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老岳
出自“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最后一句。
苏东坡的好友王巩因为受到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岭南荒僻之地,他的歌妓柔奴不畏艰苦毅然随行到岭南。
王巩北归后相聚,柔奴为苏轼劝酒。苏东坡问及岭南风土生活怎么样?柔奴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东坡听后非常感动,作词赞美其品格。
此心安定之处,便是我的家乡。是对漂泊生活从容应对的心态,是懂得随遇而安,是懂得否极泰来,是一种宽阔的胸怀。
家乡,是人生养的地方,是一种稳定的生活,能与亲人团聚,是美好的回忆,人本来就有对家乡的一种眷恋,是一种非常深厚的感情。
然而苏东坡被贬离家乡,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本来是很痛苦的离别。诗人却意识到,只有将心安定在一处,就和在家乡一样。
这是对现实无奈转为豁达升华的境界,告诉人们,看似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其实只要将自己的心灵安住在一个地方,就能获得一时的解脱,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宇道思维
白居易有:“我本生无乡,心安是归处。”大意和苏轼这句差不多,但是较之积极的人生态度,苏轼更显乐观豁达。
纵观苏轼的一生,年少成名,冠盖汴京,但是入仕途以后他的人生就仿佛走进了低谷,总是被贬谪排挤,乌台诗案更是命悬一线,险些丧命。
这首《定风波》写的正是他贬谪生涯中的一段历程。
苏轼的好友王定国和苏轼曾一同被贬岭南。在古代岭南乃蛮荒之地,气候复杂,常有毒虫蛇蚁出没,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生存,进入岭南常常凶多吉少、九死一生。
在这样极度恶劣的条件下,王定国的歌姬柔奴,不但没有恐惧逃离,还陪伴王定国度过了那段艰苦难熬的岁月。后来苏轼和好友王定国相聚,就问柔奴说:“岭南的生活不好过吧!”但苏轼没有想到这个看似纤细的女子却说:“心安之处,即是吾乡。”这让苏轼对她刮目相看,因此写下这首词。上阙写好友王定国和柔奴的美貌,下阙写柔奴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那么,苏轼为什么要赞美柔奴呢?就在于这句:“此处心安,即是吾乡”暗合了苏轼的人生态度,让他觉得柔奴这女子有思想,有灵魂,就像是遇到了知己一般。
他们都是从岭南蛮荒之地熬过来的人,他知道岭南的生活有多艰苦,当苏轼听到柔奴的话以后仿佛天涯沦落,感同身受,最重要的是连这样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不谋而合。
人的一生,最怕的就是漂泊。但是为了生活,又不得不背井离乡,远离故土。所以我们会在陌生的城市,孤独的遥望星空,想念远方的亲人,想念家乡的一切。
可是一旦离开,我们就不能像在家乡一样随时返回。我们只能慢慢的习惯陌生的城市,无论被贬到哪里,被生活就放到哪里,我们都要积极勇敢的面对,只要心安于此,便不再有感觉孤单漂泊。
与其百般思念家乡,莫如努力投身此处,将心安放于此,用短暂的痛苦,去换取一份长久的守护。
闲花
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虽然出自苏东坡的《定风坡·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这首词中,但是真正说出"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一句的人,却是苏轼的朋友的侍女寓娘。苏轼的朋友因案被贬外地归来后,可是苏轼见到他的朋友时,人家气宇轩昂,面色红润,没有一点落难的样子,问答之间,朋友的侍女插言一句‘’此处心安,便是吾乡‘’。随后苏轼作这首词是,借用了这一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心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综观苏轼仕途,少年有为,但后半生却屡遭贬低,郁郁不得志,一次比一次贬得更远,但在东坡看来‘’也无阴雨也无晴‘’。丝毫不影响不影响他坚强的意志,每贬一地,都将被贬地作为故乡,并积极为这片土地做贡献。因此,此心安处是故乡,用来描述苏轼苦中作乐地积极的人生观,是最恰当不过的啦。
暗香香
大文豪苏东坡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应如何理解?
“此心安处是吾乡”,译文:(只要是)这颗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
这词句背后,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
上句是北宋词人苏东坡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的词句。
每当我们看到此句的时候,心中不免升起一种莫名的敬佩之情。王巩在人生遭遇贬谪,身处窘境,却安之若素;王巩并没有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忧郁苦闷。 而追随王巩的歌女柔奴,也没有因境遇的变化,变得浮躁不安,而依旧追随超然旷放的王巩,过着安然恬静的生活。歌女柔奴那种风趣轻快而又旷达的情怀,实在是令人感受其心胸的广阔。
那么,我们该如何能从更深层次去理解“此心安处是吾乡”呢?
一、从词人写作背景入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六月东坡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贬黄州团练副使。词中主人公王巩(字定国)因受苏诗牵连,被贬宾州监盐酒税。宾州当时属广南西路,为岭南地区,僻远荒凉,生活十分艰苦。当王巩往岭南谪徙时,歌女柔奴随行。
三年后,王巩携歌女柔奴北归。苏试为他们远道而归设宴接风洗尘。在席间,觥筹交错之时,柔奴举杯敬酒。此时苏轼有所动容,并以此词赞美歌女柔奴。
二、从词人写作的艺术特点入手。
1.《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词,上阕总写歌女,但却从其主人王巩先写起。
(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句:
①“琢玉郎”,引用了唐代诗人(初唐四杰卢照邻之孙)卢仝《与马异结交诗》的典:“白玉璞里琢出想思心,黄金矿里铸出相思泪”。这里的“琢玉郎”,即指王巩是善于相思的多情种子。
②“点酥娘”,出于梅尧臣(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诗中。“点酥”即相当现在的“裱花工艺”。苏轼只取梅诗精神,意在夸赞柔奴的聪明才智。
(2)“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句:
①“自”承接上句,专写歌女柔奴。
②“清歌”是夸张的描写,表现歌女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出柔奴旷远清丽的歌声,只有美好空灵的心灵,才能唱出如此清丽的歌声。
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词,下阕写柔奴北归,重点叙述苏轼与柔奴的对答。从而勾勒出柔奴的神态及“年愈少”的容貌。
(1)“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句:
①“万里归来年愈少”,柔奴以王巩谪居岭南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摧垮柔奴的意志,反而岭南的艰苦生活的让柔奴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回来后,容光满面更显得年轻。
②“笑时犹带岭梅香”,其赞美了柔奴的斗霜傲雪的岭梅精神,也赞美了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2)“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句:
①“却道”,陡转句,回答铿锵有力,警策隽永。
②“此心安处是吾乡”,
借用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表达词人苏轼对王巩柔奴遭遇的揭示。三、从词人描述的词的内容与词意入手。
上阕:
①“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常羡慕你(王巩)人间多情的丰神俊男,老天赐福予你一位聪明才艺的女子(歌女柔奴)与你相伴。
②“自作清歌传酷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歌女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香洁白的口齿间传出;令人感觉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下变得清凉。
下阕:
①“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歌女柔奴)从岭南艰苦之地万里归来,容光满面的更显年轻;洋溢着微笑,笑颜中,仿佛还带着大庾岭上的梅花的清香。
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词人带着对王巩和柔奴遭遇的同情口吻问:岭南那里僻远荒凉,生活一定艰难吧?柔奴却铿锵有力的回答:无论是天涯与海角,只要心神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四、全词歌颂柔奴身处穷境,却泰然自若,和政治上失意的王巩患难与共的可贵精神。
“此心安处是吾乡”及表现柔奴在面对困境时“风趣轻快”,依旧洋溢着历险若夷的超然旷放的精神;也同样表现出词人自已随意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情怀。
沿流溯源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苏东坡(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另一种版本: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颗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白话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 此心安处是吾乡”意思是,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说明无论是在哪里,只要心里安定,就和故乡一样。这首词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王志毅
“此心安处是吾乡”是宋代大词人苏轼所写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的一句词。
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宾州的好友王巩北归时,苏轼问及追随王巩的歌姬柔奴(别名寓娘)岭南风土如何,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为之所动,故作此词赠与寓娘。
这句词中的每个字值得仔细斟酌。
“心”的理解:从表面看似乎指向人的身心,身心安顿之意。但在这里更多地倾向于苏东坡的志向,正所谓鸿鹄之志。
“安”的理解:安放、安顿之意。延伸一下更有“企及”之意,即志向所能企及,到达,或灵魂所亲近之地。
“处”和“吾乡”:表面指某一地方,其实挖掘其意,更深层上来看,苏东坡所表达的是一个境界,一个凌云壮志的境地。
从整体上理解,苏东坡所表达的是他为实现远大抱负无所畏惧,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说这句话的歌姬柔奴正是苏轼在失意的困苦中怅然时,让他顿然开悟的人。
乐州树
乡即故乡,故乡给人的感觉、记忆永远是温暖、踏实、亲切的,可故乡作为一个实有的地方,不可能与自己如影随形,可只要找到那种温暖亲切的感觉,不就如在记忆中的家乡一般吗?
1、定风波
苏轼好友王巩当年因苏轼的“乌台诗案”被牵连,一下子由京城被贬到了千里之外的广西宾州,这一去就是三年多。
岭南烟瘴之地,加上被贬的郁闷,一般人都受不了,很容易自怨自艾、消沉下去。可三年后王巩归来,苏王两位好友得以再次聚首,席间苏轼见他神采非但没有消瘦苦闷,反而相较以前更加红润豪气了,其学养技艺也大有提升,不禁倍感奇怪。
王巩一笑招出自己的侍妾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柔奴,苏轼之前也见过,见她也是如自己夫君一般,丝毫不见颓相,反而相较之前更显柔情妩媚,不禁又奇怪、又带些歉意地(毕竟好友是被自己牵连)向她问道:“岭南的日子应该很苦吧?”谁知柔奴淡淡一笑,说出了这么一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完不禁大为感叹与激赏,想不到此等弱女子竟有如此的人生境界与豁达胸襟。
是啊!此心但能安稳,不就是最美、最重要的吗?又何必一定要在意身在何方!
于是他立即起身,填了一首词,作为赠送好友王巩与他侍妾柔奴的礼物: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2、柔奴的此心安处
柔奴本也是洛阳城中大户人家的姑娘,后来家道中落不得不沦落为了歌女,后被王巩纳为小妾。两人在一起之后,王巩待她极好,虽是妾室,却从来不让她吃什么苦。
乌台诗案发后,王巩因好友苏轼被牵连,一下子被贬到了极苦之地的岭南,当时身边歌女侍妾没有一个愿意随他前往的,只有柔奴坚定地要陪他一起去。就这样,两人一起在广西宾州生活了三年多。
三年多里,在柔奴的悉心照料和陪伴下,王巩在此期间非但没有颓唐下去,反而学养技艺愈发精进,心胸也一直很清阔开朗。因为每当他心有烦闷的时候,柔奴总是用她极尽的温柔与歌声,帮他排遣心中落寞,在人生最低潮的那三年里,就是这么一位女子,一直陪伴着他。
而对于柔奴这种重情重义的女人来说,她的此心安处,其实不过就是那个他。
当她沦落为歌伎的时候,是他给了自己一个温暖的家,让身心不再飘零,而且给予她的还有生而为人、为女人应有的尊重。对她来说,他,就是山、就是依靠,就是身心的港湾。
所以,去哪里、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对她来说统统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能和他在一起就可以。
只要有他在,便是她的故乡!
挽狂澜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词末两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每读至此,我就"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这是渲嚣之后的宁静,是执着之后的澹泊,是苦难之后的参悟,是沉闷之后的旷达,是人生这艘不羁之舟终于找到了心灵这个宁静港湾停泊了!
佛教讲因缘,有一种"增上缘",也就是助缘,助缘有顺因缘,也有逆因缘,这个逆因缘就是逆增上缘。逆增上缘用世俗语言表达,就是:人生中的一切负面因素和负面能量都可以转化成为积极因素和正能量。背井离乡,漂泊他乡是不幸的,也是艰辛的,但只要你能够安心处世,你就逆增上缘了。让我们读读陶渊明的诗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人心安顿了,何计故乡远近?
最后,让我们来聆听哲人说的话就更加明白了,"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
岭南纵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其实,人心安顿时,处处是故乡。
云润春天
首先,要了解“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出处,即出自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其次,要明白苏轼这首词的意思:我经常羡慕世间如玉雕琢般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人人都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让世界都变得清凉了;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再次,要清楚苏轼作这首词的背景:苏轼好友王定国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岭南荒僻之地宾州,他的歌妓柔奴(即寓娘)与之随行。古时的岭南属蛮荒之地,从京城汴京到岭南路途遥远,高山密林中常有瘴气侵袭,很多人还没到达目的地便失去了生命。王定国与柔奴在岭南可谓是九死一生,生活异常艰难,他们的儿子也因此夭折了。元丰六年,王定国北归,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岭南风土,寓娘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遂作此词以赞。
第四,理解了这首词的出处、涵义以及写作背景后,对词中意蕴丰富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才能有所理解。一般人把“此心安处是吾乡”理解为到了一个新地方,只要心安这个地方就是故乡,这样理解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还不够深刻。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解读:
01“此心安处是吾乡”指的是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东坡虽然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但仍然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保持自己的一种豁达与潇洒、从容与天真。正如他刚贬谪去黄州,居住在定惠院,作诗曰:“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他后来“躬耕东坡”时,在《东坡》中曰:“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东坡因写诗,被李定等奸佞断章取义、歪曲理解,制造了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但是,东坡不畏惧生死受尽折磨,他亦抒发自己的情怀,咏竹曰“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他在《卜算子》中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凸显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傲骨;他贬谪黄州时,给朋友写信说:“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所居江上,俯临断岸,几席之下,风涛掀天。”、“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客至,多辞以不在,往来书疏如山,不复答也,此味甚佳,生来未尝有此适。”凸显了他崇尚自然、摆脱束缚的旷达;他在黄州“躬耕东坡”时说:“虽劳苦却亦有味。”、“形容虽似丧家狗,未肯弭耳争投骨。”、“腐儒粗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人怜。”凸显了他超脱世俗功利眼光的潇洒。
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东坡再次遭人陷害,贬谪去了遥远的惠州。在艰险的路途中,东坡在船上写诗说:“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内心的旷达早已使他摆脱了肉体的束缚。
绍圣四年(1097)四月,东坡离开惠州奔赴儋州(今属海南)。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东坡将要北归离开海南岛,他告诉乡亲: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并作诗《别海南黎民表》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凸显了苏轼潇洒的情怀、旷达的胸襟。1100年苏轼北归途径真州金山龙游寺,他看着寺庙里挂有自己的一幅画像,打趣地作诗调侃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02“此心安处是吾乡” 指的是随遇而安的思想境界
不可否认,故乡之于任何人,都是温馨又神圣的存在,能躺在故乡的怀抱中徜徉是多么的美好。但人的命运往往无常,起伏不定、辗转奔波、颠沛流离也是十有八九。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当成异乡人,就难以融入其中从容地生活,人生也就没有什么乐趣可言!
苏轼的仕途,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朝廷做官,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地方做官,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贬谪、流放的路上。他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但却不是今天的背包客们怀揣梦想的游历旅程,那是一个官员文人坎坷辗转的辛酸足迹。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子也在贬谪途中不幸夭折,所以苏轼对王定国与柔奴的遭遇是感同身受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有共同遭际的人感同身受,才会产生同样的共鸣。王定国如此,寓娘如此,苏轼同样如此。贬谪并不可怕,流放也不意味着末日,最可怕的是心不安定,就此沉沦,一蹶不振。
带着这样的感触,带着这样的精神支柱,苏轼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以此为家。在惠州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他写下“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所以,林语堂先生才会说,中国的老百姓在遇到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想起苏东坡,然后,嘴角就会浮现出一丝会心的微笑。世人之所以爱戴东坡,是因为他不避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性情中的豪放与旷达。
国学园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白话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创作背景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