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后,房企弯道超车的机会

疫情虽然还没结束,但我们多数人即不是病人,也不是医生。我们能做的,大约就是把自己做好,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吧。

所以,很多公司复工了,我们也是。

戴着口罩走进办公室,想必大家都有一个问题:该“怎么办”?

是按照以往的套路,继续干呢,好像有点不尊重社会事件的影响力;不按照以往规则办呢?该怎么办。

以下3点建议,仅作为我个人思考。其中市场的背景和群众的观念,就略去不计了。

营销决策以“一线炮火”为准

以往的营销决策,是以会议室决策为准的:

坐在会议室里面评估楼盘,看待区位、户型、配置和价值,还真能找到一套理由:比如觉得面积控制合理、配置亮点很多,价格也不是很贵,等等。

但这真不是市场真实的评价,你的楼盘再好,在真实的市场里,可能有ABCDE五个盘,相比之下,你的楼盘算差的,所以会出现认为自家产品不错,但市场传回噩耗的情况;有时候自己都认为产品很一般,但是区域里对手很少,这时就会传来好消息,让你无言以对。

为什么以一线炮火为准,因为产品之间的优缺点,是客户比较出来的,而不是会议室里面人的经验。最后哪个楼盘卖得好,也是顾客在ABCDE中,对每个盘生活方式的代价进行取舍的结果。犹如丈母娘选女婿的心态,真不是你看自家娃的评价。

那么,每个盘都不同,因竞争环境和客户心态的变化。集团化的大兵团动作,就显得不贴地了,比如:

1)统一的大兵团行动。每个项目的成员都换上了某次活动的头像,且发统一的海报。你作为指挥官,有一呼百应的威视感,但是在当地顾客眼中,有可能这个盘就是个2愣子。

2)统一的节气行动。不管楼盘,处于市场评估的什么位置,都不影响它做节气动作。反之,做节气动作,也不能改变楼盘的市场评估位置。所以,它是领导看得热闹的无效动作。

精力是有限的,不管你麾下多少楼盘,配置了多少人。他们上班最长时间是12个小时。如果这12小时没有去解决具体市场的顾客评价,那么,队伍就空耗了。

这一点,将改变当前营销管控模式。

客研,从统计学进化到社会学

家家户户都重视客户研究了,谁也不敢不尊重客户。都想取悦顾客,所以二级部门变为一级部门,甚至参与战略决策。

但是,目前的客户研究,还是基于统计学,想在1000个乃至更多数量的客户里找到某些特征和规律。

对客户的定义错了,客户的需求因其角色和社会关系而存在。并且,许多差异是很大的,所以我们也很难在两个“爸爸”之间,找到太多数据上的共性。因为怎么当“爸爸”,什么才是好爸爸,他们也不知道,如果知道了,这世界就没有崩溃的妈妈和暴躁的老师。

既然客户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对的,那么,如何找到对的呢?很简单,

创造一个对的角色和关系,让所有顾客对号入座。俗称潮流、榜样和偶像,有人称之KOL,我们称之ip。

客户研究,目的是找到“客户想要的”,以实现产品在市场里的竞争力。但是,我和产品端的各类分工交流发现,客研角度的“客户想要的”,是指客户都想要的;而设计角度的“客户想要的”,是若干限定条件之下,ABCDE的选项之中,客户要什么。

一个代表“预期”,一个代表“取舍”。都是客户想要的,但真不在一个世界。

同一句话,内部都有不同语境。客研模式,真该改革一下了。

产品价值,从投资品到生活用品

房子有没有资产价值呢?过去、现在、未来,都有。但比重不一样。

即便买来自住的人,都不希望房子价格下跌,毕竟是家庭最大的资产。但这不是投资观,只有那些有具体年涨幅5%-10%要求,或者100万买到,200万卖出的,不太在意使用功能,只管总价越低,卖出价越高,赚取中间差额的才是投资品。

以投资为目的的顾客,的确大把存在,但并不是行业的压舱石。具有真实需求的顾客才是。即便两者比例相同,经此一役,对自住要求就越来越大。

不要小瞧这30+天的隔离,这集中封闭式的家庭生活,各种体会和处境,足以改变中国购房人的观念,各种关系场冲突的画面,在3-5年内,都将是他们评估产品最重要的依据和视点。

产品的逻辑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关系场的理论我在本文就不讲了,话题太大。但以下两点,必须纳入考虑:

1)从让更多的顾客买得起(总价),到让更多的顾客住得好(得到),平衡点在哪里,需要重新找。

2)从房子住更多人(房间数),到家庭成员有更多的关系场,两者的平衡点,需要重新找。

房地产是金融属性很强的行业,但房地产肯定不是金融业:房子是有形的产品,需要通过交换来改变价值。行业的健康和公司发展,底盘还是在产品本身上。如果产品逻辑发生了变化,那么,经营逻辑也会跟着调整。

TOP10船大难掉头,这是许多企业变线超车的机会!规模并非唯一边界。

新一代网红房企,必定非规模第一,而是找到了“规模、利润、先锋性”的平衡点。这不是既要又要还要的战略,而是找打合理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