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与陆小曼:从“路径依赖”与“掌控情绪”看婚姻“公司”

一个人终将过上与自己思维、能力和格局相匹配的生活。

林徽因和陆小曼都是民国时期的美女和才女,都出身于优渥的家庭。但终因思维、能力和格局不同,最终的婚姻生活截然不同。

先来看看她们的感情生活。


一、林徽因和陆小曼婚姻感情生活简介

1.林徽因的三段恋情

  • 与徐志摩:林徽因16岁与父亲同游欧洲时,遇到在剑桥大学的徐志摩,于是便有了著名的“康桥之恋”。这段恋情,两个人爱得炽热,但在林徽因权衡后,毅然放弃了。
  • 与梁思成: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留学,共同学习。林徽因思维活跃,梁思成严谨细致,两个人是天作之合。婚后两人蜜月之旅,也是在研究共同的爱好古建筑。一路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 与金岳霖:林徽因“太太客厅”的常客,他爱慕林徽因的人品和才华,林徽因也对他钦佩敬爱有加,两人日久生情。但林徽因终是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梁思成一起跟金岳霖成为好朋友。
林徽因与陆小曼:从“路径依赖”与“掌控情绪”看婚姻“公司”

林徽因

2.陆小曼的三段恋情

  • 与王庚:王庚毕业于清华大学,又到西点军校攻军事,青年才俊。王庚忙于工作,小曼忙于交际,两个人不在同一频道。三年后,平静离婚。
  • 与徐志摩:两人彼此欣赏,惺惺相惜,结为夫妻。陆小曼是交际名媛,花钱大手大脚已成为习惯。徐志摩同时兼职好几份工作都满足不了陆小曼的高昂消费。后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去世。
  • 与翁端午:徐志摩去世后,翁端午承担了陆小曼庞大的花销。在此期间,陆小曼染上了烟瘾。曾经胡适写信给陆小曼,让她离开翁端午,给她提供工作。但陆小曼都拒绝了,她习惯了“被养活”。
林徽因与陆小曼:从“路径依赖”与“掌控情绪”看婚姻“公司”

陆小曼

为什么林徽因的婚姻光彩熠熠,陆小曼的婚姻却黯然失色?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二、原因分析

1.“路径依赖”下的惯性思维

经济学上有个“路径依赖”的概念:

路径依赖,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不受父亲待见,童年时期,她与母亲住在后院。林徽因从小就知道,父亲不喜欢母亲,为了得到父亲的爱和关注,她必须要靠自己,于是加倍努力,在很小的时候便负责全家和在外留学的父亲的通信。

面对徐志摩浓烈的爱情,她没有向任何人寻求意见。她沿着“靠自己”的“路径”,习惯性地独立思考,终是在全盘考虑下,放弃了对徐志摩的爱情,独立解决了感情问题

林徽因与陆小曼:从“路径依赖”与“掌控情绪”看婚姻“公司”

林徽因 泰戈尔 徐志摩

陆小曼是怎么做的呢?

她的感情“路径”是“依靠别人”

陆小曼是父母的独生女,从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习惯了“依靠父母”。嫁给王庚后,依靠王庚给的钱过活,混迹于交际场,没有任何收入来源。

离婚嫁给徐志摩后,继续各种高昂消费,养家的重担全靠徐志摩一人在支撑

徐志摩去世后,她跟翁端午在一起,因为翁端午负担了她庞大的花销

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陆小曼便有了消极的“路径依赖”,在家依靠父母,结婚后依靠男人,她从不想着靠自己做点什么,尽管她天资聪颖,更有绘画才能。

一旦她的依靠对象不在了,她便不能独立生活了。

林徽因与陆小曼:从“路径依赖”与“掌控情绪”看婚姻“公司”

徐志摩 陆小曼

2.婚姻中的“老板”心态和“打工者”心态

如果把婚姻看成一个公司,那么林徽因一直认为自己是“老板”,梁思成是合伙人。她要为自己的“公司”长远考虑。

“公司”要有长远发展,那必然要有管理能力。所以林徽因从未放弃事业,她把自己和梁思成看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后来金岳霖出现,想要“入股”,纵然梁思成愿意让出“股份”,但是林徽因作为“老板”,知道谁更适合“婚姻公司”的发展。虽然有过犹豫,但她的“老板思维”,始终让她掌舵自己的婚姻,驶向远方。

林徽因与陆小曼:从“路径依赖”与“掌控情绪”看婚姻“公司”

林徽因欧洲留学

反观陆小曼。

她在这三段感情中,都是“打工者”心态:付出青春年华,换取了大量金钱。不管跟谁在一起,她不关心婚姻这个“公司”是否长久,她只要自己高兴,只看这个“公司老板”能不能给她提供足够的薪资,供她生活和娱乐,当然,这个“老板”还得看着顺眼。

林徽因与陆小曼:从“路径依赖”与“掌控情绪”看婚姻“公司”

陆小曼

3.情绪控制能力

虽然跟徐志摩热恋,但林徽因知道徐志摩已与张幼仪结婚,且张幼仪深得徐家二老的心。她不想把自己陷入“危险关系”中,挥刀斩情丝,从伦敦不辞而别。而且后面的时间,一直与徐志摩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深爱中的人能如此果断,可见其情绪控制能力之强。在确定梁思成就是自己终身伴侣的时候,也能很好控制自己对金岳霖的感情,及时把情绪拉回正常轨道。

林徽因与陆小曼:从“路径依赖”与“掌控情绪”看婚姻“公司”

徐志摩

上海的中国画院保存着陆小曼写的一份“履历”,里面是这样写的:

“我29岁时志摩飞机遇害,我就一直生病。到1938年35岁时,与翁瑞午同居……我在1956年之前一直没有出去做过事情,在家看书,也不出门,直到进了文史馆。”

这说明,陆小曼遇到事情,任由自己情绪发散,像脱缰的野马,毫不考虑后果。这么多的时间,她都虚度了。

尤其是与翁端午同居的时候,她知道翁端午有自己的老婆孩子,但她经济上离不开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小三”,但她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度让自己被流言蜚语绑架

林徽因与陆小曼:从“路径依赖”与“掌控情绪”看婚姻“公司”

晚年翁端午与陆小曼

两位才女的婚姻感情让人唏嘘,思维不同,选择不同,结果迥异。放到今天我们的感情婚姻里,应该怎么做呢?

三、积极意义

1.要有积极的“路径依赖”

养成积极的“路径依赖”的前提是要有正确的思维,这个思维就是“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概念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她的经典作品《看见成长的自己》提出的。

成长型思维:相信通过练习、坚持和努力,人类具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采取成长型思维的人能够沉着应对挑战,他们不怕犯错或难堪,而是专注于成长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坚信智力、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练习得到不断提高。

拥有了成长型思维,我们便能做到靠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习惯了这种积极路径依赖,才不会惧怕感情婚姻中出现的问题,因为不管出现什么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都是“靠自己”。

林徽因就是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她不惧怕出现问题,沉着应对各种挑战。

林徽因与陆小曼:从“路径依赖”与“掌控情绪”看婚姻“公司”

林徽因 梁思成

2.把婚姻当成公司,把自己当成老板,把伴侣当成公司合伙人。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就是这个道理。婚姻中的两个人就是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对外要正确识别自己的“客户”,拓展业务。这需要夫妻双方一起成长,达成共识,共同经营。哪些是对“婚姻公司”有利的,哪些是无关痛痒的,哪些是有害的。一旦出现有害的,就要及时止损。

对内要管理好自己的“员工”——孩子。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把ta培养成才。

林徽因与陆小曼:从“路径依赖”与“掌控情绪”看婚姻“公司”

王庚

3.掌控情绪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说:“你的情绪是你想法的奴隶,而你是你情绪的奴隶”。

我们要做“想法”的主人,也就是面对同一件事,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想法,而正面的想法,会管好我们的情绪,情绪好了,我们就冷静了,冷静了就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其实这也是一个“闭环”的过程,正向循环。

面对徐志摩炽热的爱,林徽因“想”:徐志摩已婚,父母双方不同意,社会不接受。她的“想法”就是正确的,于是就管理好情绪,管理好情绪就冷静了,冷静后就选择不辞而别离开了。

林徽因与陆小曼:从“路径依赖”与“掌控情绪”看婚姻“公司”

金岳霖

面对翁端午,陆小曼“想”:徐志摩去世了,我孤独没钱,我管社会怎么认为,我得跟着他。她的想法就是错误的,于是情绪就被这个想法奴役,情绪又开始奴役她。最终陆小曼就像木偶一样,被情绪这根线控制着,进入了死循环。

林徽因与陆小曼:从“路径依赖”与“掌控情绪”看婚姻“公司”

徐志摩 陆小曼

其实,这三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拥有了“成长型思维”,就会形成积极的“路径依赖”,用路径依赖的惯性,靠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用正确的“想法”控制情绪,让“婚姻公司”长远发展。

文章作者简介:希望此生活成一束光,照亮别人,温暖自己。愿有温度的文字陪你一起成长。关注 我们共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