表虛多汗者用之可止。

★厚朴 多用則破氣,少用則通陽--葉天士 (我不知道少用與多用的程度到底是如何)。

◎J

★決明子 3~6g治療急性結膜炎、麥粒腫、角膜雲翳、虹膜炎等;9~12g治療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潰瘍、急性腎炎、急性泌尿道感染;20~30g治療急性膽道感染、膽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壓等。

★雞內金粉 3 g,用於治療體虛遺精、遺尿等,尤其對肺結核之遺精有較好療效。4.5~12 g用於調理脾胃、消食祛積,尤其適用於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納不佳、積滯脹悶,反胃嘔吐等。15~18 g有化堅消石之功,可用於泌尿繫結石及膽石症。

◎K

★苦參 5~8g有利尿消腫作用,用治腎炎性水腫、肝硬化腹水、心臟性水腫等,並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療支氣管哮喘發作;10~15g治療細菌性痢疾、鉤端螺旋體病及各種皮膚病;30~60g,可用於外治感染、各種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L

★人參 常用量為5~10g,用於復脈固脫時可用至15~30g。

★連翹 諸家皆未言其發汗,而以治外感風熱,用一至二兩,必能發汗,且發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綿長。曾治一少年風溫初得,俾單用連翹一兩煎湯服,徹底微汗,翌晨病若失。《醫學衷中參西錄》

★龍膽草 小劑使用有開胃建胃之功,大劑則清肝膽溼熱效著。

◎M

★麻黃 少用通陽消徵,多用發汗利水。

★馬兜鈴 常用量能止咳,用量15g時可致嘔吐,30g以上可使呼吸抑制,血壓下降。

★關木通 常用量能利水通淋,用量60g以上可導致腎功能衰竭,小便不利。

★麥芽 催乳、回乳有以下三個觀點:生麥芽通乳,“生”取其“生髮”之意,量在30g以下;炒麥芽回乳,“炒”取其“炒枯”之意,量在60g之上。生、炒麥芽均可單獨用於回乳,量60-120g。生麥芽、炒麥芽混用用於回乳,量各為60g。

◎P

★胖大海 1~4枚,有開肺解表、清熱利咽之功,用於風火犯喉而致的聲音嘶啞。12~15枚有通便之功,可用於頭目風熱疾患,合併有大便熱結者。

◎Q

★牽牛子 少用可瀉下通便,祛除腸中積滯,多用則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積水。

◎R

★肉蓯蓉 6~12 g,有補腎助陽、益精血之功。適用於陽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無力等證。15~18 g有潤腸通便之功,用於腸燥津枯之大便秘結之證。本品助陽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補陽又益陰的藥物。

◎S

★升麻 少用(6g以下)有清熱解毒之功;多用(10g以上)有昇陽舉陷之效。3~10g,有發表透疹、昇陽舉陷之功。用於風熱頭痛、中氣下陷、斑疹不出等。30g時,有報道治療面神經麻痺有較好的療效。

★蘇木 量小活血,量大破血。

★赤芍 膽紅質代謝障礙一般用30-60g,也可用90g以上,有涼血活血,通腑利膽利尿之功。

★白芍 6~30g。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之功效。30~45g有利尿作用,用於熱病後期,陰液耗損,小便不利等症。白芍長於養血斂陰,雖有利尿作用而不傷陰。用量若在30克以上,對大量吐血的確有較好的止血效果。《嶽美中醫話集》

芍藥甘草湯的芍藥用量要大。

★桑白皮 6~9g有退熱作用,10~12g有祛痰鎮咳之功,15g有利尿及輕瀉作用。

★水蛭 1.5g研末吞服,1日2次,主治肺心病;5~10g治療急性支氣管炎、高血壓所致頭暈;12~15g,治療腦溢血後遺症、原因不明的症瘕痞塊,本品破瘀血而不傷新血。

★石菖蒲1.5~3g作藥引,有明目、開音之功。用於治療角膜潰瘍、聲音嘶啞等。4.5~7.5g用於開竅。治療溼溫病之溼濁矇蔽清竅者,以及狂躁型精神分裂症。9~12g有通利小便之功能,可用於治石淋或熱淋。3g治療冠心病;6~10g治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及梅核氣(神經官能症);30g可治療中風後遺症偏癱、慢性腸炎所致的久瀉。

★山楂 6g祛瘀力強;9~12g溫通力強,用於治療慢性肝炎;15~30g治療慢性膽囊炎、萎縮性胃炎。

★三稜 常用劑量的上限為9克,但臨床上以該藥配合其他中藥主治各類晚期惡性腫瘤病時,其每日用量達到45~75克,相當於權威規定劑量上限的5~8.33倍。

★生地 大劑量--類風溼-- 上海--姜春華。

★熟地 凡下焦虛損,大便滑瀉,服他藥不效者,單服熟地就可止瀉,然須日用四,五兩,煎濃湯服之亦不作悶,(熟地少用則作悶,多用轉不悶),少用則不效。--醫學衷中參西錄

90-120克對糖尿病晚期尿液渾濁有特效。

★山茱萸 常用量為5~10g,急救固脫時用至25~30g。

◎W

★五味子 大劑量,約100~150g治療慢性疲勞綜合症有奇效(四川---劉禎吉)。1.5~3g時,有斂肺鎮咳之功。用於治療肺虛咳嗽,如老年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6~9g有滋補益腎之功,用於腎虛型咳嗽、遺精、滑精及久瀉久痢等。12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作用,可用於慢性肝炎恢復期轉氨酶過高。

◎X

★希籤草6~9g,對慢性風溼及類風溼性關節炎有較好療效。9~15g用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兼有四肢麻木、腰膝無力、頭痛、頭暈者,較為適宜。

★玄參9~12g,有滋陰降火、清熱潤肺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虛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腫痛、牙痛,以及肺熱咳嗽等。18~30 g有祛虛熱,除煩躁之功、用於熱病傷陰、陰虛火盛出現的煩躁不安者。30~90 g有軟堅散結的作用。用於治療瘰癘、脈管炎等。玄參苦甘而鹹寒,用於熱證有清熱滋陰、消炎解毒作用。虛熱實熱均可應用,但以滋陰見長。

★小薊 大劑量--降血壓-- 上海--姜春華。

★夏枯草 常用劑量上限是15克,而臨床以該藥治療病程較長的甲狀腺瘤時,用量一般都超過30克。

◎Y

★元胡 少用止痛,多用安神。

★薏苡仁 系藥食兩用中藥,其常用劑量的上限為30克,而臨床上有經驗的醫師用該藥治療風溼、腰腿痛等病證時,該藥的用量達到45~90克。

★洋金花 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克,每日用量不超過1.5克,若用作麻醉藥時可用到20克。

★鬱金 3~10g,有疏肝解鬱止痛的作用,用於慢性肝炎和肝硬變所致的肝區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腎區痛、婦科血瘀痛經等。10~15g有行氣利膽的作用,用於治療傳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洩,增進病人食慾。30~60g有較好的排石作用,可用於治療各種結石。本品入氣分以行氣解鬱,入血分以涼血破瘀,善治肝膽,善行下焦。

◎Z

★枳殼 3~12g,有行氣寬中、除脹之功效。用於脾胃功能失調所致氣滯諸證。15~30g可用於子宮脫垂,或久瀉脫肛等臟器下垂證。藥理研究證實,枳殼對胃腸、子宮有興奮作用,能使腸蠕動增強,子宮收縮。

★炙甘草 1~2g有調和藥性的作用,5~lOg溫腎養心,30g以上有類似激素樣作用。

★知母 大劑量--控制血糖-- 上海--姜春華

★枳實 常用量為3~10g,用治臟器下垂時可用至60~100g。

★澤瀉 治眩暈非30克不為功。6~10g治療黃疸型肝炎、急性腸炎(暴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所致的多汗;15~20g,可治療乳汁不通、急慢性溼疹;25~30g,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徵、高血壓、低血糖所致的眩暈等。

★川芎15克 桑葉45克,這樣的劑量與配伍治療血管性頭痛有奇效。----來自一位紹興的老中醫。

★烏賊骨、瓦楞子--大劑量--胃潰瘍劇痛。

★芍藥、甘草--大劑量--呃逆 -- 上海--姜春華。

★龍骨、牡蠣 6~10g有攝汗作用,對鼻衄、月經過多者有止血作用,治療高血壓有潛陽之功;12~15g,對支氣管哮喘有定喘作用;20g,有安神作用。

★黃連、龍膽草 用1~2g能健胃,增進食慾,3~6g可燥溼瀉火解毒,大量則會刺激胃壁引起噁心、嘔吐。

★蒼朮--麻黃 許公巖對積溼為病以蒼朮、麻黃二藥為主,兩藥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異:如兩藥相等,臨床常見能發大汗;蒼朮倍於麻黃則小發汗;蒼朮三倍於麻黃,常見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蒼朮四倍於麻黃,雖無明顯之汗利,而溼邪能自化。

◎藥物之間的比例

關鍵在於藥物之間的比例,並非藥量越大,療效越好。張珍玉先生經過長期觀察,總結出各組藥物療效最佳的用量比例,如柴胡與白芍為6克比9克,人參與白朮為10克比9克,桑葉,薄荷,牛蒡子為9克、6克、6克。

對前人的經驗,先生師古而不泥古,將其放至實踐中檢驗和改進,如左金丸,古人沿用黃連、吳茱萸6:1的比例,而先生髮現6:4效果更佳,遂改進使用。

此外,先生還善於利用藥量比例的變化改變處方的主要作用,如桔梗與枳殼,咳喘必用,若以6克比4克或5克,則重在調節氣機升降,以上浮宣肺為主;而6克比6克,則重在調和痰液,使之易出。

中藥用量不同效用有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